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 Obsidian 开发者转发的一张图,描绘了研究笔记工具的各类人的现状。
我的观点是:管它什么笔记工具,管用就行。
哪怕用了这么久 Notion 和 Obsidian,我到现在还在用纸笔,想要专注、快速的整理思路就很适合,相比之下电子笔记则会免不了各种干扰、开始动笔的阻力。
距离我写文分享自己在 Obsidian 做知识管理,已经过去了快一年,这段时间里我自己的笔记实践也在发生着变化,除了上面提到的发现纸质笔记的妙处,我的 Notion 和 Obsidian 则经历了这些变化:
Notion:更多用来管理碎片化信息、规整的数据或是需要在线分享的信息。
我在手机上设置了屏幕小组件,可以在主屏快捷的记录各种碎片化的内容,比如灵感、动态草稿、快乐的瞬间。
规整的数据,我主要用于工作和个人的 PM、兴趣内容库管理(比如游戏、图书、课程)等,用得比较多的数据库,都可以搭配自动化来提升效率。
工作上,需要人跟进处理的信息搁置久了自动提醒、单子状态更新后自动艾特后续跟进人,前不久为了应对头疼的工作量统计上报,我还实现了多个数据源自动汇总数据,几分钟就能搞定。
个人方面,我创作数据的追踪、日常发布内容的归档也都引入了自动化,每天 Notion 里都会更新我主要活跃平台的帐号数据、近期发过的内容信息,这些让我做分析省事了不少。
Obsidian:更多用于需要长期参考、保证离线访问的笔记,我近期也在尝试结合 PARA 优化。
之前分享我自己的知识管理方法时,很多读者朋友反映「文档笔记」启发很大,这是我从编程开发领域那边学来的框架,用教程、解释、如何做、参考 4 类文档限定每篇笔记的讨论焦点、呈现方式,类似于笔记的「原子化」,当时我的感受是借此解决了「笔记复用难的问题」,用在了我需要长期使用的永久笔记上。
而 Obsidian 知识库里其他部分,则是简单分出了碎片化的闪念笔记、输入知识带来的文献笔记,这两块我当时并不是很满意,尤其是闪念笔记随着每天的灵感增多,很容易堆积降低能见度。
为了更好的管理灵感,我试过不少方法,问过日常追逐创意、做独立游戏的哥们,也找过谈灵感管理的教程,学过 Coursera 上谈创意的课程……
最后我用到现在的,是在 Notion 里做了个灵感笔记库,做好了模板,每次想到东西就往里写,AI 可以帮我写一段简单的摘要、提取其中的行动事项(配合人工调整),想聚焦看一部分笔记也可以按时间筛选,不用总是密密麻麻堆在一块了。
到现在,我知道自己并不想成为记笔记的高手,比起笔记方法更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解决实际的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的问题。
用得多,才能理解自己的需求、偏好以及各种工具方法的优劣,笔记工具是有很多,但我们不必一直在尝鲜工具,而落下了需要解决的问题。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