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账号下内容为小组成员共同创作的产物,原作者署名请参见文末】
「不良少年」、「不良少女」、「暴走族」、「喧哗上等」、「夜露死苦」这些词,阅读这篇文章的你,或多或少都应该听过。
这次我们来聊聊和「JK」有着分不开关系的「不良」。
我相信大多数人,包括正在观看这篇文章的你,一时之间是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的。
绝大部分人,可能只是对「不良」这个词有着一个相对朦胧的概念。而在「JK」领域,我们则更多的是将其归纳为一种「设计风格」或者「设计语言」的呈现。
这篇文章旨在尽可能地厘清「不良」文化符号是如何诞生的,以及其背后被赋予的精神内核。
在国内的互联网语境下,有的时候我们会困惑大家口中 JK 这个词的代指到底是什么,因为回到 11 区标准语境下,JK 实际指的是
じょしこうせい
女子高生(女高中生)
之所有会有 JK 这个简称来源于じょしこうせい的日文罗马音
Joshi Kousei
JC
女子中学生(女初中生)
じょしちゅうがくせい
Joshi Chūgakusei
JD
女子大生(女大学生)
じょしだいせい
Joshi Daisei
说实话, 11 区是没有JKs,JKer这类说法的,这些说法其实都是 100% Made in China的…
国内互联网语境下的「JK」更多其实指代的是「JK制服」这类服饰及相关的衍生概念。
从文化以及社会学来说, 「JK制服」于 11 区的意义,代表的是 16-18 才(岁)特定年龄女生;因而从社会学意义上,「JK 制服」的 ICON 或者说象征化意义也因此得以锚定。
「制服」Uniform 本身更多则代表的是社会身份的识别及认同。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 11 区对 「JK 制服」才会有很多有趣的看法:
比如 11 区的同学们看着国内的「JK」会犯尴尬癌的情况。
她们会说告诉你如果工作日这么走在日本街头可能会被警察叔叔误以为是逃课的学生上来盘问……
而这份社会身份的识别及认同,恰恰是国内的「JK」领域所追求的「校供感」这个概念的基础由来。
毕竟通常情况下,11 区穿「JK 制服」的都是正经 JK …
而「JK 制服」在国内,先天性就缺少了作为「制服」本身所代表的「社会身份识别及认同」,因此「校供感」的匮乏也是理所应当的情况。
而我们所讨论的「JK 制服」,或者说在中国境内目前大家所说的「JK」,其实更大程度上可以将其视作轻时尚的一个子集。
轻时尚
↓
学院风
↓
日系
如果用这个定义来梳理的话,实际上在时尚领域或者说少女服饰这块,学院风一直就没有掉下来过流行趋势,在「JK 制服」近几年崛起前,前些年更多的是「英伦」+「学院风」的,早些年E-Land和Tennie Wennie(这两个品牌是一家的)就一直在深耕这个领域。
而近些年,由于「JK」在轻时尚领域的风行,国内不少的院校也开始跟进,使得 「JK」在国内逐渐的也开始得以具备「校服」这一原初的属性。
湖南第一师范的「校服」
图源 失去梦想变成大鸡腿@知乎
在动笔前,我整理了一份相当庞大的脑图,其中的需要提到的信息点近百,以致于我一直无法顺利动笔开始的原因也是在此,最终我选择通过以 「不良」这个概念是如何形成,以及相对应的历史沿革作为切入点 来对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这是一个贯穿了「战国时代」—「江户时代」-「明治时代」—「大正时代」—「昭和时代」—「平成时代」—「令和时代」,前前后后五百多年的故事。
首先,我们先看下11区官方对「不良」这个概念的定义:
『少年警察活動規則』第二条第六号上,对「不良行为少年」做出了司法上的解释: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不良行为少年」是为了与『少年法』第三条第一项 「少年犯」做出区隔而所下的定义。
说白了就是「 抽个小烟、喝个小酒、夜不归宿 」这些在如今这个时代看来无伤大雅,哪怕上纲上线,最多也就是「品行不端」罢了。
在日常用语的场合下,通常会使用 不良 (ふりょう)、 不良少年 (ふりょうしょうねん)、 不良少女 (ふりょうしょうじょ)、 ツッパリ 来进行称呼。
值得一提的是,现行的『少年警察活動規則』制定于 平成十四年(2002年) ,其制定的基础是 昭和二十九年(1954年) 的『警察法施行令』,和 昭和二十三年(1948年) 的『少年法』。
司法解释说完了,我估计绝大部分人已经开始心生反感了,你这到底在说啥?
别急,接下来开始引出「不良」这个词的真正历史沿革。
在大家认知里,日本也许是全世界为数不多从表象上看起来「黑社会」被摆在明面上的国家。
提到日本的「黑帮」或者「黑社会」,大家一定不会对「 亚库扎/Yakuza/ヤクザ 」这个说法感到陌生。
不过「黑社会」也好,「黑帮」也罢,都是中文语境下意译的产物。
因为日文本身借用了相当大量的汉字,如果直接翻译经常会出现很多词不达意的情况。
相比较而言,其实「黑道」一词,可能更贴近「ヤクザ」在日文语境下的真实含义。
「ヤクザ」最早是作为「極道 」(ごくどう」这个说法的隐语出现。至于由来,说法不一,有说是来自于「花牌」中最坏的组合「八九三」(ヤクザ),也有说法是来自于解决乡里仲裁纠纷的单位“役座”(ヤクザ),因此「八九三」在很多时候也可以作为「極道」的隐喻。
用『暴力团对策法』的说法就是「暴力、暴力胁迫及有组织犯罪」。
「極道」从历史沿革来说,有三大源流,其中两个源流产生于「江户时代」。
其中一支是从事小商贩生意的「的屋」(てきや)和「香具师」(やし),另外一支则是以赌博为生的职业赌徒「博徒」(ばくと)。
「的屋」和「香具师」大多拜「天照大神」,而「博徒」则供「八幡大菩萨」,当然「的屋」和「香具师」也有拜「神农大帝」的(别笑,就是那个尝百草的神农),「博徒」对「春日权现」的信仰也很虔诚。
这其实也是个知识点,涉及到『神佛习合』,有兴趣的可以等等。
为什么我会插一嘴特地提到他们的信仰?因为还有个与之相关的冷知识点。
江户时代的「消防队员」就是由以上的社会底层人士组成。
所以,其实「炎炎消防队」里埋了很多梗,「天照」这个梗很直白,「第七消防队」乃至整个「浅草村」满满都是对「江户时代」消防队的NETA。红丸和皇国乃至圣阳教的不对付,请将其理解为「江户时代」中「以贩夫走卒代表的底层民众」对「武士阶层」以及「幕府」的情绪对立。
话说回来,全世界的黑帮组织的发展基本都和经济发展脱不开干系。经济不够发达的情况下,黑社会小打小闹无非是收收保护费而已,经济开始飞速发展而一旦与之相应的监管缺失,黑社会的罪恶之花自然得以绽放。
「昭和时代」发生了什么,身为任何一个中国人想必是铭记于心。
战后的日本,原有的社会秩序被打破,美军开始在日本本土驻军(其实这也是个知识点,后面会有提到),战后重建工作这些脏活累活,成为了「極道」们的第一桶金。
而就在这个时候,「極道」的第三个源流「愚連隊」(ぐれんたい)开始正式登场。
「愚連隊」是假借日文汉字表音(宛字,后面也会有出现),其词源是ぐれる和れんたい,其雏形在「明治时代」就有出现,其不少成员来自于军队,进入「昭和时代」后,由于长期发动对外战争以及军国主义思想的的精神注入,「愚連隊」几近消弭。
二战结束后,大量退役军人回到本土,这群人大多都是十几二十多的年轻人( 没错,二战打到后期日本征兵的年龄下限曾经下放到13岁… ),这群年轻人没有收入、没有工作、没有一技之长… 除了出卖自己的体力之外几乎找不到其他的谋生管道。
于是,以退伍军人为核心,组织结构上参照了原先军中「前辈」与「后辈」关系的「愚連隊」重新开始出现。
这是一种与原有「極道」两大源流完全不同的组织形式,传统「極道」组织更为老派(Old School),讲究论资排辈的上下级关系,成员之间更接近家庭关系中的父与子的定义。而「愚連隊」的人员构成更为年轻,行事更为激进,组织形式更强( 废话,退役军人能不强么… ),组织内成员相互以兄弟(兄貴)相称。
用更清晰的语言来描述,「愚連隊」是一种面向年轻人的新形态「極道」组织结构。
而正因为「愚連隊」的这一系列特点,使得其快速向年轻人群中渗透。想想也是,传统「極道」的掌门人大多是暮气沉沉的老头子,怎么能跟年轻人愉快的玩到一起去?
而正是「愚連隊」的大行其道,一步步开始催生出了「不良」。
我们前面提到过,日本现行的是颁布于昭和二十三年(1948年)的『少年法』,而其实第一部『少年法』早在大正十一年(1922年)就已经颁布。
昭和二十三年版的『少年法』相对大正十一年版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明确「少年」的定义是「未满20周岁」。
「愚連隊」无论从组织成员、组织形式、结构,乃至于内部氛围上,都是「年轻人的组织」。于是「愚連隊」开始下沉并吸纳更多「少年」进入组织,而往往在争斗第一线的,也都是这些「少年」。
我们可以浅显的理解为「愚連隊」是最初的幕后操控者和支持者,而「少年」们则是预备队。
于是以这些「少年」为骨干,一个一个以学校为基础的「三级组织」被组建。
大家聚一起在学校角落里偷偷抽个烟吹吹牛,偶尔在外面买点酒偷着喝,在学校里横行霸道收个保护费,偶尔因为各种原因跟外校的人打个架,人多了约群架。
别的?
别的似乎也没啥了…
嗯,就跟你在读书的时候听到过的或者在你身边发生过的事儿没啥区别…
当然,其中有些人真的出格了,触犯了法律被起诉的,于是成为了「少年犯」。
而组织内的一般成员乃至外围成员,则在『少年法』中被定义为「不良少年」,界定标准里的「 飲酒、喫煙、深夜徘徊 」这些字眼在现在看来着实让人觉得相当刺眼…
如果按11区这标准…
这位年轻时候也是「不良少年」了,不过他们敢认么?
所以说啊,11区的政府一直被吐槽为「暮气沉沉」,从中可见一斑。
这些组织被定义成 「不良少年集团」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直至90年代,「不良少年集团」问题一直伴随着日本校园,并在逐渐为社会所关注的同时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在那三十年间,「不良少年」们以学校为单位形成「三级组织」,相互之间结盟形成了「二级组织」,「二级组织」彼此之间又连横合纵,活脱脱上演了一场校园间的「战国」…
这里还有一个绕不过去的点,从60年代后开始,「任侠电影」开始在日本大行其道,「任侠」在中文语境中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侠义」。而「任侠电影」的主人公通常都是都是「極道 」人物… 「任侠电影」的题材大多讲述的是主人公如何践行「义理」的故事。
在这样的描述环境下,「極道 」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成为了「正义的伙伴」。
说穿了,「任侠电影」的底层其实还是「武士道精神」。而「昭和时代」的这股「精气神」不仅仅出现在电影作品中,在80及90年代初的大量漫画作品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呈现。
请注意,上面所说的「不良少年」可不仅仅只是男生,「昭和时代」十一区的女生也不都是大和抚子样的软妹子…
有「不良少年」,当然也有「不良少女」,「不良少女集团」也不是吃素的…
以学校为单位,「不良少女」们相互之间会进行「友好」的串场,串场伊始一般是先拿出家伙来彼此叫阵…
家伙事儿自然是越吓人越好,对面看到你手上提的东西首先在气势上就输了一截…
有太刀自然好过用肋差,木刀这种东西威胁度实在不高。
铝制棒球棍拖在地上行走的时候发出的响声比木制棒球棍要更有先声夺人的效果,不过也可以考虑在木质棒球棍上扎钉子,狼牙棒看起来杀伤力就大多了!
真到动手了… 通常这些家伙事儿还是不会用来向对方招呼下去的…
请脑补画面—「上手,薅她头发!」
肋差啊,板砖啊这些东西放在制服包里还相对隐蔽一些,但你带着木刀这些走在路上被警察叔叔拦下来好歹还能解释是剑道部的… 你一女生拿着棒球棍满大街晃悠总不能解释你有个甲子园的梦想吧?
好在那年头的制服裙本身就相对较长,而我们的的元祖「不良少女」们,更是发现了长裙的一个好处——「 可以将这些家伙事儿藏在裙子里 」…
于是乎,「不良」的第一个基础概念得以确定—「及踝长裙」。
与「任侠电影」基本同时期出现的另外一种电影类型—「粉红电影」(Pink Films),经过整个60年代的发展,吸收了「任侠电影」的要素后在70年代制作了一系列以「粉红+暴力」为主题的电影,在大众层面对「不良少女」的认知做出了偏离事实的阐述。
严格来说,其实「粉红电影」制度是电影分级制度未推行前野蛮生长的产物,与现代通常意义上的硬色情片(HardCore)相对应,「粉红电影」基本都是奔着软色情方向去的「SoftCore」。
「少女」+「制服」+「暴力」 ,这三个关键词,妥妥奔着工口幻想去的…
但是请记住,从编剧到导演说实话没一个是带着尊重女性这个想法的,所以那些片说实话大多都是「猎奇向」的…
昆汀的「杀死比尔」除了向邵氏武侠致敬外,其实从整体影片结构、大女主的设定、被盛赞为「暴力美学」典范的大段打斗,料亭和枯山水场景,乃至用运动服来替代「制服」,完完全全都是继承自「粉红暴力电影」,更不用说栗山千明的出演的gogo了…
而纵观整个7,80年代的「粉红+暴力电影」,就不得不提到一部作品「水手服与机关枪」,原作小说作者赤川次郎,1978年推出。1981年角川映画改编电影,女主「星泉」由当时炙手可热的双栖明星「药师丸博子」出演,并且由她演唱了主题曲。
「药师丸博子」最近一次在国内被大家所熟识的角色应该是日剧「非正常死亡」(UNNATURAL)中由「石原里美」饰演的「三澄美琴」的母亲「三澄夏代」。
而「水手服与机关枪」在2016年角川映画40周年之际以小说续集「卒業 セーラー服と機関銃·その後」改编电影「水手服与机关枪 -卒业-」则是由各位小姐姐们都熟悉的 「桥本环奈」 出演女主「星泉」,同时也演唱了主题曲。
「粉红暴力电影」为「不良」赋予了第二重元素——「与暴力的结合」。
Part. 3 :「倾奇者」与「暴走族」、「特攻服」与「不良」
让我们将时间再拨回到70年代,彼时又出现了另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称,一个与「不良少年」看起来似乎边界并不是那么清楚的群体—— 「暴走族」 。
单纯一些来说,「暴走族」就是一群开着摩托车、汽车炸街的年轻人… 这个现象到现在依然存在,国内也是… 你看那位开着超跑的不炸街了?
「暴走族」于70年代出现当时日本的经济腾飞有着脱不开的关系,具体内容大家可以参照 【泛文化观察】「Lolita风尚」形成的前世今生 中第一部分。以「哈雷」为代表的重型机车彼时开始进入日本,「机车文化」也开始随之蓬勃兴盛。而日本向来干的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讲舶来文化结合本土情况,魔改出一个连亲妈都不认识的东西… 你想想也是啊,「改装车」也好,「改装摩托」也罢,无论对那个年代的年轻人都有着无以伦比的诱惑力。
而前文所提及的「不良少年集团」,尤其是以学校为基础的「三级组织」,其实际运作是以「番长」(ばんちょう)为核心,因此主要由在校学生为主构成的「不良少年集团」,又被称为「番长集团」。如果是「不良少女」组成的团体,首领则被称为女番 / スケ番,就连小学生团体都有专门的称呼,叫做ガキ大将…
所以说,其实11区人民的中二,真的是刻在骨子里的…
结合前面提到的『少年法』中对「少年」的定义,未满20周岁还被视作「少年」。而番长们从高中毕业后恰好正是18岁…
所以大家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暴走族」大多由20周岁以下的年轻人组成了吧?
因为超过20周岁以后不再适用『少年法』,作为成年人之后背负上犯罪记录在日本这样一个极其固化的国家几乎等于被宣判了社会性死亡。
「愚连队」
↓
「暴走族」
↓
「不良少年」
其中,「暴走族集团」和「番长集团」大多是由「不良少年」组成,因此也可以被划归至「不良少年集团」。同时,一般情况下「不良少年集团」也被认为是「極道 」的预备役。
但这也并不是说「暴走族」就和「極道 」划上了等号。
「暴走族」的出现,本身还是70年代全球整体思潮在日本的一个折射。
以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为起始点,肯尼迪遇刺、美苏冷战不断升级、猪湾登陆、古巴导弹危机…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整个六七十年代的思潮前所未有的复杂和迷惘。
毫无疑问,整个70年代的年轻人几乎都是「迷惘」的,他们在二战后成长起来,战争和苦难与他们无关,他们成长过程中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而诸如社会阶层固化等问题也开始逐渐出现苗头。
「 宣布与旧世界和旧秩序割裂,用自我全新的方式向这个世界发出宣告 」
而「嬉皮士文化」的注入也对「暴走族」这一群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传统秩序的反抗被「暴走族」完美吸收,这一点在之后也成为了「不良」概念的精神内核之一。
「番长集团」还是以在校学生为主,着装上受限于制服(校服),基本翻不出太多的花样来。而前面所提到的「暴走族」在「表现」层面的尝试,则是「不良」概念中大量元素的起始点。
「 宣布与旧世界和旧秩序割裂,用自我全新的方式向这个世界发出宣告 」用一个成语可以很好的概括,叫做「标新立异」。
与众不同就对了,回头率越高就越对,我并不在意用传统眼光怎么看待我。
于是,一个起源于「战国时代」,在「江户时代」发扬光大的概念在「昭和时代」又一次得到了精神层面的继承。
「倾奇者」(かぶき者),是指喜好特殊风格,身着奇装异服,行事不同常人的一类人,发源于「战国时代」,在「江户时代」成为一种社会风潮。
当时男性衣着通常都是浅黄色或者绀色这些较为朴实的颜色,而「倾奇者」会做出身着颜色鲜艳的女性羽织,然后佩刀会使用例如朱红色这样鲜艳的鞘,装配超大的刀锷等种种看起来离经叛道的行为。
织田信长、前田利家都被认为是「倾奇者」,而最知名的「倾奇者」则是大帅哥「前田庆次」,也即是著名的「花之庆次」,公认的「战国第一倾奇者」。
「倾奇者」成为了「暴走族」们追求「标新立异」的精神指引,同时也成为了「不良」的另一部分精神内核。
「特攻服」应运而生,并快速成为「暴走族」的代表性穿着之一。
而「特攻服」不仅仅是件简单的长款上衣而已,我们需要的是「标新立异」,而哪怕是同样的长款风衣,我也希望能够彰显我的个性。
在「特攻服」上开始做二次改造 ,成为了「彰显自我」最好的方式。
前文提到过,二战后美军开始在日驻军,神奈川县横须贺港作为一个优质深水港自然也有美军基地。而横须贺地区从「江户时代」起就盛产刺绣绸缎制品,横须贺基地的美军对这种充满了东方韵味的手工艺作品爱不释手,于是逐渐有美军拿着夹克、棒球服开始去定制刺绣,一时之间成为风潮。
而这股风潮也迅速的被吸收到了「暴走族」的「特攻服」中, 图案刺绣也因此成为了「不良」的重要元素 。而这股风潮至今依然仍旧活跃在时尚圈,这就是知名的时尚单品— 「横须贺绣夹克」 。
而另一个重要的元素,则是「文字」要素在「特攻服」上的出现。
其实最早出现在「特攻服」上的文字,大多是类似口号(Slogan)之类的话语,而且大多都是偏右翼的口号,例如「大和魂」、「七生报国」之类。
别忘了,当时还是「昭和时代」,11区的右翼思想可想而知…
但是进入八十年代之后,特别是「平成年代」开始,文字的内容开始往有趣的方向发展了。当时开始流行起不管日文汉字本身的含义,而是用这部分日文汉字的发音直接来表现假名读音(宛字)。身为中国人,读到这样的汉字内容,一定是一脸懵。
比如最常见的「夜露死苦」,咋一看让人摸不着头脑到底是什么意思,转成假名其实就是よろしく,请多多关照…
但是不得不提出的一点是,实质上「不良」的源头「暴走族」,以及「暴走族」的源流「愚连队」其实是充满了日本独有的战后「右翼思潮」的。
这一点,其实从早期「特攻服」上的类似「大和魂」乃至「七生报国」之类口号就可得见。
进入「平成时代」后,日本陷入了长达十几年的经济衰退,在这十几年间,「昭和时代」的那股精神气不见了。
日本的年轻人从「昭和时代」的「企业战士」开始滑向「平成废宅」。
2010年左右的时候,我曾经读到过一篇老「暴走族」的回忆录,文中他有谈到对「平成时代」的「暴走族」、「不良少年」的许多看法。
在他看来,包括「特攻服」在内许多其实包含有特殊意义的服饰,现在已经成为了年轻人「cosplay」。回到之前那篇关于「Lolita风格」起源的文,其实「Lolita风格」最初起始也是作为IDOL的打歌服的,逐步逐步成为了一种特殊风格的「常服」。
而「平成时代」的「不良少女」们,现在也都大多早已为人母,不知当她们回忆起三四十年前的那段时光,究竟会作何感想?
当他们看到「令和时代」的「神待ち少女」时,又会产生怎样的感叹?
Seldon Plan © 2024 by Merlin is licensed under CC BY-NC-ND 4.0
原作者署名
Mu Jung
评论区
共 18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