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在寒冷的温度下,水分子也做着布朗运动,这与温度是正相关的存在,这种基于物质内能的扩散运动,帮助了意识团的小支开了差,他渗入了湖底进入了地底下,穿过冻土,这里的温度明显的高于地面,他也摆脱了困意,重新活跃起来,这星球地表有超厚的腐殖质,是碳基物质活跃的印记,在银河系中比较普遍,但这对他没有太大意义。再次深入以后终于见到了岩石,上面布满了清晰的纹路,这是一种古老的语言文字,小支在其周边反复的包裹环绕,仔细研读,他们本来是大地的主人,只是现在被埋葬了。这颗星球有过它的辉煌,沉积的页岩里面夹裹着生命化石,这些碳钙基的生物有千万种,如果没有见到活体,很难模拟推敲其生存的方式,然而它们就在那里,曾经也非常繁盛,虽然大部分生物都仅留下了碳酸钙骨骼矿化成石,但从搜集的更多线索可以推理出,碳基蛋白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地下蛋白为主的软体或者的生物并不算少数,它们有更简单的结构,也更像生命基础的生存形态。
随后小支对泥土更加感兴趣,那些更大型的动物会以以植物为食,而这些生命系统选择了光合为主的生命系统,它们凭着顽强的再生力,周而复始的成长繁衍,为这个星球上铺了一层外皮,大部分时候它们决定了这座星球生物圈的繁盛热度,为这个生物系统,提供了最多的增量。而它们的命运也是最惨的,大部分时候都是就地等待自我的命运,气候变化,微生物异变,动物啃食破坏,都改变了它们的命运,而在这样的夹缝里生存的它们没有进化出智力,只靠着休眠和繁殖数量,持续供养着生物圈子继续发展。在深入地下3000米的时候,生命已经绝迹了,小支最后遇到的只有金矿菌,它不需要阳光氧气,可以在60度的水中生存,它们是自给自足的生物,过着与世隔绝的简单生活,看来这里是生命的结界。
环境的边界,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显得非常清晰,当接触到边界的时候,所有小球都意识到了它的可怕,边界是一层粘稠坚硬的膜。有试探者因为个头太小,被不小心的粘到膜上,再也无法逃离,也有勇者在强行撞击膜的尝试后粉身碎骨。在这个边界生存下来的,靠的可不止是好运了,只有观察感知到危险,并拥有初级思考的小球才能止步于此并打算寻找突破的办法。
放弃的小球一开始就出现了,它们认为自己活在母体里就很好,既然到了边界那就意味着返航,所以就此止步。而另外一些选择留下来继续想办法,由于这里是在边界,所以母体风暴已经很难波及,能量变弱了,所以它们需要加强自我的储存能力,简单说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大一些。所以这里的掠杀升级了,彼此之间开展了结构属性的竞争,失败者被打的分身碎骨,然后被收集起来,让猎手按照自己的样式重新排列结合,亡者的躯体和记忆在新的组中继承下来,重新融合。这个过程其实急不得,很多过激操作的小球产生了混乱思维,或者结构上粗制滥造,常常在冗余混乱的状态下失常发挥,被猎食者攻击解体,但这些成功得手的胜利者,又总是需要仓促完成整合,所以很容易重蹈覆辙。
无聊的杀戮毫无意义,它们终究还是滞留在边界止步不前,这粘稠又坚硬的膜毫无变化的横亘当前,让小球望涯兴叹,直到一个过路者出现,事情才有所改变。那时是一条串联的螺旋结构走错了路,它身躯庞大,动作缓慢,引来了众多围观,这其实非常危险,好奇者很容易被当成食物,当这个螺旋体意识到自己走错了路以后,转头钻回了膜里,大家相安无事。观察者却用自己极度有限的思维,总结出穿过膜需要大而缓慢,于是它们找准了新的方向,纷纷把自己改造成螺旋形状,这波非常见有成效,大部分顺利的钻进了膜里。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