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有点长,为了大家能耐心看完,先附上一个目录——
偶像即偶像
日本偶像,一段简史
梦想的维度,其一——偶像自身
梦想的维度,其二——Fans
有光便有影——梦想的尽头
结束语,安利,以及一点趣闻
在《如龙5》中,玩家会花大约五分之一的时间来体验一段与黑道搏杀大相径庭的剧情——主角桐生一马的青梅竹马的女儿,泽村遥,为了解决孤儿院的经费问题,决定前往大阪,成为偶像。
这段剧情为了游戏整体的叙事,其实对遥的偶像之路着墨不多,但不知为何,又生硬穿插着一点关于偶像意义的深刻讨论,导致玩家既没能透彻了解偶像,又没能像Love Live一样感受到关于梦想的热血,头脑中盘旋的除了问号就是问号——为什么执意要在“日本巨蛋”开演唱会,朴社长那一番关于“fans与爱”的教导又是什么鬼,还有握手会又是干嘛使的?
在日语中,“偶像”(アイドル)一词一般专指以自身人设为卖点的年轻女性艺人。当然,也有男性偶像的存在,但并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搜索。
不同于国内“偶像派歌手”、“偶像派演员”的概念,这里提到的“偶像”是一种与歌手,演员,主持人,模特等并列的职业。虽然偶像也要唱歌,演戏,拍写真,出演综艺节目,但这都属于塑造和传播“自身人设”的手段。Fans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偶像,被她们的特质吸引,关注她们的一举一动,乃至产生情绪的共鸣,才是偶像文化的特质。
所以说,如果你因为歌好听而喜欢周杰伦,那么你就是一个歌手的普通fan;如果你因为“他笑起来很萌”“吐字不清也很萌”“不管什么总之就很萌”的理由饭上他,那么你就是偶像饭——
的确,在日本,偶像已经演变为一种亚文化。但它的起源却与人们对于艺人的推崇和支持,以及这背后蕴含的对梦想的向往密不可分。为了较为清晰的说明这一经历了长时间发展演变的复杂概念,解说它的特点与令人狂热的魅力,就不得不回溯到它诞生的源头——
上世纪70年代初,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应运而生的“消费革命”将大众的注意力从基本温饱以及学生运动转向了生活娱乐。这时,由电视节目「スター誕生!」走出了三位实力相当,气质清纯的年轻艺人——森昌子,樱田淳子与山口百惠。当时的媒体以“女性偶像”来称呼三人,这便是偶像文化的开端。
到了80年代,针对单个偶像进行培养与包装的“一人偶像”模式进入全盛期,涌现出了不少至今仍然为人熟知的偶像,例如松田圣子,小泉今日子,中森明菜。
起初,因为脱胎于歌手,成功的“偶像”必须实力出众,同时自身形象也必须清纯完美,与绯闻完全绝缘——这可以说是当时经济繁荣与大众绝对自信的一种投影。但随着历史的继续推进,这股自信在泡沫经济的刺激下迅速转化为了浮躁与享乐主义。顺带一提,《如龙0》便发生在这个时代,游戏中挥舞着万円大钞打车的画面是确有其事的。
或许是嗅到了时代变换的征兆,1986年,秋元康策划推出了一个崭新形式的偶像团体——小猫俱乐部。不同于“一人偶像”的单打独斗,小猫俱乐部由数十位成员组成,她们仿照学校班级,有各自的学号,主要依托于团体专属的节目进行宣传曝光。因为都是从现役中学生招募的“素人”(未经任何专业培训),成员生疏甚至笨拙的表演给人以邻家少女般的亲近感。这在由专业偶像一统天下的时代非常新鲜,而且庞大的基数又提供了专业偶像无可比拟的多样性,于是小猫俱乐部迅速走红。
但爆红的背后,危机也迅速累积起来。一夜成名使得不少成员冲昏了头脑,深陷娱乐圈的丑闻泥潭,其中甚至有人爆出与电视台、制作人的绯闻。成员间拉帮结派的事也屡见不鲜。这极大的影响了团体形象。团体节目收视率一路下滑,终于在1987年8月31日停播。此时距离节目首播,仅仅过去了两年半。同年9月,小猫俱乐部也正式解散。
经过这一轮媒体的狂轰滥炸,加上小猫俱乐部自身暴露的问题,以及同时期的人气偶像冈田有希子自杀的爆炸性丑闻,人们对“偶像”迅速产生了厌恶甚至抵触的情绪。之后便是被称为“偶像冰河期”的阶段,这一时期出道的偶像因为无法单单通过唱歌获取大众认知,因此转向了诸如写真,影视等领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96年左右,才被男子偶像团体SMAP打破。
1997年,在一次女性乐队主唱的甄选活动中,评委之一的淳君集结了五位落选的少女,告诉她们若能卖出5万张CD便能正式出道。于是,少女们用5天时间完成任务,结成了日后开启女性偶像新时代的组合——早安少女组(モーニング娘)。
在制作人淳君的策划与培养下,迅速形成了一个包括早安少女组、℃-ute、Juice=Juice在内的早安家族(Hello! Project)。它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少年,甚至不少如今的现役偶像都曾是或者仍是它的粉丝。
大约在2007年之后,因为成员更替等原因,早安家族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秋元康再次打造的一个庞然大物——AKB48。
虽然小猫俱乐部的结局令人唏嘘。但它却带给了偶像业界非常深远的影响。亲近感,团体模式,娱乐性等等特质都被之后的偶像团体所继承。作为它的制作人,秋元康自然会去芜存菁,用以打造一个更加适应市场的新团体。
有握手会来拉近偶像与Fans的距离,有庞大的基数来保证特质的多样性,有剧场公演与综艺来展示成员,又有恋爱禁止条例来约束成员行为,再加上精良的单曲制作与极符争议的总选举活动,AKB48的第18张单曲在实体唱片衰落的2010年,奇迹般的卖出了100万张。
这一时期,表面上是AKB48一家独大。但其实各家事务所也在争先恐后的推出自家偶像,例如AMUSE的樱花学院,星辰社的桃色幸运草Z、私立惠比寿中学,AVEX的东京女子流,重振旗鼓的早安少女组,以及秋元康另行打造的偶像团体乃木坂46与欅坂46……
当时间推进到2014年左右,AKB48逐渐显露出颓势,更多的偶像团体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便是如今被称为“偶像战国”的日本偶像业现状。
透过发展历史可知,偶像文化的核心是借助音乐与舞台,让fans看到少女们为了梦想拼搏的姿态,以此激励自身。于是便衍生出了这样一句广为流传,既有概括,也暗含无奈的总结——
对偶像来说,这份梦想便是像前辈一样站上舞台,在Fans的应援声中收获努力的成果。这种犹如橱窗展示的珠宝般闪闪发光的存在,是很多少女难以拒绝的。再加上日本拥有的完善的娱乐运作体系,新人偶像一直层出不穷,竞争也异常激烈——有一种调侃的说法:日本选美之所以水平不堪入目,是因为长得好看的都作了偶像。
但在电视媒体以及门户网站曝光量都被业界巨头占据的情况下,不少团体只能单纯依靠现场演出,以非常微薄的经费维持,成员的生活也异常窘迫,甚至需要自己种菜果腹。这种没有大型事务所作为靠山,也几乎不存在媒体流量,仅仅依靠核心狂热饭群支撑的形式,被称为“地下偶像”。
除此之外,或是根据演出模式,或是依据作品的类型,还有许多派生类别,例如偶像声优,写真偶像,地元偶像(以某座城市为据点展开活动的团体)。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光鲜,却也如同冰山一般,潜藏着辛酸与黑暗的世界。
相较之下,《如龙5》里泽村遥所面对的,就有些轻描淡写了。大阪作为大都市,从头至尾露面的偶像只有遥与T-set,竞争感少得可怜不说,朴社长自筹资金便能在日本巨蛋开出道演唱会更是近乎天方夜谭。
可能九位少女为了拯救学校,站出来努力成为地元偶像反而比较实际。
上图,NHK纪录片《纪实72小时》其中一集,讲述地下偶像团 “爱丽丝十番 ”的工作日常。成员们挤在20平方米的房间里睡觉,窗边还有自己种的菜。
上图,《如龙5》中 “日本巨蛋 ”的原型 “东京巨蛋 ”(Tokyo Dome)。在歌手与偶像界,登上巨蛋可说是一线标准。AKB48从出道到登上东蛋花了6年时间,红极一时的偶像声优组合μ’s第一次登上就已是最后一次演唱会。
虽然《如龙5》的第三章在对偶像的刻画上,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它还是勉强传达了一些对国内玩家而言颇为陌生的东西。
其中之一,便是Fans与偶像之间,界限非常暧昧模糊的“付出”与“支持”。相比偶像自身拥有的真实目标,Fans用时间与金钱支持的,却是别人的梦想与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回馈。因此,在外人眼中,这些有家不回,有钱不旅游的偶像宅比外星人还难以理解。
其实,这种支付他人梦想而产生的充实与满足,在任何形式的追星中都会存在,只是偶像文化将它彻底抽离出来,独立成为核心目标。这种抽象而晦涩的核心难免令围观群众望而却步。
不过,得益于网络的发达,以及主流团体需要扩大受众的现实需求,偶像Fans的涵盖变得非常广泛。在每天到场应援的核心偶像宅之外,只是购买CD,偶尔参加握手会,随便看看电视节目的Fans也是大有人在。
受制于偶像的定义,以及女性艺人自身的局限,在20岁左右,几乎所有偶像都会面临两个问题——
少女终将成长,脱开稚气,彻底与邻家女孩的形象告别。享受“养成”与“支付梦想”过程的偶像宅便会逐渐离去,留下被称为“核心饭”的群体。如果想要继续维持人气,偶像们的选择只有两种——顺应核心饭,将自己的特质(演技,唱功,综艺,主持)发扬光大,转型成为艺人;或者拥有超高的泛人气,从而冲淡偶像饭的比重。
总体来说,前者更有可行性。不少现在以演员身份活跃的艺人,都曾拥有偶像身份。例如被称为“世纪末美少女”的广末凉子,以及不知为何,总是在影视作品中自带百合气场的内田有纪。后者的成功范例如今屈指可数,如果加上男子偶像, SMAP能算作一例。
而一旦转型失败,结果便只有从大众视野中消失。试想将整个青春都投入一个目标,却没有任何结果,那么之后的人生或许会比普通人显得更为黯淡。因此,不少团体的边缘成员会选择在高中升学前退团,放弃这种几率渺茫的赌博,转而去尝试另一种人生。
有这种想法的其实不止偶像本身,还有背后的事务所。AMUSE事务所的樱花学院有一条乍看之下非常奇怪的规定——所有成员在中学三年级后必须退出团队。其根本原因是在团时间已经足够考察成员的潜力,决定其今后是继续发展还是放弃。在这种制度下,最成功的例子便是红遍欧美金属圈,俨然新兴邪教的BABYMETAL。
相较于人气的自然下滑,还有另一种更为极端,也更加渲染偶像宅负面印象的结局——因为绯闻或者转型, Fans无法接受偶像的幻灭,于是对偶像进行极端的报复。常见的有在握手会上恶言相向,焚烧海报CD,寄恐吓信。更有甚者,干脆采取了人身攻击的方式。
在这里,Fans与偶像的关系跨越了“支付梦想”的界限,扭曲成个人的妄想与占有。对于沉浸在这种氛围中的Fans与偶像,最好的批判莫过于日剧《Legal High 2》的第一集。
有光与影,梦想与幻灭,青春与未来。偶像便是这样一种矛盾而庞杂的集合体。它根植于人们对梦想的渴望,借由日本独特的亚文化氛围,衍生出难以言明的魅力。
实际上,写作偶像,而应该读作「遥不可及一触即碎却又闪闪发光」的梦想。
也许有人会对这种来自隔壁岛国,充满羞耻装束的文化嗤之以鼻。但抛开包裹的表演形式,对“偶像”的崇拜与守护却是任何人都无法摆脱的。就如开头所说,你因为音乐而喜欢上一位歌手,却也总在不知不觉中被歌手本人的性格所吸引,绝对将作品与人品分隔看待是不可能的。
因本人能力着实有限,还有很多偶像未能介绍。而且不止日本,国内现在也有人气不低的偶像团体,比如SNH48,Idol School,1931,ATF。如果经由这篇拙劣的文字而对偶像产生兴趣,不妨尝试下面推荐的歌曲或者演出。
它的运营公司隶属于吉本兴业。而吉本则和日本最大黑帮山口组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嗯,这听上去……是不是有点耳熟?(胜矢直树,《如龙5》登场人物,大阪艺能社长,兼近江连合直属逢坂兴业会长)
评论区
共 6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