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晚上,我去看了哥斯拉系列的最新作《哥斯拉2:怪兽之王》,虽然里面人类的剧情很蠢,但怪兽的剧情跟打斗设计相当扎实。看完当晚情绪非常激动,于是回家重温了上一部哥斯拉电影《新哥斯拉》。多年后重刷,这部地位特殊的哥斯拉电影却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
哥斯拉形象自1954年诞生以来,已经持续了60余年。哥斯拉由日本人用特摄创作,再后来由美国人改用CG表现,技术更替似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奇怪的是,2016年拍摄的这部新哥斯拉电影也用上了先进的CG技术,但是怪兽的质感却是模仿特摄的质感,刻意用新的技术表现旧的事物,不少人以为这版哥斯拉是采用特摄皮套拍摄的。
回顾系列的源头,哥斯拉形象的诞生源于日本人的核恐惧。初代哥斯拉是被氢弹试验唤醒而登陆地面,这个设定就是对美国早年在太平洋核试验的映射。
美国于1954年3月1日起在太平洋的比基尼及埃内韦塔克等两个环礁所进行的一连串核子试爆实验。这次核实验共计有6次,其中以第一次代号“布拉沃”(Bravo)的实验最著名,因为美国对该次实验的威力估算错误,导致在附近海域作业的上百艘渔船及2万余居民发生严重的辐射中毒。马绍尔群岛附近海域的日本捕鱼的第五福龙丸,当时虽然在美国设定的危险水域以外,但是渔船上23名船员和船上的渔获全受到核污染。
这部哥斯拉电影虽然叫“新”哥斯拉,但剧里表达的依旧是日本人的核恐惧。60年后,日本人用新的方式去表现旧的故事内核。
《新哥斯拉》中,哥斯拉吃了60年前各国在海里倾倒的核放射物导致体内变异,最后登陆东京肆意破坏。这版剧情减少了普通老百姓的描写,更多突出日本政府在面对大灾难的决策和执行力。
这次重温之所以有不一样的感受,是因为最近一部很火的迷你电视剧《切尔诺贝利》。《切尔诺贝利》用戏剧的方式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历史,除了细节,剧情基本跟真实历史情况一样。对比这两个作品,两国政府在面对未知的灾难时,决策却惊人的相似。
相信很多人对《切尔诺贝利》第一集印象很深刻,在爆炸巨响后,在控制室的总工程师 Dyatlov 刚开始并不相信是核反应堆爆炸,因为 RBMK-1000 核电机组的技术在当时领先世界,在他看来,采用这种技术的核电机组不可能爆炸。于是他询问4号机组的辐射情况,4号机组过来的工程师回答说检查仪表上是3.6伦琴,但是他补充说检测仪器最大值只有3.6伦琴,而且他看到机组屋顶已经炸穿了。Dyatlov 第一反应是选择相信4号机组的核辐射就是3.6伦琴,并且认为4号机组屋顶只是水箱起火,屋顶炸穿是那位工程师因极度恐惧而看走眼。正是因为对灾难情况判断失误,直接导致后面灾情的进一步失控。
无独有偶,《新哥斯拉》电影中,在电视新闻确认了东京湾的海面骚动是源于一个未知的巨大生物后,政府人员在讨论该生物登陆的可能性。环境部科长助理认为不能排除巨大生物登陆地面的可能性。而文部科学科长搬出了生物专家的观点,认为未知生物由于长年在水下生活,腿部肌肉退化,无法支撑自身的重量,登陆地面的可能性为零。以首相为首的一众官员立刻就选择相信生物不会登陆,并在电视上发表该结论,以安抚民众情绪。跟《切尔诺贝利》里一样,人在面对空前的灾难时,更愿意往好的方向想。
不难看出《新哥斯拉》的政治性极强,据说创作团队为了拍好日本政府的戏码,甚至让演员观看大量的政府会议视频,让演员习惯官场的说话方式。
在《新哥斯拉》东京湾发生爆炸初期,政府官员和首相辗转往返在各个会议室,成立各种小组,却一个有效的方案都没有。内阁各个部门大臣轮流献计,但是所有事情都要交由作为外行人的首相去拍板,更是反映日本政府无人愿意承担任何责任和后果。 这跟《切尔诺贝利》前期里面核电厂中高层的表现很相似。
在哥斯拉的大肆破坏后,东京犹如人间地狱,日本首相和他的内阁成员在直升机逃跑中坠机身亡。米国爸爸要向东京的哥斯拉采用核打击,要求日本政府在有限的时间内撤离人群。
这竟然成为了本片的转折点,当首相和内阁成员全数阵亡时,日本政府反而空前团结。为了拒绝美国核弹在自己家园又一次引爆(咦?为什么我会说又?),年轻一辈的政府人员雷厉风行,实行哥斯拉核心凝冷计划。
向全国民营公司收集冷冻凝血所需的化学材料,向上海协调采买油罐车,购入装载机,政府内部流程畅通无阻;外交部部长和代理首相为拖延美国发射时间,积极配合,向联合国哭爹喊娘,史无前例;日本警察部、交通部、自卫队通力合作;最终在大家的努力下,哥斯拉被暂时冻结,美国也推迟了核弹的发射时间。
电影中的这一段配合激昂的BGM,燃点十足,日本政府最后的负责果敢,也让人联想到《切尔诺贝利》中的片段。
在苏维埃政府确认灾情的严重性后,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去控制辐射范围。这其中有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如三勇士冒死开启打开冷却池阀门、人力在高辐射的4号机组房顶清理有辐射的残骸、数万矿工挖通反应堆下方通道,其后举国无数人在辐射区处理动物、砍树等,这些英雄很多一部分间接或直接地死于核辐射。无论是《新哥斯拉》还是真实历史上的切尔诺贝利,其救灾过程可歌可泣。
那么,日本政府在面对真实的核事故时表现又会如何?这不得不提到2011年3月12日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
当时地震海啸发生后,东京电力的高层第一时间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福岛第一核电站情况已经得到控制。然而事实是,在核电站前线人员一连串不专业的抢救操作之后,当天1号机组爆炸;两天后,2、3号机组相继爆炸。
这次事故暴露出核电站诸多设计上的错误,毕竟福岛第一核电站是在1971年开始投入运转的,很多系统非常老旧。但前线的专业水平也着实让人结舌,所有数据依赖仪表,没人提议也未想出办法去现场确认情况。由于现场人员对核电站系统的不熟悉,导致错过了多个制止灾难的关键点。在这个过程中,高层连着开了几天会,硬是没有讨论出对策。
在福岛核事故发生的前期,东电高层和日本当权者的表现敷衍拖沓,几乎跟《新哥斯拉》前半部分的剧情重合。而事故发生后,日本政府的表现却没有电影里那般有担当。
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处理四号反应堆燃料保存池事故时,需要向池中注水。可是,现场竟然找不到愿意走到反应堆附近,站在建筑物的外面向池中喷水的消防队员。作为是日本国最主要的武装力量的自卫队,在事故后也因为辐射原因而救援不积极。
事实上,福岛核泄漏的事故等级定性一直在升级:2011年3月,法国法核安全局当时已将日本福岛核泄漏列为六级。由于核泄漏量持续上升,同年4月,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根据国际核事件分级表,将福岛核事故定为最高级——七级,也直接导致了当时日本首相菅直人的引咎辞职。更夸张的是,如今时间已经过去8年,日本政府依旧没有给出拦截核辐射的可行方案。
不得不说,《新哥斯拉》的结局是极度理想化的,导演庵野秀明所期盼的也许就是日本人民所期盼的,他们渴望日本政府高效、勇于承担,但同时又很清楚知道现实不会出现转折。
这几天《切尔诺贝利》的最后一集开播了,剧集最后一集的主题是“谎言的代价”。真相就在那里,不会因为你选择遗忘而消失。如何有效应对核事故?如何合理利用核能?也成为当下人们关心的议题,如电影《新哥斯拉》的结尾所说,人类只能跟哥斯拉共存了。
评论区
共 58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