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冷空气开始在违法的边缘疯狂试探。人们发现秋天到了,但城市里已经很久没有响起秋虫的鸣叫,只有新近种上的石楠花散着一股香得恶心的气味。中秋之际,一款国产武侠游戏横空出世,接下来半个月卖出了50万份,对于一个不足5人的开发团队来说,火得一塌糊涂。
这款游戏就是《太吾绘卷》,游戏以中国古代武侠世界为背景,在这个世界中,玩家身为一个注定与上古恶魔“相枢”对抗的太吾传人,既可以闯荡江湖、习练武功,也可以结交朋友、建设村庄,以此壮大自己的势力。尽管玩法丰富多样,游戏系统也十分复杂,但不少玩家却沉迷于游戏里的一个内置小游戏——斗促织。
制作团队显然是故意这么干的。因为游戏刚开始,玩家就被要求帮义父捉促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玩家们发现这些促织的品质有好有坏,而且在义父的暗示下,我们也发现:这些促织,是可以用来互相打斗的!
这样一来,一帮冲着武侠来的玩家眼前顿时出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我可是要成为促织王的男人啊!”玩家们前赴后继地加入“大促织时代”,也让游戏中失踪的义父的处境,变得和希里、尚恩等人一样,十分尴尬......
正所谓“太吾少年多奇志,不爱练功爱捉虫”,作为一个在中国流行了数千年之久的活动,斗促织到底魅力何在?历史上又有什么关于斗促织的趣事?下面咱就来谈谈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广袤的土地让同一件事物可能出现不同的称呼,蛐蛐、促织、蟋蟀,指的都是同一种虫子,在这些称呼之中,蟋蟀是比较普遍的叫法,所以以下咱就暂时统一称为蟋蟀吧。
蟋蟀的外形长得有点像蟑螂,他们都有着超强的生存和繁殖能力,都广泛分布在我国的各个地区。但蟋蟀并不像蟑螂一样喜欢闯入人类的住宅,他们喜欢在比较湿润的土壤上筑巢栖息,比如说野外的杂草堆、乱石堆这种地方,而比起蟑螂来说稍微还算讨喜(?)的外形,也让他们更受人类待见。
蟋蟀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1.4亿年,远比我们的祖先年长。这种虫子生性孤僻,领地意识很强,喜欢独居,雄性蟋蟀只有在交配的时候,才会和雌性共同居住。雌性蟋蟀个头比较大,但一般不喜欢打架,所以我们在游戏中也可能捉到这样的虫子。
大多数情况下,蟋蟀是绝对不接受和同性同居的。所以当我们把两只雄性蛐蛐放在一起,那绝对是要跳脚打起来的。与之类似,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类也很喜欢利用这一特性,撺掇一些小动物打架。比如说在日本比较流行的斗独角仙,这在《银魂》中就得到了体现。
不过说到领地意识强而且喜欢独居的生物,我们身边也有不少,比如说——猫。那么为什么没有人斗猫呢?废话,猫猫这么可爱,你怎么可以让他们去打架?
咳咳,还是说回蟋蟀吧。居住的地方不同,蟋蟀的战斗力也会有所差异。比如说杂草堆里的蟋蟀好吃好住,小日子过得比较滋润,在这种条件下长大的蟋蟀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大多不爱打斗,战斗力也不高,放到游戏里,就是一个“呆物”。相反,一些居住在乱石堆这种环境较差的蟋蟀,战斗力也往往会比较高。
另外,作为全球分布最广的杂食昆虫之一,墓地自然也少不了蟋蟀的身影。而且大家可以想啊,吃肉长大的蟋蟀,那身体肯定比在野外捡垃圾吃的兄弟棒啊!所以为了得到质量更好的蟋蟀,也会有一些比较硬核的捉虫人,会在夜晚去墓地捉蟋蟀。而我作为玩家,也是很希望游戏可以在“奇遇”里加入一些像“古墓探险”这种更加有趣的情景的。
最早关于斗蟋蟀的文字记载出自宋代文人顾逢的《负暄杂录》,书里面提到:“斗虱战始于天宝间。长安富人镂象牙为笼而蓄之,以万金之资付之一啄。”当然,仅凭这样一段描述,我们无法断定斗蟋蟀就是起源于唐朝的,但这至少可以说明,斗蟋蟀在宋朝已经是一项至少在富人阶层中比较流行的活动。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斗蟋蟀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条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有捉蟋蟀卖的,也有买蟋蟀去参赛的,这其中也涉及到蟋蟀饲养器具的手工艺术,大家想了解的话,可以看看下面两个视频。
不过话说回来,为什么小小的蟋蟀能让那么多人沉迷其中呢?道理跟我们喜欢《精灵宝可梦》一样。
人类是喜欢为所欲为的,而假如这种为所欲为的欲望,可以在社会普遍认可的情况下,在某个个体上得以释放?简直爽翻了。捕捉、养成、带出去战斗,蟋蟀成为了人们的精神伙伴,它的一生也全在人们的掌控之中,充分满足了大家的控制欲。可以说,斗蟋蟀,就是古代的《精灵宝可梦》。
而且以前的人们喜欢“格物致知”。”所谓“格物致知”,就是通过观察事物,从中感悟人生的经验。古人很早就开始了对蛐蛐的观察,《诗经》里面就选录了一首叫《蟋蟀》的诗,诗的大意是借蛐蛐短暂的生命,来劝诫大家珍惜时光,好好干活。
另外,宋朝一个大书法家黄庭坚通过“格”蟋蟀也“格”出了一个道理:鸣不失时,信也;遇敌必斗,勇也;伤重不详,忠也;败则不鸣,知耻也;寒则归宇,识时务也。
尽管蛐蛐到底有没有“鸣否”、“斗否”、“降否”、“归否”的主观控制力?我们暂时很难查清。但那时候的人从蟋蟀身上“格”出了生而为人的一些基本准则,虽然这里面有在给自己的“玩物丧志”找借口的嫌疑,但另一方面来看,也证明了斗蟋蟀在宋朝早已深入人心。
说到宋朝和蟋蟀,我们就不得不提南宋一个十分硬核的蟋蟀玩家。他叫贾似道,南宋末期朝廷数一数二的大官。今天看来,这位大兄弟在历史上可谓声名狼藉。他这辈子最牛X的一件事就是指挥鄂州守城战打跑了忽必烈,为宋朝立下汗马功劳。
关于这个“打跑”,也有着不少争议。根据正统史料记载,贾似道刚到鄂州就暗中派人跟忽必烈套近乎,打算瞒着朝廷跟人家签一些丧权辱国的协议。人家忽必烈当然不吃他这一套,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但是,由于当时大蒙古国的可汗蒙哥(也就是忽必烈他哥)刚战死没多久,忽必烈被告知再不回去,可汗的位子就可能被别人篡夺啦!于是,眼看鄂州久攻不下,忽必烈迫不得已只能接受贾似道的和议(关于是否真有“鄂州和议”,历史上有不少争论,这里就不展开了)撤退。而贾似道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带兵出城,砍了百来个蒙古兵,然后班师回朝大肆宣扬自己的功绩。这种行为,怎么看都算不上是光彩的事。
但对于贾似道的能力,忽必烈本人的确有说过这样的话:“吾安得如似道者用之。”翻译一下,就是说“我也想要贾似道这样的人啊。”而除了忽必烈,文天祥在晚年也曾吹过他一波:“己未鄂州之战何勇也,鲁港之遁何哀也!”前半句是称赞贾似道在鄂州死守的勇猛,后半句是对他在鲁港的逃跑批判了一番,从中我们至少可以知道,贾似道在鄂州守城期间的确是有所作为的。
那么,这里干嘛要大费周章介绍这么一个人呢?因为这个人也酷爱蟋蟀。就斗蟋蟀而论,贾似道也是个十分硬核的玩家。有多硬核?这么说吧,他经常带着蟋蟀上朝,结果有一次蟋蟀从袖子里跳出来,蹦跶蹦跶然后落到了皇帝的胡子上,导致气氛一度十分尴尬。
更骚的是,这位大哥后来还根据自己多年的斗蟋蟀经验写了一本书,这本书叫《促织经》,从蟋蟀的外形、饲养、战斗等方面详细论述了斗蟋蟀这项活动,一不小心还成为了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蟋蟀的专著。
作为一个奸臣,贾似道的结局十分标准:失势被贬,群臣请诛。所幸我们在游戏中并不需要面对这一切,那么在消灭相枢拯救世界之前......要先来一局紧张刺激的斗促织吗?
评论区
共 2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