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产业已在进行超越传统电影的实验,我想要在游戏产业内部进行同样的实验。”
猩猩们学会说话,获得人类智力,武装起来反抗人类。这个荒谬的设定已经足够可笑的了,更何况《猩球崛起:终极之战》[1]这部电影里那些好斗的猩猩还都是用电脑动画做出来的。
尽管设定不合理且严重依赖电脑动画的角色,但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藉由耐人寻味的角色,巧妙地揭示出当今世界冲突与战争背后的运作机理。
这部电影是一部杰作,它证明了优秀的虚构作品足以传递深刻的感情、共鸣以及真理。与此同时,这部作品及其对电脑动画技术的运用,亦引至一个有趣的问题:究竟如何在定义娱乐作品(此处所指即电影与游戏)中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又是通过什么手段实现的?
不论电影还是电子游戏,都需要借助技术去尝试捕捉现实感,将其传递给观众或是玩家。
尽管如《猩球崛起》这类杰作总会不时出现,近年来好莱坞更倾向于走“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路线。最近很多电影都会带有一条类似“鼓舞人心的真实故事”这样的标语,这种做法不止限于讲述人物故事的剧情长片;甚至在恐怖片里都能看到“灵感源自真实事件”这类字样。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或许与现实环境的变化密不可分。社交网络和YouTube上充斥着全球各个角落人们拍摄的纪实视频。你可以找到上面找到各种题材的作品,既有日常生活、欢笑时刻、也有摄人心魄的绝美景色,或是此前在电视新闻上根本看不到的事故和灾难的图像。所有这一切几乎都可以在你的手机或平板上即时观看。正因如此,就算是好莱坞这个娱乐王国,也无法逃脱现实主义的影响。
这种影响其中一个体现,就是电影中越来越常见的纪实镜头,《硬核亨利》[2]、《科洛弗档案》[3]、《死亡录像》[4]都使用了第一人称视角或是来自监控镜头的视频。另一个显而易见的影响来自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第一人称视角最初进入游戏时,是一种提高玩家存在感的手段,但现在也被引入电影。这种追寻真实感的趋势在其他大片中也有出现,有时也会使用额外的手段。
电影制作者为了追求现实主义,会做出一系列努力,如在片中要求演员亲自出演动作戏份、做出特技动作,雇佣海量群众演员,打造与真实物件肉眼难分的原比例布景道具等等。例如在《星球大战:原力觉醒》[5]中,为表演者打造了原比例的千年隼和X翼战机(第八部《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6]中也同样如此)。
在面对电子游戏的成功以及电脑动画技术在电影行业中的大规模运用时,部分媒体和评论家会强调模拟技术的回归,这也不难理解。回想一下,电视以及随后电子游戏在诞生之初,都曾被视为电影的威胁。新硬件和新技术,总是容易遭受反对。
一部电影能否给人带来真实感,取决于受众。但鉴于电影本身就是虚构作品,讨论一部以模拟技术拍摄的电影有多真实,或是一部以电脑动画技术制作的电影感觉多么不真实,多么造作,都显得有点儿奇怪。
以《猩球崛起》[7]为始的《人猿星球》[8]系列重启作,为这一争论带来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亦以最新的数字技术重新审视了电影制作的概念。不仅如此,如前所述,它证明了故事具有借助虚构事件表达世间真相的力量。这个由电脑生成的猩猩和真实人类一起演绎出的故事,触及了我们的内心,让电脑动画与真人演出之间的论争显得无关紧要。它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不论是数字画面还是模拟技术,都不过是一种实现电影真实感的手段。
1968年版《人猿星球》基于法国作家彼埃尔·布勒[9]的同名小说改编,据说这部小说是基于他在二战中的战俘经历创作的。它描绘了被视为劣于人类的猩猩们反超人类的角色倒转,并借此重新审视了西方文化中白人精英主义背后的种族主义以及对少数群体的迫害。
《人猿星球》并没有从表层去描绘现实,反而充分利用科幻小说的优势,以隐喻和哲学实验来进行深挖。这一实践不仅给这部电影带来了莫大的成功,也催生了系列其后的整整五部电影。
1968年版的《人猿星球》同样利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来刻画拥有超越人类智力和文化的猩猩们。这些技术可算是模拟技术,也即特效化妆和特制戏服。
然而这部电影的成功,却不仅仅取决于技术。至关重要的一点在于它清醒地透过猩猩进化、人类衰退这一虚构设定,对诸如种族歧视、核武器、冷战等社会问题进行了极其自省的描绘。单就种族歧视这一点来说,这部电影就详细审视了语言(影片中的人类不会说英语)和基因这两个主题。
自2011年的《猩球崛起》开始,这个系列以三部曲的形式重启,尽管重启后的电影的故事是原创的,但受《逃离猩球》[10]、《征服猩球》[11]、《决战猩球》[12]等经典影片的影响,依然忠实地继承了系列原作的精神内核。尽管如此,它们依然采用了最新的技术,以求令人信服地描绘猩猩进化这一虚构设定,并同时讨论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三部曲的第二部,2014年上映的《猩球崛起:黎明之战》[13]以及最新的《猩球崛起:终极之战》不仅保存了这股精神,也在其基础上不断改进。
早期的《人猿星球》系列影片中,主化妆师约翰·钱伯斯[14]和他的团队协助演员们化身为猩猩,现代的新三部曲则使用表演捕捉技术实现同样的效果。在表演捕捉过程中,表演者在现实世界三维空间中的演出、动作、面部表情被转化为数字资料,以便通过电脑动画进行调控与重制。
这些捕捉的成果便是拥有高度真实语言和情感的虚拟猩猩。这些并不真实存在的猩猩所实现的真实感,比起前辈们的特效化妆和特制戏服手法,简直要领先几光年。从它们的行动、表情和身型,到受肌肉和风向影响的每一根毛发,细节丰富度令人叹为观止。
数字技术将栩栩如生的冲突双方——好战的猩猩与人类派系——带上屏幕。尽管美军、英军、德军等由国家建立的军事力量在电影中不见踪影,我们依然可以经历与“现实”世界冲突类似的体验;流血冲突既无国籍、亦无边界。不仅如此,人类开创的基因疗法被视为猩猩崛起与人类覆灭的根源所在——观众将见证着一层讽刺。(过去几部电影使用时间旅行这一科幻概念作为肇因。)当下《猩球崛起》三部曲讲述的“我们星球”的故事更为令人信服。
若无最新的数字技术,绝无可能实现这种程度的真实感,遑论令人信服。科技的进步持续推动电影世界变得越来越真实。究竟是模拟技术还是数字技术,再非问题的关键。
模拟也好数字也好,不论使用哪种技术,电影的目标都是在虚拟作品中实现一种独特的真实感。
游戏这种互动式虚拟作品同样如此。唯有使用数字技术,才可为玩家提供体验、故事和信息。与电影相似,游戏开发的技术也在不断进化。曾几何时,我们使用最简单的形状与符号来代表角色,而现在摄影测量法三维扫描和表演捕捉技术,让我们可以捕捉演员们的真实表演和动作,并在数字王国忠实再造。基于物理规则的渲染技术则可以创造自然光线。因此,电子游戏中的背景与道具创造过程均已转向创造真实世界物件并将其扫入游戏世界。这一向模拟式现实主义的转向,加上使用真实表演以及创造真实道具的创作过程,也正在为电影行业所采用。
在我当前的项目《死亡搁浅》[15](暂译)中,我们捕捉了真实的演员,诺曼·瑞杜斯[16]以及麦德斯·米科尔森[17],并以数字技术在游戏世界中将他们重塑出来。控制一个真实的演员对于游戏这种虚拟作品而言是非常独特的,会带来一种更为真实的体验。这点也是游戏与电影的共同目标。数字技术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秘诀所在。
就此而言,詹姆斯·卡梅隆[18]对游戏和电影的影响力颇为引人注目。他为创造叙事真实感所研发的创新技术无人能敌:从《终结者2》[19]中革命性的变形技术,到为拍摄《阿凡达》[20]而研制自己的三维摄像机,都是这一点的明证。他并未止步于此,他已宣布将为《阿凡达》续作研发无需3D眼镜的观影技术。正是得益于像詹姆斯·卡梅隆这种开创者的不断努力,数字技术已经成为一道桥梁,让电影与游戏越走越近。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项独特的技术实例,将游戏与电影从捆缚它们的框架中解放出来。不论通过模拟技术创造,亦或经由数字技术点缀,在脱离屏幕限制之前,电影与游戏都会受到框架的限制。仅以极强的临场感和引人入胜的表演,并不足以将观众带入场景之中。不论如何,观众依然被限制在各式各样的扁平屏幕框架内。
许多电影创造者都感到被这一困境所束缚。许多成名导演开始投身虚拟现实领域进行创作,也可从侧面说明这一点。凯瑟琳·毕格罗[21]在今年(2017年)的翠贝卡电影节上首发了一支虚拟现实短片,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22]有样学样,在戛纳公映了自己的虚拟现实短片,雷德利·斯科特[23]也在自己的制片公司里设立了虚拟现实分部。这些导演都在利用数字技术的魔法,于电影的边界之外、框架的边界之外创造着真实体验。虚拟现实即将撼动业已建立的类型作品,如小说、纪录片和艺术等;将它们熔铸为一,改变观众对于现实的理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虚拟现实纪录片,它极有可能率先改变观众对视频真实感的基本期待。虚拟现实这一无边框的三百六十度展示,让观众可以无与伦比的真实感体验事件和故事。他们再也无需透过一个框架去观看人物、战场和事件,而是可以沉浸在与这些人面对面的氛围中,直接进入事件发生的地点。这个全新的视角也一定会影响到虚拟作品。
但与电影不同,游戏是一种互动媒介。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之后,游戏将拥有创造一类全新娱乐体验的潜能,这种潜能将挑战电影和游戏的定义。
电影产业已在进行超越传统电影的实验,我想要在游戏产业内部进行同样的实验。
《2001:太空漫游》[24]中的猩猩在触摸巨石后进化成了人类。人类最终研发出工具和科技,引领自己进入了太空。作为电影和游戏的创造者,我们已经触摸到了技术这块巨石,正在启程去创造一种全新的真实感。
[1]: War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
[5]: 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s
[6]: Star Wars: The Last Jedi
[7]: Rise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
[8]: The Planet of the Apes
[10]: Escape from the Planet of the Apes
[11]: Conquest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
[12]: Battle for the Planet of the Apes
[13]: Dawn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
[22]: 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24]: 2001: A Space Odyssey
评论区
共 29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