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兵制度,在中国史领域是不可不提的一环,在府兵制度之前的封建王朝,征发与简点是补充兵源的主要手段,府兵制崩坏以后,招募被更多采用。本文将从西魏开始,一直到隋唐时期,尽可能以简单易懂的方式介绍中国府兵制度。
从魏晋到隋唐,府兵往往指代某将军府,某都督府或者某某军府的士兵,例如东晋谢玄(“旧时王谢堂前燕”的“谢”就是谢玄的谢家)以建武将军官职驻守北境,所率的镇守北境某将军府的兵,就称为“北府军”。晋朝刺史往往兼督军事,历史上并称为“府州”,而又因为军府权力比州郡更大,因此称府州而不是州府。
北魏时代,军府属于通称,属于军府的兵,统称府兵,军府的户口有”府籍“称”府户“,世代执掌兵役,也就是兵户。但相对于军府而言,军户,府户与兵户等等,适用范围比军府更广泛,此处按下不表。
隋唐军府专门指代府兵制度下的骠骑府(后改称鹰扬府,折冲府),军府作为府兵所隶属的府的专称,逐渐确立,而府兵专指鹰扬府或折冲府的兵,也开始趋于一致。
府兵的兵户制度下,家中男丁要服兵役,没有合格男丁,造一个“男丁”也要去服兵役。
封建古制言”天子六军“,西魏北周时期设八柱国大将军,而西魏末年只有六位实际统领军队,而六位柱国大将军每位有两位大将军,大将军有两位开府将军,开府将军率领一个军,每位开府将军有四位仪同将军,所以一共是“二十四军,九十六仪同”。然而这个数字不是固定的。
唐太宗贞观十年,军府专名确定为折冲府,府长官改称折冲都尉,折冲都尉的名号略低于隋朝鹰扬郎将,自秦汉以来都尉一般是郡县级军官,郎将则列入将的范围,属于中央一级军官。军府长官改称折冲都尉后,其实际职权随着名号的变更不免有所削弱,而州郡长官虽然不直接管辖折冲府,但点兵、练兵以及发兵等事务,刺史与太守是参与的。
《卫公兵法》说:“凡以五十人为一队,每三人自相得意者结为一小队,又合三小队得意者结为一中队,又合五中队为一队。”多出来的五人是队内的正副队率,左右执旗,押官。然后“三队失一人或九人队失小队二人,队头斩首。”因此府兵往往在严刑峻法下具有极高的纪律性与组织度。
唐朝关陇军事贵族的子嗣往往进入内外府兵中的内府,是皇帝亲军中的亲军,精锐中的精锐,皇城外围是十二卫,由各折冲府轮流抽调普通精锐“上番”。(上图是“玄甲军”)
唐初,虽然秦汉的军功爵位被取代,但均田制带来的是永业田、职分田、勋田等等,自从北魏以来,均田制度不断修改与完善。唐代均田制规定“丁男受田百亩,二十亩为永业田,八十亩为口分田,凡迁徙及贫穷不能安葬的得卖永业田,自狭乡被允许迁入宽乡的得卖口分田,一般已卖田的依法不能再受田。”因此至少在唐初,土地买卖是有严格规定的。
接下来是重点,官贵永业田“九品二百五十亩,最高亲王一万亩,正一品六千亩”,勋田“云、武骑尉六十亩,最高上柱国三千亩”。而给各官署通过租地来充当办公经费的公廨田“上中下州,上中下县同样有各自所拨的份额”如果不给田地,则以钱财代替。
通过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土地作为农耕文明的硬通货,乃至于比对如今信息时代对房产的需求,在唐初均田制下是与官位,勋位直接挂钩的,“军功授爵授田授官”如此看来并未消亡。同时“三品官子嗣可继承七品官职,五品官子嗣可继承八品官职,七品官子嗣可继承九品官职”,进一步巩固了在均田制与府兵制的配合下,唐初的“军功爵制”。
既然说过是“军功爵”了,不得不讨论平民的上升渠道,依照均田法令,地主想多占土地,一是做官,一是在战争中获得勋阶,而从北魏时代开始,奴婢一样可以受田。府兵在唐初已经兵农合一,折冲府是当时的军校,“三时为农,一时讲武”的政策,对于读不起书的最底层,成为一名府兵就是最好的出路。
科举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军营里的老哥们说话又好听,讲武的长官不知道比文弱书生高到哪里去了,吟诗作赋一点都不WAAAGH,俺寻思俺就想跟着陛下来一场W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GH!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对于一个祈求万世王朝的统治者而言,他必须考虑到子孙后辈作死时会不会被推翻,对于李治而言,杨广被群起而攻就是最好的例子,而李唐皇族的玄武门之变,想必也是印象深刻,那么摆在他面前最大的维系万世王朝的敌人是什么呢——均田令与府兵制。
“人间议者,皆言近日征行,虚有赏格而无其事。……黔首虽微,不可欺以得志;瞻望恩泽,必因事而生心。既有所因,须应之以实;岂得悬不信之令,设虚赏之科?比者师出无功,未必不由于此。……赏绝不行,勋仍淹滞,数年纷纭,真伪相杂,纵如沙汰,未至澄清。臣以吏不奉法,慢自京师;伪勋所由,主司之过。”——《旧唐书·魏元忠传》
“时承平既久,诸卫将军自武太后之代,多以外戚无能者及降虏处之。而卫佐之官,以为番上府兵有权,朝要子弟解褐及次任之美官,又多不旋踵而据要津,将军畏其父兄之势,恣其所为。自置府以其番上宿卫,礼之,谓之‘侍官’,言侍卫天子也。至是,卫佐悉以借姻戚之家为僮仆执役,京师人相诋訾者,即呼为‘侍官’。时关东富实,人尤上气,乃耻之,至有熨手足以避府兵者;番上者贫羸受雇而来,由是府兵始弱矣。时人为谚曰:‘将军大彍骑,卫佐小郎官’是也,将率相固为卫佐下视矣。”——《邺侯家传》
即,对有功者克扣勋田,应享有的特权没有;对外戚亲信则滥发勋田。
唐初的府兵有三项考核标准——资材、材力(体能、军事素养等)、丁口,其中资材第一,府兵三年一拣点,合格者上军队番号,六十岁退役,徭役免除、赋税减免,军名通过简点确定,主要从合乎标准的民户中选择(北魏将民户按照资材多少分为九等)。
而到了“开元盛世”,富户从踊跃参军到规避兵役,往往雇人代替参军,权贵子弟轻视府兵,严格的律法在权贵和官吏的勾结下变成一纸空文,由一家到多家富户供养一名府兵,到强制贫户代替富户服役,军队的游侠混混越来越多,最后“劣币驱逐良币”,讲武的折冲府也无力维持,武备空虚,唯独靠在边境战力强大的归化部族粉饰太平罢了。
经过李治与武媚娘的努力,昔日的均田令+府兵制,在开元盛世的阴影中逐渐被募兵制踢出历史的舞台。
评论区
共 77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