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零开始优化家里的收纳
1. 养成日抛的习惯
一次性丢很多东西有难度,但可以先试着每天丢一件不需要的东西,哪怕是明显的垃圾也行。
定一个固定时间的提醒,养成丢弃的习惯,这之后再逐步提升到每天两件、三件。
2. 聚焦一处整理
不知道从哪开始收拾的话,可以先挑眼下可见的一个小容器/空间,将其中的物品全部取出,按使用频率分为三组:一线(常用的)、二线(偶尔用的)、三线(几乎不怎么用的)。
丢弃三线中不需要的,按使用频率高的放回原位;在家里做这种分组,可以用保鲜膜+胶带铺在地面上垫着防污,用便利贴+记号笔分区。
3. 反向思考该丢什么
提到丢东西,常见的阻碍是「万一哪天就用得上了」,因此犹豫不决。
可以反向思考「需要用什么」而不是「该丢什么」,把需要用的放在便于拿取的位置,难以决定是否该丢的先放入暂存的箱子;如果收拾后腾出了空间,可以考虑从暂存箱「复活」一部分物品,如果空间不足,则要考虑与现有的替换,或是狠下心丢弃。
4. 根据场景相关性决定存放物品
定好每个位置的物品用途,整理时只放回用途匹配的,不匹配的暂放在别处,转到下一个位置重复这一过程,直至整理完所有位置;家内收纳空间可粗分为 3 类:家人共用、大人、儿童,下面再进一步细分:
- 家人共用:小件(文具、急救用品、书籍等)、囤积品(清洁用品、日用品等)、大件(季节性用品、被褥等)
- 大人用:衣物(应季、非应季、包等)、非衣物(书、杂物、纪念品等)
- 儿童用:娱乐(玩具、绘本等)、装扮用品(童装、园区用品等)、学习用品(书包、教材等)
我在规划过程中发现了 Miro 这个协作工具,感觉长期存放、更新各处收纳用途很好用,用基础图形能拼出大概的室内平面图、收纳空间分布(图1),在元素上评论就可以标注各处应该放哪类物品。
5. 按使用频率决定物品远近
单层的收纳空间,常用、保质期靠前的放外侧,不常用、保质期靠后的放在内侧;对多层收纳空间,上层放不常用的轻质物品,中层黄金区放最常用的,下层放重物和易碎品。
6. 按需增添收纳用品
家里乱不一定是收纳用品能解决的,先从减少物品数着手,只在能改善动线/提升便捷性时考虑引入新的收纳用品。
买之前可先用家里现成的纸箱/袋子制作临时收纳容器,以此确认需要多少个、多大尺寸的收纳用品,心里有数后再去线上/线下挑选合适的;尺寸方面可以备一个卷尺测量,拍摄要放置区域的照片,在照片上标注关键尺寸以便参考,这方面 nitori app 有内置功能(图2),但注册可能会卡到不少人所以我不太推荐。
收纳用品尽量找通用性强、尺寸丰富的同系列,这样视觉上一致性更好;选择时也要考虑自己偏好的收纳风格,重拿取便捷性的考虑开放式收纳用品(置物架、收纳架、衣架等),重视觉清爽的考虑封闭式收纳(箱、柜、抽屉等)。
以上内容,参考自收纳博主七尾亚纪子的 Youtube 视频和个人实践。
原视频 https://youtu.be/8eP7Az-kogQ
评论区
共 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