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利东地铁站A2口,扑面而来的是海风的味道,瞬间意识到自己已经站在海边了。鸭脷洲虽然是个小岛,但它却有许多值得探索的地方。从狭长的街道到开阔的海景,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值得一提的是,鸭脷洲还是现今世界上人口密度第二高的岛屿。
鸭脷洲的“脷”字在粤语中指的是“舌头”,因为岛屿的形状狭长,像鸭子的舌头,因此得名。而“舌”的发音接近“蚀”,有“蚀本”的含义,故粤语采用了“一本万利”中的“利”音来代替,讨个吉利。
在街口的7-11买瓶水,然后开始探索鸭脷洲。沿着鸭脷洲大街向西行至尽头右转便能看到鸭脷洲风之塔公园的入口。踏入这个漂亮的海滨公园后先别急拍照打卡,因为更好的风景需被指引多行几步(笑)。
走到公园西部尽头能看到“风之塔”,这是一个“四不像”的装饰性建筑,听说这类建筑在香港并不太多(香港人以“实际”著称),“风之塔”旁边有两部直梯能上到平台,这是方便鸭脷洲村居民上下的交通工具,一般游客不知道平台上其实前有绝景。
站在平台上,眼前是香港仔避风塘的海面,密集的船只在阳光下闪烁,仿佛将海面填满。周围的高楼大厦与远处的山脉交织,海、楼、山的景色一应俱全。据说从前港湾里停靠的船只大多是渔船,而现在多了许多私人游艇。
看饱了平台上的美景后,返回地面,沿着海岸线一路向鸭脷洲大桥的方向前行。散步沿途你会看到许多有趣的景观。
经过街渡码头时,看到那些颜色鲜艳的浮动码头让我有种怀旧感。它们像是岁月的某个角落冒出来,古老而又安静,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滞不前。形状简朴的渡轮好像是从卡通片里直接驶进了现实世界。它们短暂地停泊在码头上,等着下一班乘客的到来。渡轮的航程极短,船上的人们只是匆匆上船,又匆匆下船。
从海边走回鸭脷洲大街,真心建议在这条街上慢慢转转。这里的街道一边是老旧的低层楼房,另一边则是新建的高层住宅。街上布满了很多经营已久的老店铺,那些复古的招牌和店面装潢依然保留着早期的风貌,给人一种浓厚的怀旧感。如果你愿意深入体验这里的本地风情,可以走进鸭脷洲市政大楼的街市。在这里,除了能看到新鲜的海产摊位,还能上到顶层的熟食中心,感受岛民的日常美食。
荡完鸭脷洲后,接下来要走上鸭脷洲大桥的行人步道,前往香港仔。大桥的景色特别开阔,从桥上俯瞰香港仔避风塘,船只紧密排列,密集却不杂乱,仿佛在有序地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这种看似无序的密集布局,却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秩序感,与香港这座城市的精神不谋而合。沿着桥慢慢走,感受那种既悠闲又自由的氛围,海风吹拂,周围的风景、行人的步伐交织在一起。
香港仔,原名“石排湾”,是香港最早的水上人聚集地之一,这些渔民源自古代的百越族。过去,水上人社区遍布香港岛的香港仔、赤柱以及九龙的油麻地等地区。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军登陆香港仔,一位名叫陈群(“阿群”)的水上人渔民为英军开路,带领他们穿越香港仔至上环一带,这条路也因此被称为“阿群带路”。陈群引领英军经过香港村时,向英军提到“香港”二字,由于水上人发音的缘故,英军便将其记作“HONG KONG”。最初,“香港”仅指香港仔和石排湾一带,后来逐渐成为整个岛屿的代名词,历史也会时常和我们开玩笑。
在香港开埠之前,香港仔已经是一个重要的渔民聚集地,早期的渔民大多来自中国南方的水上人群体。这些渔民被称为疍家人,也叫“蛋家人”或“艇户”,他们以划艇捕鱼为生,生活与海洋紧密相连。对他们来说,船不仅是栖息之地,更是工作场所。船上设有床铺、厨房等生活设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水上居住文化。疍家人依赖海洋资源维持生计,生活方式常常漂泊不定。
这些渔民大多在水上度过大部分时间,过着“水流柴”的生活,四处漂泊,依海而生。由于长期生活在船上,他们的生活节奏与陆地居民截然不同,因此在社会上常受到歧视,称他们为“曲蹄”。有时,疍家人也被称为“水上的吉卜赛人”,因为他们的漂泊生活使他们在社会的某些层面上被视为边缘群体。
这种水上生活方式延续了几个世纪,直到20世纪初,随着香港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香港仔的渔民文化开始受到影响。越来越多的渔民不再以船为家,开始迁移到陆地,逐步改变了香港仔的面貌。尽管如此,香港仔至今依然保留着疍家文化的印记,目前大约还有150户疍家家庭延续着这种水上生活方式。
珍宝海鲜舫(Jumbo Floating Restaurant)是香港著名的水上餐厅。它于1976年开业,最初由香港商人王老吉投资兴建,设计模仿中国传统宫廷建筑,内饰豪华精致。珍宝海鲜舫迅速成为香港的地标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当地食客。
珍宝海鲜舫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餐厅,提供海鲜和粤式菜肴,成为香港南区的文化象征之一。它曾经与同一地区的太白海鲜舫和海角皇宫竞争,形成了海鲜舫的“三方鼎立”局面。
然而,随着香港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变化,珍宝海鲜舫的经营逐渐面临困难。2020年,由于COVID-19疫情的影响,餐厅停业,并在2022年因海事牌照到期决定离港。2022年6月,珍宝海鲜舫启航离开香港,途中遇到风浪最终在南海沉没。
在香港仔码头,几只停靠在岸边的水上海鲜大排档船只显得格外寂寥。部分船只的大门紧闭,春节临近,却看不到往日的热闹气息。相关的餐饮人员坐在门口,似乎没什么可忙的,神情懒散,细听偶尔与同行用粗口聊着些不咸不淡的琐事,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百无聊赖。
“城市散步”是一种通过步行去探索和体验城市的方式。它的意义不在于匆忙赶路,而是放慢脚步,享受沿途的风景,沉浸在城市独特的氛围和丰富的历史中。散步使我们有机会细心观察身边的建筑、街道、景观,甚至是那些常常被忽视的小细节,从而发现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美丽。而最诱人的部分是,它不仅帮助你省下了不少交通费(尤其在香港这样以交通费昂贵著称的地方),还能避开那些不必要的吃喝玩乐开销(笑)。
和近年来流行的City Walk有所不同,这种“城市散步”更注重的是个人的独特体验,而非一成不变的路线或景点。它与传统的景点游玩也不同,重点不在于赶时间去看某个标志性的地标,而是将路途中经过的所有地方和“景点”串联起来,形成自己的一条城市探索路线。可以说,这是一种“无用之学”,没有固定的目标,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脚步创造属于自己的学问。
不同于City Walk的团体性,它更侧重于个人的内心体验。没有固定的步伐,也没有赶路的压力。而这种行走方式的乐趣,最适合独自一人享受,或是与志同道合的知己一起分享。当然,对方最好也是一个好奇心颇重的人,愿意和你一起做这无聊事。
“城市散步”的乐趣不仅限于视觉体验,嗅觉的享受同样不可忽视。你可以感受到不同环境中的气味——海风的咸味、船只发动机吐出的煤油味、阳光照射后的沥青味,甚至是刚修剪过的草坪上清新的青草气。这些气味可能唤起一些沉睡的记忆,让你在每一次步行中都能发现不同时刻的城市面貌。
与太白海鲜坊并排的珍宝海鲜坊的码头,虽然船只早已不再,但码头依然存在,似是某种灵位,等待着未来得及见最后一面的人们偶尔经过和怀念过去。
这次来香港,街头随处可见熊猫的形象和雕塑,似乎处处都在推销“熊猫经济”。这是一种通过引入熊猫等动物来吸引游客的策略,旨在提升香港的旅游吸引力。然而,这一策略的成效尚未可知。根据市场调查公司欧睿国际的报告,香港在全球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排名中下降了4位,降至第21位,显示出即使有熊猫加持,香港的旅游吸引力依然面临挑战。
接下来去看旧大街与香港仔海傍道交界处的庙群,沿着斜坡可以看到一些小庙宇,每座庙宇都被涂成鲜艳的红色,格外亮眼。庙宇内有众多供奉的神像和祭品。
这段旅程即将结束,接下来,我们将步行至不远处的香港仔市政大厦。在这段路途中,不仅可以欣赏到香港仔独特的街道景色,还能感受到这里居民的日常生活。
香港仔市政大厦是香港南区一座标志性的多用途公共建筑,建于1983年3月,由伍振民建筑师事务所设计。这座大厦的落成不仅是香港仔的一大亮点,还标志着香港市政建筑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作为香港首座新式市政大厦,它打破了传统市政建筑单一功能的局限,开启了多功能公共建筑的先河。
香港仔市政大厦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市民的需求,融入了各类设施,如图书馆、文化艺术展览空间、运动设施等,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成也为其他区市政大厦的建设提供了范例,许多其他区域的市政大厦都效仿了这一模式,创造出更多符合现代人需求的公共空间。
逛到现在如果还不够尽兴的话那么最后是个彩蛋,如果当日天气好且已近黄昏还有个看绝美日落的好地方,那便是香港仔避风塘的堤坝,只不过要稍走几步路找到其隐蔽的入口。
沿着香港仔的海边向西漫步,经过田湾和几处转角,路过雀巢牛奶公司冰厂和冻房,你会在一个不显眼的地方发现一条隐秘的小路。随着步伐的前进,周围突然开阔起来,眼前是一条宽广的堤坝,四周没有围栏,行入其中空旷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大海之中。在黄昏时来到这里,西边的无遮掩视野让夕阳的景色成为绝美的画面,如果是情侣那么坐到晚上绝对又是个浪漫之所。
评论区
共 7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