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机核公众号
近日出门与朋友吃饭,发生了让我意想不到又十分难忘的一幕。
菜过五味后,朋友拿出烟盒放在桌上,准备片刻后去吸烟区来上一根。在烤肉师傅询问我们是否还需要新烤的食物种类时,我注意到了一旁一个有些异样的眼神。
如果不考虑到他的年龄,单说他紧盯着朋友物品的程度,我已经在脑海里思索最近的派出所的远近了。然而,这个眼神的主人仅仅是一个看起来不到10岁的小男孩,又足以让人放下其他的猜疑。
也许是注意到了孩子的焦点有些走神,隔壁桌的家长不好意思地向我们表示了歉意,这名母亲表示,自己的孩子最近在玩烟卡,所以会对朋友桌上的烟盒十分感兴趣。
知道其中缘由后,朋友不免感叹:“这不是70后、80后小时候玩的玩意么,怎么如今的小学生也兴起复古来了......”
对于许多70后和80后来说,提到烟卡仿佛就开启了一道时光的传送门,把他们带回到了那个炎热却又无忧无虑的夏日。
烟卡起源于纸牌游戏拍“洋画儿”、拍“画卡”,是许多人的童年记忆。拍洋画,是一种在20世纪80年代流行很广的儿童游戏,在北方部分地区叫“扇洋片”。孩子们拿出一些多余的洋画,把洋画合在一起,摆在地上,轮流用巴掌去拍,或者用洋画去拍洋画,能拍翻即可拿走。
洋画实际上是一种质地坚硬的彩色小画片,题材多为《封神榜》、《西游记》等小说、还有《变形金刚》里的各种汽车人。对于不同地方的小孩子来说,叫法自然也不一样:在上海,洋画被称为“香烟牌子”;在广州,洋画被称作“公仔纸”;而在西北地区,洋画还被称为“拍将”;在东北地区,孩子们则将拍洋画称为“玩pià jì”。
对于那个年代物质尚不丰富的儿童们来说,洋画物廉价美,一分钱能买十张,相当受小孩子喜欢。另一方面,小孩子喜欢收集洋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它们除了可以作为启蒙读物来欣赏之外,还能够成为一种“另类”的玩具。
值得一提的是,归根溯源来说最早的“洋画”,是19、20世纪交接之时,外国烟草公司向中国促销香烟的一种手段,这一点,如果你玩过《荒野大镖客:救赎2》的全收集,一定也会印象深刻。
冥冥之中,“洋画”和“烟卡”有某种宿命的连接。洋画上,印有精美的图案,比如“水浒一百零八将”,每包香烟内,附有其中的一“将”。集齐若干枚规定的图案,可以免费领取一包香烟。哪怕是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小孩子,后续自己其实也经历过“买干脆面集卡牌”这样的类似玩法。
从继承性角度来说,玩烟盒其实算是拍洋画的某种平替,在当时红塔山、黄金叶、大前门都是王一般的存在,翻垃圾、抢烟盒成为了那一代男孩不忘的记忆。
那时候的卷烟包装多为软壳,可以拆开摊平了,小孩子们满大街捡空烟纸或是从家大人手里争取过来,小心的打开烟纸,内部的锡纸包装扔掉,铺平外包装纸,对折一端成三角形,相应折叠另一端并将余出来的一角塞进边缝中就成了。
楼道、胡同、屋门口,到处都可以见到手掌拍地的小孩子,也不管灰尘四溢也不管手掌脏痛,更不论是不是带有“赌博”性质,赢了的兴高采烈,输了的只能空手回家。
当时生活物质远没有如今这么丰富,在那个没有电脑、也没有游戏机的年代,对于同样需要娱乐的孩子们来说,烟卡就成为了花费很低,又十分好玩的一种娱乐方式。
从玩法上来说,如今小孩子的玩烟卡与中年人们曾经的自己倒是并无两样,用手掌拍地掀翻就赢吃,现在的小孩同样复现了这种玩法。而不同之处则是在制作材料和方式上,当年的烟盒都是以纸包为主,重点是“包”;而现今烟盒确实都是烟盒,重点自然也就变成了“盒”。
耐人寻味的是,现在的烟卡是从烟盒上剪下来的,而当年的烟纸随着硬盒烟越来越多,一度渐渐消失了,没想到如今却又以烟卡的形式再次出现。
为了探究如今的小学生玩烟卡的实际动机,我询问了一下我家族里的一位表弟,出生于2014年的他今年十岁,他的父亲是一位70后,也是一位烟民。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几乎同龄的、出生于2016年的侄子,就似乎从未听过什么是烟卡,更不用说去玩和收集了,而他的80后的父亲并不是烟民,倒也能解释这个现象。
1. 自己最开始想玩烟卡,是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玩,觉得好玩也就开始玩烟卡。
2. 自己收集的烟卡也会去和同学或者朋友收集的烟卡进行比较。
3. 烟卡的获取途径,自己一般是拿家里的烟盒、去地上捡别人不要的烟盒、还有吃饭的时候问别人要烟盒、以及专门买烟卡。
4. 自己虽然没有特意说花钱收集样式特别的烟卡,但一些同龄的朋友会有这样的情况。
5. 爸爸妈妈对于自己玩烟卡的态度是无所谓的,因为在他们眼里看来玩烟卡的娱乐方式比玩手机要好。
6. 自己并没想过直接去店里买烟盒,大多数人也不会这样做,但这样的情况并不是说在同龄群体中绝对没有。
7. 为什么会觉得烟卡好玩是因为很享受那种赢的感觉,同时与大家相互比较会有一定的成就感。
8. 自己最多的时候收集了有两三百张烟卡,这一数量在同龄群中属于中等的水平。
9. 至于有没有碰到过抢烟卡、偷烟卡的现象,自己的烟卡是有被偷过的。
10. 目前学校和老师已经不同意玩烟卡的行为了,自己也已经不玩了。
而这似乎只是如今小孩子玩烟卡的冰山一角,不少疯狂之举也时不时见诸报端。
澎湃新闻就曾报道称,如今的小孩子为了收集烟卡,除了盯着家里的烟盒,他们还会找爷爷、外公或其他亲戚长辈要烟盒。有家长表示,自家孩子因为玩“烟卡”,对香烟品牌的了解程度已超过吸烟的成年人,有学生要求家长在网上购买“烟卡”。
中国控烟与健康协会谈到,青少年如今获取烟卡主要有以下4个途径:从家庭获得,有的孩子为获得烟卡,鼓励爸爸抽烟甚至抽好烟;从街上捡或者从垃圾箱里搜寻;从学校周边的小卖铺、烟酒店购买,通常1元一包,一包里有10张左右;通过网购平台购买。
一些孩子玩“烟卡”更是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有的学生上课时会偷偷拍卡“练手法”;或者把卡放在文具盒里悄悄“欣赏”;还有的交换“烟卡”时,与同学发生口角、打架。也包括表弟口中说到的偷抢事件的出现。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网络上,小学生可以更轻易地购买到“烟卡”。记者在某电商平台看到,5家售卖“烟卡”的店铺显示商品已拼超过100万件,15家店铺显示相关商品已拼超过10万件,不需要年龄等信息,所有人都可以购买。这些店铺销售的“烟卡”,不仅有国内的香烟品牌,也有国外品牌。
报道当中,中青报记者进入了某社交平台的“烟卡”交流群中,群友纷纷拍照晒出各自的“烟卡”炫耀:“大家看我这个稀有吗?”“我这一张就顶你所有的。”“谁有紫色黄鹤楼?收。”记者发现,其中不少人拍摄“烟卡”的背景为小学课本等书籍。
有“烟卡”爱好者声称,电商平台上的烟卡同样有优劣之分:1-2元一张的“烟卡”,基本上是商家印刷的仿制品,“价值不高”;一些稀有正品,即从烟盒上直接裁剪下来的“烟卡”,售价更高——中华牌一张5元、娇子牌10元、“和天下”系列高达20元,更有高达百元、千元的,他们会通过香烟的价格给“烟卡”分级。
对于校方和老师视角下的玩烟卡,我咨询了一位当小学班主任的朋友,她告诉我称在她的学校高年级的学生之前会有玩烟卡的现象。
很显然,学校方面的态度是禁止,最起码是不能把烟卡带到学校里。在她看来,玩烟卡带来的攀比现象是老师们最担心的因素之一,很容易出现学生专门为了收集烟卡自己花超出能力之外的钱,这样的现象。
这些担忧并不是毫无道理,据《海南特区报》报道,不少学生放学后就立即拿出各自的“烟卡”炫耀,“‘黄鹤楼’算什么,你有‘中华’吗?”。一些孩子甚至为“烟卡”制定了等级,根据香烟售价的高低划分等级,价格越高,等级越高,罕见、稀有的商标被视为珍宝,可以用来交换更多普通的烟卡。
攀比之外卫生角度的问题同样值得关注,比如说小孩子在路上捡烟盒,甚至去垃圾堆、垃圾桶里翻找,个人卫生缺少意识的他们很容易因此沾染上一些不必要的病菌之类。而且,本身趴在地上拍烟卡的行为,就很不卫生。
健康角度同样也是如此,烟卡流行的低龄化趋势,会导致未成年人更早地接触烟草制品。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曲琛表示:“孩子会通过闻烟味去判断‘烟卡’真假,为了获得真‘烟卡’去店里消费,未来会不会成为消费烟草的群体?”
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熟识效应”。孩子们好奇心重,喜欢模仿,烟盒上残留的味道其实不亚于二手烟,经常闻烟味可能染上烟瘾。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如今的烟卡游戏和曾经我们经历过的玩烟卡游戏,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一回事了。虽然同样都是娱乐方式,但没有正确引导的话,确实很容易诱发一些不良习惯养成。
从表弟的口述中,哪怕他没有因此沉迷其中,但一些路径和心理却是有迹可循。“烟卡”游戏的背后折射出三种心理,也体现了三个不同阶段:小学生们在从众心理驱使下,开始接触“烟卡”;攀比心理作祟下,爱上“烟卡”;赌博心理下,玩“烟卡”成瘾。
11月26日,中国控烟与健康协会在北京召开防控“烟卡”专家媒体沟通会。会上专家表示,青少年痴迷“烟卡”会带来5大危害:一是通过“烟卡”过早地接触烟草商标,可能会造成尝试吸烟的心理暗示;二是痴迷“烟卡”游戏,可能促成变相的赌博行为,且“烟卡”分等级会在同学间形成攀比,出现价值导向问题;三是在路边寻找甚至在垃圾桶翻找丢弃的烟盒,极易受到细菌污染从而影响健康;四是为获取“烟卡”,已出现校园教唆、胁迫等不良现象;五是可能增加未来吸烟风险,并滋生违法犯罪。
硬币的另一面则是,尽管如今的物质条件下,娱乐活动形式已经非常丰富,但考虑到未成年人处在监管层面下,这样的监管既是官方层面也有家庭层面,比如以我表弟的案例来说,相比起玩手机或者电子游戏,在家长的视角里玩烟卡这样的行为起码会更好一些,因为不会对眼睛产生什么影响,也就不会怎么去过多干涉管教。一些“返璞归真”的娱乐方式,某种程度上也是可以预见的。
这也是为什么,对于许多夹在中间的90后,他们对烟卡的情怀记忆就没有70后和80后来得那么浓烈,恰恰是源自于他们成长期处在的千禧年交际时期,各种游戏平台的迭代和电脑硬件的初期普及,让电子游戏或者网吧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弄潮儿。在有了更好玩的电脑或者游戏机的前提下,自然就不会去选择看上去更“费力”的玩烟卡方式了。
对于如今的小孩子来说,某种意义上说比较“可怜”的一点在于,周围的世界看似很精彩,玩乐的地方和方式也很多,跟以前相比都丰富了不少,但事实上因为电子产品的出现、居家习惯的养成、生活环境的改变,宅在家里的居多,玩乐的方式反而更少了,能真正和同学同伴们玩在一起的游戏更是少之又少。
70后80后一大群孩子一起玩的那些游戏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没有条件玩,不是他们不想玩,喜欢宅在家里,实在是没地方玩没法玩(学校、老师、家长各方面的担心)。而且对于小孩子来说,烟卡本身作为游戏确实有收集和竞技两方面的好玩因素。
玩的行为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从父母的角度来说,可能很多人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都经历过玩烟卡这样的娱乐方式其实本身不会有太多意见。
“当前对‘烟卡’流行的担忧,不是卡而是烟,这是大家所担心的核心问题。”新疆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富强说。
“烟卡”的出现和风靡,本质上还是社会和家庭忽视了幼儿和青少年在社交方面的工具需要。以前丢沙包、跳绳等游戏活动被信息时代的非实体娱乐所取代,所以当孩子们需要线下社交时,就会寻找社交工具,而和成年人社交工具香烟伴生的“烟卡”便出现了。
话说回来,时代背景和物质经济条件也早已不同,一些有心之人的利用,和目前相关监管措施的不到位,确实会让烟卡变味。
即便是据我国《烟草专卖法》相关规定,生产、销售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烟草制品的,将会被追究其相关责任。另外,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任何含有烟草商标、标识的制品均不允许向未成年人销售。文具店、小卖部总有私下里偷偷售卖的情况出现。这完全取决于老板想不想赚这份钱的良心程度。
北京商报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烟卡”时发现,目前,仍不乏销售过万的“烟卡”商家,多以折叠好的、不同香烟品牌的“烟卡”混合打包出售,根据选购张数,售价区间在几元至数百元不等。烟卡”的源头基本由回收商或印刷商来提供,从回收或印刷,到清理消毒、裁剪折叠成“烟卡”销售,再到配合“烟卡”收纳,售卖磁吸烟盒或烟册等,“烟卡”线上销售背后已经形成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对于烟卡在官方和销售监管方面完善的同时,对于小孩子如何玩和娱乐,更适当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枚90后,当年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家长视游戏机和电脑如洪水猛兽,但也正是得益于那时候在网络不发达对于电脑的不断捣鼓和探索,相比起现在“下STEAM都要找淘宝”的庞大群体来说,这些懵懂时期的探索和实验随着时间慢慢凸显出它的价值。
更让人颇为感慨的是,在与10后群体的交流中,我会既惊讶于他们对于手机生态的熟悉,也会对他们对于PC生态的迷茫感到困惑。在监管之下,他们的一些能力随着新设备的迭代得到了进化,一些探索欲望似乎也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退化。而玩耍与娱乐的需求,并不会随着规训和监管的力度而停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就看到了如今“烟卡”复古登场的这一幕。
自即日起至1月28日除夕当天,站内多篇文章、录音笔、免费电台中将随机掉落20个新年红包封面,掉落的内容会在封面上有相应的提示,请朋友们保持关注,多刷机核网!
评论区
共 39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