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运杂学碎片,共同学习进步】 032 反切法 古人学汉字时,很早就出现了“注音”的办法。常见的有“直音法”,找一个同音字;“譬况法”,找一个音近字再说明读法;以及最复杂但最严谨的“反切法”。 反切法的发明与佛教有关。 汉朝时,佛教传入中国,许多古人开始学习佛经所用的梵文。梵文是一种字母文字,这让古人意识到汉字的读音也可以拆分成声母和韵母。 在东汉后期,汉字的反切法被发明出来,简单来说,就是用两个汉字组合给一个字注音,第一个字表示声母,第二个字表示韵母和读音的声调。 例如“贡”:写作“古送切”(最后一个切字表示是反切法注音),取“古”的声母“g”,取“送”的韵母和声调“òng”,拼出“贡”的读音“gòng”。 再比如“缓”,写作“胡管切”,取“胡”字的声母“h”,取“管”的韵母和声调“uǎn”,拼出“缓”的读音“huǎn”。 反切法对古人来说易懂好用,在汉语拼音出现之前,一直是汉字最主流的注音方法。 古人对反切法的喜好甚至发展出一种文字游戏,称作“反语”,有点类似谐音梗。玩法是将某个双音节词按顺序用反切法拼出一个字,再按反序拼出一个字,以谐音组成新词。 比如南北朝时期,陈国的亡国之君陈叔宝的名字,“叔宝切”是“少”,“宝叔切”是“福”(福的广韵声母是“帮”),合起来是“少福”,意味着早晚要倒霉。原文出自《南史·陈本纪下》,“或言後主名叔寶,反語為「少福」,亦敗亡之征云。”
食品经营许可证 JY11105052461621
©2024 GAMECORES
评论区
共 10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