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华记丽谱》一卷,附有《笺纸谱》一卷和《蜀锦谱》一卷,由元代费著撰写。费著是华阳人,曾考中进士,被授予国子监助教的职位,官至重庆府总管。成都自唐代以来就以繁华著称,在西南地区首屈一指。当时担任地方长官的人,大多是从朝廷派来的宰相,他们生活富足悠闲,每年都会举行宴会聚会,逐渐形成了传统。因此,张周封写了《华阳风俗录》,卢求写了《成都记》,来赞美那里的盛况。关于官员出游娱乐的说法至今仍在流传。到了宋初,这种风气仍未消退。前后几任太守,如刚正不阿的张咏、清廉正直的赵抃,也都顺应当地风俗,不废娱乐游玩。虽然这种奢侈华丽的生活方式不可取,但当地的物产丰富、民风淳朴,以及流传下来的许多佳话,仍为世人所称道。南宋末年,四川遭受战乱,百姓生活困苦,昔日的繁荣景象不再。费著因此追述往事,编写了这本书,从元旦到冬至,无不详尽记载。这本书的体例类似于《荆楚岁时记》,通过回顾过去的盛衰变迁,也流露出对往昔繁华的怀念之情。唐代韩鄂有一本名为《岁华纪丽》的书,是一部分类编排的书籍,而这本《岁华记丽谱》只是名字相似,实际上是一本地志。书末还附有《笺纸谱》和《蜀锦谱》,因为汉唐以来,这两种物品在四川非常有名,但之前没有专门记载其历史和种类的书籍。费著在记录风俗的同时,也详细介绍了这些特产的历史和品种,这对于我们了解和考证相关知识很有帮助。
成都的游赏活动在西蜀地区最为盛大。因为这里地广物丰,人们喜欢娱乐。每逢太守举行年度宴会时,随从众多,车马服饰华丽,歌舞表演和各种奇技异能层出不穷,百姓们也乐在其中。这些活动每年都有固定的时间,被称为传统习俗。到了这个时候,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扶老携幼,挤满街道,尽情游玩。有时还会在广场上摆放座椅,供人观看,称为“遨床”,而称太守为“遨头”。宋朝时,益州是一个重要的地方,朝廷曾考虑派宋祁担任太守。宰相反对说:“四川风俗奢侈,宋祁又喜欢宴饮游乐,恐怕不合适。”但朝廷没有听从,最终还是派他去了。宋祁之前奉命编修《唐书》,便带着书局一同前往。每次宴会结束后,他会洗手漱口,进入卧室,放下帘子,点燃两根蜡烛,让侍女在一旁侍候,专心写作。看到这一幕的人,都以为他在像神仙一样修撰《唐书》。有一次在锦江宴会上,天气微寒,他让人拿来半臂衣。侍女们各自送来一件,宋祁担心厚薄不均会引起误会,最终一件也没有穿,忍着寒冷回去了。这个故事在当地流传甚广,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田况曾写过《成都遨乐诗》二十一首来记录这些事实。薛奎也写了十首《何处春游好诗》,自号“薛春游”,以顺应当地风俗,并希望以此改变他在京城时严厉的形象(当时人们称他为“薛出油”)。这些都可以让我们想象到当时的繁荣景象。
到了清献公撰写记述时,他说:“以前的宴会都是由牙校负责管理。因为酒税收入丰厚,人们乐于承担这项工作。每年的财政收入可达千万贯以上。自从新法颁布后,酒坊被官府接管,牙校虽然得到一些钱,但不足以维持生计。后来讨论设立成都市易务,每当有游观活动时,人们都很担忧,参与人数减少了一半。直到浣花节后才恢复正常。现在每年给公使的钱只有三万贯,常常感到不足,就像一个巨人盖着窄小的被子,脚盖上了肩膀就露出来,左边盖好了右边又冷了,非常可笑。如今的菜肴比以前简单,乐师和演员的报酬也减少了。如果完全取消这些活动,就不符合天子治理一方、惠及远方人民的意图,而且那些靠卖食物和水果为生的小商贩也会失去生计。因此,这些游宴活动是不可废除的。”从清献公的话中可以看出,蜀人的贫富喜忧与政事密切相关。现在我们从元旦开始,按顺序记录这些事情。
正月初一,郡里的居民清晨手持小彩幡,前往安福寺塔游玩,并将彩幡粘在塔柱上,密密麻麻如同鳞片般的火光,以此来祈求平安,防止咸平之乱再次发生。塔上点燃灯火,僧人们齐声诵经,聚集在一起。太守会在塔前设宴,傍晚时分登上塔顶眺望。
初二日,人们出城到东郊游玩,早上在移忠寺(旧名碑娄院)举行宴会,晚上则在大慈寺设宴。清献公记载说:“宴会结束后,歌妓们会用新词送茶,这个习俗是从宋祁开始的。因为临邛的周之纯擅长作词,曾写了一首《茶词》,教给歌妓们演唱以奉承宋祁,后来便沿袭下来。”
初五日,有五门蚕市。据说这是从蚕丛氏时期开始的传统,人们常常称太守为“蚕丛太守”,并在城门外设宴庆祝。
元宵节放灯。旧记载中提到:“唐明皇在京师放灯,非常壮观,叶法善奏报说:‘成都的灯也很壮观。’于是带皇帝到了成都,在富春坊喝酒。”这只是道听途说,不必深究。咸通十年正月二日,街坊点灯奏乐,昼夜喧闹。这大概是大中年间太平盛世的余风。由此可见,唐代放灯并不只限于元宵节。蜀王孟昶时期,偶尔也会放灯,但没有固定日期。宋开宝二年,朝廷下令次年元宵节放灯三夜,从此每年如此。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早上都在大慈寺设宴,晚上则在五门楼设宴,夜晚观看山棚上的变灯表演。活动结束的时间由太守决定。如繁杂绮丽的街道,灯火最为壮观的地方要数昭觉寺。此外还有钱灯会,始于张咏时期。因为在灯会期间,两位都监穿着戎装巡视,以防奸盗。活动结束后,会设宴慰劳他们,由通判主持,在宣诏亭或涵虚亭举行。过去是在十七日举行,现在没有固定日期,通常在府衙内举行,专门宴请监司。
二十三日,圣寿寺前有蚕市。张咏开始在寺内举办集市,让百姓售卖农具。太守先到寺内的都安王祠进行祭奠,然后设宴。过去是在万里桥出发,登上乐俗园亭,现在则是早上在祥符寺设宴,晚上在信相院设宴。
二十八日,民间传说这一天是保寿侯的诞辰。人们出笮桥门,到保寿侯祠进行祭拜,接着前往净众寺邠国社丞相祠祭拜。仪式结束后,会聚餐,晚上在大智院设宴。
二月初二,是踏青节。最初,郡里的居民分散在四郊游玩。张咏认为不如集中在一起更为欢乐。于是这一天从万里桥出发,准备数十艘彩舫,与宾客官员分乘,前面有歌吹引导,称为“小游江”。而浣花溪则被称为“大游江”。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观看的人非常多。傍晚在宝历寺设宴。张咏为此写了一首诗:“春游千万家,美人颜如花。三三两两映花立,飘飘似欲乘烟霞。”张咏虽然铁石心肠,却能写出如此美丽的词句!后来这成为惯例。清献公记载说:“当时彩舫的数量增加了好几倍,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八日观街药市,早上在大慈寺的设厅设宴,晚上在金绳院设宴。
三月初三,出北门,在学射山设宴。宴会结束后举行射箭活动,因为张伯子在这一天升天。巫觋在路上卖符,游客佩戴以祈求养蚕避灾。轻纱小伞,照耀山丘。傍晚在万岁池亭设宴,并在池中泛舟。九日,观街药市,早晚的宴会安排与三月八日相同。二十一日,出大东门,在海云山鸿庆寺设宴,登上众春阁观赏模石。开元二十三年,灵智禅师在这一天圆寂,当地人敬仰他,便在这一天进山朝拜,逐渐形成风俗。山上有个小池塘,男女在这里探石,以占卜求子的吉祥。之后又在大慈寺的设厅设晚宴。二十七日,在大西门睿圣夫人庙前有蚕市。最初在小市橘举行,田公因祈雨应验,将蚕市移到庙前。太守先到各庙进行祭拜,然后在众净寺设宴,晚上在大智院设宴。寒食节,出大东门,早上在移忠院设宴,晚上在大慈寺的设厅设宴。过去寒食节时,太守会在近郊设酒馔,祭祀无依无靠的鬼魂,称为“遥享”。后来建立了广仁院,用来埋葬无人认领的死者,并派官员前去祭奠。民间扫墓的人们也会聚集在郊外。天禧二年,赵稹曾开放西楼亭榭,供士人和百姓游览。从此每年寒食节,都会开放园林,设置音乐、酒垆、花市、茶房和食肆,比蚕市还要热闹。男女老少前来观赏,太守会与宾客官员一起聚会十天,这是府庭游宴最为盛大的时候。近年来,从二月就开始开放园林,持续一个多月才结束,酒商从中获利颇丰。有人向府衙请求延长开放时间,府尹也同意了。
四月十九日,是浣花佑圣夫人的诞辰。太守出笮桥门,到梵安寺拜谒夫人祠,并在寺内的设厅设宴。宴会结束后,登上船只观看各军的骑射表演,前面有歌舞引导,沿江而上至百花潭,观看水上嬉戏和龙舟竞渡。官船和民船在江上往来穿梭,有的人在水边搭起帐篷,尽情游玩,这是郊游中最热闹的时候。清献公记载说:“过去太守会派使者分发酒给游人,根据人数多少来决定发放的数量。”自从公使的钱有限制后,这个惯例就停止了。但为了不让百姓失去太平盛世的乐趣,便用随行的公使钱酿酒分发给大家,虽然不如以前那样丰盛。
五月初五,太守在大慈寺的设厅设宴。医生售卖艾草,道士卖符咒;红绳、彩楼、长命避灾之物,筒饭、粽子等应有尽有。
六月初伏日,太守与监司会面;中伏日,与职官以上官员会面;末伏日,与府县官员会面,都在江渎庙的设厅举行。最初,文潞公建了设厅,以伏日聚会避暑,从此成为惯例。早上宴会结束后,会在池中泛舟。傍晚再回到设厅设晚宴,观者在池边饮酒,整天欢乐。赵清献公限制公使钱后,只在初伏日举行聚会,现在仍沿袭这一做法。
七月初七,晚上在大慈寺的设厅设宴,黄昏时登上寺门楼,观看锦江夜市,乞巧物品一应俱全。十八日,在大慈寺散盂兰盆,先在寺内的设厅设宴,宴会结束后再到华严阁下散去。
八月十五日,中秋赏月。过去在西楼设宴,在锦亭赏月,现在则在大慈寺设宴。
九月初九,玉局观药市,太守在旧宣诏堂宴请监司宾客,晚上在五门设宴,持续两天。官府搭建帐篷供人游览,有人说有人在这里恍惚间遇到仙人。
冬至节,在大慈寺设宴。第二天早上在金绳寺设宴,晚上再回到大慈寺设宴。清献公记载说:“冬至前一天,太守带领宾客出北门石鱼桥,准备好酒菜观赏樵夫,然后在天长观设晚宴。”这是文潞公开始的做法,后来又取消了。
古代的书写材料多用竹简,其次是缣帛。到了东汉蔡伦时,开始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制成纸张。竹简太重,缣帛较贵,人们便觉得纸张更为方便。蔡伦是宦官,史书上多称赞他的才能。然而他受宫廷旨意谄媚权贵,仍带有宦官的习气。他的智慧足以创造新事物,但也因此招致杀身之祸。不过他在文字方面有功,至今人们还称这种纸为“蔡伦纸”。现在天下都用树皮造纸,而蜀中则完全采用蔡伦的方法。笺纸有玉板、贡馀、经屑、表光等种类。玉板和贡馀是用旧布、破鞋、乱麻制成的,而经屑和表光则必须用乱麻。于是造纸的人们建庙来祭祀蔡伦。这座庙在大东门的雪峰院内,虽然不甚壮丽,但每逢节日,前来祭祀的人络绎不绝,以示不忘本。蔡伦的恩惠惠及了数百家,即使过了千年,人们仍然铭记。
《易经》中认为西南方位属坤位,而四川位于西南,物产厚重而不浮夸,这正是坤的特性。因此,生长在四川的物品比其他地方更为厚重,纸张也是如此,这是地理环境使然。府城南五里处有一个百花潭,其支流分为两条,都有桥相连,一条叫玉溪,一条叫薛涛。从事造纸业的人家住在锦江边。这里的水洗濯锦缎更加鲜艳,因此称为锦江。用浣花潭的水造纸特别好,这也是水质适宜的缘故。江边凿有石臼作为碓,上下相连,所有用于造纸的原料都要捣烂并清洗干净,然后根据需要的大小长短来制作。砑纸时可以制成布纹、绫绮、人物花木、虫鸟、鼎彝等各种图案,虽然变化多样,但都是顺应时宜的。
以人命名的纸张,有谢公笺和薛涛笺。所谓谢公笺,指的是谢景初(字师厚)。师厚创制了一种便于书写信件的笺纸样式,民间因此以其名字命名。薛涛原本是长安的良家女子,父亲因官职寓居四川后去世,母亲守寡抚养薛涛长大。薛涛不仅以诗闻名,还能化妆打扮,与士族交往。有时宾客会私下与她宴饮交谈。当时韦皋镇守蜀地,召她侍酒赋诗,僚属们对她刮目相看。一年后,韦皋提议以校书郎的职位奏请朝廷任命她,但护军反对,此事便作罢。薛涛出入幕府,从韦皋到李德裕,共经历了十一任节度使,都因她的诗才而受到赏识。与她唱和的文人有元稹、白居易、牛僧孺、令狐楚、裴度、严绶、张籍、杜牧、刘禹锡、吴武陵、张祐等二十多位名士。薛涛居住在百花潭,亲自制作深红色的小彩笺,用来书写诗歌,与贤士们交流,这种笺纸被称为“薛涛笺”。晚年她住在碧鸡坊,建了一座吟诗楼,在上面休息。后来段文昌再次镇守成都时,太和年间薛涛去世,享年七十三岁,段文昌为她撰写了墓志。
谢公笺有十种颜色: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杨亿在《谈苑》中记载,韩浦寄给弟弟的诗中有“十样蛮笺出益州,寄来新自浣花头”的句子,谢公笺可能就是由此而来。薛涛所制的笺纸,只有深红色一种。前蜀王衍曾赐给金堂县令张蠙五百幅霞光笺,霞光彩可能是现在的彤霞笺,也是深红色,因为用胭脂染色最为华丽,范成大也非常喜爱。然而经过梅雨季节,颜色会褪败变黄,难以长久保存,范成大对此感到遗憾,认为这些笺纸只适合一时把玩,不宜久存。薛涛以笺纸闻名,虽然出身良家却沦为妓女,韦皋想给她官职,段文昌为她撰写墓志,这是为什么呢?当时幕府中的宾客多是天下选一的英才,他们纵情享受而不收敛,这在唐代藩镇中是很常见的现象。薛涛确实得到了认可,而诸位官员似乎也因薛涛而失去了某种东西。
纸张种类繁多,都是玉板、表光等品种的衍生品。近年来有一种百韵笺,由两种材料制成,横向比普通纸长三分之二,可以写一百韵的诗,因此非常方便。纵向宽广,可以尽情挥毫。所有纸张都有连二、连三、连四等规格(卖纸的人称连四为“船”)。笺纸还有青白笺,背面青色正面白色;有学士笺,长度不满一尺;小学士笺,又短一半。仿照苏州制作的杂色粉纸称为假苏笺,上面印有金银花纹,太平盛世时前辈们常用,中间一度停用,近年又开始制作。苏州的纸多为布纹,而假苏笺都是罗纹,只是纸骨柔软薄透,如果加厚一些,则可以胜过苏州的笺纸。
蜀笺纸较重,一个人只能扛五百张。各地都以川笺为贵,因为它来自远方,难以获得。然而徽纸、池纸和竹纸在四川也很受欢迎,因为它们轻便,商贩将这些纸带到成都,每张的价格几乎是川笺的三倍。范公在镇守四川的两年里,只使用蜀纸,节省了很多公帑费用,并且对四川各官府和州县在公文上使用徽纸和池纸感到不解。范公使用蜀纸,重视那些被轻视的东西。四川人向上级呈递文书时则不敢轻视重要的东西,这是从价格高低的角度来说的。我从四川士人那里得知:澄心堂纸是仿照李氏澄心堂的样式制作的,质地轻脆而精绝。中等的是玉水纸,最下等的是冷金笺,用于一般的用途。
广都纸有四种:一种叫假山南,一种叫假荣,一种叫冉村,一种叫竹丝,都是用楮皮制成的。这些纸比浣花笺更清洁,公私文书、契约、图籍、文牒都用这些纸。没有粉的宽幅纸称为假山南;有粉的窄幅纸称为假荣;在冉村制造的称为清水造;在龙溪乡制造的称为竹纸。四川的经史子集书籍都用这种纸印刷。竹丝纸轻细如池纸,价格比前三种稍贵。近年来又仿照徽纸和池纸的方法制作胜池纸,也可以使用,但还不够精致。
双流纸产自广都,每张大约一尺见方,品质最低,但使用最广泛,价格也最便宜。实际上双流并没有这种纸,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隋炀帝时期将广都改名为双流,怀疑纸名是从隋朝开始的。这种纸也被称为小灰纸。
四川以锦闻名天下,因此城名为锦官城,江名为濯锦江。《蜀都赋》中说:“贝锦斐成,濯色江波。”《游蜀记》中提到:“成都有九璧村,出产美锦,每年进贡朝廷。”宋朝时,每年都要上供锦帛,转运司提供费用,而府衙负责具体事务。元丰六年,吕大防在府治东边建立了锦院,招募了五百名工匠进行织造,并设置了官员来管理。在前面建了一座楼,作为储存和待发之所,命名为“锦官”。吕大防还为此写了记文,文中大致说:设有织机一百五十四台,每天需要挽综工人一百六十四人,用杼工人五十四人,练染工人十一人,纺绎工人一百一十人,才能满足生产需求。每年消耗的丝线以两计算为十二万五千两,红蓝紫茢等染料以斤计算为二十一万一千斤。织室、吏舍、出纳之府共有房屋一百一十七间。当时所织的锦分为四种:上贡锦、官告锦、臣僚袄子锦、广西锦,总共六百九十匹。
渡江以后,对外贸易的需求比太平时期增加了十倍。建炎三年,都大茶马司开始织造锦绫被褥,用来折抵黎州等地的马价,从此禁止私贩。又在应天北禅鹿苑寺三处设立织造场。这些锦从真红被褥到其他品种,共有十多种。于是中国的织锦工艺,逐渐转向了少数民族地区。乾道四年,由于三个织造场分散,便在旧廉访司洁已堂建立了新的锦院,将所有织机户集中在一起。为了防止私贩,依靠宣抚使的力量向朝廷请求,将府治锦院合并为一个。让所属工匠按颜色和规格进行织造。随着马政的重要性增加,织造数量也增多,费用也随之增加,防范措施更加严密,这是必然的趋势。
现在将承平时期的锦院与现在的茶马司锦院所织锦的名称记录下来,以便后来者参考。
上贡锦三匹花样:
八答晕锦
官告锦四百匹花样:
盘球锦
簇四金雕锦
葵花锦
八答晕锦
六答晕锦
翠池狮子锦
天下乐锦
云雁锦
臣僚袄子锦八十七匹花样:
簇四金雕锦
八答晕锦
天下乐锦
广西锦二百匹花样:
真红锦一百匹:
大窠狮子锦
大窠马大球锦
双窠云雁锦
宜男百花锦
青绿锦一百匹:
宜男百花锦
青绿云雁锦
茶马司锦院织锦的品种(《茶马司须知》中说:每年根据蕃蛮到马的数量多少来使用,没有固定数量):
黎州:
皂大被
绯大被
皂中被
绯中被
四色中被
七八行锦
玛瑙锦
叙州:
真红大被褥
真红双连椅背
真红单椅背
南平军:
真红大被褥
真红双窠锦
皂大被褥
青大被褥
文州:
犒设红锦
青绿瑞草云鹤锦
青绿如意牡丹锦
真红宜男百花锦
真红穿花凤锦
真红雪花球露锦
真红樱桃锦
真红水林檎锦
秦州细法真红锦
鹅黄水林檎锦
秦州中法真红锦
紫皂段子
秦州麤法真红锦
真红天马锦
真红湖州大百花孔雀锦
真红飞鱼锦
四色湖州百花孔雀锦
真红聚八仙锦
二色湖州大百花孔雀锦
真红六金鱼锦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