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定一位导演是否够格被称为“伟大的恐怖片导演”?好莱坞编剧 William Bibbiani 曾提出过这样一套判断标准:其一,这位导演指导过至少一部精彩绝伦的恐怖电影;其二,在他的作品列表中,恐怖或惊悚电影要占一半以上;其三,在其某部作品诞生的20年内,必须启发或引领过某种潮流;其四,除了恐怖电影,他的一生都在指导好电影。
通过上面四条标准看“温子仁”,相信大部分朋友都不会否认,这位四十出头的华裔影人,或许已够格与韦斯·克雷文、山姆·雷米,甚至是约翰·卡朋特相并列,共同跻身影史伟大恐怖导演之列:以《电锯惊魂》开辟长青恐怖系列,用《死寂》与《潜伏》系列证明“自己并非仅会指导‘卖血卖色’的 slasher movie”,《招魂》首开新世纪“恐怖宇宙”之先河,加上《速激7》的商业历练,《海王》如今的炸裂,实际已是必然。至于今后是否能够(或需要)去掉“恐怖”标签,跻身于“伟大的导演”,还要看创作者自身的创作愿景,及外部环境造就的机缘巧合。
在进入正题之前,先要介绍故事的另一位主角——温子仁好基友“雷·沃纳尔”。嗜好恐怖片的朋友,应该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
《电锯惊魂》中,与劳伦斯医生一起被困密室的“私家侦探”,就是沃纳尔。此外,他也是《电锯》系列(前三部)、《死寂》及《潜伏》系列的编剧,以及几个月前大热的小成本科幻片《升级》的导演。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沃纳尔,温子仁还是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导演;但没有沃纳尔,至少温子仁在《海王》之前的作品,会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有很大不同。
一切都要追述到1995年夏天,两个心怀抱负的电影小子在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相遇。
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的艺术学院是一所“重艺术而轻工业”的学校。用温子仁的话说,老师们不会以“培养出下一个斯皮尔伯格”为己任,他们想要的,或许是“下一个赫尔佐格”。
理所当然的,在星期五的作品展示课上,你也会看到很多超8或黑白电影。有人拍摄“一个农夫不停往岩石上倒牛奶”的镜头,有人将自己的私处拍下来制成一系列幻灯片——这过程通常会持续十分钟,还有人拍摄两个人不停吵架的默片。之后,染着头发的温子仁便上台了,他用自制定格动画——“丧尸大战机器人”将台下昏昏欲睡的沃纳尔唤醒,两个热爱类型片的“异类”一拍即合,开启了二者长达20余年的合作生涯。[1]
尽管两人日后合作的第一部长片便是震惊四座的《电锯惊魂》,但实际上,这部哺育了国内初代互联网影迷的恐怖片,诞生得并没有那么一帆风顺。
毕业后,温子仁拍摄了一部名为“冥河”的短片——尽管在几个地下电影节获得了一些奖项,但苦于一直没机会没资本拍长片,有时甚至要靠给婚礼现场拍视频来填饱肚子;沃纳尔则一直忙于自己的电视台“主持人事业”。直到毕业多年以后,对于各自现状的不满,才让这对昔日好友重拾了“一起拍电影”的旧梦。
彼时《女巫布莱尔》“6万美元成本收全球2.5亿美元”的传奇影响了不少独立影人,于是二人开始琢磨,如何用足够低的成本,去拍一个简单、聪明又足够吸引人的故事?——成本最好能控制在“5000美元”之内(那是二人仅有的存款),演员不能超过三个,情节必须限定在同一个场景中。
于是,温子仁根据这些条件想了三个故事:第一个,是关于“星体投射”(astral projection),有关这个词的解释请参见《潜伏1》。显然,这个当时被温子仁放弃的念头,后来又被他重新拾起了。
第二个,是关于一个独居男人的故事。每天醒来,他都会发现自己身上有一些莫名的伤痕,于是他决定在屋子里放置一架摄影机,看看前一天夜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后来温子仁每次说起这个夭折的点子都很得意,因为它确实比《鬼影实录》早了很多年。[2]
第三个便是如今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了:两个男人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被困在密室中——有趣的是,关于《电锯惊魂》,大家一定以为是先有了“竖锯”这个灵魂人物,之后才根据人物创作了“故事”。但其实,是温子仁先抛出了“两人一尸体”、“密室”、“录音磁带”、“象征时间哒哒哒流逝的钟表”,甚至是“解释一切疑点的结尾”——这些分别代表着“悬念”、“紧张感”、“反转结局”的戏剧元素,之后沃纳尔才根据这些想法缔造了竖锯一角。
不难看出,从第一部长片开始,温子仁便知道如何利用戏剧元素调动起观众情绪。或许这也是《海王》之所以能牢牢抓住观众神经的原因之一。
前文说了,起初温子仁希望以“5000美元”的超低成本自费完成《电锯》,可一旦落实到拍摄环节,影视行业之烧钱程度还是令初出茅庐的温子仁为之乍舌。在踏遍了墨尔本制片公司的大门后,两人决定带着剧本去洛杉矶碰碰运气——美国人不喜欢翻剧本,于是二人用最后的积蓄拍摄了一部10分钟的“展示版短片”,其中包含了《电锯》中的主要故事元素:
后来的故事便耳熟能详了。在 Twisted Pictures 的投拍下,二人在洛杉矶郊外的旧仓库中完成了新世纪恐怖传奇——前期准备5天,拍摄时间18天,剪辑基本与拍摄同期完成——说实话,直到今天我也不太相信这是真的。或许在好莱坞,比“想出好点子”更为重要的是,在机会来临时用尽全力将它牢牢抓住。温子仁显然抓住了这次机会,并交付出了一份令所有人惊艳的答卷。
勇闯好莱坞第二关:如何用第二部作品夯实自己的名誉?温子仁在这关受了点挫折——《死寂》至今烂番茄新鲜率20%,IMDb评分仅为6.2,对此,温导给出的解释是:
“《电锯》之后,我们不想重复自己,但制片人想让我们乘胜追击、赶紧再制作出一个故事。那段经历很糟糕,沃纳尔将自己关在屋子里整整一个月,创作了《死寂》——那原本是一个很古典的故事,像我们所爱的环球经典影片,或者马里奥·巴瓦的电影一样,有着老派的哥特式语调。但那会儿J-Horror(日式恐怖片)正在流行——是的,基本上,你所看到的所有烂梗都是为了迎合时下流行元素加进去的。”[3]
不过,尽管外媒影评人不喜欢这部片子,我们还是能通过不少场景看到温子仁一心想要的“古典”元素。比如26分42秒,汽车开进庄园时地上的层层“雾气”,像极了德古拉出场时的场景。
比如结尾“歌剧院”在熊熊大火中燃烧、倒塌的大远景,几乎是早年环球恐怖片的“招牌式结尾”。
有了《死寂》“不痛快”的创作经历,温子仁与沃纳尔都决定先放弃大厂的邀请,转而回归到一种令二人感到比较舒适的创作状态:小成本,但拥有绝对的掌控权。
2009年那会儿,正赶上恐怖制作公司 Blumhouse 拓展事业,《鬼影实录》的成功让这家当时并不出名的小作坊小赚了一笔,创始人杰森·布鲁姆正继续寻找能够以“小成本、高概念”模式出奇制胜的影人,这正巧合了温子仁的心愿。于是,我们终于能在《潜伏》中看到温子仁心心念念的“哥特场景”和“雾气”了:
另外,不知是温子仁确实“火候已到”,还是没有外因阻力能更加心无旁骛地拍片子的缘故,私以为,《潜伏》是其电影语言完全走向成熟的一个分界点。在这里,我想地简单讨论一下温子仁的“jump scare”。经常看恐怖片的朋友应该对这种手法无比熟悉——其套路之俗套,足以成为大部分观众对恐怖片报以成见的主要原因。
而我想说,三流导演喜欢用“突如其来的音效”、“黑暗中突然伸出的双手”之类的路数吓人,二流导演能制造令你防不胜防的惊吓点;而最好的导演,懂得利用景深、调度铺陈好一切元素,把氛围做到最足,令观众在黑暗中屏吸以待,最终使惊吓点以一种你“意想不到”、但“细想又非常对味”的方式呈现。比如《潜伏》中的这一处:
女主从噩梦中醒来,发现窗外有陌生人的可疑身影,对方似乎在来回踱步,背景声里是鞋子触碰地板的“哒哒哒”的声音。当我们在等待男人“破窗而入”或者是“双手扒窗”的镜头时,温子仁却通过剪辑直接让男人在下一镜“进来了”,并继续在屋内走动,惊吓感瞬时上升。
又如此处:当男主潜入异界,听见空荡荡的房间中传来一阵轻快的口哨声;他寻声走去,看到如同“蜡像”般围桌而坐的一家人。男主拿着灯盏,依次照亮面前的蜡人。在令人屏息的前两镜中,“女儿”与“母亲”都没有动,直到第三个镜头,看着报纸的“父亲”突然悠悠然地吹起口哨来。
至《招魂》,这种手法已被打磨得炉火纯青——在著名的“捉迷藏”场景中,温子仁先是让镜头跟随着“察觉到异样”的主角,来了一次360度旋转:
之后又让镜头在女主的“正面”及其主观视角中来回切换:
当女主跌入地下室,观众情绪已经被完全调动起来了,温子仁却守住了最后的防线:他先是让电灯破碎,场景陷入一片漆黑;然后让主角颤颤巍巍地点燃一根火柴,在足够长的时间后才令火焰熄灭;
之后,当观众们稍微放松了警惕,温子仁才亮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 jump scare:
最后说一个鄙人最喜欢的温式恐怖段落,发生在《招魂2》,私以为这是体现温子仁何以能够被称之为“当代恐怖大师”的最好例证。
克里斯汀从梦中醒来——原因是感觉自己的双腿被人“拽了一下”。她先是望了望妹妹南希,然后望向了吱吱呀呀的屋门。
克里斯汀显然被吓坏了,她叫醒了妹妹,哭着告诉她“门后有东西”。至此,这个场景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像是最普通的恐怖片段落。
此后,镜头一直在克里斯汀背后,看着南希走到门后,告诉自己的姐妹“这里真的没什么”。
通常来说,这里是最适合发生 jump scare 的时间点了,但温子仁却让镜头继续盯着南希,令我们通过声音听到克里斯汀的恐惧经历了“第二次升级”:最终,当她哽咽着说“我看见了,它就在你身后”时,镜头依旧注视着门背后的黑暗,南希回头望了望,配乐声音被拉到最低频。
自始至终,温子仁都没让我们看到“门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但我们似乎感觉自己看到了一切、也经历了现场的一切。这才是最纯粹的恐怖体验,片中的一切均来自观众自己的想象力,而好的导演,就是提供这种“想象源泉”的上帝。
通过上文我们不难看出,华纳为何会选中这位恐怖导演为《海王》掌舵:除《死寂》之外,温子仁创作的每一部恐怖电影都诞生了自己的长青系列。此外,由其指导的《速度与激情7》至今仍占据着系列最高票房之位。在当今好莱坞,其实并没有几位导演有着这样稳扎稳打的漂亮简历。
而《海王》之于温子仁,除了商业上的考量,似乎也圆了他自己的一次传统大制作电影梦:
“我其实是从小看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和詹姆斯·卡梅隆的电影长大的,所以心里一直很渴望拍他们拍的那种电影,这一直都是我的目标。恐怖片当然也是我很喜欢的类型,而且拍恐怖片也是我觉得进入电影产业的最好的一个入口。但我自己对于其他人除了看到我能拍恐怖片之外看不到其他类型片还是有些不甘心的,我想证明自己也能拍好其他类型的电影,不只是只擅长恐怖片的导演,而是一个全面的导演。”[4]
令人好奇的是,通过《海王》被加冕的温子仁,在这之后会去尝试什么样的电影?就目前来看,似乎并没有明确的答案。
除了继续担当“招魂”衍生系列的制片人,温子仁手下跟恐怖有关的项目还有剧集《沼泽怪物》、史蒂芬·金小说《绿魔》、漫改电影《恶人》等片;而另一边偏向商业的大制作电影中,还有重启版《生化危机》、真人版《真人快打》等待其监制。前两天,当被问起“是否有意继续指导超英电影”时,温子仁又以“如果指导一个恐怖版的《蝙蝠侠》将会很酷”做回答——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能够连接“恐怖”与“商业”两个类型的好方法。
从粉丝的角度来看,只能说,如果他的偶像是山姆·雷米,那么他可能会在拍腻了超英之后继续返回擅长的领域;如果他的偶像是约翰·卡朋特,那么或许他会一直坚守阵地,并在这块阵地上不断挑战自我;如果他的偶像是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那么即便他离开了恐怖与超英,也该在一个原创的大制作作品中,创造更加宏伟的传奇。
评论区
共 13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