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更新过的“三观”》
“众所周知”,这两年我干过不少蠢事,但是从未在我生活中缺席的是音乐。这篇文章讲三观,首先就来说世界观-------你觉得世界中无法通过人为改造的现象。在我的世界观里,永远都存在的一个社会现象是----对底层人民的意志剥削,而底层人民的一生,我会选择Pink Floyd的Dogs这首歌来概括。每一次听,都会升起一股“愤世嫉俗”之感。那我怎么确定这种阶级不平等是不会消失的呢?你可能或感觉这个问题十分愚蠢,但是在我个人的例子里,虽然我从小也会看一些关于底层的书籍/电视剧/纪录片,但是生活水平并没有让我亲身接触过,父母也极力保护我不去“沾染”底层人民。直到这个暑假回国,被告知差不多破产的消息,我就确信了,底层不是一个固定的阶级,也就永远不会消失,他是一个随着社会变化,相对的概念,只要有阶级之分,他就永远存在,而目前在我的知识范围内并不知道地球上的任何一个我喜欢的文明是拥有绝对平等的。
那在这样的世界观里,我的价值观又是什么呢?价值观就是一个人觉得最重要,最值得用一生捍卫的品质,它可以是流动的。我父母是生意人,所以我小时候的价值观是:刻苦,能言善辩,金钱至上;加上我母亲很爱美,衣柜里有好多好看的衣服,“体面,美丽”也就融入了我的价值观。直到高中那会进了国际学校,那时候我自己很“着急”成长,但是由于对“时间管理”和“坚持”这两个特点漠不关心,经常会感觉无力,于是我目光所及总是那些有着丰厚家底,在学校里不是百分百刻苦的人们,“刻苦”这个价值观在那时候开始慢慢被“及时行乐”所代替。我想我是没搞清楚“IB教育”的核心,它鼓励学生探索各种兴趣爱好,自己做筛选,但是因为没法区分“朝三暮四”和“及时止损”的区别,我没有感做太多的探索,因为当时很不喜欢那种别人问我最近在做什么,或者我的兴趣爱好是什么的时候,我的答案总是在变化。可一切都是逃不掉了,那个年龄本身就是探索的年纪,我那时候没做,现在休学的时候照样做的是这件事,不过成本确实更高了---“社会上不太会有免费的社团”。每次想到这里我都哭笑不得。然后我把“及时行乐”的价值观一直“贯彻”到大二,偶尔当然也会有愧疚感,但因为没有一个人严厉地指出:”珠珠“,你已经不是我认识的那个人了,好好想想你的初心吧,我就在偏离我出发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最近,在体会了”刻苦“/”未雨绸缪“和”及时行乐“的”长线“后果之后,我决定还是将”未雨绸缪“放入我的主要价值观里,然后经我分析,我其实喜欢的只是及时行乐的其中一部分,也就是”创造力“。我相信灵感是创造力的养料,生活中有些灵感对人是潜移默化的,但另一些灵感是一瞬而逝的,我放不下的是对后者的执念,所以我会毫无规划地,想要”写歌“,”接触自然“,”研究人“。虽然我到现在还没太体验过,或者是很久没体验过,创造力带给我的”利益“了,(这点真的一直非常困扰我,将创造力转变成可以变现的东西对心智的考验是极其巨大的,所以我这个暑假以来一直在问自己,到底要不要把爱好变成工作,而我也找到了答案:当然,但是不是主业,让它变成副业),我经常会被别人一句:”你喜欢唱歌,写作,那你为什么不想办法把他们变现?“这句话给问倒。以上价值观是针对我个人的,对于”关系“,我也有一些新的想法。我从小有很多兄弟姐妹,而且我是感受过那种来自兄弟姐妹之间”无私“的爱的,也感受过来自父母”无私“的爱(但是后者在我印象中不够有说服力,因为我更多回忆起的是父母的”拉踩教育“,就会让我觉得她们并不是平等地爱着每一个孩子的,但是这个想法也在最近被彻底推翻),所以我从前的社交中延续了家庭的氛围和互相关照的价值观,能够在校园里和各种社会场景中容易地交到朋友。可以说和弟弟的关系是我”责任感“最开始的来源,我会觉得作为姐姐树立一个好好学习的榜样非常重要。同样是因为到了高中,我和弟弟都住宿,互相之间的交流,以及和家里人的交流都逐渐变得很少,我能感受到陌生,但我不愿意承认,所以也就在我慢慢不太能招架和处理学校里的人际关系的时候,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根源。于是我顺理成章告诉自己,是在做一个”“社会实验,即一个人生活,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到底会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在国外读大一的时候,我会说结论是”不会,反而会更快乐“,因为那时候我所有的出行都不用担心经济压力(父母提供费用),而那种”用人即弃“,不用对任何一个人负责或者花力气维系长期关系的轻松感让我感到十分上瘾。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有点得不偿失的”社会实验“,当我回到上海的家的那一秒开始,或者说,当我在机场看到来接我的母亲和姐姐的那一秒开始,我就知道,我是逃不掉对我和我”爱的“人负责的责任的。但是非常神奇,看到她们的那一秒,才是让我感觉”负责“并非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出于心疼和感恩的本能反应“。于是,我的”社会实验“得到两个”研究结果“:1. 没有稳定的社会关系,一个人的短期生活是无负担的,长期则是痛苦空洞的。2. 选择允许留在生活中/选择关系/做某件事时,有没有一种从心中而升起的责任感是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这样一来:合作,责任感也被我纳入了核心价值观。其实我还有个在进行中的”社会实验“,就是”踪迹“对一个人个人定位的影响。”踪迹“指的是一个人的过去的方方面面:所属的社会群体,所产出的内容,所记录的照片,所参与的人际关系,这个实验探索的就是”对踪迹的丢失采取不管不顾的态度会发生什么?“答案是“会失去一部分对自我的认知”,也会使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降低很多。而且一开始是不会意识到的,需要等到你开始发现,当下出现在生活中的东西已经从“选择所带来的结果”变成“摆脱不了的消耗型”关系的时候,一个人才真正意识到过去的一段时间,已经在和“人生观”不符的道路上行走了。
“人生观”是一个人在生命结束时,对“什么决定了这一生的意义”的看法。我从前没有细想过这个问题,就觉得我要的和社会大环境崇尚吹捧的差不多:经济独立,家庭美满,年轻有为,身兼数职。然后,在发现以上四个都只有满足“时间管理”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以后,我的核心价值观就从”盲目追求被看见“/”成为年少有为,家庭美满,受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变为了”具较好时间管理能力,经济独立且决策自由的世界女性。”细心的人可以发现,两者的区别在于“年少有为”,我对社会对年少有为的褒奖一直持有“疑惑”态度。人们可以吹捧接受“小大人”,却震惊于一些“坏种小孩”,为什么同样是“小孩”,做超出年龄的事情,前者是“神童”,后者是“潜在社会毒瘤”?这种根据年龄来评判一个人的社会价值的行为是极其可笑的,任何一个不自知且遵循的人,在我眼里是愚者;不自知也不遵循的是“自由人”;自知不遵循的是“理想高于肉身的人”,自知且遵循的是“有难言之隐”的人。我维度敬佩最后一种人。那我的人生观具体是什么呢?目前,我想说,我尽力成为一个经济独立以后有一颗“慈善心”的人。我多么希望这份慈善心是自发的,如果可以,我要捐钱帮助小猫们找到主任;我不要去山区支教,我要投钱改善山区教育环境;我要为环境保护出一份力;我要支持优秀的艺术家们。我很想支持科学事业,但是目前我应该不太敢,因为我不太了解这个领域,我想资助我了解的领域,我想这也算一种负责人的体现吧。
在总结人生观之前,我想聊下对爱情的看法。在今天的每一天前我都是个理想主义者。我对“爱情”的幻想也同样是理想主义的:遇见一个和自己兴趣相投,心理上大于生理上互相吸引的人。乍一看是不是感觉这是所有人的幻想,很正常?那可能你还没意识到你是和曾经的我一样的“理想主义者”。我们没有把“经济能力”,“家庭背景”,“三观是否相符考虑进去”。我们坚称这些是默认的考虑条件,可我想问,如果你在找另一半的时候,是默认这个条件,而不是在第一次见面就了解清楚这些“默认条件”,是合理的决策吗?其实我也想过为什么父母和我强调“门当户对”的概念时,我总是非常抵触,因为我寄希与一些和我成长环境大相径庭却仍然能和我惺惺相惜的人。可是1,这是看了太多理想主义电视剧的“后遗症”,2,如果能直接在门当户对的群体里找对象,成本可是要比在所有人中找一个特别的人要低太多了。为什么要引入“成本”这个概念?因为当你在找另一半上花越多的时间,你消耗的经历就越多,这些精力抢占了你去自己实现经济独立,爱好维护,亲密关系维系的自由感;说白了,如果一件事情抢占你的精力大于赋予你的能量,它本身就是一件可有可无甚至不必要的东西。简言之,婚姻对我来说是不必要的东西。但是喷子们别想着拿着个点喷我,不必要不代表我行动上不会表现的“想要”,因为“不必要”是理性的结论,而人是理性与感性并存的,我不保证哪一刻我的感性会胜过理性。而这一刻是我认为人身上,却别与所有一切其他物种最美丽,最美好,最神秘的时刻,可以说在人生中体验几次这样的时刻是我所求而非所斥的。再来说下“亲情”吧,昨晚和我妈的聊天令我印象挺深刻的,我也问了她的三观(价值观比较模糊,世界观是“坚持刻苦的人是最可能收获成功的人”,人生观是“事业有成,去几个世界上最美的地方,永远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她说从前她的人生观会是“每个子女的成就都超过父亲”,现在她知道把自己的人生意义建立在另一个人身上是很可惜的事情,所以我很高兴听到她如此描绘自己当下的人生意义。因为这个对话,我从小就有,但中途被我遗弃的一个人生观----“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那一刻向回旋镖一样,猛扎进我的手心。
所以总结一下吧,2024/11/14,我最新的三观如下:
世界观:这个世界永远都有阶级之分,且阶级是流动和相对的概念
价值观:勤奋刻苦,创造力,合作,责任感以及时间管理的能力,是我在这个时间上觉得最值得“捍卫”的价值。
人生观:在生命结束时,经济独立且有余力资助我关注的领域(环境,小动物,教育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怀着一颗对爱的人/对这个世界的感恩的心,就意味着我的一生是有巨大意义的。
ps.人生观的一个附加的意义是“通过教育子女,留下一个怀着我类似的三观的个体,继续在世界上发光发热。”但这点就如我之前所说,是个可能性,孩子会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如果我希望“传承”我的价值观,有很多其他的方式可以采取,甚至我认为只要我在做这些有意的事情,无意当中就已经感染到了很多人了。这样的话,是否给与另一个个体生命将取决于我是否准备好,精力痛苦,让另一个生命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精彩”。我强调“精彩”的原因是,只有当一个人觉得这个世界足够美好,想和另一个生命分享,仅出于这个理由的生育,才是对自己最负责的做法。
好了今天就分享这么多,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受到我关注的播客《纵横四海》的主播melody的最新公众号文章的启发,也正好觉得有必要梳理一下我的三观,方便指导我未来的行动。很开心能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多思考,多感受,多多发现“美”,多多捍卫“美”,拥有充实的每一天!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