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沙赞!》近期于国内上映了,可能对于一些朋友来说,它的导演“大卫·桑德伯格”是个相对陌生的名字。
从拍摄“零成本”恐怖短片《关灯后》火遍社交网络,到被温子仁提携拍摄《安娜贝尔2》,再到被华纳钦点成为《雷霆沙赞!》导演,八零后的瑞典影人大卫·桑德伯格,只用了四年的时间。没上过电影学院、开公司亏钱、和老婆用手机拍短片、自学Blender,不是天才非科班出身的他,与你我的经历何其相似。互联网正在为我们的兴趣提供前所未有的学习环境和机遇。桑德伯格毕业于这所学校,爆火于这所学校,最终,又回馈于这所学校。
与昆汀·塔伦蒂诺,史蒂文·索德伯格一样,大卫·桑德伯格的第一所“免费的电影学校”也是碟片租赁店。差不多十五六岁那会儿,他在瑞典当地的一家碟片租赁店打工,因为与老板关系要好,没事儿经常能拿点想看的片子回家看。这些片子包括:《异形》、《终结者》、《虎胆龙威》和《夺宝奇兵》——这品味没什么好说的,主流,但肯定是属于对科幻、恐怖类型情有独钟的那一卦影迷。
那会儿VHS已经没落了,流媒体和在线网站却还没火起来,对于八零后生人来说,“观看-咀嚼-拉片”式的学习,仍然是那个年代转向创作者的影迷最普遍的做法。桑德伯格用当租赁店店员赚来的钱买了人生第一台摄像机,拍了第一部短片,学了第一款剪辑软件。不过,直到大学毕业,看片拍片也一直都只是他的业余兴趣。至于这其中的原因,用导演自己的话来说,他“并不想把纯粹的兴趣变成一件很有野心的事情”。
不过,这样的“野心”最终还是被巨大的创作热情和观众反馈给激发了出来。2006年,桑德伯格制作了两部动画短片:《为了孩子》 (FörBarnen) 和 《它终于安静了》 (Vad Tyst Det Blev) ,后者讲述一对内心戏丰富的男女,因为不停与各自“脑海中的声音”对话而对彼此的感情犹犹豫豫,最终两人都放弃了脑海中的声音、大胆迈出第一步的故事。这部短片当年在油管获得了200万次的点击,虽然算不上爆款,但给了桑德伯格“以此为业”的信心。
随后几年,桑德伯格成立了自己的制作公司,为一些商业广告制作动画或短纪录片。尽管期间也诞生过一些不错的作品,但公司最终还是以破产而告终。不过,用导演自己的话说,制作这些视频的最大好处是,桑德伯格11岁那年“约会过的女孩”,终于寻着这些广告上的信息联系到了自己——她就是 洛塔·罗森 (Lotta Losten) ,桑德伯格日后电影中的女主角,以及他最坚定的合作伙伴。
2013年,贫穷加上对前途的迷惘,差点压垮了这位年轻的瑞典影人。好在,在妻子的鼓励下,桑德伯格开始试着用“自制道具”拍摄一些小的恐怖短片解闷——相比天马行空的动画,恐怖片,尤其是短片,更加考验导演创意与实现创意的能力, 所有技法必须快、狠、准,在短短两三分钟内牢牢抓住观众注意力。 看起来,桑德伯格在一开始就做得很好。
在这些短片中,最早的一部叫 “拍照拍出鬼” (Cam Closer) ,讲述一个女人在摆拍过程中偶遇超自然怪物的小故事。如您所料,但凡跟“拍照”沾上点儿边的恐怖片,必然是要在快门按下的一瞬间、附上一系列jumpscare的,但《拍照拍出鬼》却利用“屏幕抬起与放下”的几个间隙,牵引着我们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
随着《拍照拍出鬼》在油管和vimeo上获得了一些好评和讨论,夫妻俩开始更加认真地制作起短片来。而他们合作的第二部作品,就是后来火遍社交网络的 《关灯后》 :
不必多谈技法,在“开灯关灯”的间隙安置一个离主角越来越近的鬼魂的想法,本身就足够天才;彻底拒绝俗套,“开灯时鬼怪还是现身”的设定也很打破常规,睡前看非常够劲。影片最初作为参赛短片,投递给“Bloody Cuts Horror Challenge”线上比赛,后经互联网传播发酵,截至目前已在油管获得点击2000万次。这一次,桑德伯格是真的火了。
除了收获流量和关注,《关灯后》也被视为是“零成本”恐怖片的教科书——现在,在桑德伯格的油管上,你甚至能看到他大部分作品的 “幕后工作解析”视频 。从灵感来源到分镜设计,从道具制作到跟演员对戏,从机器型号到各类后期软件使用, 所有资料全部公开 (坦白说我觉得能做到这样真的很感人),每一个环节都配以事无巨细的解说,算是真“手把手教你拍电影”了。
而将这些视频连起来看,你也能感觉到一丝创作者的“成长”与心态变化。一开始,在制作短片时,最大的问题就是“穷”。桑德伯格与洛森几乎是自制了除摄影机以外的一切道具。
“鬼魂”是则是两人一直摆在客厅桌面上的“装饰品”:
另外虽然说“导演喜欢客串自己的电影”这事儿由来已久,但桑德伯格扮演的鬼魂确实透露着几分...痴狂的卖力。
《关灯后》大火以后,陆续有好莱坞制片人找来,桑德伯格选择了劳伦斯·格雷 (Lawrence Gray) ,这个曾在环球、福斯待过,并且同样痴迷于恐怖片的家伙。2013年,经由格雷接洽,桑德伯格与温子仁见了面,后者希望将《关灯后》拓展成长片,由新线影业发行,成本是490万。这个相对保守的预算却让桑德伯格差点哭出声:“500万美元啊,从没见过那么多的钱。没有概念,当时感觉那就是全世界的钱。”
客观地说,短片变长片的《关灯后》顶多算是个“不那么糟糕”的练习作品。短片考验的是创意,长片考验导演的综合把控能力,但在这里,你能看到桑德伯格作为一个导演的成长,他开始关注每一个前期准备的细节,开始学着与各个部门的人相处,并向他人解释自己的意图。
不过,也有一些因为自己“没经验没话语权”,导致的哭笑不得的片场往事。在桑德伯格的回忆里,有一场戏是拍小男孩与姐姐拿着蜡烛,屏气凝神地怕光熄灭的段落。桑德伯格认为现场灯光太亮了,希望只用“蜡烛”的光拍这场戏,灯光师和其他现场人员赶忙制止,并说如果那样环境光就太暗了,到后期根本没法做。第二天温子仁来现场探班,赶上还是拍那场戏,大师轻轻和旁边人说,“我只是建议,其实这里只用烛光拍会更好”。其他人频频点头,快速改变灯光策略。
凭借短片人气及“温子仁监制”的金字招牌,长片《关灯后》在全球揽获了1.49亿美元,单就投资回报比来说,这成绩非常漂亮,也足够促成桑德伯格与新线影业的第二次合作:指导“招魂宇宙”的《安娜贝尔2》。
无论台前幕后,个人认为,到了《安娜贝尔2》,桑德伯格作为导演的掌控力已炉火纯青。在纪录片中,你能看到他流畅地与演员、与其他部门同事讲戏并沟通的过程,能看到 “一个意图”是如何在一群人的讨论中变成了“一组好的镜头” 。如果说《关灯后》还存在那种“拿手机灯光照鬼”的小聪明,那么《安娜贝尔2》就是他熟练运用灯光与镜头,把一个有点无聊的“鬼娃”题材,拍得大气且吓人的作品。而在这种“蜕变”里,你也能看到一些桑德伯格向温子仁偷师的痕迹。
比如女孩初见安娜贝尔那场戏,一个人形的“床单”向着女孩缓缓走来,它每走一步,床单都会被脚步压低一点,而就在我们的心已经提到嗓子眼儿、即将目睹鬼魂真容的时刻,床单里面却空空如也——这种 利用一个“已知的jumpscare”把氛围做到最足,再用未知的谜团“消解上一个jumpscare” 的手法,我们在温子仁的电影中已经见过多次,最出名的就是沃伦在一堆盖了床单的模特中找修女的段落了。
不必多言,《安娜贝尔2》之后,桑德伯格获得了指导《雷霆沙赞!》的机会,这种从短片起家、经由恐怖长片历练,被好莱坞挖走指导超英——或其他奇幻、史诗类大制作电影的例子,其实,在温子仁、韦斯·克雷文、彼得·杰克逊等影人的经历上都有体现。或许这与恐怖电影两大特性:低成本、技法必须行之有效,也有一定的联系。
但与上述导演不同的是,作为八零后生人的桑德伯格,互联网在其职业生涯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而这,也是时代给予我们的契机:
我的意思是,是的,尽管我们都喜欢《心灵捕手》里,马特·达蒙在黑板上毫不费力地解开一道谜题的样子,但比之天才,常人如你我一般,对某一事物拥有巨大热爱,却时常因懒惰、怯懦,将“望而止步”变成了对待兴趣的常态。在桑德伯格的故事里,他做了,也做到过,机会来了,就赶紧抓住——成品不说,必然会有磕磕绊绊,但每一部长片,也都是一次新的历练。
希望能在这个大胡子瑞典影人身上,陆续看到更好的作品。
评论区
共 39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