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1997年的《幽灵公主》距今已超过20年,在这20余年里,动画电影的市场格局、制作技术、观众的审美倾向等均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各种表现形式的作品泥沙俱下,其中也不乏令人惊喜的珍品。然而时至今日,很少有作品能达到甚至超过《幽灵公主》在笔者心中的艺术高度。
纵览宫崎骏的所有作品,《幽灵公主》也是其中的异类,可以说是最不宫崎骏的一部动画。宫崎骏在《幽灵公主》里封印了自己最擅长的天马行空幻想,摒弃了以往轻车熟路的题材,反而设定了一个庞大的主题。宫崎骏拼命呈现这份主题却最终都给不出解答的感觉,竟表现出一种新人导演想要冲破牢笼的躁动和挣扎,甚至将这份躁动和挣扎带入电影氛围,让观众也产生共鸣。
另一方面,《幽灵公主》的人物塑造也是所有吉卜力作品里最立体的一部。
一般来说为了适应年龄小的受众,动画的人物设定多是符号化标签化的。相反,《幽灵公主》里每个角色的逻辑行为背后都有复杂的动机,无法单纯地以善恶划分。然而在表达角色性格的演出上又点到为止,丝毫不矫情。宫崎骏最擅长的通过细节表达角色性格和感情在《幽灵公主》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吉卜力的动画电影最优秀的地方,他们的作品中看起来平凡而自然的东西——理所应当的设定、波澜不惊的演出、毫无酷炫的作画,需要和别的作品比较才体会得到要做到这么细致入微是很难办到的,吉卜力对这些难以觉察的东西的精心打磨相当难能可贵。
吉卜力对于感情的表达非常克制,从不使用洋葱式催泪法,而是点到为止,值得心思细腻的人反复品味。举几个点到为止的例子:
讲述主角被卷入两个族群的矛盾与冲突,在不同身份立场之间抉择的故事。这样题材的电影比如《最后的武士》、《阿凡达》、《与狼共舞》,观众在看这些电影时很容易形成好恶共识,对力量弱势而文化善良的一方同情,而对侵略一方感到厌恶,同时跟随主角价值观的转变而对剧情产生正义压倒反派的期望。而在《幽灵公主》这里,这种冲突被设计得非常暧昧。男主角飞鸟更像是个局(er)外(wu)人(zai),既没有帮着铁城打压森林,也没有为了自然向人类宣战。至始至终飞鸟都游离在两个阶层之间与寻找共存之道。直到剧终也没有找到这种冲突的根源的解决答案,只是在矛盾中继续“活下去”。与前面三部电影比起来,《幽灵公主》更有黑泽明时代剧的风味。
像宫崎骏、大友克洋这类动画人,他们有着画漫画的功底,宫崎骏连载过《风之谷》漫画、大友克洋也连载过《阿基拉》等作品,于是他们的动画电影也反映出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很难察觉到镜头语言的存在。宫崎骏更多着眼于构图的和谐,以及画框里信息传达的饱满和准确。反例则是押井守、今敏等导演,看这两个人的动画怎么看怎么像真人电影,透视精准到无可指摘,总有很多令人瞠目结舌的镜头和摄影教科书式构图。因为他们是以电影的概念去拍动画,和宫崎骏的漫画式思维截然不同。出发点的相异导致最终呈现的作品风格大相径庭。
宫崎骏不同于主流的创作方式也直接影响最终作品风格。特殊点在于,宫崎骏做动画从来不写剧本,而是直接开始画分镜,心里面所构想的画面更能够直接传达到电影里。宫崎骏的原画水平也是宗师级别的,一把年纪还亲自监修原画。同时,宫崎骏的layout是世界第一(这是被宫崎骏骂出心理阴影的庵野秀明说的)。可以说只有吉卜力这种稳定而默契的团队才能适应宫崎骏这种特立独行的创作方式,并将其转化为现实。因为宫崎骏反感过度表达,而将感情融入漫画式的环境与构图中,所以更需要原画师有高超的实力赋予人物演技,才能完成这些细腻感情的表达。
于是在扯完花边后,终于让我们解释本篇文章的主题,也就是标题的“东方式的浪漫主义”。这个比喻可以说是对《幽灵公主》十分精确的概括。
“浪漫(romance)”这个词语一开始并不褒义。现今意义的“浪漫”起源于中世纪法国,在那个时代欧洲南部的民间,拉丁语渐渐演化为世俗化的罗曼语,而作为学术、文学和教会的专用语言拉丁语被束之高阁,即使是贵族也无法读懂这门语言。因此一种以地方语言创作的文学日渐博兴。而这种用“romans”语言创作的文学,内容不外乎勇者斗恶龙,骑士救公主这样烂俗的题材。这种在当时看来毫无深度的故事被讽刺为“romance”。
虽然《幽灵公主》也是王道式的骑士救公主的套路,但它的内涵绝不拘泥于此。“浪漫”的含义也远不啻如此俗气。
“浪漫主义”诞生于19世纪初的德国。那时候整个欧洲刚经历启蒙运动的洗礼,然而象征自由民主的法国大革命并没有带来一个开化的新纪元,反而带来流血、暴政和独裁。为了从启蒙运动的理性王国桎梏中得到解放,浪漫主义反其道而行,他们反对用抽象而空洞的语言谈人类和社会,而把目光着眼于民俗、歌谣、自然和传统文化。他们鄙视在沙龙里谈天说地的知识分子,而鼓励用双脚去丈量先祖的土地。浪漫主义运动在19世纪的西方产生了一次重大的爆发,也催生了一系列具有浓厚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的作品,《格林童话》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里的个中翘楚。
因此,《幽灵公主》中的各种元素:森林、精灵、神兽、古老的传说等等,构成了浪漫主义必不可少的原料。而这些原料构建了一个现代文明对传统世界侵蚀的主题,生存发展与环境破坏的反思,这正是浪漫主义者们奔走呼号的困境。珊与白狼族的设定,与欧洲的德鲁伊传说也是异曲同工。
《幽灵公主》的舞台设定为日本室町时代末期,这正好是一个世俗与文明的分界点。工业文明的产物火枪开始崭露头角,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开始甚嚣尘上,时代转变带来的割裂不可避免。而这个东方舞台虽然是由武士、浪人和日本民间传说构成,但天然适合演绎浪漫主义故事。
以宫崎骏、大友克洋、押井守为代表的一代日本动画人,他们的作品里始终透露着一股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自觉。这是很多年青一代动画导演所无法具备的。宫崎骏成长于日本最动乱的60年代,全学共斗会、赤军、安保运动等充斥着他的青年人生。也正因为如此,宫崎骏在动画里所投入的思考更深刻也更脚踏实地。时代背景赋予宫崎骏关心环境,反感侵略的性格,这些意识形态也让他的动画浓缩出强烈的个人色彩。
因此在《幽灵公主》中,宫崎骏更多表达的是一种听天由命的无奈。人类与森林应该如何共存,宫崎骏并没有在片中给出答案,在这个矛盾而受诅咒的世界中“活下去”只是一种妥协。宫崎骏最新一部作品《起风了》,也是在传达“活下去”这份无可奈何的妥协。所谓不破不立,虽然在铁城与森林的大战后一切回归原点,万物复苏。但冲突的根源却至终没有解决。这也正是这个世界规律的缩影,因为发展带来的矛盾而战争,战争后继续发展,周而复始。
至于《幽灵公主》之后的故事怎么样?珊有没有继续守护着森林?飞鸟有没有找到一条共存之路?结局我们都已经看到了:室町时代后就是战国时代,紧接着明治维新,整个世界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脚步迈得刷刷响,森林和传说却风光不再,精灵的余晖日渐稀薄,德鲁伊永眠在土地里,吟游诗人的故事也被浪花拍碎。宫崎骏也只好说:“我的环保就是吉卜力美术馆附近300米以内。”
评论区
共 30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