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吸血鬼在大家印象里,大多数成了风度翩翩的苍白脸色美男(有的还能在阳光下发出钻石般的光芒呢),已经很少人记得吸血鬼曾经的形象了。早期的恐怖电影《诺斯费拉图》里面邪恶恐怖的吸血僵尸已经随风而去啦,阳光、镜子、大蒜和木桩都开始从吸血鬼的弱点名单中移除出去了。当然,无论如何,吸血鬼都是——恐怖、阴郁、强大、危险的!就像这位存在!
事实上,吸血鬼不仅仅来源于“文学经典”,它更是一种“经典传统”的表现,也就是所谓的Gothic tradition,哥特传统。并且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除此之外,吸血鬼所带来的,也绝不仅仅是安妮赖斯式的情欲、潇洒和人性,从热望、不可名状到无法理解,漫漫夜色里,吸血鬼的尖牙,分明是人类的式样。
说起“哥特”(Goth),除了某种建筑风格和音乐风格之外,在历史的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正是古典时期民族大迁徙过程中的日耳曼人部落的一支。哥特人是日耳曼民族的一支,早在他们在公元1世纪登上历史舞台之前,在公元前6世纪,当今瑞典这个地区,也就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Scandinavian)。这些所谓的“野蛮人”早已扎下了根。Scandinavian这个词,其实是“黑暗之地”的意思。这里常年极夜,寒风呼啸,我们能够想见,在古代世界的黑暗冰原上,这群蛮荒之人过着何等艰难的生活。
在公元一世纪末,由于气候变化,亚欧大陆的北部变得非常寒冷,“黑暗之地”无法承载当时的人口了,据日耳曼人记载,他们分成了三部分,最终抽签决定谁离开家乡,朝南而去。哥特人是日耳曼人中东支中的一支,Goth这个名字,并不是分家时的名称,在哥特人南下后,吸收了“南方人”的文化,他们自称自己为战神马尔斯和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后裔,所以“哥特”这个名字,就是“神裔”的意思。
在他们南下之前的三十多年前,条顿人、辛布里人和安布昂人已经和罗马人血战一番,给罗马人造成了巨大的麻烦,“马略改革”,这一无论是在政治史还是军事史上都是重要的转折点的一次改革,就是为了应对北方的“野蛮人”。很显然,罗马人的胜利并不长久,虽然早在公元1世纪初,罗马人就见过来交易的哥特人,但是这次不一样,大规模的迁徙已经在所难免了。
无论如何,哥特人作为民族大迁徙中日耳曼人中的一支,在历史舞台上好好地呼风唤雨了一番。哥特人在西罗马的尸体上,在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地区建立了自己的王国。虽然在文化上,哥特人很快被拉丁文化不同程度的同化了,但是对于“哥特人”的记忆却没有消失。
千年过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法萨利(Vasari)对中世纪那种拥有高耸的尖顶和彩绘玻璃的教堂深表不满,不光是他,当时的一批文艺复兴思想者们都认为,这种建筑是落后、野蛮又黑暗的,象征着同样糟糕的中世纪文化,和辉煌灿烂的古典文明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恨屋及乌”的文艺复兴人,把在历史上毁灭了西罗马帝国的哥特人和这种建筑风格相提并论,用“Goth”这个在文艺复兴人心目中象征“野蛮”“邪恶”的称号,来给这种教堂的建筑风格冠名。称之为哥特式教堂。
这么一来,“哥特”这个词就真的逐渐和“野蛮”“恐怖”“落后”乃至“神秘阴森”“黑暗时代”等概念挂了钩。哥特,正式变成了一种风格。
很多读者会脑洞中国的吸血僵尸和老外的吸血鬼大战的场景,有的读者会问出“中国的符咒对吸血鬼管用吗?”这样的问题。因为在大多数读者心中,西方的吸血鬼就真的是那种皮肤苍白的花样美男的样子,和中国的干瘪的、伸出双臂硬邦邦跳跃的僵尸完全不同。然而吸血鬼真的自古以来就是少女漫画的主角吗?
乌佩里(Upyiri),这个词在一千年前的斯拉夫人乡下,是炉火旁说书人口中的压轴故事,也是老奶奶吓唬不睡觉的小孩儿的杀手锏;每当提起这个词,总会有人倒抽一股冷气,然后大家做出驱逐晦气的手势来。乌佩里是什么?当时的人也很难说清楚,但是如果你问他们,他一定会充满恐惧的告诉你,“是吸牲畜和活人鲜血的僵尸!”
不光是古斯拉夫人有这样的传说,西欧其他民族普遍流传着同类恐怖怪物的故事,早在德古拉在特兰瓦西亚穿刺活人、伊丽莎白巴托瑞女爵用血美容之前就出现了。
在东正教会保存的早期反对古斯拉夫人多神教信仰的文献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人们的信仰。在基督教信仰还未树立之时,古斯拉夫人崇拜雷神佩伦。印欧神话中的雷神崇拜是很普遍的,从北欧到印度莫不如此。而雷神崇拜往往和军事、征战联系在一起。佩伦除了雷霆的职能之外,自然具备了军事领袖的特质(军事领袖被斯拉夫人称之为“大公”)。但奇怪的是,在给佩伦献祭之前,正教文献曾说,这帮斯拉夫人还会给乌佩里敬献祭品!这很明显,这是交“保护费”的意思。向雷神献祭可能会触怒这些“邪恶的精灵”,所以首先必须抚平它们的怒气。
乌佩里是什么呢?他们曾经是死者,只不过死的都很惨——自杀者、暴力导致横死的人,跟魔鬼做交易、把灵魂献给魔鬼的人,以及最重要的,邪恶的巫师的尸体。这些人死后会变成乌佩里。
在后期传说中,和魔鬼交合生下的婴儿也会变成乌佩里,他们在嘴里长了两排牙齿(有的读者玩过巫师三,血腥男爵的故事中出现的那个男爵的“婴儿”一定让你们难忘)。这些尸体活了过来,面目狰狞,充满鲜血,它们可以化身野兽的模样,去伤害牲畜(狼人?不,乌佩里也能变身)。但是当他们一旦袭击人类,把人的鲜血吸干的话,死去的被害者也会变成乌佩里(“初拥?”抱歉真没那么美好,这就是丧尸)。有的时候可能一个村子在一夜之间都能变成乌佩里。在斯拉夫神话里,乌佩里从未缺席。
所以很显然,中国的僵尸和西人的吸血鬼可谓异曲同工,当然,《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僵尸并没有吸血鬼这样的好运气,能够被大众文化工业挑中,摇身一变成为花美男,只有港片让它们穿上了清朝的官服蹦来蹦去。但是从乌佩里到《夜访吸血鬼》,不光有一千多年的距离,更有文化上的演进。让欧洲古老传说重新进入人们视野的,正是前文所述的,哥特风格。
进入了十八世纪中后期,英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商业化小说的一个高潮。1770年到1800年,据记载出了不少于1300部小说。但是这些小说在文学史上却占不了一席之地,按照纯文学的观点来看,这些小说和当今粗制滥造的网络小说一样,情节乏善可陈,内容也无非是模仿罢了。可是模仿什么呢?
从十八世纪初的理性主义走出来的英国人,已经厌烦了笛福的“现实主义”,老是“写实”,让英国作家们感觉到非常束缚,想写感情,写爱情、亲情、恐惧和怜悯成了一种普遍愿望。而当时流行的文化气氛,是“崇古”,“墓园诗派”在伤感的吟唱着古代中世纪的故事,或者“枯藤老树昏鸦”般的乡村景象。而对超自然、中世纪神秘和信仰的普遍着迷,让人们把注意力放到了中世纪的“哥特风格”所代表的美学概念上。在废墟和宏伟又阴森的大教堂面前,人们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恐怖和神秘。于是在1764年,终于诞生了一本小说,《The castle of Otranto——A Gothic story》,《奥特龙多堡——一个哥特故事》,前文提到的普遍模仿,很多正是模仿的这篇小说。
这篇小说的作者叫瓦尔普(Walpole),他父亲是辉格党领袖,后来当了21年的英国首相。他作为顶级富二代和官二代,行事做派自然异于常人。他首先胆大,在1762年,伦敦闹过一场“考克巷闹鬼”事件,瓦尔普率众围观,想要看鬼显灵。其次他饱学多才,从小在伊顿公学受顶级教育,熟读希腊罗马经典。再次他审美趣味先锋,在欧陆,当时流行的新古典主义强调理性、均匀、平衡,反对神秘和个人情感。
瓦尔普非常讨厌这种美学,他觉得,神秘、超自然和想象力带来的美感才可贵。于是他把自己所居的“草莓山”庄园改造成了哥特式建筑,这一事件在西方建筑史上被称为“哥特复兴”的标志。
如此一个非常人,他写出来的小说和其他人一定是大异其趣。这部小说情节其实非常简单,不过是“不义之人窃居高位,农庄小伙终得权柄”的王子复仇记。关键是这部小说所具有的风格,如果大家看过《闪灵》这部电影,就能感受到那种弥漫四周的恐怖感。阴森古堡,电闪雷鸣的雨夜,狭窄的地道、幽暗的房间,恐怖的雕像和画像,似乎随时都有怪物跳出来,将你撕成碎片。这种恐怖感在这部小说里的城堡中首次彰显出来,历经发展,后来德古拉搬了进去(恶魔城我们天天打他),蝙蝠侠搬了进去,连伊丽莎白女伯爵,也被暴雪做成了游戏,在Diablo2中,我们无数次的闯进去想要一睹芳容(其实是为了符文)。这种恐怖,被称之为“哥特式恐怖”,而我们的吸血鬼,和哥特式恐怖逐渐联系到了一起,一种新的怪物,逐渐产生了。
第一篇文章中,我们首先介绍了哥特式风格和乌佩里传说,以及哥特式恐怖的来由。这相当于一个引子,在接下来的文章里,我们将会看到两个要点:哥特式美学的发展,以及吸血鬼形象的演变。在血和恐怖的结合中,依托哥特美学诞生的吸血鬼,逐渐走上了新的道路,除了脸色苍白的吸血美男之外,还有更为多样的吸血鬼——
吸血鬼所带来的,绝不仅仅是安妮赖斯式的情欲、潇洒和人性,从热望、不可名状到无法理解,漫漫夜色里,吸血鬼的尖牙,分明是人类的式样。
评论区
共 2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