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亚哈。叫我以实玛利。”
发售也有大半个月了,各位《潜龙谍影V》都玩得怎么样了呢?
冷静一点,这里不是要剧透。哎大哥你别跑啊我艹...
无论《潜龙谍影V》是不是真的没做完,是否小岛还有很多的东西想讲给玩家,这款游戏已经成为了整个《潜龙谍影》系列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也是改变了整个《潜龙谍影》系列面貌的一作。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虽不完美但绝对令人难忘的结尾和谢幕。
早在大家对着预告片流口水的阶段,小岛秀夫在预告演示中就毫不掩饰《潜龙谍影V》对各种小说、音乐和电影的致敬和借鉴。这一次,小岛秀夫选择的作品是《1984》和《白鲸》。
你可以说《1984》+《白鲸》+大卫·鲍维=MGSV。
作为一个已经简单通关的玩家,我斗胆这样说:整个《潜龙谍影V》展现了小岛秀夫对《白鲸》和《1984》的透彻理解,这款游戏因自身对《白鲸》的巧妙借鉴和对《1984》的独特重构令人拍案叫绝。
正因为如此,《潜龙谍影V》不仅仅是一个能震撼MGS系列忠实粉丝的收官之作——对于那些全然不了解MGS系列的玩家,即使对其中人物的身世和故事不甚了解,这款游戏本身绝妙的故事和其传达出的思想依然独一无二,更别提本作充实而丰富的玩法了。
另外请放心,阅读《白鲸》和《1984》不会剧透《潜龙谍影V》。等待中文版的各位,你大可以听着大卫·鲍维的歌曲把这两本书读完,如此一来《潜龙谍影V》将更多添一份魅力。
首先要承认,《白鲸》和《1984》这样的经典著作,今日这满篇戏言的愚钝栏目是绝无资格进行导读和推荐的,只能在这里多嘴一二:
不要畏惧这两部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思想,仅仅作为故事,这两本书就已经精彩绝伦了。
(另外白鲸写的是19世纪的捕鲸业,请别脱离这个时代背景——也许其中惨烈的捕鲸场面的确让你有点不快,但要知道那个时候是没有什么环保主义的概念的)。
至于《1984》传达出的残酷而绝望的政治隐喻,以及《白鲸》对复仇那种质朴又惨烈的描绘,这些在读罢的那一刻,相信自然能有所体会,不必刻意追求。当然,这两本书之所以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之所以能让小岛秀夫如此喜爱,其中能蕴含的东西显然也不会止步于此——既然这样的话,不妨读上第二遍乃至第三遍如何?
当然,如上所言,今儿我们不是来推荐《白鲸》的。看完《潜龙谍影V》在精神上有这样一头巨型的抹香鲸,然后再试试另一种海兽怎么样?比如说,利维坦?
"谁能撬开它脸上的门?那鳃颊中牙齿四围是可畏的。
它以坚固的鳞甲为可夸,紧紧合闭,封得严密。
这鳞甲一一相连,甚至气不得透入其间,
都是相互联络,胶结,不能分离。
它打喷嚏就发出光来。它眼睛好像早晨的光线。
从它嘴里发出燃烧的灯火,与飞迸的火星。"
——《圣经·约伯记》(以合译本为基础,略有改动。出自短篇小说《脸上的门,口中的灯》译注)
《脸上的门,口中的灯》是国内出版的罗杰·泽拉兹尼小说集的首篇,也是这这本小说集的名字。和这个令人很难理解的名字一样,这是一篇让人读起来云里雾里的短篇故事。
简单地说,如果《白鲸》说的是人们在地球上驾着捕鲸船捕猎鲸鱼的故事,那么《脸上的门,口中的灯》就是讲人们在金星上驾着巨大的捕鲸母舰捕猎类似鲸鱼的巨大海兽的故事。
在《白鲸》中,捕鲸人发现鲸鱼后,就让猎手们乘着小船与鲸鱼面对面地搏杀;
而在《脸上的门,口中的灯》中,金星上的捕猎者也许拥有更高的技术,但手法同样的朴实和残忍:他们使用大型机械驱动鱼线,也需要一个人穿好装备潜入金星(鬼知道是什么组成的)的大海中,手动激活鱼饵上诱使海兽的装置——这个人被很黑色幽默地称为“鱼饵人”。
《白鲸》是一个有关复仇的故事,《脸上的门,口中的灯》也是如此。莫比迪克让亚哈船长失去了一条腿,我们的“大鱼怪”给了我们主角一次彻底的失败,断送了他本应辉煌的一生。
但《脸上的门,口中的灯》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复仇”故事。
正如本篇名字对约伯记利维坦这一典故的借用一样,《脸上的门,口中的灯》本身就如同对圣经《约伯记》的改写。圣经中的义人约伯受尽苦难,而其虔信之心也因此发生蜕变(其实某种程度来说,《约伯记》就是天主教文化语境版本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但强调的不是“大任”,而是“相信神”和“虔诚”),《脸上的门,口中的灯》的主角的故事有些类似,没有了信仰和宗教,而是正视自己、振作起来。
说真的这谈不上是一个从设定上看抓人眼球的科幻作品,故事篇幅不长也很平淡。整本罗杰·泽拉兹尼的小说集都是这样的小故事,它们中的很多,包括这本《脸上的门,口中的灯》在内,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很难说是科幻作品。
但我还是要把它推荐给你——因为这是一篇写“人”的科幻小说。在《脸上的门,口中的灯》中,你能读到大段大段的自言自语,快速转换的简短对话,翻来覆去的内心独白,但就是没有那些一般人心目中的“科幻”段落。作者对于任何层次上的技术描写似乎都感到不耐烦,基本上能少说一句就少说一句,即便是对技术设定必要的介绍和描述,也总会加上丝毫不考虑严谨性的、华丽而飘渺的比喻;然而一旦开始讲故事、塑造人物,你又能感受到作者明显变得兴致勃勃,运用起各式各样复杂的手法来。
这是一篇全然不追求严谨(请注意,不追求严谨并不代表不严谨)设定的科幻短篇。在这里你读不到超脱人类视角的心忧天下,也看不到对技术的展望和反思;这里没有宏大的世界观,只有一个精雕细琢的小舞台;没有恢宏的全景拍摄,只有干脆利落的特写镜头,在这里你看不到文明的积淀,你只能看到一个落魄的男人的挣扎、颓废、自暴自弃,并感受到在他暴躁和冷漠的行为背后隐藏着的,那个炽热的灵魂。
最令人回味之处在于,你阅读的那些飘渺的、啰嗦的、意味不明的、玄虚的、甚至颠三倒四的文字,其中有太多的“留白”,这些空白中隐藏着严禁而考究的技术设定。然而它们从来不曾大规模地出现在行文之中,作者对它们的描写只有三言两语,仿佛它们并不重要,而正是这纤细的“三言两语”,牢牢地支撑住整个文章。
《脸上的门,口中的灯》,以及这一整本短篇集里其他的故事,都是无法以“软硬”界定的科幻作品。
这就是罗杰·泽拉兹尼的作品的魅力。他无愧于新浪潮旗手之名。
罗杰·泽拉兹尼,这位作家总是和新浪潮运动密不可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并不公平,因为罗杰·泽拉兹尼本身是一位同时在科幻奇幻领域都达到巅峰的独特作家,,与引领了新浪潮运动相比,能“把科幻作品写得比奇幻瑰丽、把奇幻写的如科幻严谨”才是更加能被读者铭记的、不可思议的才能和成就。
但泽拉兹尼无愧旗手之名。提及新浪潮我们不能不提菲利普·迪克,但和迪克如同天神一般“自我燃烧”式的璀璨光辉不一样的是,罗杰·泽拉兹尼从开始创作之初就有意识地重视对科幻作品文学性的提升,即使以降低可读性为代价也无所谓——他很确信这就是科幻文学变革的突破方向(这个时间点正是黄金年代的末尾,被框架束缚下的欧美科幻作品思路枯竭,质量开始下滑);同时他还主张科幻小说应该关注和描写心理学、社会学和语言学。
可以说他主动地扛起了这面大旗——他的确是旗手之一,甚至可以说是走在最前面的那个。
受他影响的科幻作家众多,你最熟悉的可能是那位乔治·啊·啊·马丁。
有意识地阅读新浪潮科幻的读者并不多,而就在这样一个圈子里,菲利普·迪克的受欢迎程度也应该强过罗杰·泽拉兹尼。因为你不得不承认,菲利普·迪克的作品读起来就是非常的刺激和过瘾,因为那种癫狂的、无拘无束的惊人念头搭配迪克独特的写作风格,实在是太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了。
罗杰·泽拉兹尼不是那样的作家,但他有自己不可替代的风格。
咳,请注意,这是这个小说导读栏目第一次尝试卖弄一些笔者本人也说不太明白的概念:文笔。
用“隽永”形容科幻作家的文笔说实话有点奇怪,但罗杰·泽拉兹尼写的东西就会给你这样的感觉——在阅读他的任何作品时,这两个字儿将会自然而然地跳进你的脑海。
有些科幻小说的行文风格都非常的朴实、简明、干脆,与其一板一眼的严谨内容相映成趣(比如《三体》,比如《日本沉没》,比如《基地》);有些科幻小说写得华丽至极,简直不能更合适那些光怪陆离的奇妙点子(比如《濒死的地球》和...呃我印象中能华丽的给人留下印象的作品不太多),读起来仿佛书页自己都在疯狂闪烁动词大慈。
但罗杰·泽拉兹尼的小说和这两种都不一样。他的作品经常出现自白式的叙述,就仿佛作者想要亲自讲述一般。
不是那种质朴的、亲切的、好像壁炉旁酒吧里娓娓道来的吟游者的感觉。
硬要说的话,只能请你想象一下曾经全盛时期辉煌的穆斯林宫殿里,华美的大厅中间站立的那些姿态优雅、思路敏捷、自信而自知的诗人,想象他敬礼致意,然后抬手开口吟诵——
罗杰·泽拉兹尼的科幻/奇幻作品就是如此,读起来就像诗一样。
在这里我所说的不是他的文字多么的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感,能够伴着小调唱出来,而是说他讲故事的方式和诗歌拥有相似的气质,哪怕译文版本拥有多么生硬的翻译腔都无法掩盖。
绝对意义上的随心所欲,但是张弛有道;不合任何规律,但是服从于美感。从来没有那种一板一眼的、仿佛“停滞下来了”一样的描述,故事本身就像流水一样持续流淌着——有趣之处在于,泽拉兹尼的故事经常讲得时断时续破碎不堪,可读起来就惊人的流畅
(作为狂热的赛博朋克粉丝,我依然要承认,被我奉若神明的威廉·吉布森所运用的那种支离破碎的叙事手法,读起来可没有泽拉兹尼的小说里的这么棒)
你常常会一口气读两三页,回过头来总觉得似乎什么都没讲,但故事已经了然于心——罗杰·泽拉兹尼的行文绝不是那种“富有画面感”的模式,当需要描写画面的时候,他会巧妙地拉开架势去主动描绘。它不会为你传达“画面”,它能直接为你传递“感觉”——就像诗一样。
当然,实际上有的时候读起来极为莫名其妙,而且挺让人恼火的...
另外一点非常有趣的是,罗杰·泽拉兹尼的故事读起来非常的“干净”。你要知道新浪潮运动基本上就和嬉皮士运动重合,泽拉兹尼显然和那一代人一样,非常仰慕东方神秘文化,也深受影响(你真该看看他是如何巧妙运用传统的日本文化元素的),但很少能看到毒品等迷幻体验的影子——简而言之,他的故事非常富有神秘气息,但那种飘渺绝不混乱和无序。
比如说,罗杰·泽拉兹尼也创作过赛博朋克风格的短篇作品——但和早期赛博朋克小说的那种肮脏、混乱、扭曲的朋克风格完全不同,他能把赛博朋克故事写得富有东方禅意,甚至还成功带上了浮世绘的脱俗气质。
我所说的短篇名为《富岳二十四景》,灵感来源于葛饰北斋的浮世绘名作《富岳四十六景》。它收录于国内出版的、罗杰·泽拉兹尼的另一本短篇小说集《趁生命气息逗留》中。虽然获得了雨果奖,但这个短篇相当地不讨人喜欢,甚至可以说充满了典型的、新浪潮时期科幻小说的缺点:故弄玄虚、可读性低下,逻辑混乱,设定薄弱等等。但毫无疑问这篇隽永的小故事对于赛博朋克作品来说就如同一股清风,其中强烈的东方风格相比也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为什么不把这本名为《趁生命气息逗留》的小说集和《脸上的门,口中的灯》一齐推荐呢?这当然是因为有关这本小说集,我们还有更多可以聊的。来日方长,我们总有一天要说到它。不只是这本小说集,还有罗杰·泽拉兹尼的其他长篇,它们的每一本你都不应错过。
我总是下意识地向别人推荐罗杰·泽拉兹尼的作品。你不一定会喜欢,但请务必试一试。
我是一个疯狂热爱着新浪潮科幻文学的人,所以在最后必须要强调这一点:新浪潮科幻并不是一个优秀到让其他类型的科幻作品黯然失色的流派。
是的,在推荐你《脸上的门,口中的灯》时,我的确过誉了科幻的新浪潮运动。甚至可以说,对于罗杰·泽拉兹尼我也有过度吹捧的嫌疑。
新浪潮时期的作品有非常非常严重的缺点,这些缺点包括并不限于:
罗杰·泽拉兹尼大概是新浪潮作家中作品里以上毛病最少的一位(这也是为什么那个听上去灿烂无比的年代真正沉淀下来为我们铭记的作家并不多,但他是其中最重要的),但即便如此他也无法彻底避免自己的作品中出现这样的特点。
所以今日我向你推荐的是这本短篇小说集《脸上的门,口中的灯》,而不是那近乎完美的《光明王》和《安珀志》。这本小小的集子里蕴含着新浪潮运动所有的魅力,也包括各种令人恼火的部分。
当然啦,新浪潮科幻的缺点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它的优点。正因为这些作品中技术描写比重很低,所以它们非常适合一些讨厌科幻作品“过度硬核”的读者(比如说我这种文科生)来阅读;正因为作品的气质如此神秘而飘渺,所以才非常适合装逼。
说到底新浪潮运动为科幻文学带来了什么、有什么历史意义之类的事情,就留给科幻文学研究者就考虑吧,作为读者,只要记得这段时间为我们带来了读起来完全不一样的作品就够了。
我推荐每一个对科幻不感兴趣的朋友阅读新浪潮时期的小说,因为这能让他们明白科幻文学中也有绝美的行文,而不仅仅是异想天开;
我推荐每一个对科幻产生兴趣的新科幻迷阅读新浪潮时期的小说,因为这能让他们明白科幻还是一种文字的艺术,而不仅仅是有趣的点子的集合;
我推荐每一个热爱科幻的朋友每隔一段时间就读上几篇新浪潮时期的作品,因为这能打破任何一种对科幻的“刻板印象”,让我们意识到科幻永远都有无尽的可能。
无论何时,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是谁,都可以随手拿起一本新浪潮时期的科幻小说,因为它总能给你惊喜。
评论区
共 3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