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蹭热度”一词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今天我们姑且不提前阵子那个火热的话题,就让我也来“蹭一波热度”,借着如龙极2的发售和机核大佬们精心制作的YAKUZA节目的话题热度未退,来讲一讲如龙里,那些制作精美、寓意深刻的各式各样的纹身图都有些什么故事吧。
首先,我的标题就有问题。“纹身”这个词原本不是这样的,其正确应该是文身,就是用带有墨的针刺入皮肤底层而在皮肤上制造一些图案或字眼出来。在身体上刺绣各种花纹,以视吉祥、崇拜。只不过现代通常使用“纹身”这个词了,所以,身为一个现代人,自然就顺应时代的变化,不需要去强求称“纹身”为“文身”了。(高考的同志们请当我没说)
文身俗称刺青,古文言文中叫涅,是在人单调的皮肤上刻画出理想中的画面,成为人生的永恒,留住记忆作为人生中最美的图画。那么最早的时候文身这个词又是怎么来的呢?
从甲骨文字形来看,"文"字像站立着的一个"人",突出他的胸部,胸前"会有花纹"。它是个象形字,义指"文身"。
我们的先人有"文身"的习惯,古书中也多有记载,如《礼记·王制》中说:"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也。"《庄子·逍遥游》中说:"越人断发文身。"这里的"文"字都是指"文身"。
在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各民族中,主要是傣族、布朗族的男子有文身的习俗。他们在腿、胸、背、臂等处,用针刺各种文饰,涂以蓝靛或胆汁等成青色而终生不褪,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据近代《车里》一书的归纳,文身的图案大体可分为四类:一是动物类,有象、虎、豹、龙马、鹿、猴等;第二类的图案有云纹、方形、圆形、花卉等;三是文字类,有傣文佛咒和成句佛经;四是其他类,有曲线、直线、几何图形等。
文身作为一种习俗,它有一个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在唐以前,汉文古籍就说越人“敬巫鬼”、“畏鬼神”。包括傣族在内的各族人的文身是源于越人的“断发文身”,其最早的原因正如《淮南子》一书所说的,这里“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人们就被发文身,以象鳞虫”,即“为蛟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伤也”,这就是一种朴素的仿生,以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始心态。傣族传说中的一位男青年得到龙女的帮助,在身上刺了很多鳞状的花纹,入水时,水向两边分开,水怪也不伤害,这就把文身作为一种避邪的巫术。傣族中的另一个传说是一位男青年因有文身吓坏了魔鬼而杀死了他,正是这种避邪防害的异曲同工。
好的,废话说的差不多了,我们进入正题,先来看看【应龙】。
大名鼎鼎的背锅侠桐生一马,和他同样有名的“堂岛之龙”称号,不光是因为他那如人中之龙一般的身手,还有他背上那条【应龙】。
应龙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又名飞龙,亦作黄龙,另有学者推测应龙以庚辰为名;本居于天,曾作为黄帝大将斩杀蚩尤、夸父,曾以尾画地成江,助大禹治水,擒获无支祁。
应龙最早出现是在先前的黄帝时期,《山海经》和《史记》就有记载。大意是以黄帝为首的黄河流域部落与以蚩尤为首的长江流域的部落发生战争,双方都使用各种神奇的动物来帮忙。黄帝这边的应龙擅长“蓄水”,蚩尤那方也有擅长呼风唤雨之灵物,本领较应龙更胜一筹,大雨飘向黄帝这边。
黄帝处于弱势,就请天女“魃”帮忙止住了大雨,一举歼灭蚩尤部落。应龙在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杀了蚩尤和夸父。(至于夸父为什么会在蚩尤那一边,就是另一个故事了)由于战争消耗能量过大,再也无力振翅飞回天庭,就悄然来到南方蛰居在山泽里。
闲居南方,应龙整日无所事事。物华变幻,斗转星移,一转眼就到了大禹时代,洪水滔天,生灵涂炭。大禹肩负起拯救苍生的重任,应龙前来帮忙,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
无双大蛇2U中的应龙。其实黄帝时代大杀四方的应龙为女性,应龙于五方主中央(没错就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五行司土,为云雨雷霆、沟渎河川之神,亦是天龙之神,天神太一之妃,号曰顺天佑畿辅时应龙神。并且在后来生下了建马,这个大家不熟,但是建马生下了麒麟,麒麟就很有名了。
想必看了上段的各位心中起疑“应龙不是背上生翼嘛,怎么桐生的应龙没有翅膀?”,别急别急,小的给您慢慢道来。
【应龙】作为一个固有名词,一共有两种解释,其一解释为【毛犊】与【羽嘉】所生,后来生出了【凤凰】、【麒麟】这些后代的,也就是上面提的在远古时期被尊为神的【应龙】; 其二的解释则是指龙修炼一千五百年所化,“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化龙五百年称为角龙,而角龙再修炼千年则可化为应龙。所谓角龙,就是头上长角的龙,螭龙、霸下等都属于角龙。而这里的应龙,是指背上生翅之龙。这种应龙,是生命进化的终极形态,是一种从底层慢慢爬上来,进而进化为天地间最强生物的存在。
那么翅膀哪去了,原因是应龙在之后作为封建皇权的象征--黄龙在皇家御用龙纹器皿中出现,但其最大特征的羽翼却逐渐演化为云纹。所以在纹身的应龙上之间血红祥云,不见背上之翼。而后来的黄龙也都只有祥云,没有翅膀。
龙在中国有着重要的象征地位,而龙爪是代表着龙自身的高贵程度,从商周起龙爪多是三爪而越往后,龙爪越多并且含义越明确,到了明清时候,基本已经完全禁止民间使用龙了。
明清时候龙的爪数划分为,五为君、四为王公、三为官员。五爪龙是皇帝专用,同时指明五爪 为龙,五爪以下皆为蟒,所以有皇帝的衣服叫龙袍,而官员的衣服叫蟒袍这一说。
除了衣服,艺术形象中的龙也遵循这个原则,古代雕塑或者壁画上的龙多是四爪龙,而北京故宫的乾隆年间九龙壁上的龙是五爪的。民间出现的龙至多是四爪龙,尤其是戏剧里面,扮演天子的戏袍也只能是四爪,而不能做成五爪龙。另外在十二生肖图案中,也多用四爪龙,而不会刻意做成五爪龙。
从历史来看,元朝往前的龙基本是三爪的,有时前两足为三爪,后两足为四爪。唐、宋、元的瓷器纹饰上很常见。到明代流行四爪龙,清代则是五爪龙为多。“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说法形成于清代,主要作为皇帝与下臣服装上纹饰的差别,皇帝穿”龙袍”,其它皇族和下臣穿“蟒袍”,这在前面已经提到过。
而在东亚地区,古代朝鲜敕赐四爪,古代日本则敕赐三爪。三爪龙在日本是天皇的象征,同样也是雨水的主要标志。日本的龙主要是遵循唐朝的三爪龙,所以桐生背上的龙也是三爪。
而在中国的武侠小说中,少林龙爪手则是同时要使用到五指的武功。
龙爪手是金庸武侠小说中[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为[少林寺]秘传指功,经少林派千百年千锤百炼,被称为不败的武功。龙爪手共有36招,该武功主体要旨在凌厉狠辣,不求变化繁多,带最后第35与36式“抱残式”和“守缺式”却暗藏阴柔杀机,在经过前34式刚猛无比的龙爪轰杀下,突然使出风格完全不同的最后两招,咋一瞥之下,似乎其中破绽百出,施招者手忙脚乱,竭力招架,其实这两招似守实攻,大巧若拙,每一处破绽中都隐伏着厉害无比的陷阱,这最后两式,刚猛中暗藏阴柔,实则已到了返璞归真、炉火纯青的境界。
在《倚天屠龙记》中,描述张无忌在学会乾坤大挪移后模仿龙爪手并与少林圆音大师的较量中写道:‘’圆音左手虚探,右手挟着一股劲风,直拿张无忌左肩“缺盆穴”,正是一招“拿云式”。张无忌见他左手微动,便已知他要使此招,当下也是左手虚探,右手直拿对方“缺盆穴”。两人所使的招式一模一样,竟无半点分别,但张无忌后发先至,却在一刹那的相差之间占了先着。圆音的手指离他肩头尚有两寸,张无忌五指手指已抓到了圆音的“缺盆穴”上。圆音只觉穴道上一麻,右手力道全无。张无忌手指却不使劲,随即缩回。”
去年大火的日本黑道岛田家族的两兄弟身上的龙纹身与招式中使用的也是三爪龙,所以各位大可不必纠结为什么龙被日本角色拿去用了。准确的说法就是,日本的龙是传自中国唐朝的龙,之后经过他们几千年的发展,与自己本土的文化相互融合后,形成了现在基本上已经可以称为是属于日本的独特的三爪龙,所以岛田兄弟用的其实是日本龙,而不是中国龙。只要我们大家知道自己国家的龙是五爪的就可以了。
好了,暂时先扯到这了,有没有下一期我也不知道,就看你们喜不喜欢了,爱你们呦
评论区
共 3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