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不仅仅是游戏,在其他各种文化媒介,包括电影、文学中,雇佣兵题材始终是个长盛不衰,取之不绝的“金矿”。那么雇佣兵的魅力何在?为何令人念念不忘呢?
学过英语的都知道雇佣兵,英文写作mercenary,这个词来自于拉丁语mercenarius,意即“愿意有偿做任何事”。所以雇佣兵的首要目的是求财或者其它补偿,意识形态并不在他们优先考虑中。这点将他们和义勇兵(Military volunteer)【注1】或者职业兵(Military personnel)区别开来。在战争法(Jus in Bello)中后两者的权利都受到保护,被当做正式战斗员(combatant)处置。而雇佣兵,根据1977年日内瓦条约第一追加议定书第47条中有关定义,则他们不能享受正式战斗员(以及战俘)的权利。【注2】
追溯雇佣兵的历史,可以一直上溯到古希腊时代。古希腊,作为一个少平原,多山地的城邦制联合体,每个城邦必须维持人口与农作物收入之间的平衡。在当时,城邦的强弱取决于人口的多寡,人口的数量则与农耕地数量直接挂钩。各个城邦为了那些农耕地征战不休,男子便需要经常保持一种战斗状态。战争的结果无外乎胜负,失败的城邦被吞并或是毁弃,这其中就包括了这种男子。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城邦和土地,其中战斗力较强者唯有将自己的武艺出卖给强大的城邦。强大的城邦越来越强,古希腊也随之出现了雇佣兵。
自公元前431年开始,绵延近30年的伯罗奔尼撒(Peloponnesus)战争结束了希腊民主时代,斯巴达获胜,同时也造成了大量失业的雅典雇佣兵,他们流于社会底层,生活困苦。所以当听到波斯王子小居鲁士(Cyrus the Younger)招募希腊战士参加与自己兄长阿尔塔薛西斯二世(Artaxerxes II)的王位争夺战,他们便踊跃参加。最后踏上波斯帝国的希腊雇佣军约1万3千人,他们被称为“万人队”(Ten Thousand)。尽管在巴比伦附近的库纳克萨(Cunaxa)以重装步兵方阵击败两倍于己的敌人,但战争最终的结果是小居鲁士兵败自杀,这支万人队无奈向北撤退,越过黑海,跋涉6000公里。幸存的5000人后来又加入了斯巴达阵营,参与斯巴达和波斯的战争。这一切被全程参与其中的希腊哲学家色诺芬(Xenophon)写成了七卷本《长征记》(Anabasis)。
这本书出版之后差不多60年,一个王子看到了,他对此书爱不释手,登上王位后,他先是统一了希腊各城邦,然后以数倍弱于波斯的兵力与之交战并取胜。不知是巧合,还是已成惯例,这次的波斯军队主力依然是希腊雇佣军。这位过去读过《长征记》的王子为了震慑替波斯卖命的希腊人,命令将多数俘获的希腊雇佣兵直接在战场上杀死,只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军功带回。这位王子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他佩服希腊雇佣兵,也亲手终结了希腊雇佣兵。
中世纪的欧洲战争,最初都是领主(或者国王)雇佣各自王国(封地)附近的蛮族(比如诺曼人、维京人,汪达尔人等等)充当雇佣军充实自己的实力,但是蛮族殊难管教,一言不合就要反水。到了中世纪中后期,瑞士作为一个稳定可靠的雇佣兵提供者,开始慢慢受到各国重视。
与古希腊类似,瑞士也是因为地理原因。瑞士国土大部分都在阿尔卑斯山脉中,多为山地,气候寒冷,缺乏耕地,瑞士人最多只能在山地间饲养山羊,经营奶酪畜牧业。这样的结果就是,瑞典男子颇为强壮而机敏,但是收入微薄,他们不得不去周围国家打工挣钱。正如席勒的剧本《威廉·退尔》(William Tell)所写的那样,这些小伙子们很快发现周围王国的普通工作收入也很微薄(中世纪的常态)。“不是生存,便是死亡!”小伙子们发现还是刀头舔血的生意获利丰厚。瑞士雇佣兵逐渐登上历史舞台,最大的“客户”是梵蒂冈和法国。
1474年,法兰西国王路易十一(Louis XI,慎重王,世界蜘蛛)为了与勃艮第公国的查理大公(Charles the Bold,勇士查理)争夺王国权力,直接与瑞士签署了国家间正式的雇佣兵合同。瑞士雇佣军在战场上号令严明,步兵执长枪。在随后的南锡(Nancy)战役里一举击败了自负的勃艮第骑兵,并导致查理大公战死。瑞士雇佣军一战成名,各国雇主纷至沓来,其中最重要的是他们成了罗马教廷的教皇直属卫队。
此外瑞士依然为法国王室提供雇佣兵卫队,直到1792年8月10日,法国大革命中革命群众围攻国王路易十六(Louis ΧⅥ)所在的杜伊勒里宫(Tuileries Palace)。瑞士卫队死战不退,最终服从国王命令投降。投降的卫队成员随后被国民自卫队在九月屠杀(Massacres de Septembre)中全数杀死,加上之前战斗中的死者,共600人左右。从此瑞士雇佣兵的时代终结。瑞士宣布永远保持中立,除了在梵蒂冈的教皇卫队延续至今日,不再输出雇佣兵。
以上谈到的是古代种种雇佣兵的两个典型例子。其实还有诸如中国的墨翟【注3】,日本的杂贺众、根来众之类的佣兵集团存在。而近现代意义上的“狭义”雇佣兵是伴随着私掠船的出现而诞生的。
私掠船(Privateer,武装民船),其实就是海盗集团。但是,逐渐地,私掠船接受一些国家或组织的收编(半收编/雇佣)成为他们海上力量的一部分,去完成一些“脏活”、“苦活”。
实际上真实的现代雇佣兵,与我们在小说,电影和游戏等媒介里看到的那种“浪漫化英雄”并不相同。最初公众几乎已经忘却雇佣兵这一历史悠久的武装团体。仰赖一本创立于1975年的“硬派”军事杂志(其实也是越战老兵和之后沙漠风暴老兵退役后,大量人员的确去从事雇佣武装工作的结果),公众才在1980-1990年代开始对雇佣兵大感兴趣。这本杂志就是《命运战士》(Soldier of Fortune),Soldier of Fortune本身就是雇佣兵的暗语。今年4月该杂志出版最后一期纸质版,以后将完全成为在线电子版。
在1980年代逐渐升温的雇佣兵文化热潮下,电子游戏商当然不甘落后,各种雇佣兵题材游戏纷纷出笼。比较著名的早期作品(其实也不算早)有:
通过各种各样类似的雇佣兵题材游戏(电影,电视剧,小说),公众脑海中的雇佣兵形象已经固化成“一个穿着丛林迷彩,戴着雷朋眼镜,拿着一支M-16步枪傻站在那里的壮小伙”。其实这种形象根本无法成为雇佣兵——太显眼了,也太蠢了。
自二战结束以来的历次低烈度冲突中都有雇佣兵的身影,以下是不完全统计:
非洲:刚果危机(1960-1965);尼日利亚内战中比亚法拉(Biafra)危机(1967-1970);安哥拉内战(1970年代中期);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战争(1998-2000);塞拉利昂内战(1999-2000);赤道几内亚政变(2004);利比亚内战(2011)
欧洲:波黑战争(1992-1995);车臣战争(1994-1996;1999-2000)
中东:巴以冲突;叙利亚危机(2011-至今)
1,接合同的自由武装团体/个人,他们一般会操纵多种武器和载具,雇主请他们来做教官;
2,私营军事承包公司(PMC,Private Military Contractor)和私营保安公司(PSC,Private security Company)
2.1,PMC一般直接替雇主从事实战或指挥作战
2.2,也有PMC和PSC帮助雇主运送各类军事设备,载具;对雇主及雇主的产业进行安保。这类一般不参与实战。
总而言之,雇佣兵团体的工作可以用著名的(也可以说是臭名昭著的)PMC“黑水”公司的创始人埃里克·普林斯(Erik Prince)在2007年接受国会听证时说过的:
“We are trying to do for the national security apparatus what FedEx did for the Postal Service.”——我们尝试为国家安全机关尽力,犹如联邦快递为邮政事业出力。
也许就在这一刻,地球某个角落正有雇佣兵在硝烟里摸索前行。
"Vive la mort, vive la guerre, vive le sacré mercenaire"
「死亡万岁,战争万岁,该死的雇佣兵万岁!」
先说说彩蛋。“野鹅或猛犬”取自我最喜欢的两部雇佣兵题材作品。
“野鹅”是1978年英国拍摄的电影《野鹅敢死队》(The Wild Geese),文章开头的歌曲也是本片主题曲。“野鹅”从17世纪末开始指的就是雇佣兵。20世纪在非洲赫赫有名的雇佣兵“疯子麦克”(Michael "Mad Mike" Hoare,1919-),他的部队用的就是野鹅旗帜和臂章。
我有篇演说,3个月来一直在准备,还练得很熟练。说的是叛徒和死去的朋友,像一篇动人的悼词。演说里我谴责了像你这样的卑鄙无耻的冷血动物,这部分我说的很精彩。我在演说里还阐述了雇佣军和雇主之间的哲理,你会感到很深刻,可现在对你这样的家伙,我不想讲这些。你听着,我不在乎从你这儿拿钱,可你想用钱来换你的命那可不行,有多少尸体留在非洲!要这样我太卑鄙了。所以我拒绝跟你交易。
莫报告我的死讯, 或者为我的死哀悼, 莫将我葬在供人献祭的墓地, 也用不着祭司把丧钟敲, 不想让任何人看见我的尸体, 也别为我出殡送葬。 莫在我的坟头上栽花植草, 我平生的心愿, 便是让世人把我忘掉。 【注4】
评论区
共 3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