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今年一月份有一部神奇的子供向科普新番。我抱着“就吸一口不会上瘾”的心态看了一话,结果,真有趣!这里边儿都是动物拟人化的可爱小萝莉friends呢!看完之后一段时间腰不酸退不疼了,上楼有劲了,连小马都不想了。
小动物的纯真个性和外貌特点抽象化后与少女的外形相结合,产生了十分奇妙的化学反应,正中我这样的绅士的下怀。其实“拟人化”在动画历史中早已不是新鲜的手法,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拟人化”的历史。
开宗明义,今天和大家聊的“拟人化”既不是文学修辞手法,也不是蓝猫淘气式的半兽人设计,而是一种人设方法。我尝试将其定义为:“将事物的特点抽象化,并投射为人物的外貌性格等,形成人物设定的人设方法。”
什么枪娘,剑男人,乌贼娘等等都是用这样的人设方式产生的作品。至于米老鼠、黑猫警长等把人设投射向动物而非把动物特色投射为人设的作品则不在今天的讨论范围内。
举个例子来说:大和号战列舰是日本战时建造的吨位最大的舰船之一,是大舰巨炮主义的终极产物,一度被认为是帝国的救星。如果要将其拟人化的话:大和这一命名即为古日本畿内五国中“大和国”的名称,所以这一拟人形象一定是基于和风。
此外在日本还有用“大和抚子”来称呼和式美人的说法,所以拟人形象应当是一个美丽温柔的大姐姐。既然是当时世界吨位最大的舰船,那么拟人人物的体型和各个部位一定要·够·大!综合以上的信息我们就能自然而然的得出一个“撑伞大姐姐”的形象。
(当然事实上大和的人设还有相当多的讲究,脖子上的菊纹,丝袜上的文字,背上的超级巨炮等等细节都有相关的历史考据,在拟人化的过程中能融入的信息量是相当大的)
在日本动画的历史中,最早出现拟人化内容的应该就是1979年的《花仙子》。其中每一集末尾出现的各种鲜花幻化成的仙子的形象就是相当标准的拟人化人设。
《星矢》中的人设以星座和星座相关的传说和神话为原型,其中一众黄金圣斗士更为明显。
初代萌王面对的一张张“库洛牌”则是各种魔法元素和情感拟人化的产物,小樱在将他们一个个收服并装回卡片之后,真正做到了“一个人就是一支军队”。
这一部动画究竟能否算作拟人动画其实我也还在纠结。“一个牧师妹”这一形象确实融入了大量乌贼本身的特点,她甚至能喷墨。不过人物性格上则完全又是重新塑造的特质。也许可以说是“半拟人化”吧?
2009是拟人化作品的大年。在这一年有两部颇为重要且影响深远的作品上映,同时也是从这一年起拟人化作品开始激增。
这一年“拟人双壁”中的第一部就是国家拟人作品黑塔利亚。对国家的拟人人设既浅显鲜明又充满富有深意的细节,单个人物(国家)和人物(国家)关系的梗玩之不尽。不论是历史爱好者还是了解国际政治的人,亦或是单纯的腐女腐男,这部作品对于他们都充满了看点、笑点、萌点(比某兔子动画高到不知哪里去)。
这“拟人双壁”的第二部就是《潜行吧奈亚子》的网络短片动画了。时年2009,奈亚子的FLASH动画短片在NICONICO上线,在克苏鲁文化还未被血缘等作品刷屏的时候,给我们带来了奈亚拉托提普大神另类的福音。
钢炼并不是以拟人化人设支撑起来的作品,这里之所以要提到他是因为其中的由最终BOSS七种负面情绪中孕育出的反派团体,人造人“七宗罪”们都是由基督教中七大罪转化而来。此外应该还有其他各种作品运用七大罪进行拟人创作,在此不一一提及。
这是一部把现代枪械作为原型进行拟人化创作的动画,主角是个人类教师,而所有的学生都是枪、娘。既是武器又是人类的设定十分奇特。
同名漫画改编。顾名思义。是蟑螂拟人化的作品。描述(萌萌的)蟑螂们在人类世界艰难求生的可歌可泣的生活画卷。
游戏改编的游戏机拟人动画。历代曾经存在的和仍在服役的主机掌机的拟人机娘都有所登场。
韩国漫画改编,一部蛮有趣的泡面番。讲述四种血型拟人形象之间的......故事是没有故事的,动画内容就只有不断地玩梗而已。
世嘉公司的多媒体企划“世嘉硬件少女”的一部分,在2014年播出。和上面的海王星一样也是游戏机拟人,不过主要描写世嘉史上的主机。机核还专门做过两期GADIO PRO讲这个作品。
一部将浦和市的车站进行拟人化并展开日常生活的作品。到最后我对浦和市也没更多了解,不过妹子是真可爱。
其实我觉得这动画的走红完全不意外,少女百合+动物娘化,多少绅士看到了都会走不动道的。
尤其是每一集都变着花样的大量登场各种新动物,动物娘们的外形设计隐含着不张扬的色气,性格设计也是种种萌点一应俱全,说这是子供向都没人信了。
不同于动画创作,同人创作领域里 拟人化则是更为频繁出现的创作方式,或者说......极为频繁。且不提A站和B站会直接用拟人形象用作吉祥物(机核啥时候弄个机核娘啊?),充满创意的互联网群众总是能把各种怪逼东西拿来拟人。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画师们画不出的。省份可以拟人,学科可以拟人,军队可以拟人,操作系统可以,蟑螂可以,软件可以,台风文具温泉都可以。正如一句网络上著名的论断所说:万物皆可萌化。
这是一个影响很广的集体拟人化创作事件。事情大概发生在11年,日本2ch的朋友们从互联网的中国朋友口中听到一个词,“日本鬼子”。
不知道他们到底有没有真正理解这个词真正的含义,但是他们马上开始了萌化活动,讲日本作文文化底色,将“鬼”理解为日本传统文化中的oni,“子”则理解为日本女性常用名中的“ko“,并以此理解为基础设计了”日本鬼子“的拟人形象,一时间在中国的网络中形成了不小的话题。
虽然现今拟人创作主要集中在ACG领域,不过人们如此酷爱拟人创作并非从ACG开始。回望过去10000年,无数古文明中的远古神话和传说中的神祇鬼怪们,无不显现着拟人创作的痕迹。
可见人们面对喜爱恐惧或者不解的事物,试图与其拉近距离或者试图解释原理的时候,会不自觉地赋予其人性。可能这就是拟人创作的根源吧。
评论区
共 56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