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文,如果没有看过上文的可以从这里回看上文。点此进入 至此双方都做好了迎接战争的准备。1274年,元日战争爆发了。在这里我们着重讲述一下第一次战争即“文永之役”,毕竟游戏《对马岛之鬼》的故事就发生在“文永之役”这个年代;而第二次战争“弘安之役”我们就简单聊聊发展和后世影响。
1274年10月3日,忽必烈任命征东元帅忻都、右左副帅洪茶丘和刘复亨蒙汉联军2万人、高丽军5000人、水手6700人,再加上其余人等总计3.23万人从高丽合浦出发,于1274年10月4-5日抵达了我们游戏故事所在的中心——对马岛,对马岛、壹岐岛战役由此开始。
而对马岛、壹岐岛战役的结局就像我们游戏简介中所讲述的那样,元军轻而易举就荡平了这两座小岛。一方面是因为元军刚刚出师,士气正盛;另一方面也是日本方面对元军尚且不够了解,准备不够充分,仅依靠九州驻守的御家人(上一篇文章一直没对御家人做解释,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御家人即为与将军直接保持主从关系的武士,在镰仓幕府时代这种关系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有了“御恩”与“奉公”的关系,御家人被幕府将军任命为地头,得以世代继承自己的领地,也就是从原来的“直属武士”变为了“地主大人”,从将军那里领来封地或通过申请得到官职,即获得“御恩”;为将军守护封地并接受封地中的经济负担和义务,即为“奉公”)难以拥有充足的经济去维持一支精良的军队。
因此从14日壹岐岛陷落直到19日元军在九州东岸的博多湾登陆(对,就是你们经常听、喜欢吃的那个博多拉面的博多湾),日本人都没有找到解决元军远程输出单位(角弓、十字弓和弹射机,并没有你们要的诸葛连弩)的方法,也正因此登陆的第一天的夜战,元军就让九州的驻军吃足了苦头:正规军与当地紧急组织的武士和民兵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这场战斗持续了数天(在我翻阅的相关文献中并没有记录守住防线一共用了多少天,只是在有关这场战斗的文章中有说不到十天维持住了防线,所以这里以数天指代),在伤亡人数极大且不断剧增的情况下才勉强抵御住了元军前进的步伐。这种战斗,与其说是驻守九州的军民抵抗住了元军的侵略,不如说是守军层层叠叠的尸体阻挡住了元军前进的步伐,这九州战场之惨烈可见一斑。
不过数天的苦战也给了九州的守军很大的收获,至少之前他们一直无法解决的远距离大范围杀伤性武器他们知道怎么处理了。听说你们蒙古人擅长远距离输出,那么对付暗夜精灵弓箭手,我出狼骑兵就可以了呀(滑稽)。所以九州驻军派出了由武士组成的重骑兵队,在弓箭手的“火力掩护”下直接冲进蒙古人赖以成名的角弓队,让元军的弓箭优势尽失。元军副帅刘复亨在战斗中受伤,元军也被他们曾经赖以成名的骑兵队冲的阵地打乱,伤亡惨重退回了沿岸。(尤其是蒙汉联军中的汉人,他们很多人都是原来宋朝的降兵,一看骑兵队这架势有点似曾相识啊,蒙古人爱玩这个日本人也爱玩啊,立马原地向后转一路猛冲,甚至据相关史书记载伤亡最大的地方一个是之后在海上翻船,另一个就是这里的互相踩踏,不过这一点有待商榷,在下文中会有说明)
蒙军撤退到沿岸后天色已经很暗了,到这里整场“文永之役”已经进行了20多天接近了尾声。对于蒙汉联军来说,阵地依然可以通过回回炮来进行守卫,但是箭和给养已经跟不上了;再加上回回炮其实就是巨型抛石机,在元朝的史籍记载(还是野史)是蒙古军利用回回炮“大败日军”,但是在之后忽必烈再次攻打日本时一台回回炮都不带了,我觉得应该这回回炮也没有真的起到什么作用(很多史学家都如此认为)。因此不管是蒙古人汉人还是高丽人,大家都觉得没必要再打下去了。再加上这一天晚上,海面突然起了风暴,使得很多船出现了大幅度的摇曳。本来元军的统帅还有所不服(忻都作为统帅能力十分一般,现在虽然在故事中有所吹嘘但这是很多历史学家和爱好者的统一观点,再加上身为蒙古人击无不破战无不胜的自尊,有所不服很好理解),然而高丽水手对这种天气情况比较了解,他们知道如果不将船开离海港,船就很容易与海边的岩石相撞而沉没,从而失去返回国内的唯一方法。在他们的劝说和全军士气颇为低落的影响下蒙古人同意了撤退。
元军和高丽军队集体上船驶离海港,然而之前我们提到九州的守军有将元军追赶到海港沿线,九州驻军也自然会时常派遣小股部队对元军进行侵扰。这时负责骚扰的部队也发现了元军撤退的痕迹,这些勇敢的日本人就毫不畏惧风暴对元军进行了追击。因为总人数较少,所以也仅仅是杀死了一部分正在撤退的蒙古人和汉人,不过他们最终也将元军撤退、驻军们胜利了的消息传回了大宰府。随着风暴的肆虐,元朝人船的弊端开始显现。因为元朝人不习海战(直到现在蒙古海军依然是世界最小规模的海军,全军7个人),所用的船只为在运河上航行的平底船,在海上海风稍微大一点直接就被掀翻了。所以随着风暴愈演愈烈,元军的船一艘接着一艘在空中旋转个一百八十度,倒扣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蒙古统帅下令迅速撤退,在伤亡惨重的情况下退回了国内。由此,“文永之役”在日军的胜利中结束了。
关于这场战役,在很多的地方中日两国史书记载的差异非常大,也因此很难判断究竟孰对孰错。例如我们上文提到,在“文永之役”中元军伤亡最大的地方是风暴造成的,其次是在九州被日本重骑兵冲破阵型造成,这是我国史书的记载;而日本的史书则认为是因为在九州对元军造成了极大的重创,才导致了元军的撤退,而暴风仅仅掀翻了少量元军的船只,大部分部队都保存完整撤退回了国内;我国的史书记载元军"元军甲轻、善骑马,力大,不惜命,豪勇自如,善于进退。;而日本史书则记载元军不如日军善作战,元军的大刀与九州驻军的武士所用的武士刀相触,一触即断。还有国内的很多资料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例如高丽水手希望元军撤退回海上保船,有的史书说是很多人劝了很久蒙古人才勉强同意;也有的说是高丽人金方庆希望破釜沉舟与九州驻军决战,而元将忻都坚决要求全军撤退;甚至还有的说是元军主动要求撤退,而高丽人和水手主张继续作战。也正因有着过多的“乌龙事件”,我们很难了解整场战役的全貌;不过很多史学家认为哪怕没有这场“神风”,元军也会在这场战役中败退,所以兴许是元军在整场战役中处于劣势吧。
也正因这场“文永之役”,忽必烈加深了对日本的愤怒,也加大了他对日本的认识:他终于认识到之前自以为不屑一顾、脆弱无比的“兔子”其实是一个无比坚韧且颇具身手的武士;而日本幕府也清醒地认识到这场战役的胜利所带来的安宁脆弱无比,忽必烈迟早会再次将自己的魔爪伸向日本,而且下一次的侵略将更为凶险。所以忽必烈和北条时宗都做了相同的决定:为了下一场决战,从即刻起就做好完全的准备。忽必烈加紧了对南宋的侵略,只有彻底消灭南宋的政权,忽必烈才能够彻底腾出手脚,集结出一支完整且战斗力十足的军队去侵略日本;而日本方面则更努力地组织起九州各部的守卫力量,按蒙古角弓的攻击方式改进了自己的弓箭使其可以与蒙古的“远距离输出单位”媲美;在九州的所有可能元军登陆的地点修筑堡垒和防御工事(长墙为主,几米高使元军难以翻越),并在日本北九州博多湾修建石垒,史称“元寇防垒”。
1276年2月4日,元军攻入临安,宋恭帝奉上传国玉玺和降表。1279年3月19日,崖山海战元朝大败南宋军队,陆秀夫背着卫王赵昺投海自尽,南宋在崖山的十万军民也相继投海殉国,南宋彻底灭亡。忽必烈消灭了他在中国最后的敌人,现在,他的敌人只剩下隔海相望的日本人了。2年的准备之后,1281年忽必烈以遣使者被日本斩杀为由(忽必烈认为日本已经因为文永之役对元朝害怕,就又遣使者招降,使者却被日军杀头。在陆秀夫背着赵昺投海自尽,南宋十万军民投海殉国后,镰仓幕府极度震惊,日本朝野上下皆恸哭哀悼中原从此陆沉,感慨华夏为夷狄所辱,可以想见当时日本和中国的关系是有多要好,而忽必烈也因此极为震怒),遣忻都、洪茶丘率四万军队从朝鲜出发;遣范文虎率十万屯田军从庆元(今浙江宁波)出发。所有可作战部队总计约十万,兵分两路进攻日本。弘安之役由此打响。
日本方面这次的准备较之上次更为充分,在军队上更为齐整,沿岸的防垒极为严密,再加上高耸的长墙,可谓天衣无缝。由于之前日本守军在九州所有元军可能登陆的地点修筑了堡垒和防御工事(长墙为主),一时间元军竟找不到可以登陆的地点。元军不得已使用角弓对防御工事进行射击,然而大部分的箭都被长墙所阻隔,少量穿透长墙的箭矢也被士兵的甲胄和盾牌所格挡;九州驻军的弓箭手反而对元军的舰船进行反击,日本的弓箭经过改良后,增加了射程的箭矢轻而易举就击破了元军的防御,以至于元军竟在海上停泊了长达一个月的时间,才得以两军会晤进行登陆作战,然而这场登陆作战遭到的抵抗远胜于前。日军依托长墙的掩护,依靠堡垒进行远距离射击,而且元军依然没有找到冲破长墙的办法。部队一直被袭扰,在进行登陆作战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元军伤亡竟已经达到了全军的三分之一,元军不得已选择撤退。
而这一次元军撤退时又再次巧遇暴风,而且这次还是台风,整个沿岸都下起了暴风雨。元军在范文虎的指挥下强行选择撤退(元军部将张禧本希望放弃撤退,强行登陆与日军决战,置之死地而后生,然而范文虎不准),而另一位部将李庭则集结了自己部队的幸存者加入了北撤的高丽舰队,其他的各指挥官也用各种方式集结了自己所能够召集的部队,进行了撤退作战。然而整个撤退进行的过于仓促,再加上日本军方面的反攻,致使大量军队被元军放弃于日本。
日军集结了全部部队分成了三个梯队,在北条时政和少贰景资的战术部署、大量武士将领的指挥下,将残余在九州的元军残部逐个击破,并逐一夺取了元军残留在岛上的防御工事。剩下的元军被包围在栋原、中川原一代,最后尽皆被俘,共有三万余人。日军将蒙古人、色目人、女真人、高丽人尽皆处死,而将南方汉人(南宋遗民,日本人称唐人)免去死刑,掠为奴隶,甚至在之后很多人都被免去刑罚,得以安居在日本(给了他们尊敬的汉人以善终,不是我故意洗白,这个时代的日本人确实是对中国人很是友好、也坦诚相待,然而自元朝以后,就只剩下仇恨了,从这里和上文为南宋衰灭而举国上下哭怮可见一斑),弘安之役也由此结束。
很多人都说如果没有忽必烈的这次侵日,那么之后日本很有可能会一直和中国保持友好的关系,这样也就不会爆发之后的日清战争、抗日战争,这份友谊也会长远地流传下去。确实日本为了南宋的灭亡而哀怮,还有日本给了汉人俘虏以善终让我们很感动,但是这一系列的仇恨也已经成为了历史的事实。日本仇恨侵略了它的元朝,虽然因南宋的灭亡而悲伤,但日本也与中国结下了深厚的梁子。虽然随着元日战争结束不久,镰仓幕府也迎来了它的终结(元日战争致使幕府元气大伤,再加上经济因战争受到重创,没有优厚的待遇奖赏有战功的武士们,国内的矛盾加剧,镰仓幕府也因此于1333年灭亡),然而仇恨的种子也埋在了日本的国内。有人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学历史可以明得失,至少这段历史可以让我们明白,只有对别人友善的人才会拥有长远的友谊与安定;而待人以恶意,几百年后沉沦于鲜血之中的可能就是自己的后裔。一味的征服只会带来灾厄,哪怕是众望所归的亚历山大,马其顿王国也最终分崩离析。
至此我们讲述的元日战争的故事也就宣告结束了,受篇幅和我浅陋的学识所限,我不可能将这段历史讲述的面面俱到,所以对这段故事有更多兴趣和想法的朋友我只能说声抱歉啦。未来我会尽自己所能把更多大家感兴趣的故事讲述给大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请大家海涵,我也会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争取将这些美妙的历史故事以更优质、更有趣的方式讲述给大家。那么这篇文章就到这里,我们在下一篇故事中再会吧。
评论区
共 90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