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源诅咒》(以下简称《血源》)是唯一一款即使白金了,我仍然愿意继续玩下去的游戏,因为每一次新的周目,我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游戏体验,引发一段新的思考,无论是对《血源》本身,还是对游戏这种艺术形式的边界在哪里的思考。
我最近新开了《血源》的一个周目,游戏本体的部分只剩下格曼和月神没打,目前正在打DLC的内容。随着游戏进程越往下推进,我就越有种从未在任何游戏中,体验过的奇妙的感觉:
是的,玩《血源诅咒》这个游戏的“游戏体验”,让我觉得与我现实世界的某些“现实体验”非常相近。我甚至一度自我怀疑过,是不是我对游戏过度沉迷,导致分不清游戏和现实,毕竟兽化病横行的亚楠跟现实世界怎么可能有关联。而我本人只是一个普通人,离屠杀怪物的猎人也相差十万八千里。
那我为什么还觉得,《血源》是一款非常真实的游戏呢?
我的结论是,除了某些“游戏这种艺术形式”所需的必要艺术处理之外,这款游戏从克苏鲁的世界观取材,到讲故事的方式,到游戏的难度,从头到尾的游戏体验,都非常的真实。
我们都说《血源》讲故事的方法非常的隐晦,把整个世界的故事线索全部掰开揉碎,藏在了一件件物品说明里,藏在了某个场景地上的字条里,藏在了偶遇的NPC口中的只言片语里,甚至藏在了某个场景的建筑物浮雕花纹上,以及某个敌人似人非兽的眼神里……你能从游戏世界里的任何地方,获取到这个世界的极其微小的一部分线索,最后由你自己,将这成千上万的线索元素,拼凑成整个世界的来龙去脉。因此一千个猎人眼里,就有一千个《血源诅咒》。
是的,当别人问你《血源诅咒》是个什么样的游戏,你给他这样讲出来这款游戏的调性,任何人都会觉得《血源诅咒》是一款故事讲得非常隐晦的游戏。
请尝试回想一下,你从一个婴儿成长至今的整个过程,除了大人和书本教给你的,那些如同游戏剧情旁白一样的世界观与真理以外(事实上这些部分都是人类的祖先,从隐晦中探索出来的明晰,并传授给后代的我们),你对这个世界认知的过程,你会发现世界其实是非常隐晦的,只是你不断通过双眼的所见,双手的所触,头脑的分析,才渐渐让现实世界变得貌似明晰。
人是世界的一部分,你的朋友,同事,父母,老师,恋人,每天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以及名人们,在你眼中,他们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而在其他人眼中,跟你的看法大概不太一样。
机械键盘,是世界的一部分,你对机械键盘有多了解?也许你只是觉得机械键盘的手感比薄膜键盘好,但有些人能立刻说出不同轴体的按键压力克数。你们眼中的机械键盘也不太一样。
故宫是世界的一部分,它为什么被建造出来?曾经是否有过乞丐因为冬天的寒冷偷偷溜进其中某个宫殿取暖?他最后是被发现然后处死了,还是巧妙的躲过了守卫,最后在春天溜了出来,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当谈及这件事,你的看法,和故宫学者的看法,可能不太一样。
诺亚方舟,尼斯湖水怪,曾经的恐龙时代,是世界的一部分,然而他们的真实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甚至他们是否真的存在过?对于这一点世界上太多人的看法都不太一样。
是的,世界就那么客观存在着,然而人类不是上帝,无法开启上帝视角,人类只能以人类视角,通过不停的阅读他所看见的,周边世界的零碎元素,去试图窥探世界的全貌,因而每个人眼中,世界的全貌都是不一样的。
(以下例子暂且不论真假,旨在阐述人类探寻世界的方式)
富兰克林通过雷雨和钥匙是铁质的这两个元素,通过放风筝的手段,探寻出了电的真相。
麦哲伦通过船只,海洋这两个元素,通过航行的手段,接近了地球是圆的的真相。
而1888年的伦敦,开膛手杰克到底是谁,他因为什么杀害了雾都的五名妓女,当时伦敦的人们并没有通过散落在伦敦各处的元素探寻出事件的真相,虽然他们可能一度非常接近真相。
时至今日,人类仍然在通过世界上存在的种种元素,利用种种手段的尝试,去探索这个世界的真相。
包括我自己,以及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从出生那刻起,我们就一直在利用周边存在的元素,去如此探寻着这个世界的真相,我们越探寻,知道的真相越多,更大的真相就越模糊……我们探寻,我们迷惘,我们发现了更多元素,我们更加炽热的去探寻……直到死亡的到来。
是的,游戏结束了,你通过散落世界各处的元素,探寻出的大量世界的零碎的真相,你想通过它们拼凑出更大的真相的时候,
你的一生也结束了,然而世界还是那个庞大无比的客观存在,并且世界的真相只有一个。
而这一切,是不是非常像你在《血源诅咒》中探寻世界真相的样子?
绝大多数游戏都让玩家当神,或者即使让玩家当人,游戏中也至少存在部分上帝的视角(旁白交代剧情,或切换反派角色讲述反派那边的状况),即使没有上帝视角,玩家也可以释放必杀技……总之游玩体验非常的“游戏”。
哪怕像《尼尔》这样充满着哲学意味的开放式结局,你对《尼尔》这个世界以及整个故事的框架还是心知肚明的,你清楚的知道横尾太郎想讲一个什么故事,你不明晰的,只是这个结局意味着什么,是否有一个明确的定论。
而《血源》的世界是混沌的,你对世界的了解只限于你在里面找到了多少信息元素,拼凑出了多少线索和真相,并且可能这些线索链中少了一环,整个链条就完全断裂,回归混沌。打通了N遍,你仍然对宫崎英高想讲一个什么故事不甚了解。
是的,这种感受是对的,如果说横尾太郎想讲一个故事,他需要让你知道故事的前提和发展,只是结局他想给你更多回味,绕了这么多层,最后的结论,横尾太郎仍然想好好讲一个故事,这就需要读者非常了解这个故事,才能会意到故事中他想传达的某些理念。
但宫崎英高不同,他做《血源诅咒》的初衷就不是要讲故事,故事只是世界中的众多元素之一。宫崎英高是要创造一个世界,并且让你以这个世界渺小的一员的视角参与进去,就像你作为一个人参与了现实世界一样。而“血源世界”的种种元素和线索,被《血源》的上帝宫崎英高,散落在了世界各处等你发掘;而“现实世界”的元素和线索,也被我们的上帝散落在了世界各处等待我们去发掘。并且最终我们对世界从完全未知,到掌握了已知去探索更大的未知,这种不断探索不断迷惘的过程,其实跟“血源世界”中的亚楠猎人是完全相同的。
你也可以说《魔兽世界》也是要创造一个世界,那么《魔兽》跟《血源》的不同点在哪呢?我觉得是在于信息透明度。《魔兽》的信息透明度是非常高的,小到兽人的首领是谁在哪,曾经做过什么,以至于他是个什么样定义的人,大到过去萨格拉斯对这个世界做了什么,导致了什么结果……一切都是已知的,无论是NPC人物形象,还是世界观塑造,《魔兽》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世界,几乎不存在未知,你存在在《魔兽》的世界中,首要任务以及最终任务,都是变强,为了打BOSS,变得更强,为了打更大的BOSS。这里,世界只是一个被安排好的,完整透明的载体,它不需要你去分心探索未知,你只需要在这个载体中,利用资源变得更强就可以了。
因此魔兽的游戏体验,仍然是非常“游戏”,或者非常“电影”的,你能清晰的察觉到现在在玩《魔兽》的体验,是一种良好的游戏体验。
但《血源》的信息透明度非常低,就像现实世界中未知的存在那样。在《血源》中,没有人能明确的说出,加斯科因神父的妻子到底是怎么死的(但《魔兽》中,就会明确地告诉你希尔瓦娜斯是怎么死的,且不容置疑),你只能去欧顿墓地的房顶上观察她的尸体,去跟加斯科因的女儿对话,去跟神父对砍,途中你使用了八音盒,导致兽化的神父短暂的闪烁了一丝人性,甚至神父死亡时,所喊的内容听起来好像是“forgive me(原谅我)”,这句话是对他妻子说的吗?是因为他杀了妻子产生的自责?是他兽化后无法再跟她们成为家人的悲伤?抑或神父临死前只是乱喊,并没说“forgive me”……
不知道,我们完全不知道真相到底是什么,真相只有宫崎英高——“血源世界”的上帝知道,我们所知道的真相,都只是作为一个渺小的人类的视角,发现了这些零碎的元素,将它们拼凑后的推断而已。
正如1888年伦敦的警察,根据零碎的线索,推测开膛手杰克到底是谁那样;美国总统肯尼迪到底是被谁刺杀的?想要探寻这些的人,只能自己去世界中寻找线索,而真正的真相恐怕只有上帝才知道了。
还有形形色色的人。你永远不知道《血源诅咒》中,鸟姐的人生中经历过什么,她其实是个什么样的人。正如你永远不知道你高中曾经暗恋过的同班女生,人生中经历过什么,她其实是个什么样的人。
没有人给她们下定义,她们是如此的谜一样的存在。你对她们某些部分是已知的,仅限于你所看到的和别人告诉你的,但你对她们,更多的则是未知,正如世界(与“血源世界”)中的万物那样。
《血源诅咒》的游戏体验,是如此的接近现实体验,因此只要你作为一个人类,对现实世界的探寻不会腻,你对《血源诅咒》这款游戏的探寻就不会腻。
所幸《血源诅咒》的世界的体量,远远要比现实世界小得多,即使他们的属性非常相似,因此《血源》世界的探寻之路的尽头并不遥远,每一天仍然有新的猎人踏足亚楠,面对着全新的未知。就像每天都有新生婴儿面对着这个世界的未知一样。
世界客观的存在着,我们则不屈不挠的探寻着它。猎人(人类)永不孤单。
评论区
共 7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