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辐射4》的DLC《核子乐园》地图的左下方,你会遇到来自《辐射2》西海岸的老朋友:哈勃教。这些家伙过了这么多年,依然在搞那神神叨叨的心灵之路。为了帮助他们“上天”,教会特派员达拉要求你帮助他们去附近的核子乐园银河区偷几件宇航服。看在自己身为多年的名誉会员的面子上,既然愿意给钱那么一切都好商量,况且本来也有计划去那里扩张地盘的打算,就当顺路帮忙了。
银河区于2072年落成,是世界末日降临之前核子乐园最后开放的一个区域。强卡列.布莱伯顿对这里的愿景是希望能给予顾客们提供“未来风味”的核子可乐(不就是汽跑光了的过期饮料吗?),他相信随着大众对太空生活的向往逐渐加大,银河区将会成为核子乐园最受欢迎的一个景点。
玩家来到这里后,一个标准的杯赛式开场:几具尸体就摆在了你的面前。想当然地又是什么废土拾荒者们的作死故事曾经在这里上演过。
一番调查后,你很快就会得知这里发生过的事件——一群拾荒客在发现了银河区后,一如既往地把这里还有价值的“垃圾”都带走换瓶盖。而其中最让他们觉得有价值的,是贴满了中央控制室电脑上的“星核”电路板。他们拆走了一部分,然后留下一批人继续在这个到处遍布着“友好”的核子贩卖机器人的公园搜刮。
然而事实上,这个地方和其它核子乐园景点一样,背后都有着布莱伯顿与军方合作进行武器试验的黑幕。所有的机器人实际上都是贴着可乐标签的战争机器,甚至在展示外星殖民专用避难所的“星辰之间”,还暗中进行着军方的催眠武器研究。
在寇特一众掠夺者占据了核子乐园中心后,拾荒者们开始担心随时可能出现的袭击。领导者坎德.奥斯顿决定打开控制中心的防御机制,让这些机器人们帮助他们抵御掠夺者。
然而不幸的是,由于他的女儿之前觉得控制台上的星核电路板已经“没有必要”,所以他们在这之前已经拆掉了太多控制程序所需的星核。虽然发觉事情不对劲的提雅娜.奥斯顿警告自己的父亲打开防御程序会招来无法预料的危险,但认为掠夺者的威胁更加紧迫的坎德依然没有听从劝告。
你会在景点的入口发现想要带领一部分人前去回收星核,却不幸遭到袭击而死的提雅娜,而在控制中心,坎德在留下了语音记录后也倒在了一旁。老冰棍可以选择用武力清剿所有失控的机器人,也可以回收星核,启动管理程序。但无论选择什么方式,你一定会途经这片区域的所有地点,其中包括“星空星际影城”(Starlight Interstellar Theater)。
在这里,你会除了能捡到四块星核电路板外,还会发现大银幕依然在放映着战前电影的预告片。上到二楼放映室,如果你取下放映机旁边的星核就会停止这长达两百年的电影预告。在一旁的电脑上,你会看到如下记录:
“万圣节要到了,这代表剧场里又到了”科幻恐怖疯狂月“。确定以下全像卡带都准备好,十月就要首映了:
基本上,这是《辐射》系列虚构电影名称集中出现最多、类型最为统一的一次。从这份榜单中,我们可以看到辐射世界观下,在战前曾经流行过的一部分娱乐内容。
但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辐射》的中英文版很多“梗”的差异极大。最典型的就是初代墙壁上的海报。在13BN的汉化中他们将这个海报介绍翻译成了《虎胆龙威27》,在致敬什么东西我想已经很明显了。但是原版的海报上,印着的却是名为《Ripper!》的恐怖片。
嗯,虽然有着一些不便:译名不统一、资料稀缺、片源难寻。但我会尽可能地将一些能想到、或是找到典故的影片为大家介绍一下。希望有朝一日,在技术成熟和资金充足后,能在新的辐射游戏里完整地看到其中一部影片吧。
现实原型是一部1955年的小成本独立电影,海报和片名看起来相当高大上,如果是放在如今可能会和克苏鲁或D&D什么的联系起来。然而就和许多当年“海报欺诈”的片子一样,这部电影的海报与内容几乎是没什么联系的。
故事讲述了一个神秘的外星物体坠落在沙漠中,许多附近周边的生物都不同程度地感知到了奇怪的电波。原来这是外星人用来征服地球的手段:通过脑电波控制所有智力相对较低的生物。
在将沙漠地区的阿猫阿狗都变成自己的“眼睛”后,它开始尝试对人类进行操控。独自生活在郊外沙漠中的农场主一家不断遭到诡异声响的侵扰,而在农场的杂工行为也变得十分诡异。随着越来越频繁的袭击,农场主一家开始团结起来,挫败外星人用声波污染征服地球的计划。
不要觉得这剧情介绍敷衍,这种几十年前的恐怖片基本上很难有什么峰回路转的套路的。整部片子最高潮的部分,也只不过是用镜头来回切换“惊恐大叫的女演员——看起来就很平静的狗随便叫叫”而已。不过在这粗制滥造的影片质量之下,它还是有一些值得提及的内容。
本片是独立电影人罗杰.科曼与AIP(美国国际电影)合作的第三部电影。由于本片的预算只有不到30000美元,所以你可以预见它在技术上的粗糙与敷衍。原本计划中聘请定格动画大师雷.哈利豪森为本片制作怪物特效,然而只能给出400美元薪酬(材料还得要求人家自己买)的罗杰不得不放弃让大师帮忙。
最后,当时还是作为新人的保罗.布莱斯戴尔代替了这一位置。他看着海报上那个看着就能花光他薪水的怪物,想到了另一套可行方案——保罗用了很短的时间,制作了一个只有三英尺的“飞船”,并在里头塞了个木偶当作外星人。
采用所谓的“意念控制”,让影片呈现一种有点冷战时期特色的氛围,的确省下了大量需要特效的环节。整部片子只有开头和片尾用了一些动画特效(一只塑料大眼和催眠光圈),所谓的“Million Eyes”,其实指的是受到了外星人控制的生物成为了它的眼睛。某种层面上来说倒算不上标题欺诈。
几乎无可避免的,我会想到辐射系列一直以来常常被提及的“洗脑武器”,无论是《辐射3》还是核子乐园都有着关于军方进行暗示洗脑实验的证据。那么在一个拥有脑控机器人科技的世界,讲述一个思维操纵的故事,我想这个导演和制片人八成是不想好好过日子了。
当然,辐射系列作死的艺术家从来就不缺,如果是一个对军方洗脑实验稍微有点怀疑的阴谋论迷,那么他表面上拍摄电影,实际上是想通过这部影片来向大众传达自己臆想(但误打误撞)的信息也不足为奇了。
但,更可能的,我想本片会是军方投资进行的最终实验——通过电影、就和现实中那部片子一样,在影片中播放诡异的声音,潜移默化地对观众进行洗脑。
说不定、只是说不定啊,我们在现实中听到的某些声音真的具有无法预料的洗脑功能?
1958年派拉蒙发行的科幻电影,其实意外地还蛮有名气的。基本上不少人可能在以前的电视节目介绍老科幻片的时候,对本片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其实就是个外星粘液怪掉到地球上,本能驱动下不断吸收变大,最后被人类消灭的老套故事。老实说我并不喜欢这种形象和设计,本质上就是一种没有意识的“天灾”罢了,缺乏怪物电影应有的热血氛围。毕竟我看B级片是要看酷炫的怪物用各种华丽的招式击杀敌人的,虽然基本上都是人类胜利的无聊结局,却至少可以看出这些怪物们的追求与理想。
影片最大的亮点其实还是在开头,怪物刚坠落到地球上时的一段剧情。当粘液怪随着陨石掉落到地面时,还是很小一坨的变形虫样貌。一个住在附近的老人用棍子将其挑起来后,这东西突然裹住对方的手掌并开始腐蚀。随后赶来的男女主角将其送到医院,当医生决定为其截肢后回到病房,发现老人已经整个被覆盖消化的桥段,是全片最能体现出恐怖氛围的演出。
在《辐射4》中,这部影片居然整整拍了四集,而且每一集的副标题都特别有早期电影的范儿。不得不说翻译这一块的人员真的是太懂门道了:Slime Doesn' t Pay翻译成“多淋粘液必自毙”这种充满70年代译制片风格的名字简直是天才!
说回到这个连续拍续集的设计。我觉得最有可能的,是在对原著那口碑极差的续集,以及同样质量不高80年代末翻拍版进行吐槽。我仅仅是听说过派拉蒙曾经拍摄过该片的续集,而且口碑及其烂,而1988年的同名翻拍片也没有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坐实了这种题材没有什么意思的证据。
不过另一个可能致敬的原型就有趣得多了,1968年,由日美合资,东映提供技术支援,深作欣二导演的《The Green Slime》(伽马3号 宇宙大作战)如果要拍这么多续集的话,显然要比前者更加吸引人。
这片子在许多内容上,都有着一些《异形》的感觉——封闭的宇宙飞船环境、来自未知深空的怪物、强酸血液等等。而且片中怪物的血液除了有腐蚀性,还可以随意扩展并通过吸收其他物体快速繁衍。
虽然严格来说不算“粘液”,但我依然觉得这片子要更加有趣些。日美合作的产物让一群美国人演绎出日式的浮夸感,加上奥特曼式的道具和化妆,看起来非常另类独特。如果要拍长期的系列,故事中主角“宇宙警备队”一般的设定显然要比纯粹的怪物灾难片靠谱得多了。
另外一提,以核子乐园的太空主题宣传来看,这片子如果真的拍成宇宙警备队的风格,肯定会得到核子可乐公司的投资吧。毕竟他们自己家都有一个核子太空女士的形象了,拿来拍电影再合适不过。
老实说,如果是中文译名的话,我可以100%确定这个是在致敬经典定格动画电影《原子怪兽》。无论是《辐射》中对于“核子”的定义,还是片名都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不过目前来说,我不太确定英文版名字是否能与两者达成一致,可乐变成的怪物我没有印象,倒是有一个冰淇淋怪物,但一时想不起来名字了......
电影改编自雷.布拉德伯里的小说《浓雾号角》,小说原著讲述一只沉睡的蛇颈龙,被远方传来的号角唤醒。跟随这呼唤的恐龙飘洋过海来到现代都市,以为能寻找到自己的同类,结果却发现发出传唤声的不过是一座灯塔。在愤怒之下摧毁了灯塔后,悲伤的怪物最终倒在了海岸边孤独死去。
电影基本上只是把短篇小说里的设定保留,重新编写了一个更加“商业化”的故事。电影重新设计了一种巨大的虚构恐龙:雷多暴龙,由于人类在北极圈的核试验而从冬眠状态中醒来,遵循本能地开始向南前进寻找产卵地点。
沿途无论是美国城市,还是军队武装,在这原始的野蛮力量之下都被摧毁殆尽。而怪兽身上携带的一种古代病菌,也让人类无法承受随意击伤它的代价(是不是让你想到了环太平洋?)。
影片对于后世的影响力有多大我想就没必要多做介绍了,你可以在许多关于电影技术、怪兽类型片等等相关题材的文章里找到这家伙的身影。不过和后来的金刚或是哥斯拉不同,可能由于设定上太过于传统,所以作为鼻祖之一雷多龙反而没有什么后续的作品出现,而是长期存在于一些后来者的致敬上。
在哥佬迷心中的黑历史:美版哥斯拉,其实本来就是作为《原子怪兽》翻拍版而筹备的。事实上,制作组在这之前对于哥斯拉就并不了解,本片无论从哪个环节都是以拍摄后者重启电影的方向进行的。只是发行方的要求,才只能更名为《哥斯拉》,这也是后来访谈中导演自己承认的。
核子污染、辐射里的恐龙怪兽——如果不是巨型死亡爪,那还有什么能胜任的呢。可惜的是这毕竟是一部战前电影,当时压根还没有什么死亡爪呢。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说战前的人们想象来用于娱乐的事物,最终却在末世后出现了十分类似的杀人怪物,那其实也很符合辐射系列一贯的讽刺性吧。
“Out of the mist and slime,Of a time before the history of man,Birthed from the deep of Earth's unexplored oceans,Comes an abomination science cannot comprehend。To menace the Earth!And attack!”
几乎没有任何悬念地致敬了《Creature from the Black Lagoon》这部怪物电影的不朽经典。一部在1954年拍摄的3D电影、水下拍摄技术、出色的化妆加上怪物与美女的故事,让它无可争议地成为了热门的文化符号。
故事的套路其实和当时流行的绝大多数怪物电影没有什么区别——最有意思的还是鱼人在片中被设定成早在远古时代就存在着一个种族。如果能和现下流行的克苏鲁文化联系起来,倒是显得别有一番味道。
和当时技术限制而经常让怪物遮遮掩掩的手法不同,本片的主角凭借扎实的化妆,很自信地在片中占据了大量镜头。即使是现在来看这片子也不会很无聊,前半段是营造气氛的探险环节,中间开始鱼人出现后节奏加快,而“三角戏”也有别于许多传统怪物电影的套路。加上许多出色的水下拍摄镜头,让整部影片观赏起来相当有趣,即使看的是生肉也没什么问题。
它和市面上那些“妖艳贱货”相比最大的独特之处,还是片中展现出的“怪物也渴望被爱”这一思路。鱼人有好奇心、会恐惧、会愤怒、也会爱上人,然而它最后的命运依然是被资本主义子弹射杀,很自然地会让许多观众感到于心不忍。
你当然可以不需要看过这部1954年的老片子,但如果身为一位影迷、尤其是怪物电影爱好者那么至少应该听说过它。而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世界上最知名的怪物迷之一,吉尔莫.德尔.托罗用一部《水形物语》完成了对这部童年经典的完美致敬,填补了一个不为人所接受的怪物长达数十年的遗憾。
Bethesda有多喜欢这片子我想也不用多介绍了,早在《辐射3》里,螃蟹王的形象就几乎是对黑湖怪的完美致敬。而作为影片的“辐射变种”,《鱼人逆袭之夜》也是所有虚构电影里面,唯一拥有正式预告片待遇的片子。就连预告片里的标语,都暗示了剧情中的鱼人,一样是来自远古时代的生物。
通过两百多年来始终在电影院不断重复的片段,可以看出片中的鱼人形象应该就是用了《辐射4》螃蟹王的建模。不过如果用的是辐射4偏野兽样貌的版本,真的可以实现早期怪物片主角定番镜头:公主抱?
老实说“XX谷大屠杀”我能想到的有两部片子——都是烂片。不过既然是科幻恐怖周,那么相比另一个纯粹的杀人狂题材,我想还是恐龙谷相对比较靠谱些(虽然其实也没什么科幻)。
这部叫做《Massacre in Dinosaur Valley》的片子内容本身并没有多少值得介绍的,但它的背后有着另一个很值得玩味的点:食人族类型片,以及这种电影所代表的美国电影部分现象。
食人族电影,是一种在70~80年代呈现极其诡异的繁荣现象的小成本类型片。如果你是经历过录像带年代的人,多多少少都会租到那么一两部“食人族”,而且我敢保证每个人对内容的陈述都不会有太大的区别。
这种将一个类型片大规模复制的行为,往往被称之为“Exploitation film”(剥削电影)。这玩意儿的译名当然和什么民主自由权利之类的无关,它指的是对某一种类型片、尤其是B级片产生的利益进行毫无保留地压榨剥削。
像是曾经的《活死人之夜》掀起的僵尸片浪潮,或是探险寻宝故事都有过成为剥削电影的”黑历史“。当一种本身就是低成本的类型片获得了成功后,制片方就加大力度用同样的模板复制出大量粗制滥造的作品,以期在短时间内榨干最后一滴油水。
对我个人来说,我不认为“B级片=剥削电影”,事实上很多B级片的题材和手法,只有极少数案例才能形成大规模复制品的局面。多数情况下,B级片依然是遵循着瞎JB搞的思路,由创作团队尤其是导演,自己决定内容与风格的。
作为在70年代盛行一时的食人族题材,好莱坞的B级片商们自然也不会放过。这种电影的海报基本上都是一个被束缚的落难者、一群土著以及原始森林的背景,而故事内容也基本上围绕着这种基调转。
哈,所以我们回到辐射的背景。你觉得在辐射的世界观下,该如何拍摄一部剥削电影——这里头就几乎全部都是剥削电影吧!?
“20XX年,人们侦测到了一个封闭的山谷中,出现了大量核子反应。为了营养丰富能量满点的核子力量,一支科研小队被迅速组建并派遣过去。然而让队员们没有想到的是,在这里的核子能量因为没有经过核子可乐工厂完美的调和,会让吸收了核子能量的人狂性大发,最后变成杀人魔。在核子可乐公司的介入下,核子谷的能量终于得到了净化,人们可以随意享受核子谷的核子能量了。可喜可贺可喜可贺呐!”
顺便一提,另一部我想到的片子叫做《Memorial Valley Massacre》,我觉得如果是”纪念碑谷大屠杀“的话,这片人气肯定会高很多。
如果是看游戏里给的名字,我第一时间还以为是忍者神龟的爱情片......
虽然名字很无厘头,内容也是彻头彻尾的胡逼科幻片,但看下去意外地带感。从名字来看如今的各位应该很容易就猜到故事内容了——你家男人是个王八蛋,都是外星人的错。好吧,剧情要服务于设定,我暂时算是接受这种说法。
在50年代、尤其是50年代恐怖片里头让女主角救男人这种行为,可以看出片组还是相当有胆量的。整部戏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点:婚姻危机、即将到来的冷战思潮等等。而强大无比的外星人却害怕狗这点,也尽显了B级片一贯的胡逼感(听说片中有解释这个设定,不过这种影片看的基本都是没翻译的生肉,所以并不了解详情)。
影片的名称在当时是一种风潮,在二战结束后,这种第一人称形式的故事展现手法深受美帝人民的喜爱。“我-XXXX”格式的电影、小说等等文化产物的标题层出不穷。虽然我不知道有没有联系,但这种对“代入感”的追求,是否和如今的欧美玩家更青睐第一人称也有所关联呢?
早在核弹落下之前,就已经有许多关于突变的预防教学。所以可以推测,在辐射的世界观里,受到放射性污染会导致变异,早就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了。只不过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这不过是十分遥远,或是娱乐节目里的笑谈而已吧。
如果新理诺的AV制片商们看到了这部电影的记录,商业眼光敏锐的他们一定会立刻推出重拍版——主角已经订好了,将会聘请到破碎丘前警长马可士担任男主角。而希彼夫人作为新理诺的大众情人,自然会是当仁不让的女主角人选。
《指挥官基德》的最后第六部作品。虽然不是电影,但我一看到这个名字就首先想到了BJ的孙子。反正id也是如今也是Bethesda旗下的,互相玩个梗致敬一下也没什么毛病。
由于我对于老电影也没有什么了解(毕竟不是影迷),所以只能找到这几部片子的原型,而且还无法100%确定是正确的。而更遗憾的是,另外几部没有介绍的作品,我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有什么联系,即便是查了一圈维基也没有发现什么典故的介绍,只能留到以后再考虑了。
评论区
共 3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