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意媒Libro.it所说:“利托里奥级战列舰绝对体现了大舰巨炮时代意大利海军建造业的巅峰。”本文将着重介绍利托里奥级战列的发展过程,并以此为基点讲述意大利皇家海军那些不断挣扎的历史。
于 1930 年签订的《限制和削减海军军备条约》(即《伦敦条约》)中第二十三条规定:“……本条约有效期满后仍然有效,直到任何一签约国提出声明废止该条约的意愿满两年为止。此时该条约将被视作经过所有签约国同意而宣告废止。该声明应以书面形式提交给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在该声明被提交后的一年内,各签约国应进行会晤。”
现在看来《伦敦条约》中的这项规定是颇具前瞻性的,在与《华盛顿条约》的共同有效期到来之前预见了国际形势的剧变——届时会有一场新会议以更新关于各国海军军备限制的协定。果不其然,1935 年至 1936 年间国际形势越发严峻,甚至使各国先前为磋商做出的努力全部付之东流。1934 年 11 月,缔约国组织召开了裁军协商会议,经过几个月的磋商后无果,会议的进度被无限期的拖后,直到德国宣布“因为各国不同意废除《凡尔赛条约》中对于德国的限制,且不接受恢复德国同其他大国的平等权利”而退出协商。1933 年 1 月 30 日,希特勒领导的“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掌权,先从退出协商会议开始,然后退出了国际联盟,最后终于在 1935 年 3 月 16 日单方面废除了《凡尔赛条约》中对于德国的军备限制。
1935 年 12 月 9 日,第二次协商会议在伦敦召开。意大利也如约参与,即使此时意大利与英国的关系开始恶化:各国之前姑息养奸般的“绥靖政策”,再加上此时法国急于拉拢意大利对抗德国,对其侵略计划一再纵容,最后在协商会议召开前夕意军发动了第二次埃塞俄比亚战争,并且成功吞并其国土,随后英法两国通过国际联盟对意大利施加了经济制裁①。
隔年 1 月事件发生转折,日本决定放弃参与协商会议,并且拒绝了会议中针对“共同吨位上限”和“废除进攻型舰艇”的提议。会议最终在 1936 年 3 月 25 日结束,只有美国、英国和法国签订了该条约,由于埃塞俄比亚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罗马更倾向于不遵守该条约的规定,最终也没有在条约上签字。但这是意大利和法国间首个未出现激烈争吵的会议,各国都以最优雅的政治姿态和平等的身份结束了此次会议。
《伦敦海军条约》签订后有利于废除《华盛顿条约》中对海军主力舰吨位比例的限制且有利于军舰等级的划分。因为在新条约中只有针对主力舰标准排水量的定性指标,也就是说各国可以建造真正适合自己的舰队。其中对于战列舰的最大排水量被限制在 35000 吨,主炮口径也从 406 毫米减少至 356 毫米;海军作战人员服役的最低年龄从 20 岁提升至 26 岁,未达最低年龄限制的人员只能从事海上运输工作。因为各国的海军战略部署各异,条约为各国设置了预先通知、相互通讯的复杂操作流程,而且还涉及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类别。《伦敦海军条约》有效期至 1942 年 12 月 31 日,并规定在 1940 年进行新一轮磋商。
在后续的商讨中,除美国以外的所有国家都赞成减少战列舰的吨位上限和主炮尺寸。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意大利和法国政府一致提议再将前者减少至 27000 吨,后者减少至 305 毫米,但倘若日本和意大利没有在 1937 年 4 月 1 日前正式接受主炮356毫米的限制条例,那么以美国人的刚性会提议将主炮的最大口径恢复至406毫米,即所谓的“保障条款”。
对于此时的意大利来说,1935 年——1936 年期间国际联盟的制裁确实影响了意大利的经济。从政治和军事的角度来看,英国成为了意大利的潜在敌人之一;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制裁影响意大利的不仅仅是造船业的发展(禁运石油),还有海军政策的转变。1935 年 8 月 13 日举行的最高军事会议上,军事总参谋长巴多格里奥宣称自己一直看好埃塞俄比亚的形势②,与此同时还应该为当前同英国及其紧张的局势采取措施。他直言不讳地指出意大利海军相比于英国海军的绝对劣势——与海军上将卡瓦尼亚里的看法大相径庭③——尤其在海军航空领域,并且预言意大利会为此付出代价。但是他把这种自卑感归咎于意大利缺乏真正的战列舰,此时正在服役的两艘战列舰多里亚(Doria)和杜伊奥(Duilio)太过老旧,已经不适应当前战争的需求。倘若完成利托里奥级和加富尔级战列舰的建造,那么情况就会有所不同,“甚至英国会面临由我们带来的威胁。”
在海军领域,由于德国不是《华盛顿条约》的缔约国,英国政府在 1935 年 6 月 18 日与意大利政府协商(而不是意大利海军),在《伦敦条约》已签署的情况下期望加速与德国之间的签署。讨论结果为德国舰队每一级舰艇的总吨位固定为同级英军舰队的 35%,而潜艇为 45%,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放宽至 100%。而在这一年的早些时候,意大利政府保证新建的舰艇不会超出条约原有的各项限制,尤其是不会搭载口径大于 356 毫米的主炮,相反,作为条件,意大利政府要求他国海军与其保持一致。事实上此时意大利军队的技术,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基础都不允许其建造出超越该条约限制的舰艇。1937 年 3 月 27 日,由于日本的负面反应,“保障条款”自动生效,主力舰艇的主炮口径恢复至 406 毫米。直到 1937 年 7 月 17 日,除了一些小国、包括德国和苏联没有正式参加会议之外,伦敦方面决定允许在国与国之间达成双边协议的情况下加盟《伦敦条约》,并且自动接受条约中的限制条例。
然而此后《伦敦条约》的补充和修改并不因为国与国之间的政治气候,具体地说是取决于日本对其新造舰艇的态度。1937 年至 1938 年期间,各国嗅到了日本新型大型舰艇的气味,尤其东京方面对此回应的飘忽不定更加深了各国的疑虑(即大和级战列舰拥有的 64000 吨排水和 460 毫米主炮,对此各国掌握不到确切的情报,尤其是主炮口径方面),并且拒绝揭露该舰艇的技术特征。当发现这个事实的存在后,伦敦、华盛顿和巴黎立即决定将战列舰的满载排水量提升至 45000 吨,主炮口径提升至 406 毫米。而此时的两个轴心国意大利和德国,在国际形势再次变化的时候(法国反法西斯阵营出现、西班牙内战爆发)意外导致了两国关系的缓和,声势浩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拉开序幕(第一部分完)。
①主要为封锁苏伊士运河与禁运石油。实际上在 1885 年至 1895 年期间意大利总共发动了两场针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战争,但均以意军失败告终,最后还赔偿了 1000 万里拉。 1922 年 10 月意大利法西斯党上台后,墨索里尼曾多次提及侵略埃塞俄比亚的计划,但由于军政届的诸多高级将领极力反对而作罢。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使墨索里尼得到启示,以日军侵略中国的计划为副本,将军事占领埃塞俄比亚的行为化为既定事实,就可以轻易达成侵略目的。最终在 1932 年 3 月开始正式规划侵略计划。
②佩特罗·巴多格里奥(Pietro Badoglio),第 28 任意大利首相。1890 年任炮兵少尉,一战时晋升中校。战后被任命为参议员,并保留军职。其实巴多格里奥对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府一直采取不冷不热的态度,因此一直受高层排挤。被调任出国后他决定改变政治态度,并在 1924 年被任命为军事总参谋长。由于埃米利奥·德博诺(Emilio De Bono)入侵埃塞俄比亚的行动过于缓慢,墨索里尼任命他为新北非战场总司令。他上任后一改前任畏手畏脚的进攻策略,派出轰炸机猛烈轰炸埃军前线,并发动全面总攻,甚至使用了瓦斯弹、芥子气等化学武器,即为著名的“圣诞攻势”。
③多米尼克·卡瓦尼亚里(Domenico Cavagnari),1934 年任意大利海军部副部长、海军总参谋长。目前意大利历史学家广泛认为,卡瓦尼亚里在职期间的意大利海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在他领导下的意大利海军甚至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参加二战,尤其是在海军航空方面,他未能协调好舰艇与飞机的关系,并且拖延了“天鹰”号和“雀鹰”号航空母舰的建造工期。在职期间,他并不倾向于海军现代化装备的研发工作(例如雷达),负有很大的客观责任。除此之外他不重视海军夜战的训练,而夜战恰恰成为了英国海军战胜意大利海军的绝对优势。他同墨索里尼一样,是“鱼雷轰炸机的坚定反对者”。同时他也是政治和海军战略的保守派,他强调应该在同英国的战争中采取防守为主的态度,并且反对发展中小型舰艇(包括航空母舰),是大舰巨炮主义的簇拥者。总之,意媒对他的评价是:“他是个绝对错误的人,并且出现在了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位置。(Fu sicuramente l'uomo sbagliato al momento sbagliato e nel posto sbagliato.)”
评论区
共 1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