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6月30日,一颗直径200米的小行星,在接近地球时被地球的质量吸引,以11.5°度角、20-25公里每秒的速度闯入了大气层。
在西伯利亚得通古斯河畔、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中,这颗小行星在离地面10公里的空中造成了一次大爆炸,然而,这颗小行星并没有撞到地面,在爆炸后改变了飞行角度、越过地面继续高速飞行。
该小行星飞行至格陵兰海上空时,一部分碎片与主体分离、坠入海中,随后,小行星飞出大气层。
1909年3月,一艘美加联合探险队的科考船,在格陵兰岛附近海域中打捞到了该小行星碎片。
1909年12月,芝加哥大学的罗伯特·密立根的实验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通过光在引力场中的折射现象,证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久后,阿尔法粒子的散射实验成功,人类发现了原子核的存在。
苏联地质学家列昂尼德·库利克率科考队来到当年发生大爆炸的通古斯河畔,找到一部分小行星碎片。
1945年8月6日、8月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949年8月29日,哈萨克塞米巴拉金斯克试验场,苏联引爆了代号为“RDS-1”的原子弹。
2024年1月6日,外太空监测站监测到一颗小行星向地月系方向行进,其直径约为月球的1/10,运行轨迹将和地球重叠,民间天文爱好者将其命名为“末日”。
经过几个月的监测,天体物理学家发现“末日”在运动过程中状态并不稳定,而是在不断碎裂、解体。联合国成立紧急事务委员会,宣布启动“朗基努斯”计划,该计划准备发射携带10亿吨当量的核武器,在距离地球15万公里以外的外层空间,对“末日”进行拦截。
2025年11月22日,“末日”在运行过程中发生解体,几乎一分为二,其中一块向火星方向飞去,击中火星奥林匹斯山,天文学领域称之为“战神冲击”。
2025年12月24日,“末日”抵达地月系,并分离出一块直径约为月球1/70的碎片,该碎片击中月球暗面,中国民间称之为“天狗冲击”。
24日晚8点32分,“朗基努斯”计划开始实施,2000枚火箭携带钻地弹头与聚变战斗部成批次发射,向“末日”的行进轨迹飞行。
火箭准确命中“末日”,成功将其击碎成数百块大小不一的碎片,大幅降低了陨石的冲击速度。然而,这些陨石碎片形成了“陨石雨”,继续向地球袭来,对地球多地造成冲击。
2026年1月1日,陨石伤害统计数据公布,小行星碎片中最大的一块直径接近3公里,伴随有多块直径数百米大小不等的陨石群,命中西奈半岛北部海岸线。
陨石撞击形成的主坑直径达到50公里宽,冲击造成深度500米左右的地壳熔岩化,熔岩蒸发了附近大量海水,随后形成海水倒灌,撞击造成该区域地质塌陷,苏伊士运河随着地质塌陷成为海峡,造成人类记载范围内最严重的地震灾害,灾害波及周围各国,埃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境内大范围灾害,大量城市和建筑被摧毁,北西奈省以及以色列部分国土没于海平面之下,地中海和红海被打通,新开罗不复存在,旧开罗有1/3被严重损毁,其余另有数百颗不同大小的小行星碎片袭击了周边其它国家。
在欧洲,法国、德国和芬兰境内均有碎片撞击报告。在亚洲,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以及中国西藏、新疆、内蒙古地区,以及长白山脉和成都平原,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撞击。
北美地区,数十块小行星碎片造成不同程度的撞击。撞击带最南端至佛罗里达,北部波及到五大湖周边。阿巴拉契亚山脉在中部被撞开了一个缺口,多数陨石坠落在科迪勒拉山系大盆地和科罗拉多高原。纽约、芝加哥等城市均有不同程度的灾情。
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受灾情况相对较轻,但也散布着大大小小的碎片撞击区域。
被陨石撞击过的区域,形成了强烈的特殊磁场,对无线电特定频段和遥感技术形成一定干扰,这种现场被称作“电磁迷雾”,然而,这种现象的产生的确切原因,科学界一时之间无法解释。
2026年1月中旬,据初步统计,全世界因“二次前夜”事件直接丧生的人口达到2.7亿。联合国成立救灾组织,以中东地区为主的大量灾区难民被疏导至其它国家。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中、美、俄、法虽均受到陨石撞击,但仍然接受了大量难民,欧洲再次出现难民潮。
2026年5月的统计数据显示,“二次前夜”事件丧生人口达到4.5亿。
2026年7月7日,联合国灾情调查特别委员会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在对小行星碎片及其周边地区的采掘研究中,科学家发现了数种不同的新型元素,这些元素的特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这一天被后来的史学家成为“再造之日”。
由于陨石撞击地区辐射和自然环境复杂,新型元素发掘工作困难重重。7月21日,在法、德边境地区,两国军队因灾民疏导安置问题及陨石碎片发掘工作中的矛盾,产生了严重冲突,继而引发了小规模边境交火。一时之间,举世哗然。
2026年8月,欧洲局势陷入失序,8月2日,意大利和希腊以保护侨民和维持难民秩序为理由派出军队,分别干涉阿尔及利亚内乱和利比亚内政。法国当局对此强烈谴责并出动航母战斗群封锁地中海地区,德国则在意大利北部挑起了边境冲突,瑞士保持中立,奥地利则为德国大开方便之门,并于月底宣布基于“维护欧洲和平”的意愿,向意大利政府施压,与此同时,希腊迫于压力撤回海外部队。
2026年9月5日,意大利被迫从北非撤回所有军事人员,阿尔及利亚内乱暂时平息,处于法国代管状态。德国在法、德边境增兵,并以此为条件与法国达成了协议,同意参与阿尔及利亚的恢复重建工作。
2026年10月,欧盟召开会议,讨论解决“二次前夜”之后的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但此次会议具体内容并未对外透露。
截止到2026年11月的统计数据,因“二次前夜”事件丧生的人口达到7.7亿,其中包含直接冲击时死亡及失踪的人数、受伤后不治身亡的人数,还有死于灾区的辐射病、传染病以及撞击造成的气候异常等次生灾害的人数。联合国定性此次事件为人类文明诞生后全球范围内最大的自然灾害。
2026年12月19日,中国和俄罗斯科学家发现其中一种元素:“AMA-11”。含有这种元素的化合物只需几微克,和锂充分混合后制成的电池组,其能量密度和充能速度远超现有产品,理论提升幅度在100倍以上。
与此同时,北美的科学家在小行星碎片中发现元素“AMA-12”,该元素对于光伏技术的发展有极大帮助,可以显著提升太阳能转化效率。欧盟以法国、德国为代表,分别与中国、俄罗斯、美国展开对话,旨在获取相关技术信息。
2026年12月29日,俄罗斯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广泛存在于小行星碎片中的元素——“AMA-02”。该元素以特定比例加入碳、锰、钛以及稀土中的镧系元素,再与钢铁混合后,所形成的新型合金与普通合金相比,在结构上发生了质的改变,其强度是普通合金的数倍,耐热度提高几乎三倍,且融合性极好。尽管如此,俄罗斯科学界普遍认为,AMA-02元素提取难度太大,由其衍生的新型合金的制造成本也过高,因此,将AMA-02合金材料大规模投入民用领域的可行性不大。
2027年1月10日,中国以6G技术和“北斗全球定位信息系统”共享为条件,和俄罗斯达成协议,获得了全部AMA-02合金材料的相关资料。1月15日,欧洲宣布启动“伽利略系统”重建工作,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建成包含有15颗卫星的局部定位系统,面积覆盖整个欧洲、中东地区,以及非洲北部和中部地区。
2027年3月,各国陆续将所有与新型元素相关的挖掘、开发与应用项目,归入国家重点发展计划及最高工业保密范畴,外商投资一概受限,所有新元素未经许可严禁对外运输和交易。与此同时,各国开始向中东地区派遣情报人员,一时之间,巴格达在一些消息灵通人士的口中成为了“间谍之都”。
2027年6月,法、德达成协议,停止边境争端,并成立联合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所有与新型元素研究相关的事务。同年8月,阿尔及利亚和马里分别宣布放弃独立,成为北非的法属自治洲,德国参与了当地政府组建工作。欧盟其它成员国对此表示强烈不满,要求法、德两国在欧盟内实施技术共享。
2027年10月1日,中国北京,国庆阅兵仪式上,全电驱动的轮式装甲部队闪亮登场,世界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各国陆续开始投入相关技术的开发。
2028年1月,“伽利略系统”首批5颗卫星共网协作形成,伽利略系统作为全球第三大定位系统开始发挥作用。
2028年4月,中国宣布托卡马克装置稳定运行超过3000秒,超过了2025年法、德创造的1500秒记录。法新社在发布的相关报道中惊叹“能源革命已经到来”。
2028年5月,美国政府宣布允许加拿大公民参与美国国内新型元素相关项目,美联社和福克斯先后表示:“北美将迎来有史以来最团结的时代。”
2028年9月23日,西班牙和葡萄牙政府政治干涉摩洛哥的小行星碎片采集计划,但是在法国和德国的军事干涉下未能成功。
2028年10月1日,中国北京,在79周年国庆阅兵仪式上,西南某工程兵部队的步行工程机械和全电坦克再次受到各界广泛关注。
2028年12月,美国和英国宣布不再缴纳联合国会费并退出联合国安理会,与此同时,对中国开展新一轮的贸易战。法、俄表示不支持英美的单边霸权主义,中国对英美的做法表示谴责,联合国岌岌可危。
2029年1月5日,老挝“金三角特区”附近工地遭到身份不明武装人员袭击,根据推断,此次袭击是当地毒贩对于之前清剿的打击报复行为。缅甸军方和中国企业的安保队合力击退了武装组织,但袭击依然造成了部分人员伤亡,其中包括中方徐工集团的工作人员。
2029年1月22日,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拿马四国联合成立NFA组织(New Federation of America),并于次日宣布出兵重返伊拉克。在伊拉克战争结束18年后,伊拉克境内再次出现了美军的身影。
2029年2月1日,中国和俄罗斯宣布在军工、材料、电子科技、通讯等领域进行进一步的深度合作。
2029年2月,法国和德国倡导欧盟各国放弃国家边界,加入新的欧洲区域性国际合作组织:NEU - New EU。在该组织框架内,各成员国政治、经济高度一体化,行政区域将进行统一的重新规划,生活区、生产区、科技区、制造区完全独立分开。大部分欧盟成员国积极响应,但这一倡议也在欧洲部分地区引起争议,甚至引发骚乱,2月底,NEU正式宣布成立,土耳其拒绝加入该组织。
2029年3月,刚刚成立不久的NFA和NEU就格陵兰岛问题产生争端,双方向拉布拉多海峡派遣军舰对峙,同时展开了多轮会谈,但未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
2029年5月,伊朗首都德黑兰爆发了反NFA游行,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美联盟重返中东,其它中东国家纷纷响应表示支持。
2029年7月,根据联合国灾害应对特别委员会的调查报告显示,西奈半岛仍处于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废土状态”,除了一般性的次生灾害,小行星碎块造成的“电磁迷雾”导致当地几乎所有的通讯设备都无法正常工作,因此,西奈半岛部分地区在灾后一直处于与外界半隔绝的状态,其内部社会情况几乎成谜。
2029年10月,约旦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援建项目,中国基建团队开始陆续进驻约旦。
2030年2月,新锐跨国集团“翰莫”开始在国际范围内展露头角。主营业务涉及金属、化工、军火、机械制造等领域。
2030年5月,外兴安岭特别联合研究所研制出了最新的陆战机甲,被命名为“30式 试验机”,代号“稻草人”。机体配备新型的A02合金,重量和强度均有大幅提升。战斗全重3.2吨,高度4.32米,宽度2.1米,步行最大时速50公里,越野最大时速25公里,攀爬最大时速12公里,可在短距离进行高速闪避和冲刺,跨壕宽度可达4.1米,涉水深度1.3米。机体外甲单点可抵御20毫米机炮直射,配备外挂装甲后可有效抵御中等口径破甲和穿甲炮弹袭击。其电子战系统和拦截系统也非常优秀,在“电磁迷雾”干扰环境下最大探测距离可达8公里,配有主动拦截火控系统,可拦截来袭的反装甲导弹,通用接口系统使其可以搭载各类武器。最大重量下作战时长可达6-12小时,总体而言,30式机甲作为单兵装甲,可极大强化士兵的作战能力,因此,被定义为“特种单兵作战武器”。
2030年6月,某前联合国记者的个人报道中称,以色列军事力量对西奈半岛显现出了一些渗透与进犯迹象,留守在西奈半岛的埃及本地武装组织在接收了境外援助后,与以色列军队展开了对抗。
2030年8月,CIA情报显示,伊朗、约旦、沙特,甚至伊拉克的一些民间组织,都存在对西奈半岛提供各种援助。
2030年11月,NFA与新伊拉克政府签订了一系列军事保障条约,进一步增加了军事基地数量。
2030年12月,NFA军队以及NFA资本涉及的安保集团全面进驻伊拉克。
2031年2月,新伊拉克政府形成决议,对伊朗和叙利亚施压,中东多国边境冲突不断,美军新式装甲也在战斗中逐一亮相。面对新型单兵装备,叙利亚政府军无力抵挡。
2031年3月,中国和伊朗及约旦的经贸协商会议在天津举行。
2031年5月,土耳其对NFA在叙利亚的一系列活动表示反对,退出北约集团。
2031年10月,以色列、新伊拉克、伊朗、土耳其、叙利亚之间发生冲突并逐渐升级至边境战争,第六次中东战争爆发。
2032年2月,伊朗与中国签订了一笔数亿吨石油的贸易协定,据内部人士透露,伊朗政府准备将这项贸易获得的收入将全数用于国防领域。
2032年4月30日,巴什科技和贸易集团与翰莫集团下属公司科尔曼能源宣布进军探月工程领域。
2031年5月8日,中国和俄罗斯发布全新的探月计划表。
2033年5月,法国巴黎,在巴什科技与翰莫军工联合举办的武器展销会上,以展示机甲武器性能为目的的“战争直播”经媒体披露后,引发了民众的热议。
2034年3月2日,第六次中东战争结束,新伊拉克、伊朗、叙利亚三方元气大伤。土耳其进一步吞并叙利亚部分领土。虽然停战协议已经签署,但多年战争造成的对立与仇恨情绪持续升温,大量地方武装组织林立,地区内犬牙交织的当地武装部族之间,冲突始终没有停止。
2034年6月17日23点18分,中国探月飞船“桂树一号”载着五名科考队成员,于月球暗面着陆。6月18日7点23分,指挥中心与“桂树一号”联络中断。
2034年6月19日晚23点38分,“桂树一号”返回舱于近地轨道遭到NFA小型商用卫星撞击,原定降落于内蒙的返回舱被迫改变降落地址,半迫降于伊拉克境内。
2034年6月24日,根据唯一幸存的中国探月科考队成员带回来的情报,明确显示在中国的探月过程中,遭到了科尔曼能源和巴什科技公司的武装袭击。中国政府对此表示极大愤慨,通缉两家公司相关高管。两家公司进入中国黑名单,冻结一切在华资产。
2034年7月1日,经自由记者卡尔文·斯诺(Calvin·Snow)掌握的材料爆料,巴什科技和贸易集团公司欧洲分部总裁乔治·史密斯涉嫌私自军火走私,并对中国探月科考队的损失及4名成员的死亡负有责任。
2034年7月2日,中国政府向NFA提出要求,将乔治·史密斯引渡致中国受审,遭到拒绝。
2034年7月3日,巴什公司欧洲分部总裁乔治·史密斯因军火走私及多重谋杀罪被NFA联邦法院判处352年监禁,当晚,他在狱中和一名囚犯发生冲突,被殴打致死。
2034年9月,俄罗斯及亚洲多个国家宣布制裁巴什科技和贸易集团。
世界各地为纪念“二次前夜”十周年,展开了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
2035年4月,NFA、NEU两大政治集团分别将成员国中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公司收购重组且部分国有化,形成各自的商业集团,研究新型材料和矿产,土地等各类资源。
2035年5月,翰莫集团及其下属公司拒绝NEU和NFA的收购,称其行为是“对自由贸易的亵渎”。
2035年5月14日,叙利亚,由中、法、俄主导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在一次疏散难民的特别军事行动中,遭遇了不明身份武装组织的袭击,该武装组织使用的包括机甲武器在内的全部装备,都是由翰莫军工提供的。有知情人透露,袭击维和部队的武装组织是巴什科技的私人武装部队。
2035年10月,NFA宣布农业技术和农产品价格进入管控,世界多地粮食价格飞涨。NEU对此发出强烈抗议。NEU委员会秘书长对外发声:“这是对基本人权的蔑视和践踏”。
2035年12月,NEU与NFA再次因格陵兰岛问题产生冲突,双方部队在格陵兰岛发生交火事件。
2036年2月,根据NFA民间观测员提供的消息,俄罗斯军事人员出现在阿富汗和新伊拉克边境地区。
2036年8月,中国新元素开发行业龙头集瑞集团在阿富汗的研究基地通电竣工。
2036年10月24日,巴黎裁军周阅兵式上,NEU组建新式机械化步兵兵团、陆战机甲正式在民众面前亮相,威格曼-莱茵的新型机甲“歌利亚”闪亮登场,这标志着世界主要政治和军事势力开始将步兵机甲常态化列装/但是,由于机甲武器造价高昂、原材料难以获取,各方的机甲部队规模仍受到限制,主要用于小规模局部武装冲突中的特种作战任务。
评论区
共 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