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现有样本的观察,生命对盐类矿物和水氧有着基本需求,从最早的半生命体病毒来说,它们遍及了地球的每个角落,但生命却从海洋中孕育了出来,于是这世界的生命基因里刻上了对盐偏爱,即便是生命远离了海洋本身,它们最底层的接触依然是需要盐的,通过盐生物维持了细胞渗透压,保持着自身的酸碱平衡,支撑了神经传导,调节着酶的活性。然而这世界的盐分布并不均匀,于是跟着环境的条件,多样性的生物纷纷找到了自己的生态位,它们还相互竞争,具备了基本生物本能。在这些忙碌中,有些智慧的曙光开始显现了,有一些生物开始搬运盐来改造环境,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很难想象在这种相对温和稳定的环境中,智慧居然就这样诞生了,这大概是超强生命力的体现。
这世界物种的多样性是前所未有的丰富,这大概是碳基细胞生命,在良性周期稳定环境下的特殊体现,这些差异往往细分到了基因层级,总是误差导致了一个物种意外变异成了另一个物种,整体也依托了恒星辐射的能量增值,相互维持一个内向的大循环。微生物的进化分成了两条路线, 一部分单依靠自身系统搜集辐射能成为了植物群体,另一部分则以植物和微生物为食成为了动物群体,然而这两者死后都会被微生物分解,融入了循环中,提供了能量分配。它们相互对抗相互寄生,成长在大自然夹缝里,总是有一部分想方设法的突破区域的限制,在偶然解锁了环境枷锁以后,很多物种成功统治了这个世界,然后这些打破大循环和平衡的物种最终还是会销声匿迹,因为它们的统治总是环境赋予的,所以总是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抵消的,于是一鲸落万物生,腾出的空间总会被新生物种重新占领。
---------------------------------------------------------------------------------------------------------
起初对膜的认知,就仅是一层厚度有限的不同介质隔断而已,可进入其中生存以后,发现这里是一个看不到边界的非牛顿体界域,相信母胎有多大,这块介质的体积也有多大;这里能量非常的稀缺,很多自身能量储备有限的个体在前进中死去,在这里搜集能量真的是难上加难,这里基础的感官不透明,很难扰动出波来探知猎物,所以一个生命体遇到另一个生命体很难,所以蠕虫要尽可能的节省能量。
在这样的新环境里生存是个新的课题,以往那种基于永续能量的冲锋猎杀已经不适应了,它们需要改造自己的身体,把自己封闭起来减少能量损失,同时开启了蠕动模式,在这里慢就是快,所以这里的生命都变成了造型单一的蠕虫,它们或长或短,材质各异,日复一日的朝着一个方向蠕动。大部分生命在身体改造完成之前就耗尽了能量,剩下的大部分也前进中耗尽了能量,很明显如此恶劣的环境,生命靠着自己是无法完成使命的,大多数的它们容易偏航,能量储存更是远远不够。
于是这里生命之间的合作大于相互竞争。很多弱小的蠕虫极限的拉长了自己的身体,一个个排列起来成了首位相连的条带,它们通过身体传送着从母体泵送而来能量,支撑着排在最前的蠕虫吸收能量,向前更近了一步,但随时会停下来,等待新来者加入,它们前进的速度,全靠自身的成长和加入成员的壮大,可以说举步维艰;另外一个些进化出来了超级节能的前进方式,同时搭配了超级压力感知能力,它们能差劲非牛顿体相互压力的变化,搜集它者为食,同时能缓慢启动非牛顿体,依靠压力差顺势而进;还有一些进化除了超级胃,能够过滤砂砾搜集微弱的能量,在勤奋累积之下,它们持续向前。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