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的阿瑟·莱克斯(Arthur Lakes)享受着难得的悠闲时光,此刻他正和朋友H·C·贝克威思(H.C. Beckwith)来到莫里森镇附近的山区进行徒步旅行,顺便在达科他砂岩中寻找树叶化石。
莫里森镇位于科罗拉多州中部地区,得名于石匠兼建筑商人乔治·莫里森。乔治·莫里森在南北战争时期,从加拿大来到弗农山一带,参与了弗农山镇的建立。1874年,他南迁到贝尔克里克,创立了莫里森石材公司,从此就有了莫里森镇。这片土地上丰富的石材和地质资源让莫里森靠高品质的石材发家致富,也吸引了莱克斯。
莱克斯出生于英国萨默塞特,曾经在牛津的女王学院(Queen’s college)学习地理。后来他到了美国,并在戈尔登市科罗拉多矿业学校(Colorado School of Mines)得到了一份教师的职业。作为一名地质学家,莱克斯很喜欢自己的专业领域,他创作了大量有关地质勘探的素描和水彩画。
这片土地很快就给了这位热情的地质学家以惊喜,莱克斯发现了一些嵌在岩石里的大块骨骼,他看出这些骨骼属于“一头巨蜥”。他给写了一封信给耶鲁大学皮博迪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奥特尼尔·查尔斯·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信中称:
apparently a vertebra and a humerus bone of some gigantic saurian
(这些化石)显然是某种巨型爬行动物的脊椎和肱骨。
信件投出之后如石沉大海,莱克斯同时也挖出了更多的化石。他又送了约1500磅的骨头给马什在纽黑文的工作室,迟迟不见回应之后,又送了一些给费城皇家自然科学院的爱德华·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
爱德华·德林克·科普,1840年7月28日生于费城一个富裕的贵格会家庭。白人、美国人、资产阶级,毫无疑问科普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东方的中国此时刚刚踏上艰难困苦的救亡图存之路,日本还处于江户幕府的闭关锁国中,印度则即将完全被东印度公司控制。
世界另一端的腥风血雨,和科普的青少年时代毫无关系。他的父亲阿尔弗雷德经营着一家利润丰厚的船运公司,是当地知名的慈善家,为费城动物园、费城有色青年学院等机构捐过款。虽然在科普三岁时他的母亲汉娜去世,但继母丽贝卡·比德尔在他童年中很好的扮演了母亲的角色。
科普在一座名为“费尔菲尔德” (Fairfield)的庄园里成长。庄园位于费城边界,面积约8英亩(3.2公顷),带有一座华丽的花园。在这里他和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从小接受父母指导的阅读和写作教育,参观博物馆和动物园,时不时前往新英格兰等地进行旅行。童年的经历培养了科普在艺术方面的天赋,也让他对动物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科普的学校教育从9岁参加日托学校开始,12岁进入宾夕法尼亚州的西切斯特韦斯特敦的一所寄宿学校学习代数、化学、《圣经》、生物学、语法、天文学,还有拉丁语。这所学校成立于1799年,由贵格会成员出资建设。科普的父亲是贵格会的正式成员,每年花费500美元让科普在这所学校读书。
科普这所学校的表现不算好,老师给他的评价总是“不太完美”或“不太令人满意” 。他经常往家里写信,要求父亲给他更多的零花钱。这个被宠坏的孩子第一次长时间离开家,在学校他感到很孤独。
每年暑假,科普都会被父亲接回庄园。15岁那年,他在两个姐姐的陪同下返校。这一年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生物学。如果按照现在的年龄换算,科普已经是个高中生了,正值和家长老师对着干的叛逆期。事实也正是如此,科普在学校经常和人争吵和打斗,回到家里则经常因为父亲布置的农场工作时常大发雷霆。
阿尔弗雷德一心想将儿子培养成一个绅士的庄园主,这种职业可以赚取丰厚的利润,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善身材矮小的儿子的健康状况。但已经迷上生物学的科普根本不愿意接受这一身份,他认为这工作“极端无聊”。他频繁拜访自然科学院,最终在1856年的春天,也就是16岁的时候彻底离开了学校,回到自家的农场。
科普没有参加常规的教育体系,他开始一边在家务农,一边自学成才。终于在18岁那年(1858年),他开始在自然科学院做兼职工作,主要是包括对标本进行重新分类和编目。终于进入了自己梦寐以求的领域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科普满怀热情的开始了自己的学术生涯。
1859年1月,19岁的科普就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同时他开始学习法语和德语为阅读外文文献做准备。阿尔弗雷德并不希望儿子从事学术研究,而是给他买了个农场。科普转手就将农场出租,把收入用于维持自己的学术事业。
儿子大了不由人,阿尔弗雷德最终还是选择支持科普的工作。他给儿子出了读大学的学费,供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跟随著名古生物学家约瑟夫·莱迪(Joseph Leidy)学习比较解剖学,还为科普付了聘请法语和德语教师的家教费。
提到莱迪,不得不提到他在1846年的一次侦探经历。一名被指控杀害了费城农民的人声称自己衣服和斧头上的血来自自己杀鸡的过程。莱迪利用显微镜研究了此人身上的血液,发现这些血液的红细胞中没有核。之后,他通过实验发现鸡血里的红细胞即使留在体外几个小时,也不会失去自己的核,所以血迹不会是鸡血。
案件就此告破,莱迪成为第一个用显微镜揭开谋杀谜团的人。
科普的学术道路越走越宽,他受导师莱迪的推荐,在自然科学院有了一份对爬行动物收藏品进行编目的工作。他还拜访了史密森学会,结识了鸟类和鱼类领域的专家斯宾塞·贝尔德(Spencer Baird)。终于,科普在1861年发表的关于蝾螈分类的论文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自然科学院和美国哲学学会(the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 and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的会员。
年仅21岁就在学术界有了一席之地,科普的前途一片光明。加入了学会之后,科普有了更大的空间进行自己对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研究。直到4月南北战争爆发,科普才离开了美国。
来到欧洲的科普,在这两年的时间里过的有些过于悠闲了。他无法回到费城继续自己的学术研究,战争的结束又遥遥无期。科普参观了欧洲那些知名的博物馆,拜访了续多当时世界上最知名的科学家。他手里有导师莱迪和斯宾塞·贝尔德的介绍信,去哪儿拜访都是一路绿灯。
或许是日子过的太舒坦,无所事事的科普尝试了一些新事物,比如谈恋爱。他曾一度打算和那名女子结婚,而他父亲不同意,这场恋情结果还是不了了之。年轻的荷尔蒙无处发泄,科普又有了新想法。他想去野战医院帮忙,后来放弃了,又希望去美国南部帮助被解放的黑人。传记作者戴维森认为,是莱迪(在战争期间担任费城萨特利军事医院外科医生)和费迪南德·海登(在内战期间担任野战医院外科医生)的来信告诉了他战地医院的实况和战场的恐怖,让他放弃了这个念头。
事实上,1864年2月11日,科普就给父亲写信,信中说:
I shall get home in time to catch and be caught by the new draft. I shall not be sorry for this, as I know certain persons who would be mean enough to say that I have gone to Europe to avoid the war.
我应该及时回家好赶上新一期征兵。自打我清楚的知道有人会说我前往欧洲是为了逃避战争,我想我不会为参战而感到遗憾。
科普最终还是没有回美国,继续着自己的旅程。这段时间把他憋的够呛,他有可能的得了轻度抑郁症,经常抱怨自己实在是太无聊——即使他一路上穿越了法国、德国、大不列颠、爱尔兰、奥地利、意大利和东欧。
1863年冬天,他到了柏林,遇到了一位美国老乡。32岁的奥特尼尔·查尔斯·马什此时正在柏林大学学习古生物学和解剖学。老乡见老乡,两人对彼此颇有好感。马什尽地主之谊,带着科普游览了柏林这座城市。
马什不是科普这样的“学术神童”,他走的是一条标准的学术精英道路。马什在1856年获得了耶鲁大学谢菲尔德科学学院(Yale's Sheffield Scientific School)的学士学位,1860年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然后到柏林大学学习古生物学和解剖学。但32岁的马什的学术能力不像他的学习能力那么强,他当时只出了两本书,而比他小8岁的科普此时已经写了37篇学术论文。
没有人能说清两人是如何从好友反目成仇的,有说法称科普在离别时,邀请马什回美国后拜访自己的工作室。这句话让马什产生了歧义:科普年少成名,自己却还未完成博士学位。这句客套话被马什理解为对自己的嘲讽,从此在二人的关系中扎进了一根刺。这一说法难以证实真伪,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们有很长一段时间都维持着良好的私人关系。
科普离开柏林后,两人还保持着通信,交换手稿、化石和照片。
1864年7月,北军在葛底斯堡击败了南军。到了11月,北方军从东西两线出击,前线已经推进到了南方联盟的“首都”里士满。战争的局势已经一目了然。
科普也在那一年年底赶回美国,马不停蹄地回到费城重拾自己的研究。他在欧洲实在是憋坏了,为了发泄烧毁了许多欧洲时期的日记和信件,还有一些画作和笔记。他的家族通过慈善捐助,让他在哈弗福德学院(Haverford College)担任动物学教授一职。
这所学校是个规模不大的贵格会学校,在科普正式任职之前,学院授予了他荣誉硕士学位,以便让他担任这个职务。那一年他除了描述了几种鱼类和鲸鱼,还在古生物学领域踏出了第一步。他研究了一种像蝾螈的古代两栖生物,学名为amphibian Amphibamus grandiceps。
24岁的科普,有了教职和学位,该成家立业了。科普想找一个“和蔼可亲、不过分敏感、相当有精力、严肃不轻浮的真正的基督教徒。”贵格会教友安妮··皮姆(Annie Pim)正是他想找的那种人——
her amiability and domestic qualities generally, her capability of taking care of a house, etc., as well as her steady seriousness weigh far more with me than any of the traits which form the theme of poets!
她的居家和亲和力,她对家庭的关心,以及她那稳重的气质对我来说比任何一个诗人写下的诗歌都要有份量!
翻译水平一般,请见谅。
1865年7月,科普在切斯特镇和皮姆举行了婚礼。两人的女儿朱莉娅·比德尔·科普(Julia Biddle Cope)在第二年6月10日出生。年仅25岁的科普有了学术界的地位,父亲健在,一家三口过着体面的生活。科普人生的前25年,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反抗父亲学了自己喜欢的专业,还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美国内战期间,在欧洲旅行拜访博物馆和学术名流。娶了自己喜欢的姑娘,很快就有了女儿。
科普刚回到美国的生活还是很逍遥快活的,他去了美国西部地区旅行,做动物研究。他迷上了当地的化石地层,尤其是岩层里的鸭嘴龙化石。科普自由了太久,一门心思花在了恐龙化石上,对哈弗福德的工作自然有所怠慢。 学院的人开始对科普不满,自由惯了的科普也对“阻碍”他研究恐龙化石的各种制度条例有了怨气。
脾气暴躁的科普最终还是出手了,他向学校提出了辞呈,举家搬迁到哈德顿菲尔德(Haddonfield),这里离新泽西州西部的化石地层不远。他写信告诉父亲“在哈弗福德教育学生是一件乐事”,但他“无法完成任何工作”。
回归自由身的科普变卖家产专心从事挖掘工作,但他很快发现自己的钱不够用了。在学院的时候,他没有时间照料自己的农场,现在又是急用钱的时候。1869年,他卖掉了农场,又找父亲要了些钱,开始了自己在弗吉尼亚州、田纳西州和北卡罗来纳州的旅行。
科普顺风顺水的前半生,为他粗暴的脾气和好战的性格奠定了基础。含着金钥匙长大的科普,对社会政治也缺乏足够的认知。自学成才的经历,使他对学院派和官僚体系不屑一顾。这个被宠坏的富二代,迟早会为此付出代价。
1866年,就在科普女儿出生的那一年,马什回到美国,成为了耶鲁大学脊椎动物古生物学教授,他是美国第一个古生物学教授。
整个60年代,科普多次访问哈顿菲尔德。后来干脆把家搬到了这里,离骨床更近的科普更加频繁的探访当地的泥灰岩坑洞。科普一家住在苹果园后的木屋里,雇了两个女佣收拾家务和招待客人。科普的眼里只有如何将更多的钱投入到自己的科学研究中。
1866年,科普猎到了一个大猎物。在新埃及组(New Egypt Formation)的上层,科普发现了一副不完整的骨骸。这组编号为ANSP 9995的骨骸包含了一条后腿、部分下颌、一些尾椎骨和一个被科普形容为形状”介于老鹰与狮子之间”的爪,以及左股骨、左腓骨、耻骨骨干等各类散落的骨头。
这具骨骼属于当时十分少见的兽脚类恐龙。科普很高兴能发现一种恐龙时代的巨型掠食者,就像他后来说的那样:
对这种动物的发现填补了白垩纪动物群的一个空白,解释了大型食草动物鸭嘴龙的肉食性敌人,(两者的关系)就像是内布拉斯加骨床上后弯齿龙之于糙齿龙,和欧洲韦尔登地区和鲕粒岩岩层里的的巨齿龙之于禽龙。在大小上,这种生物相当于巴氏巨齿龙,它和后弯齿龙一起构成了已知最可怕的陆生脊椎动物类型。
兴奋的科普以“莱拉普斯(Lelaps)”为其命名。这一词汇词源来自于希腊语中的“飓风”和“暴风”,同时也是希腊神话中一头神犬的名字,据说它从未在狩猎上失手过。于是“暴风龙”的全称定为Laelaps aquilunguis,成为了鸭嘴龙、后弯齿龙及糙齿龙之后北美洲首批被发现的恐龙之一,科普为此大出风头。
科普的好运并未就此止步。1867年12月,参与联合太平洋铁路修建工程的科学家约翰·莱孔特(John LeConte)把几块脊椎骨化石给了科普。科普发现这种骨骼属于蛇颈龙,但却比他在欧洲见过的任何同类化石都大。科普连忙写信给化石的发现者特纳,要求对方把剩下的化石送到费城自然科学院,费用由自己承担。
西奥菲勒斯·亨特·特纳是美国陆军的一名外科医生。1867年初,他和侦察兵威廉·康斯托克在堪萨斯州华莱士堡外出勘探时,在麦卡拉斯特(McAllaster)附近皮埃尔页岩地层的一个沟壑中发现了一块巨型化石。尽管没有古生物学经验,特纳仍认为这些遗骸属于一种“已灭绝的怪物”。6月时,他将三块脊椎骨化石交给了约翰·莱孔特,12月这些化石就转到了科普手里。
科普的信件让特纳等人回到了那片区域展开挖掘工作。开采者们用镐子和铲子将化石从页岩中挖或者撬出来,最终得到了360公斤(800磅)的化石材料,包括大部分脊椎骨和一些其他部位的骨骼,用马车运回华莱士堡。
根据科普的指示,这些化石装进了装满干草的板条箱里,由军用货车运到铁路东边。标本乘火车于1868年3月抵达费城。科普匆忙检查了它,并在3月的ANSP会议上报告了自己的发现。在会议上科普将它命名为Elasmosaurus platyurus,意为“薄板爬行动物”,现称“薄板龙”。薄板指的是这种恐龙胸骨和骨盆的骨骼像是“薄板”。
薄板龙的发现,对科普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这具骨骼是当时北美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蛇颈龙,也是堪萨斯州第一个重大化石发现。28岁的科普即将一步登天,他连忙开始了对薄板龙化石的装配。他在1868年8月的费城自然科学院会议上展示了自己的重建图:一头有着短小的颈部和长而弯曲的尾巴的生物。
科普发表了论文,但他的导师约瑟夫·莱迪发现了错误。在1870年3月的一次会议上,莱迪指出了这个问题:科普错误理解了薄板龙的身体结构,将它的头骨安装在了尾巴上。作为蛇颈龙的发现者和命名者,莱迪也犯过类似的错误。或许和科普没有接受过古生物学方面的专业训练有关,他一直没有意识到薄板龙其实是蛇颈龙的一种。
科普并未第一时间承认错误,并选择火速召回论文。他希望在回收所有刊物之后,对文章进行修改再发出。全部召回是不可能的事情,自然而然的有复印件落在了马什手中。马什对科普的发言做出了评论,直称科普将头骨放在了尾部椎骨的末端。科普自然和马什展开争辩,冲突最终以莱迪出面并指出科普的错误告终。
事情还未就此结束,莱迪在之后的会议上揭露了科普掩盖自己错误的事实。这件事本来可以一笑了之,但是科普对外的声明从未承认过自己的错误。马什并未放过这件事,他后来在《美国博物学家》刊发的文章上嘲笑道:“柯普花了长达几个月的时间,研究了一件非常完美的标本,但他把头放到了尾巴末端(这里被马什着重强调),然后他将这种动物作为一个新类群之典型,反龙类。”后来,马什还写信嘲讽科普,信中说:
把头装在尾巴上,你怎么不叫它“滑稽龙”?
薄板龙风波过去后,马什和科普表面上仍还维持着良好的关系。马什的叔叔,金融家乔治皮博迪于1869年去世,给他留下了10万美元的遗产。科普在1871年探访了美国西部地区维恩多特洞穴,并对这片区域产生了浓厚的学术兴趣。一个有了研究资金,一个有了研究方向,两人都有美好的未来。
科普动用自己在华盛顿的人脉,在费迪南德·海登手下获得了美国地质调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的职位。虽然这份工作没有薪水,但它为科普提供了一个在西部地区收集化石并发表他的发现的大好机会。科普的文笔很好,这正是海登需要的,他需要在官方调查报告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费迪南德·海登1829年出生于马萨诸塞州韦斯特菲尔德,医学领域出身。从奥尔巴尼医学院毕业后,受地质学家詹姆斯·霍尔教授影响开始接触地质方面的研究。内战期间,他曾在军队担任外科医生,后来还成为谢南多阿陆军首席医疗官。海登和科普的导师约瑟夫·莱迪私交甚好,他为莱迪提供了大量恐龙化石标本。1865年,海登在莱迪的帮助下成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地质学教授。
1871年,海登率领着美国第一个联邦资助的地质调查队进入了怀俄明州西北部的黄石地区,调查队共有50人,队伍里不仅有学者,还有画家和摄影师。海登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随行画家托马斯·莫兰和摄影师威廉·亨利·杰克逊的作品带来的视觉冲击,让海登成功说服国会在黄石地区开辟了第一个美国国家地质公园,这是他最广为人知的成就。
同年秋天,科普展开了一次勘探活动,位置在他曾经发现薄板龙的堪萨斯州,虽然莱迪和马什早些时候曾经探访过这片区域。科普雇佣了本杰明·穆奇(Benjamin Mudge)作为向导。根据队员查尔斯·斯特恩伯格(Charles Sternberg)的描述,勘探异常辛苦,一路上都面临着缺乏水和食物的状况。科普的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我们白天发现的每一种动物夜晚都会进入他的梦乡……又是他会在这种令人精疲力尽的睡眠中睡半个晚上。”
噩梦的袭击并没有让这个31岁的青年放弃。他继续带领队伍,从日出到日落持续进行勘探,还写信给妻子和孩子描述自己的发现。恶劣的沙漠环境和科普过度劳累的习惯,让他回家之后一段时间卧病不起。
1872年6月,科普展开了新的探险,这次的目标是怀俄明州的始新世岩床。这片区域一直以来都由海登负责,而海登则是科普导师莱迪的盟友。一直以来,莱迪都享受着从海登的藏品中挑选化石的权利。甚至此时,莱迪就在这片区域进行化石采集。科普同时得罪了海登和莱迪。海登给莱迪写了封信,试图修复两人之间的关系:
I asked him not to go into that field, that you were going there. He laughed at the idea of being restricted to any locality and said he intended to go whether I aided him or not. I was anxious to secure the cooperation of such a worker as an honor to my corps. I could not be responsible for the field he selected in as much as I pay him no salary and a portion of his expenses. You will see therefore that while it is not a pleasant thing to work in competition with others it seems almost a necessity. You can sympathize.
我告诉他不要去你所在的那片区域。他却对被限制前往某一区域的主意嗤之以鼻,然后说无论我是否提供帮助,他都打算前往。我急于得到他的协作来维护我团队的名誉。我不可能靠停发薪水或者克扣一部分费用来阻止他前往那片区域。你看,虽然与他人竞争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但这几乎是一种必然。你会赞同这一点的。
海登此刻骑虎难下,他需要莱迪这个盟友,但跟科普翻脸也不是明智的选择。他现在能做的,至少应该让这对师徒不打照面。科普带着家人一直到了丹佛,根据地质学家菲尔丁·布拉德福德·米克(Fielding Bradford Meek)提供的线索,前往布莱克比尤特(Black Buttes Station)车站和铁路附近调查在那里发现的骨骼化石。这条线索将引向了第一个被发现的角龙科化石,科普将其命名为森林奇迹龙(Agathaumas sylvestris)。
之后科普启程前往布里奇堡,他认为海登会全力支持自己。结果发现自己期望的人员、车队和设备都不在这里。科普直接自费购入了所需要的设备,还组织了6个人组成的队伍:两名队员,一个厨师,一个向导和三个来自芝加哥的人,他们希望跟着科普学习一些东西。
这支队伍里,有两个马什的手下。或许是因为马什在签合同和支付工资上表现出的懒惰和拖延,让他们不得不转寻其他工作。事情败露之后,马什大发雷霆,而他们宣称自己对马什保持着忠诚,说自己接受工作是为了带领科普远离优质化石。
实际情况是,科普的勘探路线走的都是海登曾经调查过的崎岖小路,但却意外的收获颇丰。与此同时,马什的一个手下将他的一些材料发给了科普。科普收到之后,将它们送还给了马什,这极大的刺激了马什的神经。1873年的春天到来后,两人再也做不了表面兄弟了。
科普自信满满。一个刚满30岁,已经积累下一定学术资本和人脉的男人,正处于事业发展的个人能力的巅峰期。整个70年代,科普在职业生涯中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刺。从1871年到1879年,科普的生活保持着夏季展开勘探,冬季整理结果的生活规律。
1873年,科普探索了科罗拉多州的泰坦诺特海床(the Titanothere Beds of Colorado)。1874年,他参加了惠普调查(Wheeler survey),在乔治·蒙塔古·惠勒的带领下前往新墨西哥州展开调查。在给父亲的信中,科普表示当地的普尔科地层(Puerco formations)给他提供了“在地质学方面所做的最重要的发现”,这片地质区包含了数百万年积累下的地层,而且没有莱迪和马什的染指。
这项调查在新墨西哥州进行,他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新墨西哥州的普尔科地层提供了“我在地质学方面所做的最重要的发现”。新墨西哥断崖(The New Mexico bluffs)包含了数百万年的地层,所处的地区没有莱迪或马什造访过。
在布里奇堡,科普远不如马什吃的开。马什的插手让科普很难在布里奇堡获得住处或助手,甚至不得不住在干草场里。而马什的出行,却能得到军队的保护。
从1870年到1873年,马什四次亲自带领队进入怀俄明州探险。在1870年的第一次远征中,马什的好友,人称“野牛比尔”的著名牛仔威廉·F·科迪(Wm. F. Cody)担任向导,成员是马什在耶鲁大学挑选的一批古生物系高材生和经验丰富的挖掘者。在探险中,马什表现出了极大的进取心或者说傲慢。他无视1868年签署的《拉勒米条约》,未经允许就穿越拉科塔岛,根本不把印第安人的威胁放在眼里。
有一次,探险队遇到了印第安人的葬礼台。平台上摆着一男一女的尸体给野生动物啄食,台下是一具小马的骨架来表示荣誉和敬意。部落的人会在一段时间后来回收死者的遗骨。遇到这样的情况,很明显印第安人就在附近徘徊。面对可能全军覆灭的危险,马什却不以为意,他告诉学生们:
Well, boys, perhaps they died of small-pox; but we can't study the origin of the Indian race unless we have those skulls!
好吧,孩子们,也许他们死于天花;但我们不能研究印第安人的起源,除非我们有那些头骨!
探险队成员一路上提心吊胆,马什的眼里却只有化石。探险队曾经发现了一具巨龟的化石,其他人好言相劝才让马什不情愿的放弃了挖掘,选择离开那片印第安人正在激烈交锋的地区。这支在印第安人领土横冲直撞的队伍收获颇丰,他们挖掘出了大量此前未经发现的恐龙化石。包括美洲第一件翼龙化石——无齿翼龙。这场探险得到了《哈勃月刊》( Harper's New Monthly Magazine )长期的追踪报道,他成为了一时风头无两的学术明星。
科普也紧跟马什的步伐进入了印第安人保留区。马什选择躲开印第安人,科普则直接和他们接触。科普戴了个假牙套,在印第安人面前神态自若的把假牙取下来然后装上去。印第安人被唬住了——他们从未见过能将牙齿取下来又装上去的人。科普又循循善诱,让印第安人心甘情愿的帮助他寻找化石。
1873年,马什准备了自己最后一次探险。这次的调查队有13名学生随行,收到一群试图向苏族部落(Sioux tribe)展示武力的士兵的保护。不同于前几次的大手大脚,这次探险由成员各自出钱。这场探险只花了耶鲁大学1857.5美元,远远低于马什此前宣称的15000美元(折合为如今超过20万美元)。之后,马什再也不亲自参加探险,而是雇佣化石猎人来给自己服务。
1875年12月4日,阿尔弗雷德去世,留给儿子将近25万美元的遗产。这位老商人,自从儿子选择了古生物学研究这条路之后,就一直支持着儿子的科研事业。每当科普有了新发现,父亲总是他最重要的倾听者。现在,终于有一件事情能够停住科普外出探险的脚步了。科普暂停了大部分野外工作,回家为父亲料理后事。
前几年的研究,科普收获颇丰,但快节奏生活积累下的大量资料舆待整理。科普开始写一本名为《The Vertebrata of the Cretaceous Formations of the West(西部白垩纪地层的脊椎动物)》的书籍。全书共303页,54张插图,主要讲述了科普前几年在新泽西州和堪萨斯州的发现的勘探经验。
父亲去世后留下的遗产,让科普可以雇佣化石猎人来为他寻找化石。终于静下来的科普,为费城百年纪念展览(Philadelphia Centennial Exhibition)提供了一些化石展示方面的建议。第二年,他将研究重心转移到了陆生爬行动物。
马什的注意力转向了达科他州,那里正是印第安人和联邦为黑山(Black Hills)金矿冲突的前线。尝到了1870年怀俄明州探险的甜头,马什义无反顾的卷入了这场风波。
苏族首领红云(Red Cloud)进入了马什的视野,他是苏族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在面对美国陆军入侵怀俄明州东北部和蒙大拿州南部时,红云领导原住民军队发动了红云战争,让美军遭遇了当时最严重的军事失败。红云的反抗迫使原住民和联邦在1868年签署了《拉勒米堡条约》,让苏族有了一大块保留地。
这片保留地覆盖了西河的领土,密苏里河西部的一片土地以及南达科他州的部分领土。 1871年,联邦政府在普拉特河(Platte River)上游设立了红云机构(Red Cloud Agency)。按照条约规定,该机构工作人员每周向苏族奥格拉部落(Oglala)提供粮食和其他用品。同时,条约表示黑山地区和大角地区归苏族所有,联邦政府所有堡垒和驻军都应撤出该地区。且未经苏族人同意,任何白人不得进入该地。
当黑山地区发现金矿时,这项条约还墨迹未干。民间响起了“将印第安人赶出去!”的呼声。联邦政府面对这一情况,象征性的做了一些抗议来维护自己的面子。红云对此忧心忡忡,马什也找准了机会在他面前出现。
马什在华盛顿有很多人脉,这是红云急需的。马什不仅表示要雇佣红云的族人进行化石搜集,而且还会在华盛顿帮他们为自己受到的不公待遇进行游说。据马什描述,他在那里收集了堆积如山的化石,并在一个敌对部落来袭前撤退了。
回到华盛顿之后,马什依照承诺游说内政部和格兰特总统,虽然他的动机很有可能是通过反对不受欢迎的格兰特政府来为自己博取名声,但他确实这么做了。这件事给红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1883年,红云到纽黑文拜访了马什,并说道:
I remember the wise chief. He came here and I asked him to tell the Great Father something. He promised to do so, and I thought he would do like all white men, and forget me when he went away. But he did not. He told the Great Father everything, just as he promised he would, and I think he is the best white man I ever saw.
我记得那位聪明的首领。他来到这里,我让他告诉总统一些事情。他答应了,我以为他会像所有白人一样,走了就忘了我。但他没有。他把一切都告诉了这位总统,正如他所承诺的那样,我认为他是我见过的最好的白人。
马什和科普此时都搜集了足够的化石,财政上也有些紧张了。在1877年,莱克斯的发现震动了他们之前,两人一直忙于在对积压的化石进行编目。
莱克斯的前两封信都石沉大海,马什却迟迟没有回信。到了5月,莱克斯干脆直接将发现的化石装了10个大箱子,风尘仆仆的赶到耶鲁大学,期待马什看一眼自己的发现。
到地方之后,信件石沉大海的原因水落石出。马什正忙着研究一个蛇颈龙化石,没工夫关注莱克斯的发现。马什的高傲刺激了莱克斯,他向费城发信介绍自己的发现。科普大喜过望,给莱克斯回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件,信中赞扬了莱克斯的发现意义重大,批评马什是个不识货的书呆子。
莱克斯喜滋滋地将化石运往费城,马什此时才后知后觉。他立刻拿出100美元做封口费,派遣助手本杰明·穆奇(Benjamin Mudge)赶去莫里森去找莱克斯。虽然没有接受正式的古生物学培训,但本杰明·富兰克林··穆奇在地质学方面的深厚造诣和对化石搜集和研究的热情却是毋庸置疑的。莱克斯在和他接触后,签订了一份2个月独享莫里森城化石点发掘的合同。
7月1日,马什在《美国科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内容详细描述了莱克斯的发现,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巨龙(或称泰坦龙)。另一方面,准备发表相关文章的科普收到了莱克斯的信件,信中的内容让他火冒三丈:莱克斯声称化石原本属于马什,要求科普将样本转交给后者。
马什和科普之前的争斗,仅仅是两位古生物学家的私人恩怨,莱克斯的出尔反尔进一步激化了两人之间的矛盾。从表面兄弟到明争暗斗,现在这场战争终于全面爆发了。
评论区
共 7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