动物园游记的第二篇本想着要写五月中旬游览的天津动物园,不过在写完第一篇大连森林动物园的游记过后,感觉上次对天动的游览还是过于走马观花了,许多想重点聊一聊的场馆、栖地都没有留下照片,所以还是等以后再来补全好了。
思来想去,还是想写我最熟悉、最喜欢的北京动物园的游记。
我不记得从童年开始到现在多少次游览过北京动物园,它是我对“动物园”这个词汇的初印象,是我对动物园的热爱和关注的起源点,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游览中它似乎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我最熟悉也最喜欢的公园。童年的我总是纠缠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不论晴雨或是冬夏、一遍又一遍地来游园,只为了看看怡然自得的熊猫、慵懒踱步的白虎、卑躬屈膝的棕熊、满面愁容的猩猩、高空搏斗的长臂猿和呲出獠牙的蝮蛇。这座一百多岁的公园,总能让我对下一个展区抱有无限的期待。
乃至于到了大学甚至工作后,闲暇时我也总会来到这里走一走,看看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展区。但不知不觉间,我已经很久没像小时候那样,趴在窗口和围栏前,认认真真的观察动物了。借着写游记的机会,我久违地好好看了看它,喜人的是很多展区的硬件在进步,环境在变好,丰容在增加,饲养理念在慢慢进步。遗憾的是,北京动物园似乎陷入了不可避免的物种萎缩,大量室外展区挂牌停展,绝大部分的室内展区都不开放,不少有趣的物种再难觅踪迹,曾经万物竞发的展馆如今也生机难觅。
因为对我来讲北动实在是没什么游览成本,加之我想再一次认真地看看这个伴我成长的动物园。因此我决定按照北京动物园的区域划分把北动的游记分成东区、北区、西区三期,尽量每个场馆都看到,游记也会相对比较长。这一次,我在2024年5月25、26日的两天周末由正门入园,主要来记录北京动物园游客人头攒动、明星物种云集的东区。
北动目前的当家物种是谁?毫无疑问是大熊猫“萌兰”。
和之前看过的大连森林动物园一样,北动的大熊猫馆同样坐落于正门的黄金看板位置。哪怕需要单独付费,大熊猫馆大概也是北动唯一需要排队入园的展馆,毕竟这里生活着11只大熊猫,数量是国内大部分动物园远不能媲美的。尤其是在“萌兰”成为备受瞩目的大明星以后,节假日期间的游客长龙更是能从从熊猫馆入口排到雉鸡苑,进馆之后还要在萌兰的活动场再排一道。这空前的热度,足以显示游客们对国宝熊猫的热爱。
作为备受瞩目的国宝物种,大熊猫的待遇一般都是全园最好的,作为全国第一个公开展出大熊猫的动物园,北动更是在大熊猫馆的内外展区建设上花了不少心思。我印象中当年棕熊黑熊们还蹲在坑式展区里围绕着老熊山乞讨时,北动的大熊猫们就已经享受着到位的丰容,在爬架上晒着太阳吃竹笋了。而今多年过去,我在一个阴雨连绵的周六再访大熊猫馆时,真心觉得虽然在游客观看体验上仍有可进步的地方,但内外展区的布置都已经相当优秀了。
北动熊猫馆两个展馆面积庞大,室外展区众多,爬架立体、玩具充足,植被和造景也远比大连森林动物园的球形灌木自然太多了。室内封闭展区虽然造景一眼假,地面上没什么植被,但也会布置一些竹子竹叶、玩具爬架,科普提示和熊猫世系导览也都做的非常好。
因为哪怕是下雨天,萌兰的家门口依旧有游客撑伞把长队排到了园区入口。和门口的工作人员和游客们聊了聊,在这里等几个小时进不去都是常态,我也就因此放弃了。园区在这里立了很多告示告知游客“萌兰来不来展区,在展区待多久,展现什么样的行为都是萌兰的自由”。在它没出现的时候,慕名而来的粉丝们也只能在这里老老实实排队。有关于萌兰观赏最佳时间、位置等等的攻略各个社交平台都很好找,如果想看的话,大家去搜搜就好了。
“萌兰”在网上粉丝超多,他的热度之高甚至带动了一大批主播到熊猫馆直播,在如此直接的互联网监督下大熊猫馆也是现在是网友、游客和园区官方最重视的场馆没有之一。根据今年二月披露的招标文件显示,北动计划将现有的雉鸡苑、小型哺乳动物展区和夜行动物馆全部拆除并改造成全新的大熊猫展区后和现有的大熊猫馆合并,届时北动将有一个将正门入口完全覆盖的超大熊猫展区。
对于熊猫馆扩建这件事,网上大部分的熊猫粉丝奔走相告、拍手叫好,纷纷表示“以前误会北动了”,可大部分的动物园爱好者和北动老游客表现出的是不解和愤怒。当前熊猫馆的占地范围相对于其他场馆已经够大,熊猫的动物福利和丰容建设都是园内顶级,但网上的熊猫粉丝们还是会说“场馆不够大”“熊猫太瘦了”“动物园养的不好”,要知道作为一座寸土寸金的城市动物园,北京动物园的园区范围是绝对固定的,新的大熊猫馆扩建势必、绝对会以压缩其他动物的福利为代价。在所谓的“新雉鸡苑”明显不能承担现有种群的情况下,那些同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珍禽们要去何方呢,小型动物展区里种群超大的环尾狐猴要去哪里展出呢?
大熊猫馆的网红效应给北动带来了什么?人气、关注度、可能更多的经费拨付和周边收入,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经济效益。也正因如此北动才准备再推大熊猫展区一把,把它打造成北动真正的门面,在提升动物福利的同时吸引容纳更多为熊猫而来的游客。但园内“萌兰”展区排队如龙,“普通熊猫”观众寥寥的情况似乎又在证明,游客喜欢的可能不仅是熊猫,甚至压根就不是熊猫。
就像一位认识的动物园爱好者说的那样“这里是北京动物园、不是北京熊猫馆”。哪怕北动的园徽就挂着熊猫,名义上行使国家动物园职能的北动在其他物种种群严重衰败、设施福利都远不及熊猫的情况下,仍以牺牲其他动物福利为代价,将大量经费用在大熊猫新馆的建设上,无疑是在将园方、游客、网上粉丝和爱好者们的矛盾向更深层次推动。但没办法,这里有“萌兰”,这里有“丫丫”,这里有全天候的现场直播,这里天生就是舆论的风口浪尖,是北动面临口诛笔伐的最前线。熊猫的“网红效应”究竟能给这座百年公园带来什么,还需要时间进一步验证。如果决策不能避免,那就希望北动的新熊猫展区能不负期待,真正成为一个世界一流的熊猫展区。
走出大熊猫馆,就是拥有着四十年历史的雉鸡苑。虽然它也位于黄金地段,可游客数量就明显少了很多。比起明星物种,大部分的游客对小动物和鸟类一向不是特别感兴趣,我小时候也少在这个场馆做什么停留。其实雉鸡苑展出了很多中国特有的雉鸡种类,这些鸟儿们在我国古代画作和诗句中频繁出现,其中不乏一级保护动物和其他动物园极少展出的珍禽。安静地蹲在笼舍前,看各色雉鸡在栖地里闲庭信步,近距离观赏它们优雅的姿态,其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因为周六的雨天游园是饭后的临时起意,正赶上北京的雨少有地连绵半天,下个不停,雉鸡苑的前几个笼舍也空无一物。在想着自己今天是不是白跑一趟的时候,一只褐马鸡施施然从院内踱步出来,竟然让我莫名有种大幕在眼前徐徐拉开的既视感。
也许是前一天下雨闷坏了,周日的艳阳天我再去游览时,雉鸡苑的动物们纷纷到室外来晒太阳了,白鹇、蓝鹇的状态都很不错。相比华丽的蓝孔雀和各类锦鸡,我倒是特别喜欢鹇属的这两种鸟。可惜雉鸡苑的物种衰败也很厉害,就算不提辉煌的90年代,仅和10年代比就少了很多物种,大鸨早就消失,曾经齐全的马鸡如今只剩两种,唯一的绿孔雀也已经不在了。
动物福利方面,作为一个老展区,雉鸡苑的展区的内部设施很一般,场地都是水泥地面,植被也只有中间花坛里会种一些树,唯一称得上丰容的就是给鹇属的几种动物横置了一根木头当栖架。可同样会飞的白冠长尾雉展区却只有地上两道光秃秃的蓄水槽,那么漂亮、华丽的珍禽被养在一个灰突突的人工环境里,对比感真的相当强烈,挺可惜的。
据熟悉的群友说,雉鸡苑在九十年代相当辉煌,饲养的物种稀有又全面,在全国也堪称数一数二。可随着熊猫馆的扩建,雉鸡苑建筑就算得到保留,这些珍禽们要到何处去呢?现今西区鸟苑南侧的新雉鸡苑是完全容纳不下老雉鸡苑两个区的禽类种群的,园方也没有进一步扩建新雉鸡苑的计划。希望它们最终的下场不是永远养在十三陵基地,甚至到最后都换不来一句“我们很痛心地通知您”吧。
雉鸡苑旁边的夜行动物馆已经很久没有开馆了,小时候总去动物园的我也只有几次曾有幸一窥它内部的真容。如果能好好开发,夜行馆是能提升动物园整体的档次的,观赏夜行动物在幽暗中的活动姿态对游客们是一种相当新奇的游园体验,很吸引人。但北动这个夜行馆就算在开放时期体验也不太好。有些展区完全没有动物,有些展区开了灯和没开也没有什么区别,导致很多看不见动物的游客在展区里肆无忌惮地拍打玻璃和使用闪光灯,突出一个动物还是游客谁也别想好过。
小型哺乳动物区展示的物种不少,但几个最大、爬架比较丰富的展区都被环尾狐猴塞满了。大部分动物园都特别喜欢养环尾狐猴,它们繁殖快、行为有趣、又比较皮实好养,北动的这个族群确实很大,大部分栖地里都能看见小猴,整体的繁衍生育想必也比较健康。
环尾狐猴应该是我在园内巧遇喂食次数最多的物种,能看到果蔬种类还是挺多的,除了植物之外饲养员还会掺一些面包虫进去,以丰富它们的饮食营养结构。北动的环尾狐猴展区基本杜绝了投喂,族群数量又大,喜欢这个物种的还是值得来看看的。
相比起来,环尾狐猴之外的灵长类物种数量就要少很多了。经常和环尾狐猴混养展出的松鼠猴这次去仅仅看到了两只,瑟缩在展区高处的角落里。其他物种栖地的丰容和环境也都比环尾狐猴的大展区差不少,豚尾猴、翠猴、青猴和狄安娜长尾猴的笼舍条件都很差,丰容和植被都谈不太上,只给提供了一些可供攀附跳跃的木杆。
除灵长类之外,这个展区明星也不少,如果你第一次来游览北动的话,全国独一份展出的黄喉貂是绝对值得一看的,貉、沙狐和花面狸在全国各地的动物园也相当稀有,有时间也可以蹲一蹲。可惜我去的时间不巧,第一天大雨几乎什么都没看到,第二天尽管是艳阳天,跑到外场的物种也不多。我在黄喉貂的展区蹲了很久,也没看到它外放。
当然也不是一点收获都没有,这次我隔着树叶的缝隙远远地窥见了沙狐的全貌。正午的阳光下它眯着眼睛,好似在微笑一般地盯着人群,很漂亮。手机在这个距离已经很难拍的好了,我在展区前欣赏了没一会,它就转头不见了。但就沙狐的生长环境来说,虽然不至于直接搞成沙漠,但北动这个沙狐笼舍里的植物真的有点过多了。
其他的犬类今次看到的就比较常规了,无非是黑背胡狼和赤狐什么的,要重点骂一骂的是北动的狼展区,上篇游记里我们提到大连森林动物园圈了一大片山坡给狼作为栖地,作为城市动物园的北动虽然不可能这么豪横。但目前这个完全没有植被和丰容,不但地块狭小还被隔断成不同分区的养殖场对于狼来讲绝对是很差的生活环境,不少狼的行为已经很刻板了。
幸运的是,北动今年有改造狼展区,改善动物福利的计划,虽然目前场馆的面积我个人觉得很难在保持丰容的情况下容纳现有的种群数量,但改了总比不改强,现在这个养殖场确实是不该存在下去了。
猴山作为“三山两苑”之一是北动久负盛名的栖地之一,当年高速公路要穿过动物园直接从猴山通过在北京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新闻。对很多北动的常客来讲,这里承载着他们的多年情怀,很多拿着单反的大爷来北动就是为了拍水禽湖和猴山,这次也是连续两天的游览都看到了带着长枪短炮的大爷蹲在这专拍猕猴。
单就场馆设计、植被和丰容来说,猴山目前的场馆设计已经是“三山”里面最差的了,猕猴们的生活环境和当年相比没有太多实质性变化,假山上的玩具和爬架虽然给的充足,但砖头地面和毫无植被的干枯环境仍然是大问题,所幸和狼区一样,今年也有改造丰容计划。因为上方有高速路,所以阴天时猴山的光照效果特别差,艳阳天玻璃反光又极其严重,游客只能贴近了去观赏动物,但在这么庞大的展馆面积和动物特性、种群数量的影响下,园区的清扫真的很难及时到位,还是很臭的。
我印象中北动的猕猴种群很大,19年左右来看的时候这里真的满目是猴,老中青幼几代同堂,行为和社群整体看起来都比较健康。但时隔几年今次去看的时候感觉猕猴种群也萎缩了不少,原来猴满为患的地方现在居然显得有点空空的,不知道是不是还有猴没有放出来。
作为“三山”之一的熊山在北动历史上也算是富有传奇色彩,从20年前的的大学生硫酸泼熊事件到2014年园方进行的天翻地覆式的展区更新,熊山一直都引人瞩目。毫无疑问地,目前的北京动物园熊山展区完全破除了传统的“坑式”展馆模式,经由现代科学的场馆设计,整体环境在全国范围内也算是数一数二的。园内的棕熊会在栖地里冬眠,说明动物是认可园方现在营造的环境的。
曾几何时,北京动物园熊山长期采用国内最传统的“熊坑”式展览模式,游客高高在上地俯视动物,随意投喂。馒头、烤肠、爆米花、大白菜漫天飞舞,棕熊和黑熊无一不屈服在游客投喂的淫威下奴颜婢膝,作揖跪拜,引得游人哈哈大笑。之前的游记里也说过,熊只要被投喂,就几乎不会出现自然行为了,而因为食性和传统展示模式的原因,熊一向是各大动物园投喂的重灾区,如果想知道一个动物园投喂的情况严不严重,看看园内熊的表现基本就能了解个大概。
如今游览北动熊山,在进入园区前游客的就能看到长长的一面科普墙。
熊有几种?它们有多高?巴掌有多大?亚洲黑熊的食性是什么?熊的洞穴是什么样的?参观开始前,游客就能通过科普墙对熊这一物种本身建立起基础的印象,对自己接下来能看到的野生动物有着何种身姿有一定的认识。
紧接着,游客跟随指引走进展区后,并不会直接进入开放式的大展区马上观熊,这一阶段能看到的只是在几个精心设计过的,离展区较远的用以俯视的窗口。当游客怀着好奇心要进一步看清熊姿态的心情继续走下去的时候,就会在一个的回廊看到这样的宣传画。
在这里,园区以不同种类的熊的口吻诉说着“我也喜欢吃美食、我也喜欢运动”,进一步向游客传达“我也像你一样,我也是生命”。引导游客在认识不同熊的不同种类和这一物种所面临威胁的同时,树立起游客对熊,对人类以外其他生命的基本尊重。
在完成了这一步科普教育后,游客才能来到园方精心设计的大视角落地窗观赏区,以平视的角度近距离欣赏棕熊的生活姿态。三只棕熊会在爬架上睡觉、在水坑里嬉戏、在展区中追逐。如今的它们看到围观的游客也基本不会走过来,哪怕真的走过来,也只是隔着玻璃平静的望着你,不再作揖、不再乞食。
经由这样一个“认识物种-俯瞰观熊-尊重物种-平视观熊”的流程,园区潜移默化地增加了游客对熊这一物种的了解,强调了对生命的尊重,完成了在科普教育上需要承担的义务,这是一套完整的、现代的、科学的动物园物种展示流程。
虽然大部分游客都不会认真观看科普牌和宣传画,但哪怕有一个热爱动物的人因此驻足,哪怕有一对父母带着孩子逐字逐句的阅读,北动在熊山场馆上所做的努力都是值得的。保护和教育是动物园应尽的义务,无论谁不在乎,动物园都不能不在乎。
熊山虽然优秀,但目前的展览效果也难言完美。我至今也没能有机会参观一次熊山的内部展区,不知何时才能够对游客开放。
目前北动的亚洲黑熊展区停展了,看不到曾经那一对可爱的双胞胎熊宝宝。偌大的熊山如今只有三头棕熊挤在一个展区里,其他的展区完全空置着,但根据北动的规划展区规划,三个外场的动物都已经分配完毕,大概不能期待在这里引入马来熊了。
熊山的隔壁住着北动另一个人气大咖——北极熊。得益于熊山优秀的场馆建设,北极熊的科普知识大都能在科普墙上获取,所以北极熊馆选择迎门设立观察区,让游客直接就能看到北极熊。
我对北极熊馆一直没有什么好印象,这里的动物福利也受动物园爱好者们诟病已久了。在夏天温度甚至能直逼40度的北京,北极熊馆长期以来无论是温度调整、环境改造,还是场馆丰容方面都有着不小的进步空间。夏天游客包围下的北极熊那有气无力的状态和形销骨立的身姿,真的很让人心疼。
今次来参观北极熊馆我也没抱什么希望,下雨的周六当天室外展区空无一物,园方听取意见新增的两个鼓风喷水的清凉装置寂寞地转动。走进内场,19年前见过的那只皮毛发黑的北极熊趴在这里一动不动。
场馆玻璃上贴了告示,这只名叫“安安”的北极熊如今已经29岁了,她出生在北动,生于斯长于斯。看到这个告示的我突然想到,我这20多年看到的北极熊都可能是她,也正因这个告示,我似乎和眼前这头病恹恹的北极熊产生了某种更深层次的联系。我想,以后每次我来动物园都会再来看看安安,因为不知道她还能陪伴我们多久了。
我本以为这次游览北极熊馆又是一次失望而归,但刚走出室内展馆的那一刻就听到了外场游客们的欢呼。得益于周六的阴雨连绵,清凉的天气里北极熊也有了活力,一只北极熊散步到外场,在泳池里游起了泳,兴趣盎然地看向外面的游客。
过了一会儿,它可能决定不再理会这些讨厌的人类,非常自在的玩起园区准备的球来。又是丟又是咬又是投又是抱,时而抱着球像是水獭一样仰泳,时而扎一个猛子把球高高顶起,一个不够又抱起了两个,玩得不亦乐乎。近距离看着陆地上最大的食肉动物出于自己的意愿玩得如此开心,真是一件既幸运又幸福的事。场馆丰容对动物和游客究竟有什么意义?只要看到这个场景就不言而喻了。
提到北动的大猫们,大多数动物园爱好者都会报以一声叹息。北动曾经拥有非常优秀的大型猫科动物展示内容, 华北豹、远东豹、雪豹、云豹、美洲豹、黑化美洲豹、美洲狮、猎豹、孟加拉虎、印支虎应有尽有,可如今已经凋零的七零八落了。
走出优秀的熊山,就是令人惋惜的北动猫科动物馆,这里以前曾经是中型猛兽馆,但在改造后几乎就没怎么开放过内部展厅,我也从未有幸入内参观。据说猫科馆的内场还饲养了一对年老不宜展出的豹,令人心痛的是,放眼北动的整个园区,甚至没有任何一只外放展出的豹了。
猫科动物馆外场最大的展区原本是猎豹花花的,可惜它去年11月离开了这个世界,如今这里展出的是以前住在隔壁的薮猫,它们在新园区里生活的不错。此外,这个展馆就只剩下狞猫和欧亚猞猁了。猞猁的活动空间有些太小了,对高原生存环境的还原更是无从谈起。它很焦躁的在两个房间里走来走去,行为模式似乎已经有些刻板了,这是种很优雅的动物,如果能有更大的场地和丰容,想必会更好看的。
北动园区核心矗立这一座巨大的老虎雕像,这里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场馆——狮虎山。和熊山彻底的颠覆性改造不同的是,狮虎山展区是在原有展区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现代化翻新。虽然原有的俯瞰坑式视角依然保存,但园区新增了一条平视视角的虎山步道,提供新的观察点的同时增加了不少科普内容。小时候我每次来动物园玩,都在狮虎山和两爬馆流连忘返,甚至每都蹲着狮虎山喂食的时间冲进内场观看,真的很少有小男孩能不爱这些漂亮威猛的大猫。
改造后的狮虎山外场和过去的差别不大,植被覆盖率似乎还没有我小时候记忆中的高,作为丰容项目的水池我也从来没见到过里面有水,永远是一个突兀的圆形大坑,内场笼舍更是毫无植被和丰容。同样都是大型食肉目动物,猫科在北动的待遇真的和熊科差太远了。以前游客还可以在内场在那里近距离参观这些猛兽进食,但可惜的是如今狮虎山的内部展馆已经暂停开放了。
比起儿时的记忆,现今狮虎山的动物数量也少很多了,美洲豹消失之后这里只剩下狮子、东北虎和白化孟加拉虎三个物种,种类和数量甚至都不如一些省会城市的动物园,以至于很多动物园爱好者都已经将这里戏称为“狮虎山遗址”了。北动现有几只狮虎的年纪都不小了,等它们离开了,这园区正中央最核心的标志性展区要怎么办呢。
希望园方加进引进物种,别让巨大的老虎雕像成为北京动物园的最后一只虎吧。
东西两区的交界处,布置着北动按照地域区建设的特色展馆。这一区域的澳洲动物馆、美洲动物馆和貘馆都亮点不少,值得一看。其中澳洲动物区比较引人注目的是鹤鸵和袋鼠,鹤鸵颜色鲜艳也是种比较危险的鸟类,园区还特意挂了警示牌要游客不要靠动物太近。
袋鼠的外场环境还算不错,面积广阔、植被适宜,风和日丽的时候袋鼠们可以依偎在一起躲在树下乘凉。但袋鼠馆的内场环境差到完全是水泥覆盖、家徒四壁的特种班房,平时能外放的时候还好,下雨或者冬天保暖的时候,饲养员把大门一关,袋鼠们在这里基本就和蹲监狱没什么区别。
美洲动物区因其出色的展馆设计和别处心裁的混养,在北动算是设计上比较优秀的馆,但可惜我这次去的时候除了大食蚁兽、原驼和大鶆䴈外其他物种的展示状况都不太好。树懒展区室内灯光很差,两天的参观中两只树懒基本都在昏暗中呼呼大睡,也不知道是这里最开始就没有设计照明还是后续运营太差干脆就不开灯了。
有趣的鬣蜥、巴西龟和低地斑刺豚鼠混养展区里,鬣蜥躲在场馆最远端的暖气上,刺豚鼠在树洞里和巴西龟相亲相爱蹲了十来分钟都没有动。不过似乎大连森林动物园的大食蚁兽打破了我的某种参观魔咒,北动的两只大食蚁兽特别活跃,齐齐亮相外场,这里看看那里闻闻,来回折腾,如此盛景在我之前的参观历程中也堪称前所未有。
北动貘馆这片区域在动物园爱好者群体里也算是声名远扬。一是北动的貘科繁殖和饲养技术水平相当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向全国各大动物园输送了不少繁殖成功的个体。二是室内场馆实在是太臭了,我甚至和朋友以一顿饭为赌注赌谁能在貘馆里坚持得更久。赛前我们都在外面吸了一大口新鲜空气冲进了盛夏时分的貘馆,最后我胜了,坚持了足足三分钟。如今又臭又破,如同猪圈般丰容很差的内场不开放了,想和朋友再赌一次也不能够了。
貘馆的外场环境相对于内场还是要好一些的,但是貘馆是北动最老的一批场馆,占地面积实在有限,能看出园方已经根据现有的结构下手尽力去改了。外场的一只马来貘,三只中美貘在外场状态都很不错,总比在巨臭无比的内场猪圈里蹲监狱要强不少。
两个貘馆之间如今建了三个小展区用来展览条纹獴和南浣熊,这个小展区群建设的非常棒,丰容充分植被茂密,两种动物都生活的非常开心。可爱的条纹獴幼崽抱在一起游玩打滚,种群繁育看起来很健康。唯一的小缺点就是条纹獴展区完全没有防投喂,可能是这附近游客比较少的原因,这次也没有看到投喂行为和投喂迹象。
东区的游记到这里基本就差不多了,没提到的水禽湖,我想放到和西区的鸟苑一起聊。等到我再参观两次,相对完整地游览一次西区后写游记时再补上吧。东区这次没见到的诸如黄喉貂等大咖物种,之后如果有幸见到了也会在后续的游记里补上。
因为这只是北京动物园游记的PART1,后续还会有西区和北区的游记,因此我这里就仅仅对东区做一个总结吧。
东区是北京动物园的正门所在,是游客最多、最受关注、也人气最高的展区,这里这里有人头攒动的大熊猫馆;也有无人问津的貘展区;有重获新生的熊山;也有衰败倾颓的狮虎山。这里就是北京动物园近年来的缩影,场馆在改善,理念在更新,矛盾也在积蓄,和世界上大多数动物园一样,也迎来了不可避免的物种衰败。
还想对我最爱的这个动物园说些什么,但还是等到写完三篇游记,最后的时候再说吧。
评论区
共 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