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果说武器是人类对于暴力追求的完美诠释,那么盔甲便是人类对于防御极致的最终诠释。 所谓有光便有影,在剑与火药(魔法)的游戏文艺世界中,铠甲一直伴随在华丽的武器左右,玩家们也自然对这些战争器械不会陌生。
人类作为一种动物,对暴力的渴望是牢牢地刻在了DNA之中。从千万年前简单的徒手蛮力厮杀,再到如今的炸弹子弹原子弹。人类对于暴力的渴望,对于杀戮的渴望从未停止过。与之相对的,人类也从未停止研究过对自身的防护。为了增加厮杀中的存活时间,有一种东西便诞生了,那就是盔甲。
我们谈及中世纪时期,往往会提到穿着闪闪发亮盔甲的骑士们。这差不多是大多数人的刻板印象,这点也在不少游戏电影等文艺作品中得到发扬。但是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和我们印象中相似的全身闪闪发亮的铠甲究竟是什么时代呢?准确的说他们已经不太属于中世纪,而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产物。但一定要用中世纪概括的话,我们刻板认知上的板甲骑士是中世纪晚期时代的东西。那么中世纪顶峰时期(High Medieval Ages)的骑士是什么样子呢?大家可以参考参考十字军骑士,全身上下都是链甲。
板甲并非中世纪开创的盔甲种类,早在古典时期就有使用板甲的记录。一个典型例子就是罗马人的环片甲(Lorica Segmentata)。尽管罗马人的确使用过板甲,但在罗马帝国末期,罗马蛮族化以后还是放弃使用环片甲,可能因为环片甲(Lorica Segmentata)造价高昂且维护开销高,对于经济衰落的罗马帝国而言,环片甲可能不再是一个经济的选择。罗马人最后又回归使用链甲(Lorica Hamata)(最早来源于凯尔特人的链甲)。在罗马帝国西部政府灭亡后的几百年里,链甲一度成为主流铠甲。所以当我们要想象中世纪早期和中世纪顶峰时期的骑士长什么样? 你就设想一个身上挂满了金属小环并骑在马上的人就好了。
那么什么时候我们的金闪闪、银闪闪才开始出现呢?这得经历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每一个世纪时代中都会有各种各样“板甲”出现。人们从最开始光溜溜的链甲,开始逐步往上面添加金属护板,再到后来金属板开始完全覆盖。 由于这些高档货一般有骑兵骑士穿着,所以最开始人们考虑的是骑在马上时对腿部的防护(骑马的人要比步兵高一大截,人家一般砍你腿对不对?)。于是他们开始在腿部链甲上添加防护,然后逐渐往上开始替换胳膊上的装甲,再给胸腹部弄个胸甲。
在这几百年的进化中,金属护板逐渐成为主力防护措施,而曾经流行的链甲变成护板下的二道防护。当然这个进化过程中也有很多过渡甲出现,比如板甲衣啊(Coat of Plates)等等。但毕竟是过渡产品,也就没有持续太久。
而板甲变得非常普及流行则是在英法百年战争中(1337年-1453年)。在这近160年的战争中,约有60%的步兵身穿板甲。这时候板甲不再是骑士专属的物品,而逐渐下放成为普通士兵也能配戴的大路货。但是,全身板甲(Full Plate Armour)还是贵族们的专属品,原因很简单:成本太高普通人消费不起。这就跟今天买跑车一样,你可能能买得起一辆普通民用车,但是跑车就不一定能消费得起了,超跑就更不可能了。
而我们今天着重介绍的是全身板甲,那么全身板甲的铸造工坊在欧洲最为有名的差不多这两个地方:北意大利米兰地区,以及南德国地区。
而在介绍全身板甲之前,我们得认识到盔甲铸造背后的一些基本逻辑:
盔甲厚度
材料品质
盔甲必须量身定做以完美贴合使用者的身材
在本章节中,我将简略介绍一下欧洲盔甲,尤其是全身板甲的样式区别。
当我们提到欧洲全身板甲的时候,通常的刻板印象会有这两个名词:米兰板甲,哥特板甲。那么究竟什么是米兰板甲,什么是哥特板甲?接下来将逐一进行介绍。
在详细介绍这两种不同类别的盔甲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明白一个东西,那就是白盔甲(White Armour)。那么什么是白盔甲呢?这要从罩袍开始说起。
在上一章节中,我们提到过十字军,也提到了十字军士兵会在链甲外套一件罩袍(surcoat)用来防尘降温,同时罩袍上绘以图案纹章也能够起到敌我识别的作用。在之后更是一度流行在罩袍上绘制纹章以显示骑士身份。基本上在12世纪晚期到13世纪早期这段时间里,链甲+罩袍+桶盔(Great Helm)一度成为骑士标配。
尽管罩袍能够起到很好的炫耀效果,但是随着战斗方式,战术的进化,罩袍所带来的不方便也凸显出来,十字军时期的罩袍通常很长,前摆和后摆长度相当,作战奔跑的时候容易绊倒穿戴者。而欧洲人又十分注重传统,于是罩袍这种相对不好的习惯也被保留了很长一段时间。同时穿着罩袍也是因为底下通常也就链甲这一层金属甲,链甲贴身且几乎覆盖全身,这样的配置在当时的世界防护面积基本是第一。同时西欧士兵人手一块盾牌也能够很好地保护士兵。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当锁子甲覆盖全身之后,士兵基本处于“无敌”状态,为了对付这种小银人,人们开始把注意力从身体转向四肢关节。我砍不穿你盔甲,把你关节砸烂你也差不多是半个废人了。于是在13世纪末期,骑士们开始使用护腕护胫护肘等一系列防护措施。这个时期,护肘护膝等局部护具大行其道,不过这是这些护具还不是封闭式的,而往往是半开式。胸甲也并非一个整体,而是一小块一小块。盔甲在这一时期开始演变成为一种叫做板甲衣(coats of Plate)的东西。
板甲衣也开启了欧洲板甲时代的大门。板甲衣上的盔甲并不是一体的,而是由一块一块小的金属板组成,通过覆盖在表面的编织物进行连接。至于金属板的放置方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横向放置,另一种则是纵向放置。
当时间到达14世纪的时候,罩袍的长度开始变短。这时候骑士罩袍通常前摆缩短至膝盖高度,从而强化穿戴者的灵活性。同时,这也缓解了骑兵罩袍布料卡住的危险。从此以后,罩袍的长度越来越短,以至于最后变成一种叫做紧身袄(Jupon),紧身袄非常适合穿戴,也容易修身。而紧身袄流行的时期也正好是英法百年战争的高潮。不少游戏文艺作品里我们也经常能看到这种衣服。
与紧身袄类似的还有一种叫做Gambeson的软盔甲。多用亚麻布与羊毛制作,其抗穿刺和打击效果非常好,甚至可以抵挡住长弓的弓箭。这种Gambeson一般可以直接单穿,也可以作为打底盔甲使用,在Gambeson上穿着链甲、板甲等额外防护。
当然这时候我们也知道,在盔甲演化的时候武器也在跟进。武器此时更讲究用途,更加专业化。剑类武器越来越剑,为了应对这一情况。紧身袄就显得没什么实际作用了,士兵们骑士们需要的是更加完善的防护,能把自己武装成罐头那是最好。
于是到了15世纪,罩袍以及它的各种衍生品开始被淘汰。盔甲终于进入了无罩袍时代(Surcoatless Period)。这里我就能回到白盔甲(White Armour)这件事上了。
白盔甲指无罩袍的盔甲,同时这里的白(White)也是指未上色,即金属原本颜色,也就是银白色。白盔甲(White Armour)基本是中世纪后期全身板甲的特征,可以同时用来形容哥特式板甲和米兰式板甲(因为他们都是没罩袍,金属全部露出的)。
板甲 ——哥特式板甲(Gothic Plate Armour)
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哥特式板甲最早由意大利人发明,由不列颠、法国、荷兰等国先后使用,之后来到德国
那么什么是哥特式板甲呢(Gothic Armour)? 可能一般人会想到哥特式艺术(Gothic Art),注意哥特式艺术(Gothic Art)是用于艺术史上的一个词汇用来形容某一艺术特色,哥特式风格(Gothic Art)覆盖的历史时期大概是12-15世纪。但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是盔甲不是艺术,那么哥特式板甲大概是什么时期的呢? 是15世纪-16世纪这段时间。
如上图所示,哥特式板甲的一大特点是开槽褶皱(Fluting),可能很多人谈及哥特式板甲并不会描述这个东西。那么什么是开槽\褶皱(Fluting)呢?这里指的是工艺技术手法,最常出现在哥特式板甲上,是铠甲在表面形成一个凸起的边缘,这种工艺手法能在不增加重量的情况下达到加强盔甲强度的作用。当然还有美观显眼。 这种褶皱(Fluting)所形成的突出弧面能够很有效地对抗剑类武器的劈砍(弧面往往是最为坚固的结构),同时这些凸起的槽也能够吸收一些打击武器的冲击。有意思的是,这种褶皱手法不单单是盔甲上使用,建筑工艺上也会使用它们,比如各种希腊式立柱。
哥特式板甲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夏雷尔式头盔(Sallet),这种头盔的起源应该来自意大利的Celata。 Celata头盔其实在不少中世纪风格游戏当中能见到(比如猎魔人3和黑暗灵魂),样子用今天的审美角度来看挺土的,Celata盔能够覆盖住大部分头部,尤其是增加了不少侧脸腮部的防护。当Celata演化成为夏雷尔式头盔(Sallet)时,增加了能保住护嘴的护目(Visor)。护目的设计也非常出色,能够提供足够不错的视野,而且也非常方便打开合上。当然夏雷尔盔并不能保护你的下巴和脖子,于是需要搭配颈甲(Bevor)来达到完整保护头部的效果。 有的人可能不用颈甲而用链甲盖住下脸,这也是一种有效的防护方式。而夏雷尔式盔也足足使用了整个15世纪下半叶。
接下来说说哥特式板甲的胸甲(cuirass)。哥特式胸甲和米兰式胸甲的一个区别在于,米兰式胸甲正面会有一个皮制绑带来固定胸板(Breastplate)和腹部护甲(Plackart)。 至于什么是腹部护甲(Plackart)呢?这个差不多是15世纪板甲中的一个重要部件,是一块弧面护甲从下部包住腹部来增加胸甲强度的一个部件。最早的时候,腹部护甲(Plackart)只是包住腹部最下面,而随着时间推移,铠甲制造技术的提升,腹部护甲(Plackart)的长度也开始向上变长,越来越高,以至于最后覆盖住大半个正面胸腹。正因为胸甲由两层护甲组成,这直接导致了胸部的防御非常强大。
哥特式胸甲中,腹部护甲(Plackart)和胸板(Breastplate)之间使用铆钉连接。 米兰式板甲则是皮带扣环。这样米兰式板甲的胸部活动性就要比哥特式板甲要高。可能有人会问,米兰式板甲这么嚣张地用皮带绑定,不怕敌人砍断?这个问题嘛,米兰式板甲持续这种设计有一个世纪,可能实战中确实证明皮带绑定是个有效的办法吧。
而哥特式板甲发展到最高峰时期,当属著名的马科斯米兰板甲了。马科斯米兰板甲在游戏当中也屡次出现,比如著名的《黑暗灵魂》、《恶魔灵魂》系列。
马克思米兰板甲(Maximilian Plate Armour)的出现也标志着,我们进入16世纪了!马科斯米兰板甲正如其名,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科斯米兰1世所穿的盔甲。马克思米兰板甲如图所示将褶皱瓦楞发挥到了极致,几乎全身上下各个部件上都充满了密密麻麻的瓦楞。相比过去的哥特式板甲的棱角分明,马克思米兰板甲变得圆滑,盔甲更加修身。综合来说,马克思米兰板甲是综合了意大利式盔甲和德国盔甲集大成之作,即拥有华丽的瓦楞褶皱,也拥有意大利式盔甲的圆滑曲线。
马克思米兰板甲的头盔也不再是夏雷尔盔(Sallet),其头盔形状更接近于武装盔(Armet)。
马科斯米兰板甲与传统哥特式板甲的另一个区别在于,马克思米兰板甲使用了熊掌铁靴,而传统哥特式板甲则是传统铁靴+非常长且怪异的脚尖尖刺。至于这儿用来踢人的尖刺为什么那么长,可能是当时的流行时尚吧。
怪物猎人里合金铠甲胸甲为什么那么大,是为了胸甲有更大的弧面曲线增加强度。毕竟怪物的蛮力非人类的小打小闹可比。其次3/4局部甲也能够增加灵活性。
板甲——意大利米兰式板甲(Italian Milanese Plate Armour)
如图所示,意大利板甲和哥特式板甲的区别之一,就是意大利式板甲的不对称结构,尤其是肩甲(Pauldron),而左肩甲大,右肩甲小则是典型的米兰式板甲(意大利北部地区)的特征。而为什么左右肩甲要不一样大呢?可能玩过《黑暗灵魂》,《恶魔灵魂》的玩家会非常熟悉。没错!左臂一般是用作防御,持盾的手臂,所以左侧肩膀要承受敌人的攻击。所以左臂的肩甲会做的很大以增加防御面积。而右臂则是使用武器的手臂,所以不需要太多防护(左右分工明确),同时右侧肩甲做小也是为了能够让右臂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保证灵活性。对于骑兵而言,右臂肩甲小也能够让他们更好地握住骑枪(此段可参考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米兰式板甲穿着演示视频)。以《黑暗灵魂》为例,其游戏角色默认都是左手持盾,右手持武器,当玩家将左右手装备对调的时候,左手的武器会做出格挡动作,而右手的盾牌则不能够使用弹反。这也是在告诉玩家身上盔甲的正确使用方法。
至于意大利板甲的头盔,更多的是采用武装盔(Armet)的造型。但跟哥特式板甲的夏雷尔盔(Sallet)对比时,意大利式武装盔(Armet)有一个包裹护颈(Wrapper)的设计,包裹护颈使得正脸拥有了双层防护。这个在战场和比武(Joust)中尤为关键,因为在16世纪之前,通常胸甲和头盔之间还是有一段间隙的,这里包裹护颈就能起到防止剑刃或者长矛碎片插进脖子的危险。
同时意大利板甲的部件中还有一件链甲裙。链甲裙主要用来保护腹部和裆部。当然不少意大利人还会在上面套一件武装紧身衣(Arming Doublet)以及链甲。这样综合起来,骑士的身体防护分为这么几层:武装紧身衣、链甲裙、链甲衣、胸板、腹部护甲。一共五层的防护导致正面胸腹部坚硬无比。
至于不少玩家在网路上看到的所谓盔甲打击测试,很多都是在不正确的使用环境、使用方式中进行的测试。网路上很多测试就是所谓的把一块盔甲部件架起来然后拿武器上去一同劈砍。这种测试其实跟你去建材市场买块铁板回来劈没什么区别,是十分无意义的举动。我们要纠正的一个刻板印象是:骑士盔甲就是外面那层金属板。其实不然,一个骑士自上而下要穿着很多层衣服和辅助装甲,从而达到“完美防御”的效果。
米兰板甲的另一特征前面也说过,就是裸露在外的皮革固定带。在下腹部的环片护甲(fauld of four lames)上,会有4个皮革绑带,用来固定两块金属板(Tassets),这两块金属板是用来遮盖大腿和身体之间的空隙用的。
怪物猎人中的金属铠甲(非那些造型奇葩一看就不能当盔甲的奇幻盔甲)之所以才用米兰式的分体式胸甲,是因为猎人要做剧烈的体力运动,得保证身体灵活性。自然才用绑带会比哥特式的铆钉连接式要更好用。其次使用米兰式不对称结构也是参考了米兰式左右手分工不同的特点。这样能够让猎人更好地进行战斗。
有的玩家可能会提出疑问了,我经常看到网上说区分米兰式和哥特式板甲的一个方法是看手套(Guantlet)形状。诚然,米兰式板甲通常使用连指手套,而哥特式则是分指手套(哥特式手套上还经常会有内置指虎,就是指关节上的突起物,用来在应急情况下揍人用)。但并不代表米兰式板甲和哥特式板甲就一定是这么区分,有哥特式板甲用连指手套,也有一些米兰式板甲用分指手套。比如后期马克思米兰板甲板甲使用的环片铆钉结构手套就有不分指的版本。
对比两种板甲,哥特式板甲在线条上更加收紧,更突出曲线线条。同时哥特式板甲的重量也相对友好,差不多在40磅左右,不是什么能压死人的重量。
板甲——格林威治板甲(Greenwich Armour)
格林威治式板甲是由亨利八世在16世纪初期于格林威治处建立的皇家冶炼盔甲工坊生产的一种英式板甲。格林威治的皇家冶炼制造厂汇集了一些来自意大利和德国的盔甲工匠。在15世纪中后期到16世纪早期,是皇家冶炼制造厂的顶峰时期,这一时期的板甲特色非常明显,以华丽的都铎时代雕花、紧随潮流的装饰物为主。格林威治板甲本身并不是作为实战盔甲使用,而更多的是用于比武竞技。因此皇家冶炼制造厂也主要针对上流贵族客户。格林威治盔甲比起意大利式和哥特式板甲,更注重装饰的华丽程度。
亨利八世时期,也就是格林威治板甲的诞生时代,亨利八世从意大利德国招募来不少盔甲铸造工匠,并开设了皇家冶炼铸造厂。这时的盔甲特点基本与德国北部一带的板甲相似。为了符合亨利八世这个老胖子的身材,盔甲专门设计了类似服饰中束腰的结构,用来支撑亨利八世的大肚子。铁靴则和马克思米兰板甲一样是宽头靴。 同时针对竞技比武,右肩甲也弄得比较大。
在亨利八世之后,格林威治板甲进入了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格林威治板甲开始模仿学习当时流行的民间服饰,加入了色彩和雕花。与马克思米兰板甲和哥特式板甲相比,格林威治板甲的色彩运用非常夸张。其他的板甲一般是在金属工艺上做功夫,比如弄瓦楞凹槽啊之流。格林威治板甲已经开始针对不同客户的身材进行修身裁剪,大量的艳丽色彩以及夸张之际的雕花彰显穿戴者的奢华气质。
胸甲在这时也开始呈现非常夸张的弧线,胸甲的凸面已经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尖角形状。如此奢华的设计,使得格林威治板甲简直堪称艺术工艺品。当然色彩的搭配以及雕花的复杂程度取决于客户能够掏出的银子的多少。就跟跑车订做一个道理,还是属于有钱人能够消费的奢侈品。
当提到格林威治板甲的时候,一个不得不提及的东西就是格林威治头盔。格林威治头盔由武装盔(Armet)演化而来,会在面甲左右两侧挖出细长竖条形状,或小圆孔形状的观察口。 然后头盔的曲线被加重,从侧面看有一种类似船只的轮廓。头盔的中脊被太高以增加曲线的陡峭程度。
格林威治板甲也采用大量可内部更换的零部件。这样一套盔甲通过更换部件能够做到兼顾马上比武竞技以及步战比武竞技。因此盔甲也配套有专用的手套,头盔,各种关节部位的护片。
在斯图亚特时期, 随着亨利八世比武事故导致骑士比武没落,格林威治板甲也逐渐放弃了雕花和装饰。盔甲也不再抛光,样式也逐渐像胸甲骑兵的局部甲靠拢。船型轮廓的头盔仍然被保留。此时也开始了英国内战,盔甲也开始注重实际作战。
格林威治板甲因为其华丽的装饰性,也成为不少游戏的盔甲参考原型首选。而很多人对于穿着华丽的骑士的印象也主要来自于此。
3/4局部甲顾名思义,对局部身体进行防御的盔甲。在中世纪后期,盔甲技术成熟,也越来越普及。但是全身板甲依然是贵族老爷们私人订制的高档货。如何让普通士兵也能享受板甲带来的快乐呢?于是量产局部盔甲出现了。局部盔甲提供主要部分的防护,同时在活动部位采用板扎环甲,盔甲的零件都可以互通方便更换和维护。局部甲的减少了对四肢护甲的防护,加快了盔甲的制造速度。
在局部甲中有一种被称为冶炼铆钉(Almain Rivet)的盔甲。这是一种16世纪由德国发明的活动板甲,特征是由胸板,背板和大腿护甲(Tassets)组成。不过Almian Rivet毕竟是面向低端市场,质量并不是很好,但是他们便宜!
装备局部甲的除了胸甲骑兵以外,也有准枪骑兵(Demi-Lancer)。准枪骑兵是16世纪-17世纪早期的一种重骑兵,不过这段时间已经不算中世纪了。准枪骑兵使用3/4或者1/2局部甲。他们的胸甲和肩甲被加厚以抵御手枪子弹的攻击。
那么如何对付全身板甲(Plate Armour)?
板甲对抗打击武器有不错的防护性能。
板甲对抗劈砍武器非常有效。
一个身穿全身板甲的骑士在近战中,面对劈砍武器比如剑(Swords)基本是无敌,打击武器性能也不错。但是板甲在面对穿甲武器的时候相对劣势,但也得看是什么样的穿甲武器。
而在骑士对打的时候,根据中世纪武术指南(Martial Arts Treatises)的教学,尤其是北意大利的剑客们总结的经验来看,当要跟一个身穿全身板甲的骑士打架的时候,基本不用剑去对付骑士,通常使用战镐(Pickaxe),战锤(Warhammer)来对盔甲造成破坏。通过破坏盔甲形状或直接击穿盔甲来达到伤害目的。而用剑的话,则要瞄准板甲无法防护到的位置,比如腋窝啊胳膊肘内侧啊这种地方。
但骑士本身也不是吃素的,为了应对专门瞄准缝隙的穿甲攻击,骑士的板甲也会在这些重点部位增加防护片、防护板来遮盖,同时也会在这些部位上套上链甲加强防御。
全身板甲的另一大优势就是,甲胄相互覆盖形成多层防护。盔甲甲胄每一片之间不是独立固定,而是上面一层甲胄覆盖住一部分下方甲胄。这样等同于每一块甲胄都有两层甲片组成,非常坚固。同时盔甲多为弧面,剑斧砍上去多半也会顺着曲面而滑开。
所以除了页锤、晨星棍这样钝器简单粗暴地进攻,人们也发明了鹤嘴锄。一种同时具有尖头和蹲头的武器。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家里的羊角锤,一头尖一头钝。尖头可以在盔甲上开洞,而锤头部分则可以把盔甲打变形。而剑类武器对付骑士最后也演变成类似摔跤一样的格斗术。
我们经常会说:盔甲跟纸糊的一样。这一点在好莱坞电影中尤为常见。我们经常看到主角拿着剑,一下捅穿穿着板甲的敌人的胸口。甚至游戏当中也屡见不鲜。我们要明白这是文艺作品为了表演性而做出的牺牲,请不要当真。胸甲可以说是盔甲上最为坚固的一个部分,能用剑一下对着胸口把穿着板甲的人捅个对穿,或者左右乱挥两下敌人倒地,他的名字可能叫格斯,很有可能用的不是长剑,而是一把双手巨剑。
当然,我们也知道。盔甲并不是只有这么几种,而作战用的盔甲与竞技用的盔甲之间也有非常大的差别。同时在接下来的篇幅中,我将介绍竞技类盔甲与作战盔甲的区别,同时也解答为什么很多人会产生全身板甲骑士“行动不便”的刻板印象。
我们知道今天社会里有一种竞技运动叫奥林匹克运动会(Olympic Games),比的是人类身体素质的极限(更高、更快、更强)。而在中世纪的欧洲,有一种“运动会”叫骑士比武,不过比的不单单是更高更快更强,而更多的是武术竞技(中世纪武术,不是某东方神秘古武术)。
骑士比武(Jousting)一词来自于古法语中的Joster,而Joster源于拉丁语的Infare,Infare的意思就是接近、靠近。顾名思义,骑士比武的一种比赛规则就是:两名骑马骑士手持骑枪,快速接近对方并将对方下马。
当然骑士比武并不只有马上比武这一种比赛,还会有混战式比武(多人对打大赛)。
在非战争期间(战争在中世纪更多的是一种外交手段)一般会举行比武大赛,来自全国各地的骑士齐聚一堂展示身手。由于比武大赛很受贵族青睐,所以骑士比武大赛也成为骑士们提升名望财富走上人生巅峰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我们知道,骑士比武比的是什么,本质还是打架。人穿上盔甲以后看起来也都差不多,都是一个个会走路的罐头。那么怎么样让贵族小姐们认出谁是谁呢?那就要在盔甲上下功夫,在满足防护要求的同时增加个人的特色来提高辨识度。
不过毕竟是打架性质的比赛,比武大赛也容易出现事故,比如某个骑士失手打死人了,或者不幸意外被弄死了。于是铠甲就在此时出现了分化,盔甲不能简单地只是作战用的盔甲改一改就拿来用,毕竟不是战争年代你死我活打仗。和平年代意外死掉毫无意义。于是竞技类盔甲开始出现,竞技类盔甲厚度更厚,重量更重。
竞技盔甲比作战盔甲要更重原因也简单:为了不让使用者在骑马的时候被对方的长矛撞下马。竞技类盔甲也会覆盖更多部位,尤其是马上比武。因为马上比武是用长矛对冲,不需要骑士做太多动作,所以马上比武的盔甲会进行特殊设计,会在胸甲上增加一块凹面盾牌(也可以手持)。因为马上比武都是跑直线,所以也不需要骑士做转头一类的动作,于是头盔和脖子开始一体化,并且着重增加头盔的金属强度。
整体竞技类铠甲在接触面上均采用凹面设计,而非战争用铠甲的凸面设计。毕竟和平年代不是你死我活的战斗,而为了避免流血事故的发生,长矛也经过特殊设计,改为由易碎木头制成的长矛,矛头也不才用尖头设计。这样在相撞之后长矛碎掉而避免击穿对方。
对比作战盔甲40-50磅的重量,竞技盔甲则会达到100磅甚至以上的重量。根据比武类别的不同,盔甲也不同。不过这些对于骑士本身而言都不是问题,问题则在于马匹能不能够承受住竞技类盔甲的超级重量。
其次在文艺复兴时期,竞技类盔甲趋向于混搭结构。盔甲则更加贴身且包裹住全身,尽量不留空隙。
然而就算是这样,包裹防护到了极致,比武比赛仍然有不幸事故发生,比如法国骑士比武终结于亨利二世的意外死亡。 亨利二世由于盔甲没有穿戴完整便上阵,在比武过程中,对方长矛在撞击后产生的碎片卡在了亨利二世的头盔上,旋转着从头盔的观察口刺入了国王的右眼,最终抵达终点站大脑。国王当场昏迷最终几天后伤势不见好转而死。骑士比武就此没落。
最后关于装饰品,竞技类盔甲上也是装饰品最为繁多的一类盔甲。骑士为了增加辨识度,往往会穿着绘制有骑士个人纹章的罩袍(Coat of Arms),然后有专门的纹章官负责记录。除了纹章罩袍以外,头盔上也会增加一些夸张的装饰物,比如鸟兽羽毛啊,长角啊等风格迥异的装饰物。至于头盔本身,也会做很多夸张处理以突显人物个性。
竞技类盔甲也经常出现在游戏当中,尤其是《黑暗灵魂》系列。
说到这里,我们得提一提早先说过的,为什么现代人会产生“欧洲骑士”行动不便的刻板印象。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什么是“欧洲骑士”。
上图的这些板甲铁罐头,都是16世纪中后期的产物,也就是中世纪尾声了。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欧洲骑士,应该是中世纪中期(High Middle Ages)的链甲骑士。你没听错,就是穿着链甲的骑士。这大概是什么时期呢?粗略来说应该是十字军时期,比如三大骑士团,也就是链甲外面套个袍子带个巨盔。
骑士是一个阶级,他并不代表骑士一定是16世纪的高级货们,骑士贯穿了整个中世纪历史。所以,对于有这种刻板印象的人而言,请问您说的又是哪一个历史时期的骑士呢?
那么有些经典的流言比如:“唉你看西欧铁罐头骑士上马得靠吊车,摔倒了爬不起来,真垃圾”。 这样的刻板印象又是从什么地方发源的呢?
这种误解通常源于无知和没有经验。发起流言以及相信流言的人基本属于对盔甲方面毫无了解(无知)或者根本没实际穿过盔甲(没有经验)。当然哪怕是今天21世纪的现代社会,普通人也很难去体验一把穿着盔甲是什么感受。还有,这个刻板印象也不是好莱坞电影发明的,准确的说应该是好莱坞电影给“发扬光大”了。
“铁罐头们行动不便,倒了爬不起来“ 最早源自于维多利亚时代。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用来取笑古代人而说的一系列笑话。而骑士得用吊车上马则归功于莎士比亚的戏剧。当时的英国思潮是认为古代人的一切都是荒谬可笑愚蠢之极。所以出现这样的奇葩印象也属正常。
事实是,骑士可以在有人帮助的情况下上马,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需要,单人就能上马。
至于铠甲重量很重一说,事实是战场用铠甲并没有那么重。说出这样话的人很可能对中世纪战场作战没有概念。战场上交战很有可能陷入好几小时的僵局,并不会像文艺作品电影里描写那样很快就打完,要知道数小时的交战是一件非常消耗体力的事情,而盔甲师傅绝对不会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如果盔甲很重没有灵活性,那这仗也不用打了了,盔甲师傅也不用敲盔甲了。
战场盔甲差不多40-50磅左右,如果说美军士兵理想负重是48磅以内的话,战场用板甲的重量也完全达标了。而比武用盔甲则比战场盔甲要重很多,原因也很简单,比武不是打仗,不会持续那么长时间,其次不要求骑士有很高的机动性,也不要求骑士做大幅度的动作。
有人可能会说了:不是叫重骑兵嘛?重骑兵应该行动不方便对不对?
那么什么是重骑兵(Heavy Cavalry)?其实这里的重(Heavy)应该理解成比步兵更重(Heavier),因为他们属于冲击骑兵用来直接向敌人发动冲锋。但是这不代表他们的盔甲就必须得是哼哧哼哧地重。前面也说过战场的全身板甲差不多在40-50磅左右(20-25kg),你跟今天消防员身上的装备重量比的话还显得更轻。
现在说来吊车上马根本就是一件可笑之极的事情。既然中世纪的人类能制造复杂的吊车,他们为什么不直接用个小凳子,搭个台阶来的方便呢?然而事实是人类总会选择最简单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弄个小凳子,弄个台阶上马。
我很难想象,当时的人类能够建造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这样牛逼疯了的建筑,却还没法解决一个骑士上马这么简单的问题。中世纪的人类虽然愚昧,但他们不是原始人。
而回到前面图中这些金属板甲骑士们,有人会说,他们应该也不灵活。这个刻板印象可能的来源之一是他们认为板甲是一体的、量产的。然而实际上板甲不但不是一体的,盔甲还是个人订制的,且盔甲结构也是设计成有很强的灵活性(毕竟是要在战场上使用)。以铁靴为例(Sabaton),某博物馆中的铁靴实物的弯曲程度甚至能让脚趾头碰到脚踝,对于常人而言脚趾头碰到脚踝基本不可能,但这就是板甲能带给你的活动性上限。
我们也要认识到一点就是,盔甲尤其是板甲代表着金属锻造冶炼工艺的一个巅峰,其专业性并非常人刻板印象中那样落后。如果说武器的是为了砍人,那么盔甲则要更加全面。战场盔甲穿着后骑士能做各种乱七八糟的动作,跳跃、跑步、广播体操(我比较质疑中世纪有无线电)等等动作都能胜任,网路上也有这样的演示视频,在此就不细说了。
盔甲本身是一个极其精妙复杂的东西。他不单单能够反映战争战术的演化,更能够展示当时人类的金属加工技术的高超至极。然而一切都因为一样东西而剧变,那就是火枪。火枪的出现让盔甲显得毫无意义。以至于在历史长河中有一段时间里盔甲开始轻量化以至于一度消失。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盔甲又回来了,它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那就是防弹衣。
再次,请让我引用一句话:“自从人类穿上皮衣抵挡敌人武器以来,制造盔甲以保护战士生命和制造武器来穿透及摧毁盔甲,彼此就展开永无止境的竞争”。武器在不断地进化着,而盔甲也将紧跟武器的脚步而进化。
评论区
共 8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