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中国文学常识》与 读后感
2024.6.5
评论·书籍·《中国文学常识》
评《中国文学常识》
版本:
出版:天地出版社
版次:2019年1月第1版
印次:2019年1月第1次印刷
ISBN:978-7-5455-4348-3
开本:145mm×210mm1/32
作者:郑振铎
出品人:杨政
我来到图书馆,为寻找“中国古代文学”的相关知识。书架的那行空空荡荡,它孤独的矗立在那,很是显。取下后草草翻开几面,便产生借阅的想法。揣回家后,几天下来终于“啃”完。
古时,中华大地出现那多种多样的文学体裁,想必是自天而来的仙人下界传授的吧?当然不,是在一代代文学家笔下逐渐发展变化而形成的。锁死而僵化不变并非它们的特性,以诗歌为例,为更能表达出情感,它在数不清的诗人手中不断发展出新的面貌,从赋到诗,从诗到词,逐渐变化,呈现旧时未有的姿态,这是漫长的历史啊。
各种文学体裁的面貌被埋在故纸堆中,让人们难以看清。这本书梳理其根源,描绘其轮廓,论述其时间,并对主要的文学家及其代表作品也进行一一介绍评论。
这本书虽叫《中国文学常识》,但书名“名不副实”,因为其内容并非仅是常识性内容,而是在这四百余面里讲述从先秦讲到清末的中国文学发展历程,可将其视为本中国古代与近代文学简史。
此书主体架构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自先秦就,朝代随时间排列,此外有个别章节以文学体裁简史、介绍出现,独立于其他章节之间,例如讲述小说史与分类的“第十二章小说”就在“第十一章元明文学”与“第十三章清代文学” 之间 。内容方面,作者水平优秀,文字大多通俗易懂,一些理论到现在也不显过时太多。
它没有太多可以批评之处,最大局限之处只能说是时间。作者出生在清朝,难免对清代文化成果大加赞赏的同时忽视其不足。此外,当时所能看到的资料远无今日丰富,因此个别观点不可避免有苍老之态。
这本书是硬壳精装,有护封,书芯用纸不错,可惜没有堵头布。全书无图,皆是文字。
这本书值得一翻。如果是文学爱好者,可以多看。若想进行文学创作,它总能给予帮助,也可从书中整理出能帮助达成自己目标的书单。
《中国文学常识》读后感
一开始,借这书,是想当“配菜”,结果拿来一看发现是“主食”。看这本书时,冒出很多想法,经过整理后有三个方向。
关于清朝文化发展
清朝时,文学繁荣,蓬勃发展,我是从没想到的,单看这本书会得出这个结论,可若是结合其他书,会隐隐感到一些端倪。
作者显然弱化文字狱的影响。固然,文学繁荣发展,但与前几代对比,会发现,在晚清以前,清朝文学家们似乎很多去去钻研训诂古旧时的典籍、复兴旧时的诗歌,对文学体裁方面的创新却不似前几代的那般热切。他们大多选择拥抱过去却鲜有创造未来。严苛而吹毛求疵一点说,在晚期之前,清朝的小说作品,文学技巧进步并不明显,并出现不少对前人作品的续书,例如续写金批本《水浒传》的《荡寇志》。激进一些说,从后世的角度看,清朝的文学家们在小说方面并没有肩负起他们的历史责任,当然,我们不应苛求前人,路只能由我们自己走。
清代人喜欢删书,这种坏习惯远超先前各代,使得很多书历经千百年,却没熬过清朝。一些书因流传国外,才得以在这个时代重见天日。
倘若没有文字狱,清朝文学发展本应更加繁荣而百花齐放,中华文化则会更加繁荣。
关于文学家
我一直好奇文学家们的身份。
书里提到的文学家们的身份,似乎随时代发展而变化。自唐以前,多是文武全才,并且基本不是官员就是贵族,例如曹操,其担任丞相之职,曾统帅过军队。
而从唐代开始,有指挥军队作战经验的文学家(包括诗人词人等)减少,基本都是官员。再往后至宋金,出现没有担任官职的文学家,同时高级官吏更多。
明清之时,这些高级官吏出现则越来越少,很多是基层与中级的官吏。到清中晚期,善战的文学家,名单中数得着的似乎就只剩曾国藩(他也是诗人,书中他是因为诗而被提到的)了。
关于文学体裁
文学体裁并非天生而一字不可改,它们是帮助创作的“工具” 。它们因文学家而存在,而非文学家因它们而存在,它们出现的目的是帮助文学家更容易抒发情感,当它们愈发繁杂而追求浮夸,就越来越难以表达文学家们的想法,自然就会逐渐衍生出新的体裁。我们在熟练掌握它们后就不应该对它们太“敬重”,它们是工具,我们才是人。
一切都在发展、变化,不必纠结古时如何繁荣,要看我们在今天能创造出怎样的辉煌。
食品经营许可证 JY11105052461621
©2024 GAMECORES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