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去年的《仙剑奇侠传6》闹得沸沸扬扬,一时间“情怀”二字似乎又成为了贬义词。再看看近两年的诸多国产单机续作,似乎皆以“情怀”标榜。对于一个早已厌倦了武侠题材的人而言,《仙剑》的情怀何在呢?我仔细想了想,这无甚卵用的古董倒是称得些许情怀。
(本人仅为业余爱好者,若有专业问题,敢望专人指正。)
白注:本文获GCAA 2016参与奖。
景天一早起来,就被赵掌柜的抓去鉴宝。这个小游戏可能让当时的国内玩家眼前一亮,虽然只有五件古董,而且物品固定,可玩性寥寥无几。但今天看来,它可能是国产游戏中的唯一了。
这五件器物挑选的也很有代表性,基本可视为我国古代青铜器、玉器、瓷器的代表了。
(根据国内诸多仙剑大神的考证结果,仙剑3的剧情所处时代应为北宋中期,本文也以此为基而论。)
长流,短尾,有两个菌形柱,深腹,圜(huán)底,无鋬(pàn,提手),三角锥足,两侧有(所谓的)兽面纹。这种圜底高杯形式,为商代晚期常见器形。但是槽点实在明显,这所谓的兽面纹着实让我哭笑不得,说他是人面纹倒是更合适一些。诚然,当时的国产游戏厂商,无力在画面上有太大的作为,但是大宇你倒是给他画张嘴啊!看着这张囧脸总有几分既视感……
爵,应为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之一。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已发掘出最早的青铜爵,证明夏代已有该器形(关于“夏代是否存在”的问题,考古界内仍然争论不休)。战国以后,该器形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注意,这是礼器,不是实用器。这种器物虽然外形独特美观,但是考虑到实际容积和饮用习惯,应不具有太大实用性,仅作为礼仪祭祀之用适宜,更多的是彰显持有者的身份地位。
众所周知,宋代正值金石学高峰时期,诸多大师本着证经补史的研究目的,研究并整理了大量关于古董器物的文献,为后世的中国考古学打下了一定基础。金石学中的“金”,主要是指青铜器。而很多今天使用的青铜器名称,如鼎、簋(guǐ)、尊、卣(yǒu)、壶、爵、觚(gū)、觯(zhì)等,正是在这时的金石学研究下定名的。
与游戏中器形相类似的传世器物却有不少,但大多都带有鋬,而且至少纹饰不会这般敷衍……
从游戏画面来看,青玉质,可能为阴刻浅浮雕双龙首纹,具体纹饰不详(贴图粗糙,无法判断),下端有出廓式的镂空透雕。从基本器型判断,可能为战国至汉朝期间物品。
玉,这一材质,基本伴随着华夏文明从石器时代走到现在。从历史来看,玉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是绝对无可替代的。古代的精英文人们,不贵金银,而独尊玉。可见我们民族的特殊性。
《周礼·春秋·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玄璜,即指用黑玉制作的半圆形瑞玉,专用祭祀北方。先秦以前,宗庙祭祀一直都是国家大事,也是宗族大事。所以我们看到这一时期的出土玉器,绝大多是都是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或摆饰。浙江余杭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500年,约为BC3300-BC2500年)的出土玉器,便已证明这种器形的古老与用途。但可惜的是,我们今天已难以得知具体的使用方法。因多种玉璜顶部或两端有孔,仅可以确定它是一种穿挂类饰物。但具体如何佩戴,如何使用其祭祀,今天恐怕很难进一步考证了。
游戏中这一玉璜,看似华丽繁复,但看看今天的传世器形,可能更加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中国自古以来的制玉技术就素称发达。在战国时期,因为铁器发展普及,使得制造工艺大为精进,所以这一时期的玉器之精美,已然令后人汗颜。
玉蝉出牙环,也称玉蝉形璇玑式环。应为白玉质,玉料颜色沁蚀。体为圆环,片状。中部有一大圆孔。外缘经切割,有三组外凸并朝向一致、间距相等的蝉形脊。璇玑式环最早发现于山东大汶口文化,其后在陕西和河南龙山文化遗址中屡有出土。
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500-4500年,约为BC4500-BC2500年)龙山文化(约为BC2500-BC2000年),分别是我国北方新旧石器时代的代表文化。当时的生产技术及其有限,文字还尚未成型,但是制玉工艺已经有较稳定的雏形了。
此器形俗称璇玑式环(“璇玑”一说为玉器名,在此不做详解),也是一种祭祀用礼器,但如何使用,又有何深意,已然难以考证了。造型朴拙,刀法简练,体现了一种原始而质朴的艺术信仰。但这一器形出现在游戏中,我认为有一点问题。上文提到了宋代金石学的贡献,但传统金石学研究也有十分明显的局限性。出于证经补史的目的,过分偏重于文字的著录和研究,而对于没有文字的古代遗物不感兴趣。这使得金石学终究只是一门考据学,不能算独立学科,也不能称之为考古学。所以在此前提之下,这般原始而简朴的玉器,又无文字可考,能否入得了宋朝金石家的法眼,应该有待考虑。而游戏中,赵老板还信誓旦旦的将其作为稀世珍品,让景天鉴定,我认为这不太符合北宋时代的历史背景。(此为个人浅识拙见,如有谬误,还望斧正)
现实中同类的传世之器不少,而且外形相差无几,但这里又有一个称呼问题。
《尔雅·释器》中记载:“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郭璞注:“肉,边;好,孔。”
邢禹疏:“肉,边也,好,孔也。边大倍于孔者名璧,孔大而边小者名瑗,边、孔适等若一者名环。”
古人对玉璧(不是那个ubi)、玉环、玉瑗(yuàn)有一番比较奇怪的分类法。外径很大而孔径较小的(一般整体都比较大),是玉璧;孔径很大,接近于外径,是玉瑗;孔径约占外径一半,是玉环。而国家博物馆的这一传世器物,被命名为“三牙璧”,而不是环。我尚不明白国博这一命名的依据,姑且保留自己的意见。(向权威势力低头)
大口,短颈,圆肩,肩有双系,腹渐收至足,矮圈足,青釉,有刻花纹饰(这种纹饰略显诡异,不太符合时代,考虑到游戏画面有限,可以忽略)。从工艺上来看,青釉,立体感明显的刻花,这有可能是指耀州窑瓷器。
耀州窑,始于唐代,盛于宋代,终于民国,核心窑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宋代时的耀州窑主要以青瓷为主,犹以刻花工艺闻名,其刀法犀利流畅,刚劲有力,立体感较强,俗称“半刀泥”,鲜明的体现了当时北方窑系的特点。
青瓷,是中国瓷器史中最庞大的家族,是中国最早的瓷器釉色。宽泛而论,商代时期就有了原始青瓷,连绵至今未曾断绝。青瓷之青,盖是因胎釉瓷土中有大量含有铁元素的杂质,经烧制时发生氧化反应,形成了微妙的青色。还会因为胎釉成分和烧造环境的不同,使得化学反应不同,从而出现了偏黄、褐色、蓝色、绿色等等一系列明显色差,而这些看似完全不同的颜色,却都可以称之为“青瓷”。“青”实际代表了胎釉最原始的颜色,先有了青瓷,才有后来的其他釉色。马未都先生曾经讲过,青釉的颜色与其他颜色不同,它是自然界中所没有的,是中国人在传统的美学框架下,主观创造出来的一种颜色。《景德镇陶录》中有“自古陶重青品”之说,可见青瓷才是瓷器中永远的主流。
游戏中的这一器形,我认为有很大问题。大多数的熏炉都会有盖,这件所谓的熏炉如此大口,不像是有配盖的器物,但这还是其次。我查阅了一些传世器形,几乎未见过这种熏炉。这一器形作为熏炉而言,也有太多实用上的不合理之处,反倒是很符合双系罐的外形。所以,我认为这有可能是大宇想当然耳。
收口,折肩(也可能是圆肩,建模粗糙,难以判断),束腰,深腹,圈足,整体可能为六棱形(也可能就是圆形,建模粗糙,难以判断),白釉,腰部有云纹刻饰,难以确定窑口风格。
白瓷,若说青瓷是瓷器家族中的老大,那白瓷就应是老二了。白瓷的诞生比青瓷晚很多,大约五代后期至隋唐时代。而正是因为这无数辈工匠们,穷极工艺,才将胎釉中原有的铁元素杂质逐渐去除,青色渐褪,而白色渐显。自此之后,“南青北白”的概念逐渐具显,白瓷在中国的瓷器家族中,也有了一席重要之地。
宋代以前的白瓷中,邢窑较为有名。而宋元时期白瓷最负盛名者,非定窑莫属。但以我个人粗浅的眼光,仅凭游戏中的信息,完全不足以确定为邢窑还是定窑,或是其他窑系。不过,窑口难以断定还是次要的,最诡异的问题还是器形。“高灯下亮”的俗话众所周知,所以烛台大多在不破坏美观的前提下,尽可能做高,但这件烛台实在太矮;第二,一般的烛台,烛座下都会有一个或多个敞口浅盘,这样能接住蜡油,也便于清理。烛座收口、深腹,这作为烛台而言未免太不实用。如果蜡烛上的蜡遇热融化,流入这烛座深腹之内,越积越多,凝固后再去清理蜡,这收口也会显得十分碍事,非常不便于清理;第三,这样的造型,上大下小,中间无柱,不仅不便于握持,更加使得摆放不稳,十分容易倾倒。如此看来,这根本不能算是合格烛台,应该又是大宇的想当然之作。
后记:以上为《仙剑3》中可鉴定的古董,其实游戏内还有很多收集形的古董,同样十分有意思,非常值得与大家分享。但因篇幅所限,以后有机会再与大家继续分享。
评论区
共 3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