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1948-1950年间正当T43重型坦克项目处于前期研制阶段时,美军就开始有好多“大胆的想法”了,其中有三个项目与T43的关系较为紧密。在本文中笔者将简要介绍一下M51重型装甲抢修车,以及采用摇摆炮塔的重型坦克T57和T58.
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了解关于M103重型坦克的两篇文章:
世界大战的终结并未结束战时仓促研制的坦克保障车辆的使命,比如以谢尔曼坦克为底盘改装的M32坦克抢修车。朝鲜战争爆发前后,为了保障越来越“重”的坦克们,陆军还利用数量众多的退役M4A3中型坦克底盘来改造M74装甲抢修车,以配合M26潘兴和M47巴顿中型坦克。
随着战后重型坦克的出现,基于中型坦克底盘的保障车辆显然难堪重负,T43坦克60吨的战斗全重预示着研制一型重型装甲抢修车势在必行。1951年4月,陆军司令部批准了研制计划,赋予编号T51,下令在同年夏天制作出全尺寸模型并研制两辆样车。1953年,陆军决定研制新型中型装甲抢修车,只采购少量T51负责重型坦克的保障,而海军陆战队方面则计划将T51作为主力抢修车辆同时服务于中型和重型坦克。1953年4月,首辆原型车总装完成后便在阿伯丁试验场展开了工程测试和可靠性测试,随后所负责性能方面测试的二号原型车亮相于诺克斯堡。
1953年9月1日,军方相关部门在弗吉尼亚州的蒙罗维亚召开了会议,正式确认了新型装甲抢修车的量产方案。10月22日下达的OCM35013号文件为T51赋予了正式编号M51重型装甲抢修车。为了便于军方进行验收测试,克莱斯勒公司在1953年10月就开始制造M51量产型样车,并在1954年3月提供给陆军。
从1954年8月直到1955年为止,克莱斯勒公司共完成了187辆M51的生产。随后陆军根据测试的结果对M51的设计提出了52项改进建议。1956年7月,所有的M51都参与了为期两年的升级改造工作。
M51重型装甲抢修车自身的战斗全重接近60吨,和M103不相上下。在驱动自身的同时还要完成对重型坦克的拖拽或维护保养等任务,M51需要一颗比M103更加强大的“心脏”。
大陆公司提供了采用喷射供油和具备涡轮增压功能的AVSI-1790-6 V12风冷汽油发动机,转速2800rpm时最大功率980匹马力,最大扭矩高于M103A2的AVDS-1790-2A柴油发动机。配合新的XT-1400-2A变速器,M51在机动性方面显然要比使用相似悬挂系统的M103A2坦克好不少。
M51装甲抢修车的基本布局为战斗室前置,发动机后置,在车体中央安装有一台最大起吊重量30吨的起重吊臂,车体后部除了动力单元之外还安装有主液压泵,主发电机和辅助发电机,以及PTO等装置。
另外在车体前部装有一台最大拖拽重量45吨的主绞盘和一台5吨级的辅助绞盘。
上图所示,首下中央的位置是主绞盘的保护盖,辅助绞盘的位置为首上右侧的小型舱门处。
M51车体由轧制钢装甲板焊接构成,防护水平只能阻挡机枪子弹和炮弹破片。车身的长度和宽度基本相当于M103,充足的车内空间不仅使其能容纳多种工程装备,同时为乘员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M51额定乘员数量为4名,分别为车长,驾驶员,起重机操作手和索具装配员。
工程师们并没有偷懒直接将M103坦克的驾驶系统直接照搬到M51上来。作为专用的前线保障车辆,M51的驾驶操纵装置也是经过了精心设计。其采用的T型方向盘使驾驶员无论是坐姿还是站姿都能顺利操纵车辆(见下图)。
和通常的装甲车辆一样,M51的车长也坐拥战斗室中部视野最佳的位置。
M51的起重机操作员面朝车体后方乘坐于战斗室右后部,其配有一个大型观察口,坐在车里操作也拥有不错的视野。
1956年7月海军陆战队接受了首批的104辆M51装甲抢修车。作为M103重型坦克的主要用户,陆战队对于M51自然是十分喜爱。在陆战队服役的20年时间里,M51一直是M48,M103A2乃至后来的M60身边最重要的伙伴。
上图中的登陆艇正在卸载一辆M51,这辆车隶属的部队为陆战队第三坦克营,照片拍摄时间为1967年6月29日,位于越南小城东河。
从T34重型坦克项目开始,可能是由于120毫米线膛炮优秀的穿甲能力,美军一直都有一种执念要为120毫米口径的坦克炮研制一款性能可靠的自动装弹系统。不过由于T43坦克炮塔的改装潜力不足,按当时的技术难以在传统炮塔内放置体积重量适当的自动装弹系统。1950年12月发布的“陆军装备发展纲要”强调了对于综合电动装弹系统和更短后座距离坦克炮的研制要求,美军不得不转向新的研制方向,赶一赶摇摆炮塔的潮流。
以下图中T69坦克的炮塔为例,摇摆式炮塔最大的特点是将传统的炮塔一分为二,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它们之间以耳轴相互连接。炮塔下半部分安装在炮塔座圈之中负责水平方向的旋转。坦克的主炮,装弹机,火控设备等等诸多核心装备以及乘员战斗室都布置于炮塔上半部分之内。摇摆式炮塔的主炮通常都刚性安装于炮塔中,因此主炮的俯仰动作就要依靠整个炮塔上部以耳轴为支点进行运动。由于自动装弹机和主炮的相对位置始终固定,这种布置方式比传统炮塔更加便于安装自动装弹机构。传统炮塔在进行装弹时通常需要将火炮恢复到固定角度,限制了武器的射速,这是直到现在都难以平衡的问题,哪怕人们发现高射速对主战坦克并不那么重要。另外由于传统炮塔中,火炮的炮闩深入炮塔吊篮内部并且需要预留后座距离,炮塔座圈的直径要尽可能足够大。摇摆式炮塔则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较小的炮塔座圈所减少的体积和重量是其优势之一。
当然摇摆式炮塔布局的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首先是防护的问题,摇摆式炮塔难以为主炮加装炮塔防盾,而且为了控制重量尤其是下半部分不太可能加装很厚的装甲。并且由于摇摆式炮塔结构的特殊性,炮塔上下之间必须留有间隙,密封性堪忧,基本告别核生化作战条件。为了获得更好的俯仰角度,上半部分炮塔无法布置得很低,很难像传统坦克那样做到外形低矮。除此以外的问题还有炮塔内空间局促改装潜力较小,弹药基数不足等等。
T37轻型坦克项目(M41轻型坦克的原型)中对坦克炮的低后座距离刚性安装方式,以及紧凑型自动装弹机的可行性做了很多验证工作,尤其是火炮的刚性安装以及后坐力抑制技术方面。在成功试制了实验型75毫米和76毫米“弹夹炮”之后,工程师们获得了足够的自信能够将技术应用于更大口径的坦克炮上。后来瑞美制造公司在摇摆炮塔中型坦克T69(采用90毫米主炮)上的成功更加验证了这一点。
1951年10月12日,OCM 34048号文件启动了120毫米炮坦克T57的研制,计划以T43E1为底盘制造两辆样车,由瑞美制造公司负责研制和生产。T57坦克炮塔的结构与T69坦克十分相似。其使用的主炮型号为T179,弹道性能基本等同于M103的T123E1,并保留了快速更换炮管的功能。T179的安装方式有别于传统,通过身管末端的锥形管状转接器安装在炮尾环前端。主炮开火时产生的后坐力主要由转接器,炮尾环,电控液压主力装置和炮塔本身共同承担。T179坦克炮的通常后座距离为305毫米,最大356毫米,俯角8°,仰角仅有15°。其使用的弹药种类主要有:
T57使用定装式弹药,炮塔内很大一部分空间由一个可容纳8发炮弹的弹鼓式旋转弹舱以及推弹机占用。T57的T179坦克炮在开火后会触发炮尾环上的开关,液压装置会立即打开炮闩,空药筒被弹射到推弹器的弹托上,并沿着倾斜向炮塔顶部抛弹口的轨道抛出车外,于此同时装弹机会从弹鼓内抓取车长指定的炮弹。接着推弹器调整位置对准炮闩,将炮弹推入炮膛完成装填。
T57重型坦克通常搭载4名乘员,由于采用T43E1重型坦克的底盘,驾驶员毫无疑问地乘坐在车体前部中央的驾驶室内。炮塔的右侧前后分别为炮长和车长,而装填手与车长并排乘坐在主炮的左后方。M20A1炮长周视镜和车长的T50体视式测距仪构成了T57坦克的火控系统。与后期型的M103坦克一样,T57坦克安装有电动炮塔控制系统。除此之外美军的摇摆炮塔坦克包括T69,T58和T54E1的一大特色就是炮塔顶部都装有一个大型舱门。这个舱门将车长塔和装填手舱门都囊括其中,以电力驱动可斜向上开启,便于安装体积较大的设备。另外车辆的自卫武器主要包括安装于主炮左侧的一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和一挺安装在车长塔的12.7毫米高射机枪。T57的理论最大射速可达30发每分,可是先不论膛线能不能受得了,坦克的弹药基数竟然仅为18发,除了弹鼓内的8枚待发弹,车体内只存放有10发备用弹药。《坦克世界》的T57虽然不能连射8发,但是36发的备弹已经是来自明斯克航天局的仁慈了。
即便1950年末的“陆军装备发展纲要”仅强调了新型120毫米炮坦克的研制,不过陆军马鹿们还是想要一款使用155毫米主炮的新坦克,设想以大口径空心装药破甲弹(HEAT)以及碎甲弹(HEP-T)对付敌方重装甲目标。陆军司令部提议采用T97自行火炮装备的T80榴弹炮。军械局经过初步研究后表示由于新坦克主要使用的化学能弹药对炮口初速要求不高,因而T30重型坦克的T7E2坦克炮性能就够用了。
1952年1月18日,OCM 34159号文件批准了T58的研制计划。4月10日,军械局和USMC公司签署了相关合同,以两台T43E1坦克底盘生产两辆T58原型车。
虽然T58和T57在外形上较为相似,但其实内部设计还是有很大不同的。首先155毫米T180坦克炮并未采用刚性安装方式,因此为了有效抑制主炮的后坐力,T58的T170型炮架装有由四个液压驻退筒构成的制退装置,配合T型炮口制退器,理论上能将主炮的后座行程限制在接近T57的水平。另外T180坦克炮对比原版的T7E2,火炮的水平开启式炮闩改为垂直滑动开启,并加装了炮管抽烟装置和新型炮口制退器。主炮燃烧室的膛壁厚度增加了1英寸以配合新型弹药带来的变化。
T58的自动装弹系统主要由一个6发弹鼓式弹舱和装有联锁的推弹机构成,基本参考了T69坦克的设计。由于采用分装式弹药,在补充弹药的过程中必需要用到内置电动起降机才能将重达43.1千克的弹头从弹药架取出并推入弹舱内,当然在此之前装填手将以人力把发射药筒装填好。车长选定弹药种类后,装填手转动曲柄手动旋转弹舱将筒型容器与炮闩对齐,接着弹头和发射药一同被推入炮膛。主炮开火之后,废弃的药筒会被弹入到弹舱的筒形容器内,再被抛出车外。
T58的炮塔是尺寸最大的摇摆式炮塔之一,其长度几乎相当于车身长度的四分之三。其乘员布置方式与T57别无二致,火控系统的配置也差不多。炮塔的顶部同样有硕大的矩形舱盖可通过液压装置斜向60°开启。不过实际上T58的顶部舱盖为两段式,平时后半部分都是闩上的,在有必要时都可以打开,这样在安装和维护车内笨重的武器设备是非常方便。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乘员的逃生同样方便,还能当作防盾使用。炮塔顶部右后方的原型舱盖为炮塔通风装置的一部分。
设计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以及底层供应商的不靠谱导致T57/58项目的进展十分迟缓,例如T58原型车的测距仪就一直缺货。不久之后由于陆军喜闻乐见地对重型坦克失去了兴趣,1957年1月17日,军械局终止了T57/58项目的研发并下令销毁所有已经完成的炮塔。最终只留下一些文件和影像资料。
METT(Manned Evasive Target Tank)
除了上述的三款车辆以外,美军在1977年还以M103A2的底盘改装过载人靶车,用于陶式反坦克导弹射手的训练(使用训练用战斗部)。
与M103相关的坦克故事暂时就到此为止了,下一篇文章中笔者打算聊聊以T110系列为代表的仅停留在蓝图上的冷战坦克。
Department of Defense, Department of the Army, Army Materiel Development and Readiness Command, Development and Engineering Directorate, 1975,《Arm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评论区
共 3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