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大卖,可喜可贺,甚至可以说喜极而泣。不过从各方面的销量测算来看,《黑神话·悟空》无论真实销量如何,可以确定的是,绝大部分都是由中国人购买。海外华人人数其实很多,在外国贡献了相当一部分销量。真正由外国人提供的销量,无论是什么语种,都只占小部分。
在写文的时候,8月24日12点,我在网上看到Gamelytics测算游戏总销量已经达到1240万套。其中中国玩家占比80.4%,美国占比3.1%,俄罗斯占比1.3%,其他占比15.2%。注意这个消息是网传,不保真。
肯定会有人说:“总销量这么高,就算只有一部分也有上百万套海外销量,也算很不错了好吧。”这里我们要注意,《黑神话》现在是一个现象级的龙头产品,靠极高的热度当然可以吸引很多人来买,但我们希望发展的是买断游戏这个行业。一个行业不能只靠一个产品来撑。我们需要更多的游戏来填充发展这个行业,需要大把大把原价买才行。
《黑神话》销量很高,按照百分比来算,确实海外销量也算很高,但这是《黑神话》。如果以后还要出其他游戏,海外销量会不会也有这么多呢?那可不一定。以后其他游戏也许总销量卖个几十万,海外销量可能就只有几万了。如果游戏只卖到几万套,那外国人可能只买几百套。
从来都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中国游戏要崛起,必须由中国人自己养起来。指望全球销售,要外国人给游戏回本赚钱,中国人跟在后面下破解薅羊毛等骨折史低,绝对不行。
《黑神话·悟空》非常像当年的电影《大圣归来》,大头营收都是中国大陆,在其他国家基本没有排片,就谈不上营收。甚至在港澳台地区,《大圣归来》也没有什么排片,营收还不如《你的名字》的零头。
肯定有人骂:“是这些外国人排斥中国人,故意不给电影排片,故意不关注,不去买,不去玩,打压中国游戏!”是,肯定有这方面原因。偏见是永远存在的,肯定会有影响。这次游戏做得很成功,感觉大家有点因为憋得太久,情绪一下爆发出来,用力过猛,反应非常激烈。外国人说一句:“不理解。”听到了马上气得炸毛,就使劲骂。
游戏文化输出不是这么搞的,不是靠网络吵架就能做好,要研究规律,要抓重点,要注意预防解决问题。如果我们要对标欧美日韩的“3A游戏”,就要分析他们游戏市场的规律,要看他们是如何发展起来。 欧美日韩的国情完全不同,绝对不能够直接硬套在中国头上,发展轨迹也不能强行照搬,一定要变通,要随机应变。
没有完美的事物,《黑神话·悟空》当然有问题,被外国人说“不理解”肯定有偏见,但其实也不完全是乱说,甚至可以说是游戏被抓了把柄,我们来看一下。
关于《黑神话·悟空》,我只说英文标题的问题。网上看到很多人吐槽,文案英文做得不好,翻得很一般。我懒得去看游戏内容的英文,本来也不是做翻译工作,就只说这个标题的问题。
“Black Myth : Wu Kong”,这个英文标题,就是“黑神话·悟空”直译过来。我当初第一眼看到这个标题就犹豫了一下,但没有看到游戏内容,所以不太敢随意下结论。现在游戏内容大家都看到了,我确定了想法,可以回过头说一下。这个标题做得不好,有“Chinglish”的即视感,英语外国人大概率看不懂意思。
把“黑神话”翻译成“Black Myth”,我觉得不妥。这样翻译,感觉像是把“没门”翻译成“No door”,而正确的应该是“ No way”。“black”这个单词,指的是“黑色”,意思比较单纯,就是黑这种颜色,衍伸意思不多。“黑神话”的“黑”,指的是暗藏在西游记神话背后的暗流涌动,用“black”来形容差点意思,用“dark”更合适。
“dark”的意思是“黑暗”、“阴暗”、“幽暗”,衍伸意思带有较强的情感色彩,用来形容暗流涌动比较形象生动。
当然从百科上看,这两个单词都有阴暗邪恶的意思,要说区别,貌似也不算很大。这里,我们就需要注意市场上其他同行是怎么做的。
为什么《黑暗之魂》要使用“dark”,而不是“black”呢?显然宫崎英高认为“dark”更适合用来形容黑魂世界那种绝望的氛围,对吧?虽然《黑神话》这个游戏,网上很多人都在说不要去跟魂游比,不是魂游,但乍一看,游戏确实还是很像魂游。 大家都习惯了“Dark Souls”这个叫法,已经约定俗成。如果使用“Dark Myth”,可以让英语玩家第一眼就迅速在脑中形成认知,方便理解游戏内容,降低理解难度。这个很重要。
可能会有人说:“别人《黑色行动》也叫《Black Ops》啊。不一样也是好好的吗?”
首先,《黑神话》不是《黑色行动》那样的打枪游戏,两个类型风马牛不相及。其次,《黑色行动》指的是见不得光的隐秘行动。在游戏中,所有关卡内容其实都被黑色笔划掉了关键部分,用“black”来特指这种用黑笔划掉行动内容的保密行为,是能理解的。
主要是《黑神话》更像魂游。魂游叫“Dark Souls”,《黑神话》顺水推舟叫“Dark Myth”,我认为很合适。
再举个例子。《黑暗地牢》又称《极暗地牢》,制作组是加拿大的,英文名叫《Darkest Dungeon》。如果说魂游是日本人做的,还不算数,那么这个游戏总可以说明问题吧?英语是加拿大国语。别人用自己母语做游戏,对母语的理解总不至于不如中国人吧?别人都用了“dark”,心里总归是有数的吧?为什么不叫《Black Dungeon》呢?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来自波兰的游戏《阴暗森林》,叫《Dark Wood》。这个游戏主打绝望阴暗的恐怖环境,做得挺有特色。别人为什么不叫“Black Wood”呢?当然是用“dark”更适合。
做文娱产品,一定要注意市场上已经约定俗成的习惯,不要轻易去硬怼。试图用一己之力强行扭转海外市场习惯,只会得不偿失。
这种市场上约定俗成的习惯,其实也属于一种资源。这种资源很宝贵,是非常公平的,大家都可以用。如果前面已经有同行做了成功的同类型游戏,让市场养成了固定认知习惯,我们这些后来者顺着习惯去做,灵活变通一下,就能够方便用户们快速理解产品内容。做游戏创新固然重要,但也不需要全部都自己搞一套全新的。别人往西,我偏要往东,来彰显自己独一无二,没什么必要这样。
游戏英文标题,把“Wu Kong”放大,看样子就是当成主标题来使用。“Black Myth”缩小放在上面,当做副标题来使用。这里我觉得不妥,应该要反过来更合适。
英语里如果要说中国名称的话,默认直接使用没有音调的汉语拼音读音,这是默认的翻译规则。规则是没问题,不过我们需要注意, 一定要把海外玩家的接受能力降到最低, 切不可想当然。绝大部分英语玩家并不知道中文汉语拼音的读音,因为别人生活工作里说英语,根本不需要用到,也没有兴趣去了解,更没有义务一定要了解。
游戏英文标题直接使用“Wu Kong”这个拼音,对英语玩家会造成困扰。“Wu Kong”这个拼音读音,给中国人看没啥感觉,脱口而出,但要让英语玩家来说的话,就会非常麻烦,因为英语不能准确发出“Wu Kong”这个拼音读音。懂英语的自己试一下就知道了。“Wu”这个音,用英语还能勉强说出来,但是“Kong”很麻烦,因为英语里已经提前有了“Hong Kong”“香港”,已经提前锁定了英语对于”Kong“这个词约定俗成的发音习惯。下面是音标。
”Hong Kong“的英语读音,更加偏向于“hang kang”,和汉语拼音的“hong kong”完全不同。这两个拼写完全一样的单词碰一起,让英语人群来说的话,就会难以理解,很别扭。
我要反复强调,我们是中国人,看这种拼音完全没问题,没什么感觉,甚至会觉得理所应当,但游戏全球销售,要给英语人群去看,文案翻译一定要从英语角度去思考,别人那些完全不懂中文的人,看到这些文字,到底能不能搞明白?这个不是跪舔英语。语言翻译过去本来就是为了让外国人能够看懂理解。要么游戏就别海外销售,要往外卖肯定还是要做周全一点。
肯定有人要说:“外国不是还有那么多主播和自媒体吗?他们可以帮忙一起科普啊。” 但是我始终认为,不要老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自己的事情,先自己尽量做周全一点,然后再往外放,这样别人如果想帮忙宣传一下,工作压力也能够更小,效果不是更好吗?
假如我是一个说英语的外国人,我想跟别人聊《黑神话》这个游戏,我该怎么称呼游戏名字呢?直接说“Wu Kong”?绝对不行。这样强行让外国人说,会让别人舌头打结,不利于传播。
这里可以举个例子。《七龙珠》的孙悟空,英文名字叫“Son Goku”。我懂英语,不懂日语。至今我也没有搞明白,日语名称读音转换到英语中,到底是怎么变化过去的。以前读大学的时候,我还专门问过英语外教,结果外教们也说不清楚怎么弄,因为他们也不懂日语。
“Son Goku”这个日语孙悟空英文名,以我这个中国人用汉语拼音视角来看,就是看天书,实在无法理解,也无法顺畅说出来,但别人日本人就是这么写的,而且英语也承认就这么写。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游戏名字叫《黑神话·Goku》,乍一看,会有多少中国人能认出来意思呢?我要是不提前做功课,绝对认不出。
中国人看日语孙悟空英文名“Goku”的感觉,估计和英语外国人看汉语拼音“Wu Kong”一样,就是一头雾水。别人完全不懂拼音,哪怕英语可以直接使用拼音,别人也搞不明白。
当然游科现在已经大获成功,成功的人做什么都是对的。后面他们要是继续用“Black Myth”加拼音,也无所谓,反正大家都形成了习惯,但我们需要发展的是整个行业,还有很多实力弱小的中小游戏项目组在努力。我更关注那些没人在乎的底层项目组,不能只盯着顶尖龙头,不去管其他人。做游戏取英文名可不要学《黑神话》这样。
游戏名称要灵活用好“主标题”和“副标题”。我在写文的时候,把游戏叫《黑神话》,而不是叫全称《黑神话·悟空》,完全不影响阅读理解。我们做游戏在取英文名字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如何能够方便外国人,特别是英语外国人聊天时,能够顺畅说出游戏名称。
那么《黑神话·悟空》的英文名把“Wu Kong”放大,把“Black Myth”缩小,显然不妥。“Wu Kong”上面说了,让英语外国人很难发音,更无从理解,应该作为副标题缩小,至少把“Black Myth”放大,作为主标题,引导英语玩家们去说。英语说“Black Myth”肯定比说“Wu Kong”更容易,虽然我坚持“黑神话”应该被翻译成“Dark Myth”。
这就像是上面说的《七龙珠》孙悟空英文名。如果游戏叫《黑神话·Goku》,像下面做这么个标题,然后卖给中国人,中国人要怎么讨论这个游戏呢?这要不懂日语和英语的中国人怎么理解呢?总不可能老是去看游戏主播解释吧?
那中国人讨论游戏只能说《黑神话》,下面的“Goku”会被彻底无视。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游戏名称就没有正确传达要表达的意思,没有起到作用,是不行的。
人类是一种非常肤浅的视觉动物。第一眼产生的第一印象是最重要的。我们做游戏,要全球销售,一定要把外国玩家的接受能力默认降到最低。这个不是搞歧视,而是尽量先自己做周全,降低别人的理解难度,更容易让别人接受,毕竟别人也付了钱。
我们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会为了玩这个游戏,自觉去做功课学习汉语拼音的发音。人在学校里被逼着都学不进去,玩游戏怎么可能还会自觉学习呢? 除非是游戏主播,说游戏是工作,那要做功课。普通人就算了吧。
决定木桶装多少水,永远只看最短的木条。文化输出不能指望外国人自觉。
《黑神话·悟空》即使英文名有问题,但凭借顶尖的综合品质,还是能硬怼,能吸引外国人去买, 成功的人做什么都是对的。 但那些实力弱小的底层游戏项目组,就更需要面面俱到,把内容尽量做周全一点,不要在英文标题上出问题。这种闷亏吃得很冤枉。
我给游戏想了个英文名字,叫《Dark Myth · Face the Fate》,中文翻译过来是《黑神话·直面天命》。
把“Dark Myth”放大,放在醒目位置,作为主标题,引导外国玩家们用这个词来称呼游戏。“Face the Fate”就可以翻译成“直面天命”,紧扣游戏“天命人”的主题。这个英文名字,主副标题的单词都很简单,长度较短,用英语读起来很顺畅,朗朗上口,意思也能表达得很清楚,是我能想到的最好英文名。
英语玩家们聊游戏只需要说主标题“Dark Myth”就可以了,不需要管副标题。副标题只是作为一个补充说明放在下面跟一下。其实我认为,如果游戏成功,能够做续作,第一作是可以不取副标题的。只有在续作的序列号后面,需要加一个副标题,对新一作补充说明一下,方便玩家们理解。第一作只叫《Dark Myth》也完全没问题。
英文是“形音”字,单个字母只代表读音,必须由很多字母凑在一起,才能组合出有意义的单词。中文是“形义”字,一个汉字用笔画写出来,就像一个图案,只要放在那里,就能够代表一个明确意思,甚至还有几种意思。这个并不是说中文牛逼英文不行,只是强调两种语言的思考逻辑不一样。英文一样可以写出很有文采的文学大作,中文也有龙傲天废柴流网络小说这样的白痴流水垃圾。
我们在看文娱产品内容,比如电影游戏这样的文娱产品,会发现,同一个作品,中英文命名往往会天差地别。中文是比较适合取名的,能够用很少的几个字,对内容做出非常精炼生动形象的介绍,但英文不行。英文在表达意思上处于弱势,要表达出和中文相同的意思,要写对语法,往往需要写出很长一段句子,其中的单词如果刚好遇到那种拼写特别长的,就会拖累整句话,使得英文书写变得非常冗长。
这点我想每天坐地铁的各位肯定深有体会。每次到一个站,电脑语音报站名,中文就短短一个词搞定,但说英语就要说一大串,花的时间远远多于中文,听起来非常费劲。而且中文不需要全看完,看其中几个字就可以猜出意思。英文至少要看完大部分单词,要看到关键单词才能知道在说啥。如果关键单词不凑巧在长句子后面,看起来就会比较累。
所以在给游戏取中英文名字的时候,我认为最好不要直接将中文名强行翻成英文,要看情况改。事实上国内外很多电影游戏取名字都是这样,中英文名字看上去完全就是两回事,感觉牛头不对马嘴。看完中文名以后,再去看英文名,就是莫名其妙。
香港知名导演杜琪峰指导的《黑社会》,在大陆上映的版本叫《龙城岁月》。这两个中文名,我觉得都很不错,特别是《龙城岁月》,一看就非常有气势,有一种大气蓬勃的架势,又充满沧桑感。然而电影英文名叫《Election》,就是“选举”这个单词。第二部《以和为贵》,英文名是《Election2》,真是简单粗暴。
“election”这个单词,就是一个很单纯的意思,“选举”。我们从单词表意上看,会感觉干巴巴的,完全没有任何衍伸的情感色彩。以我这个中国人的视角来看,“election”虽然确实能够表达出电影的剧情,但远不如“黑社会”这么形象生动,更不如“龙城岁月”那种大气场大格局的史诗感。
这就是英文和中文在取名上的区别。如果要把“龙城岁月”强行翻译成“the Time of Loong City”,我觉得反而会很奇怪。这就是用中文思维去做英汉翻译,把中文对照着单词强行翻译过去,结果变成了“Chinglish”。
以前有个皮克斯的动画电影,在中国大陆只有VCD和DVD版本销售,中文名字叫《虫虫总动员》。“总动员”这个中文后缀词最早是《玩具总动员》开始用的,后面中文一系列动画电影都搞“某某总动员”。这个电影的英文名叫《a Bug's Life》,直译是“一只虫子的生活”。
中文名是“总动员”,虽然看上去很俗套,但是相比起英文名“一只虫子的生活”,我感觉还是更生动一点,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逻辑。“a Bug's Life”“一只虫子的生活”,怎么看也感觉有点过于简单无聊了。但这就是英文取名的逻辑。取名不能太长,不然标题写不下来不好排版,所以英文名字很容易出现这种寡淡如白开水一般的写法。
游戏的例子说一个。以前的老游戏《虐杀原形》,英文名是《Prototype》,就叫“原型”。中文只加了“虐杀”这个词,瞬间把游戏血腥暴力杀戮的画面感带到眼前。如果只看英文名“prototype”,不看封面的话,还感受不到,就是单调的一个英语单词而已,鬼知道什么意思。
类似的例子很多,就不说太多了。中英文命名的逻辑完全不同,必要的时候一定要改,不能照搬翻译。相比上面这些英文名,我觉得我的《Dark Myth · Face the Fate》“黑神话·直面天命”已经算比较贴切游戏内容了。
拼音可以放在英语里,我没有说过不准在英语里说拼音。我反对的是直接把拼音放在英文标题里。 像《真人快打》的刘康,在游戏里显示的名字就是拼音“Liu Kang”。
但《真人快打》英文名是《Mortal Kombat》,直译是“致命搏斗”。如果把名字叫成《Liu Kang Kombat》,会不会很奇怪?
中国人说话有各种口音,英语外国人说话同样有很多口音。像上面《真人快打》的刘康,在游戏里用英语就会念成“Liu Ken”。英语发不出汉语这样的后鼻音,发音后面带“ang”的一律无视,一定会歪。我在各种英语游戏和影视剧里,听到关于”Liu“这个发音的英语口音至少有"Liu"、“Lu”和“Lao”三个音。
如果把拼音放在标题里,让英语外国人这么念,很难保证传到后面会变成什么样子。就像小时候玩过的传话游戏那样,最后大概率会歪得不像样子。“Sun WuKong”很可能会歪成“孙武康”。这还算好的。还有可能歪成“孙武肯”,毕竟“康”也会被英语口音歪成“ken”。
“Sun”这个拼音又和英语的“Sun”“太阳”重叠,老外们别搞错了以为这个名字叫“太阳武康”。同时这游戏乍一看和魂游差不多,最后英语老外们传来传去,以为是在致敬太阳骑士,也不是没可能。英语外国人不懂拼音,生活中也用不到,脑子里没有印象,看到“Sun”大概率都会先想到“太阳”,而不是“孙”的拼音。
面对这种问题,比较好的处理方法,我想就是尽量降低外国玩家念拼音的频率。只要少说,出错的几率就会降低。 所以不要把拼音直接放在英文标题里,不要让外国人太频繁的去念,防止念歪。
很多年以前,国产游戏《汐》就遇到了英文名难题。下面是当年的电台采访:
https://www.gcores.com/radios/25546/timelines?pi=1
制作人当时想当然,直接把《汐》的英文名就写成《Xi》,结果英语老外们完全发不出这个拼音,根本无法理解这个英文名到底是什么意思,只能当成是罗马数字的“11”“XI”。
这就是我说的问题。《黑神话》凭借自己过硬的品质,可以无视这些小问题硬怼,吸引外国人来买,但更多的实力弱小的国产游戏,可不能这么想当然。强烈反对把拼音直接放在英文名中。
之前网上看到国外翻译,把中文意思理解错误,结果翻译闹出大笑话,搞得很抽象。
像这种“既来之,则安之”,被写成“既然来到这里,就安葬在这里吧。”搞得过于抽象,我们要搞游戏文化输出,还是不能这样。
现在国外网上有很多外国人在翻译中国网络小说,特别是玄幻修仙小说,搬运到国外网站给外国人看,据说很火爆。以后我们做游戏要搞《黑神话》这种中国神话题材,最好看看别人是如何翻译搬运的,是否有歧义,是否能够准确传达意思。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做的事情。
评论区
共 5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