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背包是用于背负携带物资的主要装具,对于士兵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装备。当人们谈论起“士兵”这个词时,脑海里首先映出的总是头戴钢盔、背负沉重的背包、穿着迷彩服和军靴、手持步枪在战场作战的军人形象。随着战争需求和战争环境的变化,以及材料工艺和人体工程学等技术在军事装备领域的应用,不同时期的军用背包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点。本文将以时间为主线,带领读者回顾1910到2011总共一个世纪以来美军列装的军用背包。
美国军事介入东南亚和越南战争(1960-1973)
我们都知道,美国在1965年出兵越南,拉开了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的序幕。但实际上美国对东南亚地区的军事介入早在1960年就开始了,这其中包括人员培训、派遣顾问以及军事物资援助。而美军在越战期间针对东南亚丛林环境的装具研发工作也从那时开始。
在二战结束之后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美军并没有列装新型号的背包,而只是对已有的背包装备进行改进。但历史总是相似的,越战开始之后,美军意识到当前的单兵装具不能很好地适应东南亚地区丛林作战环境,展开了一系列专为热带丛林环境设计的单兵装备的研发工作,由此诞生了一系列经典装具装备。
M-1956 和 M-1961 野战腰包(M-1956/M-1961 Field Pack)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依托承载装具的后腰包其实不能算背包。但考虑到这类装具从朝鲜战争停战之后一直到越战时期,作为背包类装具的代替品配发整个陆军,笔者认为有必要将其纳入本文。
M-1956 野战腰包(M-1956 Canvas Field Pack)
关于 M-1956 承载装具本身,我曾经在 两年前的旧文 里介绍过。这次利用这个机会多介绍一下其中的野战腰包,或者叫屁股包(buttpack)。 正如旧文所述,M-1956 承载装具是在朝鲜战争停战之后,美国陆军为当时正在选型的新的自动步枪配套研发的。如果各位从系列第一篇开始一直读下来,会发现这样一个趋势:自二战以来,陆军单兵配发的背包容量越来越大。但是这个趋势在 M-1956 上中断了。M-1956 承载装具里的野战腰包容量仅有大约5升左右,仅够容纳基本的作战和生活物资。
对于这种变化,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在五十年代,美国将苏联作为竞争对手和军事上的敌人,并以此为指导思想设计武器和装备。美国人设想中和苏联将会在欧洲和西伯利亚爆发战争,以大规模机械化集团作战为主,单兵不需要背负太多东西。因此 M-1956 承载装具里充当背包角色的就变成这样一个腰包了。
这款野战腰包是 M-1956 承载装具的原配装具,但由于容量太小,在1961年被重新设计的 M-1961 野战腰包代替,在越南战场上基本上只有装备轮换较慢的二线单位在用了。
M-1961 野战腰包(M-1961 Canvas Field Pack)
M-1961 野战腰包在1961年定型并代替 M-1956 野战腰包,成为 M-1956 承载装具的标配。曾经有玩越战军品的新人看名字以为它是陆战队 M-1961 承载装具里的,其实并不是。
M-1961 野战腰包最主要的改进是增大了容量,比 M-1956 容量大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盖子也从方形直角外观改成圆弧。此外还将 M-1956 野战腰包口部两边的翻片(类似二战早期 M-1941 背包那样)改成涂胶的防水喉,装入物品后将防水喉卷起来即可,增强了装具的防水性能。
就这款包本身其实已经没有太多可以介绍的了。由于其生产时间和越战重叠,M-1961 野战腰包的生产数量十分惊人。因此尽管在 M-1961 野战腰包的生产合同只到越战后期、并且战后尼龙野战腰包重新启用,在美军的后勤体系里 M-1961 野战腰包仍然配发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甚至在海湾战争时期仍然在使用。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军此后的一系列野战腰包类装具的原型设计,都是来源于 M-1961 野战腰包。如果要带的东西衣服口袋塞不下,又不够背包容量的一半,那野战腰包无疑就是最佳选择。这类装具从越战时期一直配发至今,影响了其他很多国家的军用装具。在最新的 MOLLE II 装具系统里,野战腰包类装具仍然还牢牢占据着装备序列里的一席之地,足见这个设计的经典。
陆战队 M-1967 USMC 野战腰包和背包(M-1967 USMC Combat Field Pack / Cargo Pack)
M-1967 USMC 是陆战队用于代替 M-1941 背包组和背带的装具系统,于60年代初开始研发,其前身是 XM1964 试验型装具。
M-1967 USMC 装具系统和陆军的 M-1967 轻量化承载装具 一样,专为东南亚热带丛林环境作战生产,全部由尼龙面料制成,主要部件设计也很相似。由于参考了 M-1941 背包 的设计使用习惯,M-1967 USMC装具系统里的背包也分为双肩背负的背包(Combat Field Pack)和后腰挂载的野战腰包(Cargo Pack)。 在军品收藏领域,越战时期的“M-1967 屁股包”是越战军品收藏圈里炙手可热的宝物之一,但长久以来关于这玩意很多人都没搞清楚到底是个什么。借这个机会,和大家掰扯一下越战时期尼龙屁股包的那点事儿。
美军介入越南之后,美军很快就发现帆布装具不适合越南的热带丛林环境,开始寻求新的装具。不过这段历史我相信各位都已经听腻了,所以这里专门说说和野战腰包相关的部分。
实际上早在1965年美国正式出兵越南之前,美军就开始了对于轻量化和热带环境使用的尼龙装具的研究。1962年,美国陆军那提克实验室以 M-1956 承载装具为蓝本,生产了数套全尼龙版本的装具用于概念验证。而在1967年,由于越南前线的的紧迫需求,那提克实验室以1962年版为原型又制作了550套全尼龙版本的 M-1956 装具用于进一步测试,这550套装具就是后来 M-1967 轻量化承载装具的前身。但由于这些装具生产数量很少,而且几乎全部都在测试中损耗掉了,现在留存的资料非常少。而在这套尼龙版 M-1956 装具中,是包括了M-1961版型的屁股包的。
尼龙版 M-1956 装具后来演变成了 M-1967 轻量化装具(Lightweight Load-Carrying Equipment,不是广泛误传的 Modernized Load-Carrying Equipment)。越战时期美军所有的尼龙装具只供应越战战场,而不配发其他地区的单位。陆军的 M-1967 于1968年正式配发,但是在配发的时候,这套装具是不包含屁股包的。这其中发生了什么呢?答案就在这份报告里。
这份报告是1968年1月24日 ACTIV(Army Conception Team In Vietnam,陆军的新装备试验和效能评估团队)向美国陆军太平洋军区司令报告的,内容则是报告说明陆军驻越南部队(USARV)对于不再需要野战腰包(Field Pack, Combat)和工兵铲携行具(Carrier, Intrenching Tool)的理由,其中和野战腰包相关的有以下两段内容:
USARV’s nonoccurrence is based on the following:
a. Action has been taken under ENSURE 106 to procure 120,500 Lightweight Nylon rucksack for issue to combat/combat support units in Vietnam. This new rucksack will be issued initially as a replacement for the standard rucksack and the standard Field Pack, Combat. The combat/combat support units in Vietnam will not require the Nylon Lightweight Field Pack, Combat.
Recommend that:
a. The Nylon Lightweight Field Pack, Combat, not to be procured for issue to combat/combat support units in Vietnam.
英文很简单,这里就不逐字翻译了。大意就是由于已经按照106号加急非标紧急需求装备(Expedited Non-Standard Urgent Required Equipment ,ENSURE)生产了十二万零五百个轻量化背囊(这个背囊下一期将会重点介绍)配发给战斗和支援单位,作为标准背包(Standard Rucksack)和野战腰包(Field Pack, Combat)的代替品。并且建议无需再为驻越南陆军采购配发轻量化尼龙野战腰包(Nylon Lightweight Field Pack, Combat)。
这份报告里提到的“Standard Rucksack”指的是当时还是制式装具的 M-1951 山地背囊,而“Field Pack, Combat”指的就是野战腰包/屁股包了。
轻量化背囊的背负系统会占据士兵从肩部到后腰的整个后背空间,并且其本身也是一种包类装具,容量大约是野战腰包的三倍左右。所以无论是背负的位置还是功能,轻量化背囊都完全覆盖了野战腰包,并且容量更大更好用。驻越南陆军全面使用轻量化背囊代替尼龙野战腰包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还记得上文说的,越战时期美军所有的尼龙装具都是为越南生产的么?所以一旦某种尼龙装具不再被越南美军需要,就不会再生产出来了。这就解释了为何陆军的 M-1967 装具里没有尼龙野战腰包了。
当然了,虽然因为驻越美军不需要所以就没有量产,肯定还是有一些作为试验品或者样品生产出来的。有种说法是这种版本的尼龙野战腰包只生产了500个,这个说法可能是根据1967年尼龙版 M-1956 的产量(550个)得出来的。
顺带一提,报告里说不需要工兵铲携行具,是因为1968年候美军用三折铲代替旧的 M-1943 和 M-1951 木柄两折铲,而在1968年初的时候全金属的三折铲的测试已经完毕,准备开始量产代替两折铲。而报告里提到的“轻量化工兵铲携行具”(Lightweight Carrier, Intrenching Tool)指的还是给旧款两折铲配套的装具。因为马上就要换发新的三折铲,所以不再需要补充旧款铲子配套的装具了。
到这里,估计有人早就憋不住了:既然你说 M-1967 尼龙屁股包根本就没有量产,那现在人人追捧的“M-1967尼龙屁股包”又是什么呢?
别急,这个问题的答案更简单,就在你说的“M-1967尼龙野战腰包”的油印里。
看到了吗?油印里清楚地写了这件装具的名称:Field Pack, Cargo; Nylon; (M-1967 USMC )
这就说明这件装具是完全不同于陆军的 M-1967,而是陆战队自己的 M-1967 USMC 装具。这就是完全不同的另一段故事了。
在陆军研发测试轻量化尼龙装具期间,陆战队其实也在进行相同的研究。而且某种意义上,陆战队当时面临的装具问题比陆军还要严重。M-1961 承载装具实际上就是二战时期 M-1936 装具的延续,已经落后于时代;背包更是一直在用款式老旧的 M-1941 背包 。1964年陆战队测试了一套名为 XM1964 的背包,这是一种带有两个副仓的小型尼龙背包。这款背包最大的特点就是肩带带有小号的戴维斯扣,可实现快拆功能。而从形制上来说,XM1964 仍然是 M-1941 背包使用理念的延续:背包为小型横向矩形,背负在后背高位,为后腰的装具留出空间。 M-1967 USMC 就是 XM1964 定型后的产物,分为四件:背包、野战腰包、快拆背带(H带)和尼龙弹匣包。XM1964 中带快拆功能的背包背带被拆分成了背包本体和快拆H带两件。M-1967 USMC 沿用了 M-1941 背包的设计思路,分为上下部分:背包背在背部上半部分,而野战腰包则位于后腰。而且这一点其实就体现在装具的名字里。M-1967 USMC里的野战腰包叫“Field Pack, Cargo; Nylon; (M-1967 USMC)”,对应 M-1941 背包组的下背包的名字同样也是“Field Pack, Cargo”。
遗憾的是,虽然从仓储号的指派时间来看,陆战队的这套 M-1967 USMC 比陆军那套 M-1967 定型还早一点,但实际上 M-1967 USMC 装具配发得比陆军的 M-1967 轻量化承载装具要晚。从实物和资料来看,M-1967 USMC 装备的合同号都是1970年。考虑到生产周期和运输时间,交付部队至少要半年之后。然而美军从1969年夏天就开始陆续从越南撤军了。
从后来能收集到的实物来看,有很多 M-1967 USMC 背包有明显的战斗使用痕迹,还有一些被使用者改造过,可以断定这些装备确确实实曾经在越南战场上发挥过作用,但可能由于当时已经开始撤军,实际使用照片寥寥无几。这也就是为何 M-1967 USMC 装具现在这么稀有。
很多越战军品收藏玩家都把M-1967 USMC系统的野战腰包当成是陆军M-1967装具系统的一部分,更有人将越战期间的所有尼龙装具都简单归为“M-1967”,这都是错误的。
陆战队 M-1941 尼龙背包(Marine Nylon M-1941 Haversack)
这种沿用自二战时期的背包在越战末期有了最后一个版本,面料改为尼龙。但这个版本只有上背包,没有配套的尼龙 M-1941 背带和行李包。
关于这个包本身已经没有太多值得聊的。 两年前的旧文 里提到这样一件事。当时英国的鱼鹰出版社的插图画师照着我的这张照片画了插图用在书里,但没跟我们联系过。这事儿后来的结果是这样的处理的:我们通过邮件和 FACEBOOK 私信的方式联系鱼鹰社,官方给我们的回复说已经将问题反映给本书编辑,并且核实确认了这个问题的存在。一般画师都会给出原画照片的出处,但这次确实没有给出,出版方也没进行核实,是他们的责任。为了表达歉意,可以免费赠送任意一本鱼鹰社的书以表歉意。 其实当时对这个处理结果不太满意,但考虑到跨国维权成本太高,况且人家也没直接用照片,好歹照着画了一道,就没再继续深究。正好当时 阿凯 就在英国留学,就点了本书托阿凯收了。这事儿就算了了。 本篇仅介绍了部分越战时期美军装备的小型包具。下篇将会介绍当时美军装备量最多,也是最有越战特点的背囊类装备,敬请期待
评论区
共 2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