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形毫无疑问是电影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怪兽之一。这只“太空野兽”的设计融合了生物与机械的元素,模糊了性别界限,突显了《异形》电影中关于怀孕和侵犯的主题。然而,在1979年,在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将异形带上银幕之前,这个外星生物的诞生经历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过程。
在创作《异形》的初期剧本前,编剧丹·欧班农(Dan O'Bannon)曾和他在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的同学约翰·卡朋特(John Carpenter)合作创作过另一个科幻项目。尽管他们后来分别制作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恐怖片,但他们的第一部电影《黑星球》中的怪物却与异形大相径庭。
实际上,《黑星球》中的怪物并不是一个拥有可伸缩口器的黑色恐怖生物,而是一群迷茫的宇航员去对抗……一颗长着脚的沙滩球。这种反差让《黑星球》中的怪物显得既荒诞又滑稽。
丹·欧班农(Dan O’Bannon)1946年出生于圣路易斯的一个木匠家庭。尽管他自小对恐怖和科幻题材情有独钟,但他的大学生活颇为坎坷,辗转多所学校,期间尝试过写作、单口喜剧和艺术创作。在决定成为导演后,欧班农进入了南加州大学的电影学院,在那里他结识了同学约翰·卡朋特(John Carpenter)。两人合作的毕业项目最终成为了他们的首部长片《黑星球》。
任何熟悉卡朋特或欧班农后期作品的人都应记住,《黑星球》最初只是一部学生作品。影片讲述了一群22世纪的宇航员,他们因枯燥的任务而变得麻木。长达20年的航行让“黑星号”飞船开始老化,代理船长多利特和他的船员们只好想尽各种方法打发时间。
电影的大部分时间聚焦于几名船员的日常,他们互相恶作剧、吸毒、讨论存在主义。粉丝们认为这些场景展现了一种深空探索和任务失败的虚无感,是电影的精髓所在。但对其他观众来说,这些情节则显得冗长乏味,缺乏幽默感和深度。
故事的另一条线索则是船员们与一只从储物间逃脱的外星生物的遭遇。这个外星人并不具备太多威胁,很快就被轻松解决。然而,它却意外松动了一枚炸弹,这枚炸弹在深空辐射的影响下获得了意识。船员们试图通过与炸弹展开哲学辩论来阻止它引爆,但炸弹最终却领悟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就是爆炸,于是履行了它的使命,摧毁了整艘飞船。
欧班农和卡朋特最早在1970至1972年间制作了《黑星球》,并在1973年获得了进一步的资金支持,拍摄了足够的素材将其扩展为一部长片。在未来著名导演约翰·兰迪斯的帮助下,欧班农争取到了B级片制片人杰克·H·哈里斯的支持。哈里斯要求对影片进行剪辑,以使其节奏更加紧凑,并确保影片能获得G级的评级。这部影片最终在1974年首映,随后于1975年进行了更大范围的放映,虽然获得了评论界的好评,但观众反应却不温不火。
然而,随着欧班农和卡朋特逐渐在电影界打响名声,《黑星球》也逐渐开始积累起了自己的粉丝群体,成为家庭录像带中的“抢手货”,并逐渐被奉为一部“邪典”经典。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预示了两位导演日后作品的风格和主题走向。
卡朋特一向不愿被视为一位探讨深刻主题和宏大思想的导演,因此影片中的那些“哲学性胡言乱语”很可能来自欧班农。不过,片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犬儒主义视角,的确与卡朋特后来在《纽约大逃亡》等作品中呈现的世界观相吻合。影片中的一个笑点是角色Pinback开玩笑地声称,真正的Pinback多年前已经自杀,而他自己只是个冒牌货。这个情节虽然以喜剧形式呈现,但不禁让人联想到卡朋特后来在《怪形》中所展现的偏执和恐惧氛围。
除了卡朋特的经典配乐之外,《黑星球》中最具影响力的元素无疑是外星生物的设计,这个创意也成为欧班农在后续另一部经典科幻片中进行更好呈现的灵感来源。
外星生物恐吓一群宇航员的概念一直困扰着欧班农,他希望能用一种更严肃的方式来呈现这一题材。于是,他与编剧罗纳德·舒塞特一起,开始着手创作一个名为《Star Beast》的项目。
欧班农坦承,《Star Beast》不仅延续了《黑星球》中的一些想法,还融合了他钟爱的其他经典科幻电影元素,比如1965年鲜为人知的《恶魔星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欧班农兴奋地说道:“我没有单纯地从某一部电影里吸取灵感,而是从所有作品里吸收了灵感。”
当他们完成了大约80页的剧本时,欧班农和舒塞特开始向各大制片公司推销,并将其定位为“太空版的《大白鲨》”。最终,他们将项目卖给了由戈登·卡罗尔、大卫·吉勒和导演沃尔特·希尔创办的布兰迪韦恩制片公司。然而,布兰迪韦恩公司对剧本做出了多项修改,比如加入了仿生人阿什这一角色,这让欧班农颇为不满。
尽管如此,欧班农仍保留了编剧署名权,并与舒塞特共同获得了“故事创意”署名。不过,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拍摄《异形》时使用的最终剧本,实际上是由希尔和吉勒改编的版本。
当欧班农得知20世纪福斯不希望他执导自己创作的剧本时,情况变得更糟了。制片方选择了沃尔特·希尔担任主导,而希尔则邀请了雷德利·斯科特来执导影片。尽管如此,欧班农在制作过程中仍然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在故事核心部分的构思上。正是他了解瑞士艺术家H.R.吉格尔的作品,并向斯科特展示了吉格的画作《Necronom IV》。斯科特迅速同意将吉格尔的设计融入电影中。当福斯再次试图干预制作时,斯科特和希尔选择支持欧班农,抵制制片方对吉格尔作品“令人不安”的担忧。
斯科特飞往瑞士与吉格直接合作,而欧班农则留在美国,基于“Necronom IV”的形象设计出了一版自己的外星生物,这最终成为了异形的形象。根据杰森·齐诺曼的著作《震撼恐怖》中的记载,欧班农还声称自己设计了“抱脸虫”,灵感来源于他与克罗恩病斗争的经历,不过这部分内容尚存争议。
不论欧班农的说法中是否存在夸张之处,他在将异形这一经典怪物搬上银幕的过程中确实发挥了关键作用,尽管这一过程并不轻松。制作过程中,欧班农曾因与布兰迪韦恩公司的多次摩擦而失去了信心,甚至考虑放弃这一项目,因而最终的异形不仅是他想象力的结晶,更是对当时电影制作制度的抗争。
最终,随着雷德利·斯科特成功执导出一部经典的科幻恐怖片,异形这一概念被推广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了电影史上最具标志性的外星生物之一。自此以后,异形也成为了与人类共存的生物中,最受欢迎的“入侵者”,并在接下来的系列电影中不断进化。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这一形象影响了无数的恐怖电影,成为一种流行文化现象。无论是模仿、致敬还是恶搞,异形总能唤起人们对恐惧的敏感,成为了一个永恒的标志。虽然最初的设计只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但它却在无数创作者的推动下,演变成了一个文化符号。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