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当今日本社会一般将“恶魔”一词视作普通的名词来使用。不过仔细想想,不同人的人对“恶魔”的定义有不同的见解。请注意本文为译文( 原网址 )。阅读时请抱着娱乐的心态,ゆっくりしていってね! 塩田信之的真4F和神话世界之旅 第14回 Adramelech和邪教的魔神们
想到“恶魔”一词大部分人脑海中一般会浮出这样的形象:头上有角、背中有蝙蝠一样的翅膀以及背后有着鞭子一样的尾巴的魔物。有时尾巴的前端类似尖锐的箭头。而头部、身体和四肢类似人类、面相凶恶,肤色则与人类不同、有时会有类似爬虫类那样的皮肤或鳞片覆盖身体,总之一眼就能看出不是人类。大部分场合会手持两叉或三叉戟那样的武器。
我们在从古代日本至今流传着各种妖怪中很难找到类似的怪物,因此可以确定是从西方传来,逐渐渗透进人们脑海的。上面提到的形象与西方的“小恶魔(Imp)”相符,应该是在基督教传来日本的同时传到日本的。在有着陌生语言的地方布教,能够一眼就理解的宗教图案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恶魔的诱惑也是一个和教义的基础有重要关联的元素,因此对于信仰者来说恶魔的形象已经滚瓜烂熟了吧。
原本使用Demon、Devil和Satan等名字的存在逐渐被原本是佛教用语的“恶魔”所代指,“恶魔”为“犯恶行的魔”,它们是妨碍释迦牟尼佛冥想的存在,因此词语也有着佛教敌人的意思,这也与基督教中诱惑耶稣的恶魔相似。妨碍释迦牟尼的恶魔称作“天魔(Mara)”,而诱惑耶稣的撒旦两者都是系列玩家很熟悉的角色了。
而恶魔有角这一点则会让我们联想到日本的“鬼”。传说中虽有少数善良的个体,但基本上都是对人类作恶的怪物,这也可能使得基督教和佛教中“恶魔”的形象让日本人更容易理解并熟悉的原因。如今“恶魔”一词通常用于“和恶魔一样...”这样的比喻结构中,这样的说法也可以用“像鬼一样...”来代替,而这些结构不仅是用于表达可怕恐怖的形象,有时单纯用来表达“好厉害”这点也十分有趣。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看同基督教一起来到日本的“恶魔”在西方是何时创造出来的。
“Demon”一词自古代就存在,本身可以上溯至古希腊。希腊神话中有一种精灵或妖魔的超自然存在叫作代蒙(或Daemon),这个词本身是中性的,但由于原来用希伯来语写的《旧约圣经》翻译成希腊语时使用的是这个词,由此“Demon”一词被用来称呼恶魔。
而《旧约圣经》中基本上不会出现“恶魔”一词。有“代蒙”的部分被翻译作“恶灵”(文中使用的是日本版圣经及日本聖書教会所使用的翻译表示),指代“异教的诸神”。
此处“异教的诸神”指以“巴力”(注意巴力并非是一个特有的神名)为主神的在迦南神话中出现的神明们。巴力在古代西亚地区(现中东和叙利亚等地)受到广泛的信仰,同时也是圣经中犹太民族从上帝那里获知的“应许之地”迦南之地的宗教信仰,因此他是必须消灭掉的异教神明一员。
在率领族人从埃及逃出来的摩西在西奈山上获得由上帝授予律法十诫这个故事中,焦急等着迟迟不下山的摩西的犹太人们,开始将每个人身上的金装饰品收集熔化,然后做成一个年轻公牛的金像并将它当做神来崇拜。公牛在中东神话中象征丰穰神,也有看法认为公牛与巴力相似,象征摩西率领的犹太人们原本崇拜的神明。
愤怒的上帝告诉摩西后摩西迅速下山,粉碎了牛犊的金像,这也联系到十诫中的一点“不可偶像崇拜”。( 维基 上“摩西下山后看到以色列人离弃上帝,竟然在崇拜一只金牛犊,愤然将石板摔碎。后来上帝又再一次颁布十诫,写在石板上,被放在约柜里,存放在敬拜上帝的会幕的至圣所中,所罗门在耶路撒冷建成圣殿以后,就放在圣殿的内殿。”) 本期主题的恶魔“Adramelech”可以说是巴力的同伙。现在的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地区等地区的北部在《旧约圣经》中称作“撒玛利亚”,来自亚述的人民们居住在这个地方。《旧约圣经》中的《列王纪下》有这样的记载“将小孩投进火中,来祭祀Sepharvaim城的神明Adramelech和Anamelech”。圣经中除此之外并没有其它对Adramelech的描述,但在科兰·戴·布兰西的《地狱辞典》中有详细描述,以有着类似雄性孔雀开屏时的姿态而闻名。“melech”在希伯来语中有“王”的意思,有时也被称作“Baal Adramelech”(巴力有着表示“主人”的意思)
证明摩西所做的是将一个古老的多神教转变为一神教的改革的证据来自于《旧约圣经》中频繁出现的“诸神”一词。书中极少使用“恶灵”一词,但有大量阻止人们崇拜唯一神之外的神明的描写,可以看到在这个时候异教神明尚未被当做“恶魔”。而此后出现恶魔一词是在《新约圣经》出现之后了。
直到耶稣死后早起基督教开始深化宗教宗旨时开始确立“恶魔”的概念。其中可能有一部分是参照了琐罗亚斯德教中主神阿胡拉·玛兹达的对立面安哥拉.曼纽,但主要是为了解释“为何上帝能允许这样邪恶横行的世间”并将其中原因转嫁由此创造出恶魔的。
上文提到巴力也是在基督教成型后被视作恶魔的,而《新约圣经》中对“恶魔”的定义开始不断强调“上帝的敌人”或“诱惑者”,而逐渐减轻对“异教的诸神”这一元素的重视。
虽然“异教的诸神”可以算是“上帝的敌人”,但随着基督教的势力扩大异教的威胁随之降低。有罗马帝国这样强大的后盾,许多欧洲其它地区当地的古代信仰被逐渐挤压、吸收或消失。
而代替这些消失的异教成为基督教敌人的是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内的异端群体。中世纪之后基督教开始不断将这些宗教上的对手称作“恶魔”。虽然犹太教和基督教都将《旧约圣经》当做圣典并需要遵守比如“不可谋杀”等“十诫”,但历史上有大量这几个宗教间产生的流血冲突。
在耶稣基督时期建立的“诱惑者”的形象在中世纪到来后开始发展扩大。中世纪教会的腐败逐渐变成一个严重的问题,腐败行为包括:教会对教区的居民被收取高昂的税负、将教会职位标价出售、发行赎罪券用金钱来弥补犯下的罪恶等。
摩西“十诫”中有一条“不可奸淫”的戒律,中世纪的教会也对性欲有着压迫敌视的倾向。然而信徒们也是人类不可避免,而有时即便是不允许拥有妻子的圣职者们也会公开拥有情人。
这些信徒将自己触犯戒律的原因归结到“诱惑者”身上。虽然不限于性欲,但的确大部分都是与性有关,因此原属于妖精的Incubus和Succubus等梦魔便别归结为恶魔。
随后戏剧的流行,“恶魔”这个概念在民间越发受到认识和喜好。其中19世纪歌德的戏剧《浮士德》对后世描写恶魔的文学或影像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可能神明也类似,像“恶魔”这样的生物出现之始便被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随意操纵。实际上真正的恶魔应该是那些用恶魔之名来掩盖自己恶行的愚昧人类吧。
佛经上说,魔王波旬害怕悉达多太子真正觉悟,想阻挠他圆成佛果,就派了三名魔女来诱惑太子:一名特利悉那(爱欲)、一名罗蒂(乐欲)、一名罗伽(贪欲)。她们盛装严饰,凌波微步来到悉达多太子前殷勤献媚。但太子深心寂定,对魔女淫荡的挑逗视而不见,毫不动心,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魔女竭尽种种妖娆之态淫媟之状,太子训诫她们道:“你们形态虽好,心不端正,好比精美的琉璃瓶满盛粪秽,不自知耻,还敢来诳惑人吗?”使魔女得见自身恶态,只见骷髅骨节,皮包筋缠,脓囊涕唾,魔女意念一转,匍匐而遁。
魔王见魔女引诱没有成功,十分震怒,他自恃神通,带领众魔毒虫怪兽,带上毒雷毒箭,来到悉达多太子座前。魔王威胁说:如果太子不立即回到皇宫去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就让太子粉身碎骨死在树下。悉达多太子专心修行思考,对魔王的威胁如同没有听见。魔王命众魔刀箭齐发,太子身发净光,众魔尽皆跌扑,刀箭都不能挨近太子的身体。这时天空一声巨响,护法天神来帮助太子,将魔鬼全部驱散。
佛教涅盘部经典《大悲经 商主品第二》指出,魔王波旬是要经过地狱才得度的。(魔王波旬因为过去供养过辟支佛一钵饭的功德而成为六欲天主,但他经常谤法、并欢喜佛法被消灭。他的儿子商主却是真诚的佛弟子)。佛陀在这里悬记:商主将来会修成辟支佛,而魔王波旬将来天命终了,会直接堕入地狱,然后他沉痛忏悔才出地狱,后上升到忉利天,在天上修佛法而得度
巴力夏曼(Baal Shemem或Baal Shamen): 腓尼基地方的主神,意思为“天空之神”。
巴力哈达(Baal Hadad): 迦南地方的主神,主司土地及丰饶。有一些学者极力主张巴力和哈达是指两个不同的神,不过一般的看法都认为旧约圣经中特别指称的巴力神就是巴力哈达。本来是阿卡德神话中的阿达德(Adad),苏美尔名伊什库尔(Ishkur),在苏美尔神话中似乎并不是一位显赫的神,后来传入迦南之后,被尊为巴力哈达德(Baal Hadad),与伊南娜(Inanna)在当地的变形阿娜特 (anatu)共同执掌宇宙大权,成为神上之神。
巴力哈达的故乡在古叙利亚首都安提阿(Antioch) 南方的采风山(Mt. Tsefon)。他有一个妹妹,亦为他的妻子,名字叫安奈(Anat,Anath)。他的父亲大神埃尔(El,为闪族对主神的称号)有三个儿子,巴力(Baal)、阎(Yamm,意为海)及默(Mot,意为死亡) ,彼此互为竞争对手。在现今被发现的古叙利亚石碑上亦有说巴力的父亲为大衮(Dagon,腓尼基地方一个半人半鱼的大神) 。
巴力和默每七年争斗一次,若是巴力获胜,则大地获得七年的丰饶;反之,则为七年的灾荒。在巴力哈达的神话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少巴比伦文化的影子。就像马尔杜克一样。巴力在妹妹安奈的协助下,打败了浑沌的代表“阎”,取得掌管天气和农业的力量。在击败了阎之后,巴力的地位获得提升。他想建立自己的庙堂,但是受到大神埃尔的反对。他的妻子兼小妹安奈于是威胁埃尔,埃尔出于无奈只得同意,并派火神库萨-瓦-哈席斯(Kothar-wa-Hasis) 监督工程。庙堂就建在其父大衮的旁边。
巴力在他的庙堂内建了窗户,这给了他一向轻视的小弟死神默(Mot)一个大好机会,默从他的窗户中进入巴力的庙堂,将巴力和他的随从一一吞进肚里的地底世界。因为巴力无法再降雨,土壤变得贫瘠。愤怒的安奈于是与默开战,将祂斩为千片,种于土中,巴力因此获得重生,并带回了丰饶。巴力哈达在传说中的形象为右手持巨锤,左手发着雷球,头上戴着有两支角的圆锥形冠冕,脚下则乘着雷。哈达的字意原有“雷”的意思。在之后的希腊神话当中,巴力转化为巴勒斯(Belos) ,代表的即主神宙斯(Zeus)。
巴力比利土(Baal Berith或BalBerith): 示剑(Shechem) 地方的神祇,意谓“圣约之神”(Lord of the Covenant)。士师记第八章第三十三节:“基甸死后、以色列人又去随从诸巴力行邪淫、以巴力比利土为他们的神。”在居住在示剑的时期,巴力比利土是希伯来人主要的神明。1960年初曾挖出示剑地方巴力比利土神庙的遗迹,门前的圣柱上有着阳具外形的符号,及代表着女性性器的图样,一般认为这些是丰饶的象征。
评论区
共 4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