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V》上周终于揭开了自己神秘的面纱,向大家展示了自己作为一款二战背景下的射击游戏的真颜。只不过当天预告片一出,就使得不少玩家心生不满,纷纷指责这款预告“太胡逼了”!截至我写这篇文章时,战地官方油管的《战地V》预告片已经被“踩”了30万次,可以说是引起了众怒。
早在《战地V》预告视频发布的当天,微博上就有战地粉丝指出,很多玩家纷纷吐槽的“女兵的假肢”其实是有真实依据的,并且查出这款叫做“Split Hooks”的假肢实际上发明于1912年。
实际上,“Split Hooks”(有中文翻译为“分开式挂钩”,当然我也并非是专业的研究者,以下资料仅为总结整理而成,如有纰漏错误还请专业人士指出)并不单指出现在游戏预告片中的这款假肢,这款由David W Dorrance发明的钩爪类假肢之后有诸多变种和后续产品,都被叫做“Split Hooks”。而1912年版的Split Hooks 也被戏称为"Captain Hook胡克船长(小飞侠里那个海盗船长有一只假手是个钩子的梗)" 或 "a rubber band and a hook on a stick一根橡皮筋加上一根棍子上的钩子",尽管其设计非常简单,但却能够为使用者提供可提供举力和控制力,时至今日,Split Hooks依然是全美“装机量”最大的假肢类型(当然已经不是1912年款了)。
至于说英国女兵,实际上也并不是没有。二战当中的英国面临着“至暗时刻”,英国本土成为战场,在男性大量被派往海外战场的情况下,女性保家卫国披上军装也成了一件平常之事。
除了和美国女同胞们一样加入工厂进行劳动之外,英国女性还要参与消防、救护、工事修筑等志愿工作。以英国皇家空军为代表的英国三军中有为数不少的女性军人服役,她们除了担当指挥部勤务工作外,当然有少量参与到作战当中的女性,还有一批女性飞行员专门负责将各种战机从工厂转场到各个皇家空军基地。
实际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女兵第一次获得了正式的军阶(一战中女性也可以参军,但不授予军衔),并且可以对低于自己军衔的男性进行命令。到二战结束时,没有一位身着军装的英国女性辞职、投降、或在战火中不履行自己职责的。
应该说,种种考证都证明,DICE在制作这款游戏时,对细节的考证和表现依然是可圈可点的,很多看似经不住推敲的细节都还算有来源可证,细节本身的真实性做得还是很不错的。
但是即使考证了这些内容的真实性,是否就能说明DICE的《战地V》预告片就是可接受的呢?我个人认为,并非如此。
比如我们上文提到的这两个已经被证明真实性的细节,当它们拼凑到一起时,其可信度就大为降低了。战场上有没有使用假肢的战士?有。战场上有没有女兵?也有。可你问我战场上有没有既使用假肢又使用板球棒还涂着苏格兰松蓝参加市场花园(或者霸王)行动的女兵?我觉得我只能回复你:
单一细节的考证没有问题,并不意味着当这些细节组合起来放进一个历史环境中就具有合理性。《战地V》的预告片之所以让广大玩家看着不舒服,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它本身将种种看似合理但拼凑起来并不合适的元素放进了一个历来以“真实战场氛围营造”为卖点的游戏环境中进行展示,而这和这款游戏一贯的调性并不一致。
(等等,你说一贯的调性?你是说一贯喜欢玩花活的EA还是那个搞出魔幻一战的DICE?)
玩家印象中的《战地》依然是那个双方至少看起来整齐一致,装备有制式装备的两军在一个较为开放的战场中进行交战的游戏;而《战地V》的这款预告……我觉得有个机核的评论说得很好:“你不跟我说,我真认不出来这是英军打德军”。
总地来说:DICE的这款《战地V》预告表现出的这个游戏并非细节上不符合史实或者所谓现实,达不到玩家“看起来真实,玩起来好玩”的心理预期,其表现出来的游戏和玩家心目中的二战题材《战地》游戏有着非常大的出入,所以玩家说:“你们都别着急,万一是一代架空二战历史的《战地》呢?”
然后我们来试着猜测一下,为什么这款预告成了这个样子。
这个观点曾是我在机核发的上一篇关于《战地》的文章中的主要论点。
那篇文章里我写过一句话:“毕竟游戏真实性是依附于游戏性本身之上的,离开游戏性本身谈真实性,那个叫VBS。”
VBS是什么呢?是军用版的ARMA,实际上即使是打上ACE插件的ARMA,真实性依然无法达到VBS的水平。国内也有少量VBS玩家,他们的需求就是极度的真实。我接触过一位玩这个的退伍军人,他说“你们那个ACE,中了好几枪还能不死,战场上还能打打绷带输点血就能继续往前冲?还敢叫真实?”
但大多数玩家玩游戏并不是为了体验那种复杂、繁琐、缓慢的真实感(这是由目前游戏形式本身决定的,拟真类游戏除非有相应的拟真外设,否则拟真的过程实际上是比被拟真的真实过程长的),而是为了在一个至少“看起来真实”的框架下体验游戏的愉快感。
但对于《战地》(和一部分COD作品)来说,真实性是这个系列不可缺少的要素,创造一个“真实可信”的战场体验一直是《战地》系列解决的玩家痛点。真实性对于这款系列游戏来说不单是加分项,也是及格线,对“真实可信”的战场体验做得不好的《战地》系列作品无一在市场上获得成功(我其实说的是《战地:英雄》)。
那么为何DICE要在这款预告片中不再选择解决玩家对“真实可信”的战场环境体验痛点,造来能蛮牛冲撞砖石结构房屋的丘吉尔、身背武士刀的红色贝雷帽和义肢女战士了呢?
做一个猜测,DICE在EA一切向钱看的“开箱赚钱”策略压制下,不得不认为对于目前已经日趋成熟甚至刻板的《战地》游戏玩法模式来说,游戏性应该体现在一些全新的方面上:比如说“搭建掩体”,比如说“坦克攻坚”,比如说“玩家对于自定义自己形象的偏好与喜爱”……
我们当然都知道最后一项其实是为了EA的开箱赚钱服务的,在我看来这是一项非常合理的设计:游戏不卖季票、DLC,后续免费更新,那么我EA+DICE为了保证不把新《战地》做成《战地1》换皮,这么大的游戏开发成本必然不能只靠买断制游戏的一波销售收入保证,后续的增值服务和卖卖箱子皮肤什么的都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合理销售手段。
但是,是否要为此牺牲《战地》系列的营造真实可信战场环境的真实性特点甚至影响游戏性呢?毕竟我们从目前的预告片中已经发现,因为每个玩家形象都在自定义军服、装备、装具、武器甚至假肢这样装饰元素的情况下,我们已经很难从外形上分辨交战的英军和德军了,如果游戏实机影像保持这个样子的话(我认为这款预告当然不是实机影像),这对于一款主打大地图64人乱战的游戏来说对游戏性造成的影响将是毁灭性的,对玩家在游戏中能否获得愉快体验的打击也将是毁灭性的。
再来说前两项,当游戏性有破坏游戏真实性的需求时,真实性就不得不让步么?并非如此,以我们目前想象中的“攻坚模式”中的丘吉尔AVRE或者突击虎而言,显然使用车体上的大口径武器攻击路障、工事、堡垒更加符合真实情况和逻辑,叫这些重型坦克突然加速使用车体冲撞,我相信更可能是目前这个预告片中博眼球的动画概念演示而已。
总结来说,《战地V》的预告片遭遇到滑铁卢的原因并不难推测:《战地》从1999年发展以来,已经聚集了很大一部分以“没有看起来很具有真实性的FPS可玩”为痛点的玩家们的关注,他们已经将《战地》立成了解决他们痛点的标杆。
这部分玩家,和《战地》本身项目确定的潜在消费群体——“喜欢多人、大战场、立体化战斗的玩家”有着非常高的重合性,因此《战地》历代也非常注重满足这部分玩家对于“看起来很真实”战场氛围的营造。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新兴玩家群体对于个性化的需求催生出的游戏收入对于游戏发行和运营商来说过于诱人,游戏发行与运营商开始倒逼开发者对此从设计到宣发都要进行进行更大规模的投入。
于是《战地》的制作者们,在不牺牲本身项目确定的潜在消费群体的情况下,对游戏的真实性做了一定程度上的削弱(至少从预告片中来看是这样),但这激怒了已经对游戏品味养成定向喜好的玩家群体,从而惹来“踩”无数。
当然,以上都是我们根据目前《战地V》第一个展示预告中出现的种种做出的合理猜测,DICE在官方频道始终请求玩家“继续关注后续内容,尤其是我们的E3展示”,相信他们对自己的作品能够满足目前表现出不满的玩家群体的喜好和解决他们的痛点依然信心满满,我也希望EA在去年的《星战前线2》之后能够吸取教训,打我这篇文章的脸。
评论区
共 25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