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到郑州并不远,高铁不到一小时就到了,短得连书本都懒得摊开。一路上,远处的景象笼罩在一层不知是雾还是霾的气体中,虽然视野有些模糊,但平原的广阔依然扑面而来。大片的田地一望无际,金黄的稻田与深绿的菜地交织成带,犹如铺展在大地上的绸缎。沿途的黄土坡下,窑洞隐现其中,仿佛是时间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印记。即便视野被一层雾霾遮挡,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开阔与宁静。广播早早就报了站,但列车似乎不太关心,依旧前行。车窗外,郑州那成片的高层住宅如同阵列一般,密集得令人有些分不清是建筑还是风景,仿佛这座1300万人口的大都市,楼房也是它的一部分自然景观。
一般来说,出租车师傅比网约车的要健谈许多。看到我一个人出来玩,他们总忍不住主动开口,眼里闪过一丝好奇。当我确认是自己一个人时,师傅常常会沉默片刻,似乎在琢磨着这个不太寻常的情景,“少见。”——然后,他通常会随口问我做什么工作的。我一般回答是做设计的,这样如果话题继续下去,也能避免露馅。可惜,想象中的深入对话从未发生过。有几次,我随口说自己是导演,司机也没再追问,“哦,搞艺术的,难怪。”——设计师和导演,反正都是艺术家嘛。
其实,我并没有什么职业,只能算是个灵活就业人员,但出门在外,得套用一个身份,免得掉进谈话的“Bug”里。
最近几年,我出门旅行时越来越偏爱住在郊外的宾馆。这些过去的传统国营宾馆远离市区,价格不是太贵,又带着些许复古的气息。而且,它们大多环境优美,宾馆区域里可能种着高大的梧桐或古老的松树,服务也总是热情得让人感到踏实。其实,每天早出晚归,距离并不是个大问题,反而住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能让整趟旅行多一点舒适感和惬意。有些景点本来就位于郊区,从这里出发,反而比住在市中心更方便。
郑州商城是商代早期都城的遗址,距今约3500年。遗址于1950年首次发现,1955年揭示了内城的城墙结构,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商城遗址的整体布局呈长方形,城墙周长约6960米,设有11个缺口,部分缺口可能是城门。城内东北部为宫殿区,发现了多个宫殿基址,以及一个由石板砌成的人工蓄水池,显示出较为先进的水利设施。城内还发掘出多个房址和水井遗址,而城外则分布着居民区、墓地、铸铜作坊、制陶和制骨作坊等遗址。
内城城墙的建筑结构呈梯形,采用版筑法修建,基槽宽约20米,墙体夯土层的厚薄不一,最厚可达20厘米,最薄为3厘米。城墙结构坚固,层层夯筑,非常结实。考古学家还在1992年之后,在郑州商城南城墙与西城墙外发现了三段类似的夯土墙基,推测这些墙基可能是商城的外城墙的一部分。
关于郑州商城的性质,学术界有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认为郑州商城是商代仲丁的隞都,理由是郑州的位置接近隞都的地望,且郑州商城的文化遗存属于商代早期,推测为商代中期仲丁所迁的隞都。另一种观点认为郑州商城是商代初期成汤的亳都,支持的理由有四点:一是古文献中提到郑地有亳;二是郑州出土的陶文标明“亳”“亳都”;三是汤所都亳的邻国与郑州商城相符;四是郑州商城的遗址与成汤居亳的历史一致。
司机师傅让我逛完博物馆后,顺便去附近的城隍庙拜拜。他说那儿非常灵验,本地人都喜欢去求神,求财、求平安、求姻缘,什么都能求。去转转倒也无妨,可惜我没什么宗教信仰。
郑州商城城墙改造项目不仅涉及对遗址本身的保护,还涉及对周边环境的改造,其中包括周边的棚户区整治。郑州商城周边一度被棚户区包围,这些棚户区房屋老旧、设施简陋,存在安全隐患,也对遗址的整体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保护商城遗址,并提升城市形象,郑州市政府在改造项目中同步推进了棚户区的拆迁与改造工作。棚户区改造主要包括拆除老旧危房、改善基础设施、重新规划建设现代化的住宅区等。通过棚户区改造,周边居民得以迁入设施更完善的新居所。
这项改造还包括改善基础公共设施,例如道路、绿化、公共空间等,以提升郑州商城遗址周边的整体环境,使其更适合游客参观和休闲。我看到很多市民在城墙周围休息和玩乐。
苗圃是郑州一个独特的社区,位于京广和陇海铁路的交汇处。两条铁路环绕四周,将这里隔绝成一个独立的“王国”。也正因为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特点,苗圃保留了许多过去的生活痕迹。而这样的社区,正是我最感兴趣的地方——在每个城市里,我都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去走一走,逛一逛。
进入苗圃,必须穿过铁路涵洞,或经过与铁轨交汇的道口。涵洞斑驳的墙面,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它们连接着社区与外部世界,也仿佛掌控着这里的命脉。但也正因此,工程车无法进入,涵洞扩宽需要长期与铁道部门协调,开发商对此显然兴趣不大。
走在苗圃的街头,仿佛时光倒流回到90年代,这里的生活似乎按下了暂停键,宁静而缓慢。社区内导航信号混乱,外卖小哥总在这里迷失方向,这里几乎成了他们的噩梦。而对于社区居民而言,我的到来大概像个莫名其妙的闯入者,破坏了这片土地固有的节奏。
苗圃最北边的转盘,转盘中间堆了个土坡,苗圃的人都习惯叫它“假山”。据说,最初那里立着一座土地庙,庙很小,仅仅是一间砖头砌的、一两平方的小屋子,几乎没有什么香火。附近的孩子们倒是常去玩耍,爬上爬下,闹个不停。其实在那土坡下面,还藏着一个防空洞,是当年为某些战略目的而修建的。后来用途逐渐消失,随着绿化需求的增加,就在上面堆成了个土坡,种了几棵树,慢慢地形成了现在的假山模样。这样的改造不仅给环境添了绿意,也顺带改善了交通状况。
黄河花园口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事件而著名,尤其是1938年的“花园口决堤事件”,对中国现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当时,抗日战争局势紧张,为了阻挡日军的迅速推进,国民党政府于1938年6月9日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用黄河水作为天然屏障。洪水泛滥至河南、安徽、江苏,淹没了大片村庄和农田,数百万人流离失所,造成了严重的伤亡。这次人为决堤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日军的进攻,但也给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成为历史上的一大悲剧。
决堤之后,黄河不再向东北流入渤海,而是改道南下,经淮河注入长江。这样的流向改变持续了9年,直到1947年经过大规模治理才恢复原来的河道。这次改道对沿线的水利设施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也严重影响了下游地区的农业和社会结构。
对于花园口决堤事件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从军事角度看,决堤确实成功延缓了日军的进攻,但代价却是巨大的平民牺牲,导致大量人口无家可归,农业经济也遭受重创。这一决策反映了国民党政府在战时的无奈,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历史教训。
刚下车,我点燃一支香烟,还没抽两口,就被一位骑电瓶车的大姐吆喝住,说要带我玩。我问她价钱,她开口要20块,我还价到10块,最后以15块成交。其实我知道正常价格是10块,但她今天似乎只有我一个客人,也就无所谓了。
上了车,大姐用一口带河南腔的普通话,热情地给我介绍花园口的各个景点,历史事件、时间、人物说得头头是道,像是背诵过无数遍,显然下过不少功夫,再加上长年累月的讲解练习。大姐是附近的村民,丈夫和孩子都外出打工,她一个人留在村里做这份导游的活儿。和许多人一样,她也问我为什么一个人出来玩(笑)。
当天不是周末,路上只有我一个客人,大姐偶尔抱怨生意不好,但又笑着说,昨天倒是挣了两百块钱。
大姐点点头,说:“有的人拍,有的人不拍,各不一样呢。”随后,她提议说:“要不我把你送到黄河不夜城,那边你还能再逛逛。”
下车后大姐祝我身体健康,恭喜发财。我则祝愿她好生意。后来查看支付信息得知大姐叫春丽(笑)。
评论区
共 8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