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黑色的骷髅旗,木头腿和铁钩,头戴三角帽的独眼龙船长,以及浓烈的朗姆酒。自从1833年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金银岛》出版以来,这一海盗的形象便从此深入人心,成为艺术作品中海盗形象的“标配”。
作为流行文化中常见的题材,有关海盗的游戏和影视作品自然是多如牛毛,影视作品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要属迪士尼的《加勒比海盗》系列、《海贼王》以及近年的美剧《黑帆》,而在游戏中也有着如《刺客信条4黑旗》、《席德梅尔的海盗》、《大航海时代》、《盗贼之海》、《skull and bone》这些描写海盗的作品。
那么,历史上的海盗是什么样子的呢?他们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又有着哪些根据地?笔者希望能够将自己之前所了解到一些关于海盗的历史知识,来和大家分享讨论一下,如有错漏,还请各位观众老爷多多海涵。那作为系列的第一篇,我们就先从海盗的名称和各个时期的海盗开始聊起吧。
如同可以用 Wizard、Mage、Sorcerer、Witch 等词,表示会法术魔法的人,在英语中用来表述海盗的词汇也有着好几个,虽然在大意上都是泛指海盗,但在具体表述上还是有着一些差别的。
最常用来表述海盗的词汇,英语中的pirate源自于希腊语中的“ πειρατής ”,后来这个词在拉丁文中被翻译成“ pirata ”,再从这里变成了现在英语中的pirate。
这一词主要是用来表述私掠船以及与其相关的意思。私掠船,又被称为武装民船,指的是国家给一些船长颁发“私掠许可证”,允许其带领船只在战时或者某些特殊时期,对敌国的船只进行劫掠,是一种“合法”的海盗。但这种“合法”也是相对的,比方说大家熟知的,走到哪塌到哪(划掉)的德雷克爵士在英国就是一名私掠者,但对于西班牙人来说,他就是海盗,所以在很多时候两者的界限是很模糊的,许多海盗就是由私掠者转化而来的。
Corsair指的是海盗船的意思(有家卖硬(nei)通(cun)(tiao)货还有其他电脑外设的牌子也叫这名),除此之外,在很多时候corsair也被用来形容伊斯兰海盗。其中比较有名的是位于北非地区的巴巴里海盗,这些人不仅有着自己的“海盗国家”,在其背后还有着奥斯曼土耳其的撑腰,作为其在海上与西欧的那群“卡菲勒”交手的马前卒。
这个词大家都很熟悉了,用来指来自北欧的维京人,“vik”有海湾的意思,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维京人都是海盗,所以一般会用“the vikings”来特指。
这个指的是17-18世纪的加勒比海盗,buccaneer一词源自于加勒比地区的原住民阿拉瓦印第安人(Arawak)语言中的“ buccan ”,指的是一种木质烧烤架。
关于这个词的诞生,还是得从西班牙人说起,西班牙人曾经在伊斯帕尼奥拉建立其据点,虽然后来因为一些原因撤离,但他们也留下了大量的牲口,这些牲口很快便大量的繁殖。后来,一些猎人来到这里(主要是法国人),靠狩猎这里的牲口,其中也包括海龟和海牛,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他们就猎物放置在木质的烧烤架上,做成烤肉或者熏肉,然后将这些肉干还有兽皮贩卖给过往的船只,以换取枪支、朗姆酒等物资,除了这些正经生意之外,他们也经常会去当海盗。这人用来制作肉干的木架子在法语中被称为“boucan”,因此商人们称他们为“boucanier”,这个词到了英语中就成了“buccaneer”
海盗,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自从人类学会造船航行,踏入海洋以来,海盗就产生了。对于任何一个时期的统治者或帝国而言,海盗们的劫掠行径一直是一个难以根除的问题。尽管历代史学家和文学家笔下都或多或少有提到海盗,但真正引起公众对海盗的兴趣的著作,则是1724年一位自称是查尔斯·约翰逊船长(有人表示这位老哥其实就是《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的《抢劫与谋杀——声名狼藉的海盗通史》,书中主要叙述了“黄金时期”的加勒比海盗们的故事,尽管加勒比海盗们的事迹相当的著名,不过,当我们谈论海盗这个主题时,还得要从他们的祖师爷们说起。
“谁也不会问,‘这是谁的财富?哪里来的?以什么代价?’战争,贸易,海盗——同一事物的三种形式”——歌德《浮士德》
如同歌德在《浮士德》中说的那样,海盗是随着人类的海上贸易和航运业的出现而诞生的产物,甚至在某些时候,海盗就是商人,劫掠活动只是商业贸易的一部分,毕竟有时候拿着刀子架在别人的脖子上谈买卖,比光动嘴皮子不知道要高到那里去了,所以在事实上,海盗活动其实就是经济活力的一个表现,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副产品,毕竟无船可劫就不存在海盗了。因此,世界上最早的海盗就诞生于东地中海地区。
作为人类最早开辟的海上的通道,地中海上有着诸多来自于埃及、赫梯、亚述、克里特、迈锡尼等周边文明的商船,同时东地中海地区和小亚细亚沿岸有着诸多的岛屿和优良的港湾,这些离商路近,隐蔽性较好且石多水浅的小岛为海盗们提供了理想的基地。
海盗在其诞生之初,曾被视作一种正当的营生方式。和后世的海盗们一样,古代海盗们的袭击目标,也不外乎是载满奇珍异宝的商船,除此之外,掠卖人口也是这些海盗的重要营生之一(后世的海盗也多多少少涉及这项“生意”,特别是后来的北非穆斯林海盗),而当时地中海世界的几大奴隶市场,如克里特岛和提洛岛,很大程度上要仰赖于海盗们的“供货”。因此,在后来罗马帝国成功清剿海盗之后,由于货源被断,奴隶的价格日益上涨。
早在公元前2000年,海盗活动就已经出现了。根据目前流传下来的文献记载,世界上最早的海盗团体是出现于公元前14世纪的卢坎人,当时的埃及人记录了他们袭击塞浦路斯岛的事件。不过,卢坎人在地中海上并没有活跃太久,便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与所谓的“海上民族”同化融合了。
“海上民族”(Sea Peoples)这个听起来略微奇幻的词汇指的是在公元前13末至前12世纪活跃于小亚沿岸和爱琴海诸岛的一系列部落族群,“海上民族”则是当时埃及人对他们的称呼。这些“海上民族”究竟是由哪些族群组成的,至今众说纷纷,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这些“海上民族”中从事海盗一行的并不在少数(“海上民族”有时也包含了敌对的移民部落),他们的劫掠行径对当时的地中海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前1220年至前1186年曾一度控制了东地中海地区,甚至还一度入侵了周边的国家,赫梯和埃及就是他们的受害者。一些学者认为,这些“海上民族”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东地中海地区的“晚青铜时代的崩溃”(Late bronze age collapse),开始进入到向“铁器时代”过渡的“黑暗时代”。
赫梯在公元前13世纪末遭到 “海上民族”的侵袭,整个王国遭到肢解,被严重削弱;而相比之下,埃及则相对命硬一点,在第19王朝的法老麦尔涅普塔赫和第20王朝的法老拉美西斯三世的带领下,先后扛住了“海上民族”的两波入侵。不过,在经历了这两次战争之后,埃及自身也是元气大伤(当然,在梅迪内哈布的浮雕上,拉美西斯三世可不这么认为),加速了其衰落的进程。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海上民族”对地中海周边国家的入侵中,也包含了武装移民的活动,不过笼统的来说也可以算作是海盗行径了。
尽管在前1186年的尼罗河三角洲的决战后,“海上民族”仍然活动于地中海地区,但其势头以大不如前,逐渐走向衰落,而取而代之的则是腓尼基人。“腓尼基”一词来自于希腊语,意为“紫红色的国度”(得名于当地出产的一种紫红色颜料),其地域大致位于今天的黎巴嫩地区。由于地处海陆商路的交叉处,腓尼基人向来以航海、经商和殖民而著称,凭借着出色的商业头脑和技巧,腓尼基人很快便控制了地中海地区的贸易,并建立了诸如推罗、西顿、迦太基等殖民地和商业据点。
腓尼基人长期从事的海上贸易与海盗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许多精明的腓尼基商人同时也是声名狼藉的海盗,一面干着正经买卖,一面劫掠财富,请人吃“刀板面”或者“包馄饨”,而掠卖人口则是腓尼基人们最为臭名昭著的行径,犹太人就曾在《圣经》中痛斥这种行为“你们既然夺取我的金银,又将我可爱的宝物带入你们的宫殿,并将犹太人和耶路撒冷人卖给希腊人,使他们远离自己的境界”。一般来说,腓尼基人会先在岸边售卖一些精巧的饰品和艳丽的织物,以此来引诱女性上钩,而当这些女性在岸边挑选时,他们便会将其劫至船上,扬长而去。当然,在此之前他们就已经把当地人的船只给“负修理”了一番。
除了腓尼基人,古希腊人也有着从事海盗的“优良传统”。早在克里特—迈锡尼时期就已经存在了,特别是克里特岛的米诺斯王,一面组织海军驱逐海盗,一面派遣舰队从事海盗活动(实力黑吃黑)。在古希腊,人们通常把那些“下海”寻求生计的男子称为“海盗”,海盗被当成是和农夫、渔民一样的基本谋生手段,这一点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也有体现。海上劫掠在当时是被视作一种荣耀的尚武行为,人们更是将这些海盗视为英雄,《荷马史诗》中就有不少关于海盗活动的描写,而特洛伊战争和神话中的阿尔戈斯号的远征,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当时的有组织的海上劫掠活动。
不过,自从进入城邦时代之后,古希腊人对于海盗的态度逐渐发生了转变,海盗开始被人惧怕和厌恶,而不再是被当成英雄来崇拜。这是由于殖民运动带来的海上贸易的兴旺,商业贸易开始成为主流的行当,人们渐渐发现不动刀子做买卖也可以累积大量的财富,既然能好好谈,何必打得头破血流呢?海盗们的劫掠活动则极大的损害了海上贸易的进行,一些城邦甚至还以此来打击自己的商业竞争对手,所以,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各个城邦纷纷均采取了一定的打击措施(当然黑吃黑性质还是很明显的,毕竟谁拥有镇压海盗的权力利就相当于拥有了操纵海盗的权利),特别是在雅典建立起提洛同盟,确立了自己在爱琴海的霸权后,为了保证贡赋能完整的到达雅典,建立起常备海军,严厉镇压海盗活动,使得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爱琴海地区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海盗活动。
虽然古希腊人以及后来的马其顿帝国对海盗的镇压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帝国瓦解,海盗再一次活跃了起来,而这一次他们的目标则是日益兴盛的罗马共和国,尤其是在罗马先后征服迦太基和希腊,控制了地中海上的贸易航线后,大量的财富通过的海上通道流入罗马,而这自然成了海盗眼中的肥肉。海盗们的劫掠席卷了罗马在地海上的商船和港口,极大的威胁到了罗马的统治,特别是公元前2世纪末到前1世纪初,海盗们大肆的袭击通往罗马的运粮船,使得罗马的粮价暴涨,引发了相当规模的骚乱。鉴于海盗的种种行为,忍无可忍的元老院宣布“ Pirata hostis humani generis ”(海盗是人类的公敌),颁布了一系列打击海盗的法律,并且派遣将领进行武力打击,其中最为杰出最有成效的就是庞培对海盗的清剿(讽刺的是,庞培的儿子在日后却成了海盗)。庞培不仅从海上进行正面打击,还将海盗们藏匿的据点连根拔起,采用剿抚并行的手段,基本上扫清了地中海地区的海盗,直到罗马帝国衰落前,地中海上几乎很少出现大规模的海盗活动。
在罗马人面对的海盗中,最为著名要属“伊利里亚海盗”和 “奇里乞亚海盗”。伊利里亚人是一个尚武好战的民族,居住在巴尔干地区的亚得里亚东海岸上,临近马其顿和伊壁鲁斯。伊利里亚人不仅精于航海,而且也是熟练的造船者,他们制作的名为“列波斯”的战船,易于操作,并且能抵御风浪,具有极佳的性能,非常适宜用于开展海盗活动。公元前3世纪,是伊利亚里海盗最为活跃的时期,当时伊利里亚的统治者透塔女王公然允许海盗们劫掠海上的船只,甚至还组建了一只用于劫掠的舰队,四处袭击的商船。
伊利里亚海盗的骚扰让罗马人不胜其烦,曾派出使者告诫女王,然而女王却表示自己无权干涉臣民在海上获利的行为,使者则称如果女王管不了的话,那罗马人就会来帮她教育一下如何让伊利里亚人养成好习惯(使者的下场可想而知……)。所以在公元前229年和前219年,罗马先后发动了两次伊利里亚战争,征服了这片土地,伊利里亚海盗的势头也随之减弱。
奇里乞亚海盗是在伊利里亚海盗后,罗马人又一棘手的敌人。奇里乞亚位于小亚细亚的陶鲁斯山脉南部,这里地势崎岖易守难攻,同时又有极为丰富的木材,很适合作为海盗们的据点。据传,奇里乞亚海盗拥有上千艘装饰华丽的战船,并且编组成队,每队都有一名首领,而在岸上的藏匿处则修筑了坚固的要塞。奇里乞亚海盗常常袭击罗马的港口和沿海城市,并且肆意绑架人口,将其匿藏点,敲诈一笔赎金或者直接贩卖为奴,而这其中的受害者也包括罗马的行政官员。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奇里乞亚在对待他们的俘虏时,特别是罗马公民时,有一种相当恶趣味的玩法:当海盗们发现自己俘虏时罗马人时,会先装作很害怕,甸甸在他的脚边,请求他的宽恕,然后为他穿上托加,整理衣物,等他穿好这个公民的象征物后,海盗便把一架梯子放在海里,请他下去游回罗马,顺便祝他一路顺风。
历史上,还有两个关于奇里乞亚海盗的故事,一个是跟凯撒谈笑风生。在凯撒年轻的时,曾在海上被奇里乞亚海盗所俘虏,海盗们当时认为眼前这位贵族可以要价20塔兰特,但凯撒认为这是“侮辱性报价”,主动加价到50塔兰特,海盗们纷纷表示眼前这位贵族比之前的那些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而在等待赎金的日子里,凯撒还跟他们谈笑风生了一番,并表示自己一旦获释,就要把他们钉上十字架,而最后他也确实兑现了自己的诺言。第二个是当了二五仔坑了一波斯巴达克斯,在起义爆发之后,海盗们曾答应为斯达巴克斯提供从墨西拿海峡前往西西里岛的船只,然而当斯巴达克斯抵达之后,却发现船只什么的,不存在的,因此被迫转移路线,并在途中遭遇阻击,损失了近三分之一的人马,最终失败被擒。
自罗马帝国建立以来,海盗活动基本上销声匿迹了,而当罗马帝国开始衰落之时,海盗们再一次活跃起来,各种蛮族海盗流窜于地中海上。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了长达一千年的中世纪,而原为“罗马人的小澡盆”的地中海则成了各方势力的角斗场,穆斯林、拜占庭,还有西欧的基督徒们是三股最为强大的势力,三者的此消彼长几乎贯穿着整个中世纪的地中海,所以这一时期该地的海盗活动都具有很强的官方性质(就如同近代“黄金时期”的海盗们那样)。不过,在中世纪,欧洲北方海域的海盗行为要更为后世所熟知,没错,我说的就是在那些被描绘成头戴牛角盔,手持战斧圆盾,战斗时开个战吼冲上去就是干的维京人。
维京人,指的是那些来自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欧海盗,他们的劫掠活动最早见于《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北欧海盗们活跃于8世纪-11世纪,足迹遍布大半个欧洲,欧洲人将这段时期称之为“维京时代”。虽然大部分的海盗时不时也会抢劫沿海地区,但大多数时候还是在海上抢劫船只,而维京人却很少会在海洋上进行劫掠,他们更倾向登陆洗劫沿海的目标,所以如果严格按照词典上的定义,维京人可能并不是那么的“海盗”。
修道院是维京人最喜欢的劫掠对象,不仅因为能从中获取大量财富,掳走修士作为奴隶,而且还不会遭遇什么抵抗;同时,许多富裕的修道院都建立在沿海或者孤岛上,这也为海盗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记载的维京人最早的劫掠活动,就是他们在793年对林第斯法纳岛上的修道院,此后英伦三岛以及的修道院都曾多次遭遇维京人的袭击(这里推荐大家一部叫《凯尔经的秘密》的动画电影,片中的背景就是维京人对爱尔兰修道院的劫掠)。维京人的这种行径使得当时的修士们恐惧不已,认为这是世界末日,当然海盗们十分乐见于此,因为这种宣传可以使下一个受害者不战而降。
除了修道院,维京人也时常洗劫海岸的的居民点,甚至还沿着河流深入到内陆进行劫掠,在对待这些受害者上,这些北欧海盗要么直接将其洗劫一空,要么就向当地居民索取高额的赎金,随着时间的推移,维京人对内陆的掠夺,开始由分散的抢劫演变成有组织的大规模入侵,885年的巴黎之围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无论是在英伦三岛还是在欧洲大陆,几乎每一次维京入侵的浪潮都是以定居,皈依基督教这样的方式来结束的,从劫掠者转变成了征服者,像诺曼底公国等地就是由北欧海盗们建立的,毕竟这些海盗出海掠夺的原因之一,就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人口急速膨胀,需要到海外去寻找新的土地。
随着维京人定居在自己的新领土上,北欧海盗们的浪潮暂时告一段落了,但北方海域依然不太平,商人们依旧会遭到海盗的侵犯。公元1241年,波罗的海沿岸的商业城市吕贝克和汉堡为了抵御海盗结成了正式的同盟,随后,越来越多的城市结成了类似的联盟,到了1358年,以吕贝克为核心的汉萨同盟最终形成。“汉萨”一词在德语中为“会所”“公馆”的意思,作为一个商业联盟,汉萨同盟旨在维护同盟的商业利益,取消不合理的商业税,保证商人们能够顺利的进行商业活动,而镇压和打击海盗也是同盟的主要工作之一,为此,汉萨同盟组建起了一只庞大的舰队,用于对付海上的劫掠者们,以及日后在拓展海外商业势力时,压制同盟以外的地区和国家。
“上帝的朋友,世界的敌人”——“ 粮食兄弟”的箴言
粮食兄弟,德语 Vitalienbrüder,指的是一群活跃14-15世纪波罗的海的海盗们,这个略显奇怪的名字来源于1392年的斯德哥尔摩之战。在1380年玛格丽特一世成为丹麦女王之后,便开始对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攻略,到了1389年,绝大部分的地区都已经纳入女王的掌控之下,而汉萨同盟的加盟的城市斯德哥尔摩则是为数不多的抵抗者。因此,丹麦人从1389年起对斯德哥尔摩进行了长时间的围困,而这座城市唯一能与外界沟通的就只剩下海路了,为了能够维持城内的生活供给,梅克伦堡公爵在1392年以瑞典国王的名义向海盗们发放私掠许可证,前提是他们要把粮食等生活必需品运到斯德哥尔摩的居民手上,此举吸引了大批海盗突破丹麦的的封锁线,将物资送到了城内,缓解了围城的压力,这些海盗便由此得名为“粮食兄弟”。
尽管和汉萨同盟结成了盟友,但“粮食兄弟”很快就证明了海盗才是自己的主业,特别是在获得了私掠许可证之后更是变本加厉,无差别的劫掠过往船只,而汉萨同盟的商船自然也包括在内。“粮食兄弟”们在1392年夺取了当时处于“三不管”状态的歌得兰岛,将其作为自己的据点,而在次年“粮食兄弟”更是洗劫了同盟的卑尔根港,随后又攻击了马尔默,这些行径极大的妨碍了整个波罗的海的正常贸易,促使汉萨同盟改变了之前的态度,开始着手对付这群海盗。与此同时,丹麦也依然没有放弃对“粮食兄弟”围剿。汉萨同盟和丹麦先后对“粮食兄弟”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讨伐,然而并没有什么用,直到1398年,丹麦以歌得兰岛为条件,请条顿骑士团前来助拳,最终在骑士团的协助下,成功的将海盗们赶出了波罗的海。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粮食兄弟”从此销声匿迹,他们战略转移到了北海地区,在黑尔戈兰岛上建立起了新的据点,以“Likedeelers”(意为均分财富之人,下文以均分派称呼)的名义又活跃了一段时间。
“粮食兄弟”中有着许多传奇故事,其中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则是他们中的一位领袖——克劳斯·施托特贝克尔。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历史文献记录的并不清晰,有着众多说法,其中比较的靠谱的是韦尔登和维斯马。施托特贝克尔这个名字在德语中有着“一饮而尽”的意思,而他也确实喜欢豪饮,并且还曾经强迫他的一名受害者一口气灌下四瓶酒。据称,施托特贝克尔统领着一只由五十多艘船组成的舰队,而他的旗舰则命名为“海虎”,带领着包括高德科·米切尔在内的其他著名的“粮食兄弟”海盗。施托特贝克尔自诩为“海上罗宾汉”,并且以“上帝之友,世界之敌”作为“粮食兄弟”的格言。在1398年“粮食兄弟”们被逐出波罗的海之后,施托特贝克尔带领着改组成“均分派”的“粮食兄弟”在北海继续干着自己的买卖,直到1401年,汉萨同盟的海军指挥官乌特勒支的西蒙(Simon of Utrecht),带领着自己的旗舰“五彩牛”(Die Bunte Kuh),设计伏击了施托特贝克尔,在经过了一番激战之后,将其连同多名同伙一并擒获,押送至汉堡进行审判处刑。
据传,在受审之时,施托特贝克尔提出同议员们做一笔交易,用像花环一样美丽的金锚链和无数的财宝,以及一个纯金打造的教堂钟楼楼顶,然而这似乎并没有什么用,施托特贝克尔和他的手下依旧被判以死刑,在斩首之前,施托特贝克尔在临死前向市长提出请求:如果在被斩首之后他还能行走,那么就请赦免他走过的海盗,传说,无头的施托特贝克尔在被刽子手绊倒前,已经摇摇晃晃的走过了11名海盗,不过所有的海盗最后依旧被枭首示众,无一例外。然而,“粮食兄弟”并没有随着施托特贝克尔的死亡而停止活动,直到1440前,北海上依旧有着他们零零散散的活动,虽然大不如前,但依然是个威胁。而施托特贝克尔的传奇故事也为后世喜闻乐见,不断的有关于他的作品诞生,现在在德国,每年都还有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露天戏剧节。
随着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地理大发现时代随之而来,一条又一条新航路被建立起来,商业贸易的重心也从昔日的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越来越多的商船从传统航路上来到了通往新世界以及新开辟的东方航道上,而海盗们自然也伴随着之而来,想要从这些从事海外事业的商人和冒险投机者身上分一杯羹。在这一时期,许多欧陆国家也正处于资本主义的前夜,重商主义的推行,使得各国纷纷派遣船队去海外获取黄金、香料等财富,如同昔日的腓尼基人,希腊人等一般,而在发展海上贸易的过程中,为了打击和限制自己的竞争对手,各国均在不同程度上默许本国的海盗对他国进行劫掠,并为其派发私掠许可证。因此,自新航路开辟以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海盗活动可谓是十分的兴盛,不管是在国家层面的还是个人因素,大伙都想在海上发财,特别是进入到18世纪,无论是美洲水域、非洲海岸,还是印度洋上的东方航路,海盗活动都显著的增加,海盗们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关于海盗的黄金时代,一般被认为是从18世纪初开始,到1730年结束,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更为细致的划分,比如从1698年基德船长开始,到1722年“黑色准男爵”罗伯茨死亡为止,不过,不管怎么细分,其大体基本上都是在18世纪这前十来年左右。“黄金时代”的产生,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也被称为安妮女王战争)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战争期间双方使用了大量的船只,而当交战各国签署结束战争的《乌得勒支条约》之后,大批的水手濒临失业,其中也包括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的战时私掠船,虽然不少人在商船上找到了新的工作,但也有更多的人选择继续施展自己捕猎船只的本事,况且比起商船上的各种条条框框,海盗还相对的自由些,而且也没有那没多的约束。许多著名的海盗在“黄金时代”涌现出来,像“黑胡子”爱德华·蒂奇、“白棉布”杰克·拉克汉姆、查尔斯·范恩等等,不过这些日益猖獗海盗活动,严重妨碍了各国的财源,于是各国纷纷开始以更加强硬的手段来对付这些海盗,越来越多的海盗被公开的送上了绞架,到了18世纪二三十年代,海盗们的“黄金时代”结束了,尽管在此后依旧有不少零星的海盗活动,但已经是强弩之末,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再出现过如“黄金时代”这般的海盗活动了。
海盗活动并不是历史书中的陈年旧事,时至今日,海盗活动依然发生在海域上,并不罕见,特别是在二战之后,越来越多的海盗活动开始出现在报道上,1985年是国际商会开始记录海盗袭击的第一年,当年有记录的海盗活动大约有50起,此后逐年递增,在2000年达到445起的顶峰(这些仅仅是涉及注册的船只,还不包括游艇,渔船等一些微不足道的小型船只)。无线电通讯、摩托艇、手上的民主AK和RPG等自动武器,以及伪装成渔船的快艇,让现代海盗比自己的前辈们更加的危险,也跟具有优势,与此同时,现代的海盗活动的性质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过去的海盗行为大多是以掠夺财物为主要目的,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海盗活动同恐怖主义袭击联系在了一起,海盗和恐怖分子两者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许多袭击事件更多是出于政治诉求而并非获取财物。
造成现代海盗活动的原因,主要是在二战后的较长一段时间里,海上巡逻力量较之于前有所下降,而一些小国也缺乏相应的资源来进行海上巡逻;同时,由于缺乏相关的利益、国际的良好愿望以及资源,一直缺乏相应的公海规定也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同时一些地区的局势动荡,也导致了这些地区附近的水域海盗活跃,不过随着近年来各国的打击力度加大,海盗活动也相对的有所下降。
现代海盗活动主要集中在几个“热点”地区,这些地区主要都是在非洲、东南亚、以及部分的印度洋区域,这些区域都有着航道狭窄,政局不稳等特点。其中,在红海与阿拉伯海之间以及亚丁湾的索马里海盗应该是大家最为熟知的,大致在08到12年那会,经常出现在国内的报道中。当然,这一地区的海盗活动早已存在着相当长的时间了,也算是“历史悠久”,索马里国内长期以来政局动荡,国军无能,地方部族武装强大,无力对付海盗,严重的内乱也造成了严重的难民问题,使得许多人迫于生存,只能在刀口上讨生活(当然巨大的赎金利润也使得越来越多人参与进来);同时,外国渔船趁索马里内乱进入其海域大肆非法捕捞,以及一些欧美国家船只“趁火打劫”倾倒包括核废料在内的各种有毒废料,使得当地渔业经济遭受破坏,渔民只能对自家的渔业进行武装保护,这种武装保护到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了海盗,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索马里海盗具有一定的民兵性质(其中也确实有不少人有着军事背景),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当地认为“海盗作为一种国防形式保护了当地水域”。(这点从部分索马里海盗组织的名字也可以看出,如“国家海岸志愿护卫者”“索马里水兵”)
东南亚水域同样也是海盗频发的地区,其中包括马六甲海峡和印尼沿岸。东南亚可以说是除了索马里周边区域外,另一海盗高发的地区,特别是在近几年来呈一个上升的趋势,在2014年的时候更是占当年的海盗袭击总数的75%,作为国际海运上的重要航路,这一区域每天有着大量商船油轮经过,自然而然成为海盗们的香饽饽,同时由于这一带复杂的国际政治格局,以及周边国家缺乏有力的反海盗合作协议,也给了这些海盗可乘之机。东南亚的海盗们在作案时更加的具有组织性和计划性,从前期获得情报到实施劫掠以及撤退,分工明确,有条不紊,而且有说法称,这些海盗的背后有着相当庞大的犯罪集团;此外,东南亚的海盗还同周边的民族分裂势力有所关联,有一定的恐怖主义性质,例如曾经印尼的自由亚齐运动( Gerakan Aceh Merdeka )就在苏门答腊岛西北部的班达亚齐劫持船只索要赎金,为其分离活动筹集经费。
本篇主要和各位聊了聊不同时期的海盗活动,后面打算展开讲讲各个水域的海盗们的故事,下一篇打算先从大西洋水域,特别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加勒比海盗说起,如果各位对文章有什么意见或建议,也希望大家在评论区里一起讨论交流。
评论区
共 3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