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了3月的两部超级英雄电影之后,作为一名DC粉,我想和你们聊一聊超级英雄电影这个特殊的门类。“DC”和“漫威”这两个标签似乎特别容易引战,而接下来的某些言论也难免要招致“说得好,电影应该由你来拍”之类的嘲讽。可说好了咱这栏目叫“不吐不快”,所以笔者先认个怂,我只是吐个槽,不负责拍电影~
当电影《蝙蝠侠大战超人》上映的时候,导演扎克·施耐德在受访时袒露自己是超人与蝙蝠侠的粉丝,他告诉人们自己在执导这部电影时是多么得激动与兴奋,承诺会为了漫画粉丝努力拍好这部电影。而当电影遭受到影评人与观众的恶评,一些“漫画粉丝”果真站了出来,苦口婆心地向人们辩解道:“DC漫画的深度你们看不懂,你们知道DC粉对电影的彩蛋有多满足么?”一时间,“看得懂漫画梗”和“理解电影深度”似乎成为了漫改电影观众高逼格的象征。
不久之后,华纳影业(DC漫画的母公司)对DC漫改电影路线做出了调整,当时正在拍摄的《自杀小队》被曝出由华纳高层介入影片剪辑程序,调整电影的风格基调,以增强娱乐性。影片上映之前,导演大卫·阿耶依旧在讨好漫画粉丝,他告诉观众这是一部拍给粉丝看的电影,甚至在首映会上公然对怼漫威(其本人已在事后发表了道歉)。虽然影片荣获了2017年“奥斯卡最佳化妆&发型设计”,但是故事剧情的薄弱与叙事手法的混乱等硬伤还是令影片恶评连连。面对DCEU(DC拓展宇宙)接二连三的失利,继续执导《正义联盟》的扎导也表示:“人们并不愿意看到自己喜欢的角色被过度解读。”并且坦言他会将《正义联盟》拍摄得“更fun”一些,来迎合影评人与普通观众的口味。
渐渐的,DCEU逐渐给人造成了一种“故作高深”却又“急功近利”的基本印象。面对漫威电影咄咄逼人的产量与口碑,一些仍旧“自恃清高”的漫粉、影迷还是统一了说辞——漫威的爆米花大片在叙事内涵上毫无深度可言,而DC漫改作品的整体深度与黑暗风格终究只能是粉丝的特供。普通观众也不再深究孰优孰劣,他们中和了各家言说,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你说有深度就有深度吧,但是看不来却是事实,也许粉丝向电影就是不适合路人观众欣赏。
漫威的电影流水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套路,而华纳近来的一系列策略转变也证实了自己对漫威模式的认同。在一部分观众看来,如今超级英雄电影中的内涵、深度和漫画粉丝向仿佛总是要与电影的娱乐本质针锋相对。然而,直到今年3月,DC与漫威的两部风格迥异的电影作品同期上映,漫改电影的市场趋势似乎再次变得难以预测。
《乐高蝙蝠侠大电影》——一部在国内市场被大大低估了的漫改动画电影,以烂番茄91%的新鲜度终于打破了DCEU的差评魔咒。有趣的是,《乐高蝙蝠侠》其实从来都没有被列入DCEU的电影计划,作为《乐高大电影》的续集,《乐高蝙蝠侠》隶属于乐高电影宇宙,除了DC角色版权,电影世界观几乎完全独立。
没人能够想到《乐高蝙蝠侠》在乐高式恶搞之中还能呈现出如此“粉丝向”的核心作品。《蝙蝠侠大战超人》上映之前,电影主创与美国著名脱口秀节目“鸡毛秀”合作了一部恶搞性质的宣传短片。在短片中,主持人向宴会来宾炫耀自己识破了蝙蝠侠(由本阿弗莱特扮演)的真实身份,这时,乐高蝙蝠侠的配音演员Will Arnett不知从哪冒了出来,自豪地说道:“It’s true. I’m batman.”众人冷冷地回了一句:“No one cares about LEGO BATMAN.”尽管只是戏谑,但是如今回想起那部短片,不知电影主创们要作何感想。野心勃勃的史诗电影在口碑上遭遇了滑铁卢,反倒是“没人在乎”的乐高玩具挽救了DCEU的口碑。
《乐高蝙蝠侠》在无比密集的笑点之中牢牢抓中了娱乐观众的眼球,而其中多如牛毛的漫画彩蛋与电影梗又让特定的粉丝群体大呼过瘾。论嘴炮,这位乐高蝙蝠侠的吐槽功力完全不输去年在隔壁大红大紫的死侍;论彩蛋,电影对于蝙蝠侠75年来的各种黑白历史如数家珍、信手拈来。而这一切的功劳,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导演Chris McKay和他的《机器鸡》团队。
《机器鸡》是2004年开始在美国卡通有限电视网中播放的一部“玩偶动画”。本动画最大的特点就是无所不用其极地大肆调侃、恶搞流行文化。出于Chris McKay及其团队的恶趣味,《机器鸡》并不满足于碎片化的段子,他们大张旗鼓地将恶搞作品冠以特定的主题,推出长篇剧集。从2007年开始,《机器鸡》先后推出过数部以“星球大战”与“DC漫画”为主题的恶搞动画系列。
三部《机器鸡:DC漫画特辑》的制作经验让Chris McKay深谙DC漫画世界中的各种明线暗梗。早在第一部《乐高大电影》中,“从良”的Chris McKay虽然无法在全年龄向的乐高世界里继续“卖弄风骚”,但影片对于华纳旗下众多IP的灵活应用与“日常黑”还是为作品奉献了大量笑料。而到了《乐高蝙蝠侠大电影》,似曾相识的题材重新唤醒了Chris McKay内心深处“资深DC黑”的记忆,蝙蝠侠的吐槽几乎是从影片开始的第一秒一直持续到剧终:黑电影拍摄模式、黑DC、黑竞争对手、黑华纳IP,在这样一部“连枪战声效都全程biubiubiu100%真人口配”的欢乐电影中,似乎镜头中的每一处乐高积木都能被拿来作梗。
与此同时,影片难能可贵地对蝙蝠侠的形象内涵进行了角度独特的阐释。尽管这几乎是唯一一部“没有父母回忆杀”的蝙蝠侠电影,但是当我们看到布鲁斯韦恩孤独地看着全家福黯然神伤,却又刻意在阿福面前装作不以为意;当我们见证蝙蝠侠愿意放下自负,改变自己,接纳同伴,任何一个蝙蝠粉都必然会为之动容。这是我们未曾在任何一部蝙蝠侠作品中见过的形象。他傲娇、自大、在自己的孤独世界中癫狂地找乐子;但他也有我们熟悉的自信、足智多谋,却又孤注一掷地独来独往。
影片主创深刻地了解漫画粉丝为什么喜欢一个角色,他们知道对于一个深受喜爱的形象来说,哪些标签要牢牢贴好,而哪些属性又可以被插科打诨。从主角到反派,细致到每一名角色的出场台词都无一不体现了创作团队对于DC漫画形象的深刻理解。于是,尽管他穿着老版的蝙蝠衣,这个乐高小人还是毫无疑问地被我们承认为如假包换的蝙蝠侠。仅从这一点来说,Chris McKay对于蝙蝠侠与DC宇宙的解析似乎并不逊色于DCEU的另两位导演前辈。
《乐高蝙蝠侠大电影》影评解禁之后,面对成吨的好评,媒体调侃道——“乐高蝙蝠侠拯救DCEU!”、“看完这部电影你会希望扎导用乐高积木拍了《正义联盟》”。而作为观众,我们并非质疑“真人电影”的改编方式,只是希望DCEU改编作品对于角色形象的把握和改编能够如“乐高蝙蝠侠”的那般精准与适度。华纳似乎也被《乐高蝙蝠侠》的成功激起了信心,于是计划启用Chris McKay作为电影《夜翼》的导演。虽然在笔者看来,Chris McKay作品的一贯风格并不适合现实题材,导演本人也缺乏执导真人电影的经验。但或许华纳的决定经过了足够的权衡,而Chris McKay能够接下重任也足以见其信心。结果究竟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另一部不得不提的电影自然就是近期更加为人关注的《金刚狼:殊死一战》。惭愧的是,虽然口口声声地自称为DC粉,但是《金刚狼:殊死一战》确是第一部令我在电影院里看到流泪的漫改电影。老实说,从漫画到电影,笔者一直都不是很喜欢“金刚狼”这个角色。他冲动、易怒,在X战警系列中太露锋芒。虽然早先谣传电影剧本取自颇受好评的漫画原著《暮狼寻乡》,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角色剧照公布,笔者知道,这又是一部冠以漫画噱头的原创电影。因此,我从未对这部《殊死一战》抱以过多的期待。
直到我看到老狼罗根愤怒地挥舞着钢爪,却气喘吁吁地对眼前发生的一切都无能为力;直到我看到那个曾经开挂无数的金刚狼,终于平息了暴怒,心满意足地迎来了死亡。当坐在身边的女友问我:“那以后还会有金刚狼么?”我故作镇定地看着荧幕,摇了摇头,眼眶中的泪水却再也留不住了。有人说,一个人在临死之前,眼中会闪过自己一生的回忆。但是当笔者看到劳拉把金刚狼墓上的十字架摆作了“X”,幕终,片尾曲《The Man Comes Around》缓缓响起,十七年间,演员休·杰克曼身为金刚狼的每一个荧幕形象竟无比清晰地在我眼前历历在目了。
我们在这部电影中并没有看到太多“X战警”系列天马行空的特效,在紧张压抑的剧情氛围中,所有的战斗场面都干净利索、鲜血淋漓。影片以“罗根”(本片英文原名为《Logan》)为题,抛弃了纷繁的群像与宏大的舞台背景,取而代之的是紧凑的叙事风格与细腻深刻的人物塑造。这听起来似乎完全不像是一部漫画英雄电影,而是一部情感丰满的公路片。
虽然很多人会将这部电影列入MCU(漫威电影宇宙),但是《金刚狼》与《X战警》系列的电影版权目前尚属“二十世纪福克斯”。没有了MCU角色阵容的支持与漫威电影流水线的质量控制,福克斯旗下的漫威漫改电影质量显得参差不齐。但或许正是因为相对独立的创作条件,福克斯对于电影风格的尝试往往更加多元,从标准英雄套路的《夜魔侠》、群戏壮观的《X战警》,再到模仿DC黑暗风的《新神奇四侠》,与标新立异的R级反英雄《死侍》,虽然走过不少弯路,但是福克斯总能为逐渐模式化的超级英雄电影市场激起几道另类的波澜。
与《死侍》一样,《金刚狼:殊死一战》(国外公映版本)同属R级电影,影片出色的口碑与票房表现再一次证明了R级英雄电影的巨大市场。“成熟的剧本创作”、“动人的角色演绎”,当这些通常被赋予DC漫画衍生作品的标语被影评人贴在了漫威电影之上,华纳又一次后知后觉地开始着手调整DC电影计划。近日,美国娱乐媒体The Wrap向华纳DC电影部门问及了官方对于“R级超级英雄电影”的看法,华纳方面的回应是:“百分之百会(推出R级电影),并且对应合适的角色。”
无论是《蝙蝠侠大战超人》还是《自杀小队》,两部电影的涉及题材都无疑更加符合成人电影的定位,但是为了扩大观影群体,制片方还是畏首畏尾地将两部影片的公映版本调整至PG-13。DC电影在创建伊始试图保持诺兰《蝙蝠侠三部曲》的黑暗风格与深度内涵,但却又在影片的评级标准上为自己戴上了过多的枷锁,这难免会顾此失彼、互有缺失。于是,为了弥补公映版本的不足,先后上映的两部DC电影都推出过对应的加长版本,甚至在近期还曝出了要将09年推出的动画版《神奇女侠》推出R级导演剪辑版的计划。虽然《蝙蝠侠大战超人》与《自杀小队》的加长版本均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公映版的口碑,但华纳目前的营销策略却让影迷们对日后的公映版电影质量产生了忧虑。
前不久,漫威影业总裁兼制作人凯文·费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2008年《钢铁侠》和《蝙蝠侠:黑暗骑士》同时出现的时候,相比于DC的电影,漫威更加关注电影中的超级英雄。而《蝙蝠侠》则比较在乎反派。我们注重的超级英雄是服务于剧情,同时也会专注于其他可以服务剧情的角色。比如洛基可以帮助索尔塑造形象。泽莫男爵服务于美队和钢铁侠之间的冲突。”这番言论无疑点明了最初DC与漫威在创作思路上的区别。
无论是福克斯还是漫威影业,二者的电影作品都大多能够贯彻统一的政策,而DC却似乎在DCEU建立之初就已经迷失了方向。无论是《蝙蝠侠大战超人》中疯癫的卢瑟、完全CG化的毁灭日,还是《自杀小队》中“角色背景与作案动机都无比稚嫩”的女巫和“对剧情进展几乎毫无帮助”的小丑,目前的DCEU不但很难给观众留下印象深刻的反派形象(小队一伙在本片中不便被定义为反派),也似乎并不具备主角群像的合理塑造。
说到这里,笔者甚至开始对自己DC粉的身份产生了质疑,我既无法否认漫威在漫改电影领域的成功,也不能忽视华纳、DC在改编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只是希望将来的某一天,在某部DC漫改电影观影结束之后,能够看到观众们主动谈起自己对影片的深刻感触,即便是无法完全理解影片彩蛋,他们也能为电影中的角色与剧情所打动。相比漫威,DC漫画中存在着更多现实主义题材,改编电影黑暗风格的初衷也是为了让漫画角色脱离戏剧形象,让他们在真实社会中更具现实意义,而如今的荧幕上的DC英雄们,却似乎反而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DC粉们经常调侃:“华纳DC愣是把一手好牌打烂了。”诚然,我们会经常抱怨牌主的技艺,但那一手好牌,却仍为我们所热爱。只可惜商业竞争与艺术创作不仅仅是“卡牌收集”,在棋牌博弈的手法上,华纳显然略逊一筹。
《乐高蝙蝠侠》的欢乐与《金刚狼》的悲壮奇迹般地实现了DC与漫威短暂的性格互换,而作为DCEU与MCU的编外成员,两者的同台较量却又显得意味非凡。它向观众与正在从事英雄电影制作的艺术家们证明了:超级英雄电影能否取得成功并非取决于某一固定框架或是特定风格。同任何类型电影一样,值得推敲的角色塑造与故事剧情才是一部电影作品受到认可的关键。
当超级英雄电影走在了视听娱乐题材的风头浪尖,制片商们绞尽脑汁地想要拍出叫好卖座的伟大作品。当他们跌跌撞撞地做过了所有的尝试,也许最终都要滤掉“超级英雄”的耀眼光环,脚踏实地地拍摄一部“心无杂念”的电影。它是动画片也好,公路片也罢,它可以是真人电影,又或者是CG影像,你甚至不用纠结它的年龄等级或是观众对象。笔者相信,如果一部电影足够精彩,无论是漫画粉、电影迷,还是路人观众,只要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的选择了这片音画世界,他们就总能找到各不相同,却也彼此相通的乐趣所在。
评论区
共 119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