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对我来说最为艰难的抉择,不是老婆和妈妈掉水里我救哪一个(首先我得有一个...),而是在游戏和音乐剧两者之间做出割舍。我热爱游戏,认为它是最棒的多元艺术载体;同时我又热爱音乐剧,对舞台和剧场有着深深的情怀。游戏与音乐剧这两种艺术形式看似大相径庭,但都有一个相似的目标:让受众尽可能投情于演出或作品中,得到浸入式体验。游戏的交互性与开放性让玩家在海拉尔中编织出属于自己的冒险,音乐剧的舞台效果与音乐魅力让观众为魅影(Phantom)的离去而潸然落泪。
音乐剧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流行文化,比歌剧更接地气,比话剧感染力更强。而说到音乐剧,不可不提的便是“美国梦工厂”百老汇剧场。作为世界级的戏剧中心,百老汇在不断成就着戏剧艺术高峰的同时,也凭其高额盈利成为美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三大支柱之一(另外两者分别是好莱坞电影业和美国唱片业)。“百老汇神话”究竟是如何缔造的,其“赚钱做梦两不误”的本事又是如何得来的?本文将简单介绍百老汇的发展历史和现况,希望读者读过后能初步了解百老汇,并进一步培养自己对音乐剧的兴趣。
如果你尚未接触过音乐剧,我极力推荐你尝试起码一部,无论是观看现场演出还是官摄。我相信你一定会被The music of the night所打动,因为音乐剧有最好听的音乐,和最好看的剧。
Broadway,百老汇。百老汇剧场并非是特指某个剧场,而是指坐落在纽约戏剧区和曼哈顿林肯中心的40家座位超过500席的大型专业剧院。百老汇是纽约曼哈顿区的一条大街,它素有“伟大的白色大道”之称,以纽约市巴特里公园为起点,由南向北纵贯曼哈顿岛,全长25公里。在街道两旁包括时代广场在内不足0.6平方公里的街区内分布着众多的豪华大型剧院,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戏剧中心。
文中所说的“百老汇剧院”指的就是这40家加入了百老汇联盟(Broadway League)并且座位数在500个以上的剧场。其中39家剧场分布于时代广场周围,有一家剧院坐落于西65街林肯中心。这些剧院的主要持有者为舒伯特集团、倪德伦集团、朱詹馨集团、旋转木马戏剧公司和迪士尼戏剧公司。
最早在1732年,百老汇剧院区便出现了两家剧院,有了初步的发展。随着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产业集群效应的影响下,戏剧产业开始在百老汇大街集聚。19世纪末20世纪初,百老汇剧院的雏形终于形成。曼哈顿的地产寸土寸金,百老汇剧院群中心从一开始的下城区联合广场迁到麦迪逊广场,最终在20世纪初扎根时代广场。
地价也限制了百老汇剧院的座位数,现在百老汇剧院的座位数一般在500到2000席范围内,有31家剧院在1000席以上。格什温剧院是百老汇剧院中最大的剧场,一共拥有1935个座位。它最初的名字是“尤尔斯剧院”,在1983年举办“托尼奖”期间,它以作曲家乔治·格什温的名字重新命名。
19世纪时,由于美国本土戏剧发展滞后,当时在百老汇剧院上演的戏剧多效仿欧洲的莎士比亚剧、风俗喜剧以及英雄悲剧,没有属于自己的风格。到了20世纪20年代,一战削弱了欧洲资本主义老牌国家的实力,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伴随着繁荣经济到来的是娱乐消费的上升,这极大地推动了百老汇剧院的发展。那时的百老汇商业戏剧与艺术戏剧并重,成为了戏剧艺术家的天堂。
好景不长,1927年有声电影诞生,它极大地撼动了戏剧在文化娱乐领域里的地位。加上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戏剧逐渐被去中心化,电影和1948年之后出现的电视成为了更多民众娱乐生活的选择,剧院不再是知识分子的生活中心。在电影和电视的双重冲击下,19世纪下半叶出现的音乐剧成为了百老汇的救命稻草,其结合了音乐、舞蹈和对白的多元化演出吸引了无数观众,成为了比传统戏剧更具有吸引力的表演形式。随着音乐剧的热度逐渐上升,话剧的黄金时代结束,百老汇也靠着演出收益重新抬头,其商业化趋势越来越高。
20世纪中下叶,百老汇的商业化基本形成。此期间发展起来的百老汇,在现在被称作内百老汇。
商业主义至上的内百老汇常常唤起人们十分复杂的情感。很多重大的戏剧活动均在此举行,有些是凯歌高奏,有些则一败涂地。这里人才荟萃,专家云集,却也展现出美国演艺业独有的魅力。虽说内百老汇的票价比其他地区高,但100%或接近这一数字的上座率依然至关重要。有些演出的戏票刚一露出滞销的苗头,他们就会被撤下以便把损失降到最低,有些戏甚至还在其他州试演期间,就被内百老汇取消了演出演出协议。这一情况是一小撮戏剧评论家造成的,他们对首场演出的评论既可以成就一部戏,也可以断送一部戏。
内百老汇歌舞艺术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娱乐性强,舞台布景富丽堂皇,加上各种现代化的科技手段,配合声响、灯光,使得舞台表演变幻莫测。美国在充分利用各种政策手段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也将其科技和经济优势体现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之中,内百老汇演艺产业的成功,也与其高科技的应用与大量资金投入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结合高科技的舞台机械、灯光音响及其他舞台专用设备的应用,大制作可以创造出新颖独特、华丽壮观的舞台布景和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舞台效果,和剧情融为一体,展现出极其诱惑的魅力,吸引观众观看演出。
成功的演出、优厚的回报,又使投资者愿意高投入。应用高科技、大制作,甚至可以为演一个戏专门造一个剧场以求更丰厚的回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例如《西贡小姐》中,在旋转的探照灯光芒照射下,一架看上去真的一样的,由计算机和液压控制的直升机,带着螺旋桨的轰鸣声,徐徐从天而降。《歌剧魅影》中,巨大的船型吊灯,一会儿从舞台台面升到观众厅顶空,一会儿从观众厅顶空突然下跌,好像要掉在观众的头上,突然改变方向滑行到舞台台面。
此外,在不少剧场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先进设备。有的剧场台口有光幕,有的剧场台口可以喷微小水珠的水幕。有的剧场通过专门的机械,可以将演区延伸到观众的头顶上。有的剧场为每一位都配有一块小型液晶显示字幕屏,可以自由选择语种等等。这些剧场都具有先进设备的卖点,在这一系列先进设备的支持下,台上演员载歌载舞,台下观众如醉如痴气氛热烈,使演员和观众的交流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演员们身着缤纷绚丽的服装,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热情奔放、酣畅淋漓的舞蹈,使观众亲身感受到美国的文化和音乐。
黄河清:《美国百老汇运作模式及其启示》,长沙:中南大学,2011.
在百老汇逐利野心发酵的同时,不满足于被商业主义挟持的剧作家们纷纷表达了对百老汇的不满,一场“小剧场运动”在20世纪下半叶开展开来。20世纪20年代,百老汇剧院区的外围开始出现座位数在100到299席的外百老汇(Off-Broadway剧院),被视为百老汇戏剧区的延伸。外百老汇的票价较低,一般在20-40美元左右,而与此同时的内百老汇平均票价在100-200美元区间。低廉的价格吸引了不少纽约市市民,艺术家们在此探索新的演出内容和形式,上演新锐的实验性戏剧,哪怕亏损也无伤大雅。
但是随着外百老汇的发展,它也越来越趋近内百老汇的商业风格。外百老汇的戏剧制作成本越来越高,为了谋取演出的高盈利,新锐戏剧越来越难以搬上舞台,整体艺术性也逐渐降低。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又出现了规模更小的外外百老汇(Off-Off Broadway)剧院,座位数一般在99席以下。外外百老汇的口号是坚决抵制商业剧院,实验性剧作家纷纷从外百老汇转战外外百老汇,继续他们的艺术创作。
内百汇纵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外百老汇和外外百老汇在艺术上的伟大成就也是不可忽视的。要注意的是这三种剧院并没有严格地“划江而治”,而是在合作中促进共同发展。内百老汇经常去外百老汇和外外百老汇寻找有价值的剧本和表演天才,并将其带到内百老汇,为他们提供更大的舞台;而外百老汇和外外百老汇作为内百老汇的补充,体现的是对艺术的追求和敢于创新的信念。
逐利和逐梦存在着永恒的冲突,最为伟大的艺术理念往往无法被群众理解,但是在之后却可能摇身一变成为受欢迎的流行剧目。内百老汇的商业剧,与外百老汇及外外百老汇的非盈利剧相结合,这便是百老汇目前的商非结合运作模式。百老汇在每年为美国贡献出超过10亿美元产值的同时,也在为全世界的戏剧爱好者们源源不断地提供着优秀戏剧演出。如果有机会去纽约市游玩,请一定不要错过百老汇——美国梦的造梦工厂,音乐与戏剧爱好者的天堂。
评论区
共 30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