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Ports:Far beyond resolution and FPS
在这个游戏跨平台多版本发售的时代里,各平台版本间的差异无外乎是谁家有更好的视觉效果,更流畅的帧数或者是更高的分辨率,尤其是在比较索尼和微软的主机与PC端后,你会发现期间的真正差异更是微乎其微,PC端的优势仅仅是有4K分辨率、更多的特效选项、可视距离调整以及对MOD的支持。
这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情况比起来大相径庭,当时可谓是百家争鸣,有几十家截然不同的电脑品牌为抢占市场份额而去拼命博取爱好者们的青睐。他们各有各自的特色,大多数情况下连色彩显示以及声音输出这类在如今看来一台电脑最基本的要素都在比较的行列中,例如,1986年发售的Macintosh 有着独立声音输出,但只能显示黑白图像,而同年发售的IBM PC却可以呈现彩色图像,但其能发出的声音却只有内部扬声器的蜂鸣声。
在能显示颜色的计算机中也存在着色数以及各种限制的差别,单就蓝色而言,在Commodore 64、Amstrad CPC以及NES上所呈现的也是千差万别。所以说当时单为某一平台硬件设计的产品移植到其他平台上时所呈现效果就会非常奇怪。
当你细究下去就发现更多的差异,有些电脑只能读取使用磁带,而有的只能使用5.25英寸或者3.5英寸的磁盘,有些电脑支持鼠标,有些甚至连硬盘驱动都没有,再加上个家硬件间运行速度,存储容量什么的,期间的差异五花八门。
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各平台的发售日期也存在着时间差,就以1987年发售在Atari ST上的Dungeon Master为例,在1988年又登录了Amiga,但直到1992才被移植到MS-DOS系统上。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公司会对旗下产品的硬件以及系统进行升级更新,就像Phantasie在1985登录Commodore 64的原始版本呈现出的只有粗糙的图像和简陋笨拙的UI界面,而1987年的Amiga版则有着彩色丰富的图像界面并且还支持鼠标。
这类的游戏移植风格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初,当时多种因素推动了游戏趋向于多平台发售,例如主机的大规模普及、PC游戏开发者经济困难、少数大型游戏开发商市场所占有市场的主导地位以及即将到来的XBOX等等。
对于那些想要体验到老游戏最佳版本的玩家朋友来说,MS-DOS版通常是最易于寻找、运行的最优选择,你可以在GOG.com轻易地找到对应的游戏,当然不要忘了功能强大使用简便的DOS模拟器“DOSBox”( DOSBox Daum版提供了更多的选项修改参数,而Dfend版的操作界面对于新手比较友好)。
一些1985到1990年间发售的游戏的Commodore Amiga版有着最好的图像画面以及音质,但Commodore Amiga的模拟器WinUAE Amiga操作运行起来稍微有些复杂,各位不妨试试模拟器Amiga Forever,尽管那玩意是收费的,但好处在于Amiga Forever会预先设置配置,对新手比较友好。
对于1985年之前发售的游戏,其对应的Apple II版往往是最好的选择,因为AppleWin模拟器非常易于使用,而且你还可以线上通过模拟Apple II系统进行游玩。
接下来的内容将通过同一款游戏的不同平台版本进行比较,以便各位了解到它们之间的差别。
Defender of the Crown(1987)
Defender of the Crown(中译:《圣冠守护者》)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展现Amiga强大的图像技术,虽然它同为16位处理器的竞争对手Apple Iigs以及Atari ST也能展现出类似的图像,但它们仍会丢失一些细节,在这样的比较下不难发现每个平台都有各自的特点,比如C64显示的颜色都非常深。
Eye of the Beholder(1991)
有的时候即使一款游戏在同一平台上游玩也会有不同的体验,SSI在1991年发售的Eye of the Beholder(中译:《全视之眼》)的MS-DOS版凭借着强大的VGA图像模式可以展示丰富画面,同时它也支持一些旧显卡。虽然如今的模拟器以及GOG上的版本都会默认选择VGA模式,但当时那些还在使用旧机型的玩家没得选,只能在EGA和CGA模式下游玩。
在Apple II上的原版Bard’s Tale(中译:《冰城传奇》)的画面在当时看来可谓是惊为天人,毕竟那时候像是Wizardry(中译:《巫术》)这类的地下城探险游戏使用的都还是线框图像,《冰城传奇》的卡通界面自然就非常惊艳了。然而仅仅相隔一年发售的Amiga版不仅实现了对鼠标的支持,而且画面质量更是带来质的飞升,远超前者。但话分两头说,带来强大画面的16位机也意味着高昂的制作成本,这也就是为什么像是ZX Spectrum和Amstrad CPC这类性能价格都低的机型在新机型出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仍占有一部分市场份额。
Wizardry VII: Crusaders of the Dark Savant
并非所有游戏的重置版或后续机型的移植都要优于原版,Playstation上的日版Wizardry VII(中译:《巫术7》)就是个例子,全3D化的画面比原版的像素图要粗糙很多,可识度也非常低。最糟糕的要数Wizardry Gold(中译:《巫术:黄金版》),这款为PC和MAC重置的游戏BUG频出,像素模糊,美术风格前后不同一,而且只能在窗口模式下游玩。在这种情况下去玩原版是反倒是正确的选择。
Might and Magic II: Gates to Another World
在Might & Magic II的大多数版本中战斗都非常类似,不外乎键盘操作,画面上一次只显示一个敌人。但MAC版则完全靠鼠标操作,凭借MAC的GUI一次显示多个窗口,虽然这很灵巧轻便,但玩过的玩家一定会发现,还是用键盘上的快捷键控制队伍要容易许多,日本那边的PC-98版虽然也支持鼠标操作,不过只有一个窗口,但它独有的界面可以同时显示出敌人和我方小队。
Might and Magic I - Exploration Comparison
PC Engine上的重置版可以得出制作组的野心,游戏的人物形象设计师日本知名动画大师安彦良和,音乐制作人则是由给吉卜力工作室出品动画电影配乐的石久让担当。
Might and Magic I - Combat Comparison
Might and Magic I(中译:《魔法门1》)原版是Apple II上的,而DOS上的则是后来移植的,完全的忠于原版,只是改变了部分颜色和字体。而Mac平台却充分利用了硬件对于鼠标的支持并且有着相对较高的分辨率(哪怕只是单色的)的图像,并且有着一个非常优秀的操作界面。日本那边的机器则更善长颜色处理,所以它是所有版本中画面视觉效果最棒的。
NES版的改变非常大,首先它们的界面都是基于菜单栏设计的,其次游戏中还添加了小地图,最重要的是画面更为优秀(甚至可以说与原版比就是两个游戏),PC Engine版更像是一部重置作品,只不过为了迎合日本玩家口味,将原自定义六人小队改为固定阵容。除此之外还有精彩的开场动画,引入了小地图设定,配音也是十分到位,一切都那么优秀,可惜,这游戏只在日本发售过。
前一段时间真的是烦心事一个接一个,找工作四处碰壁外加已经停药一年了的焦虑症的复发差点把自己搞垮,万幸这反倒给了自己一个休息的时间,去了趟E3展外加回抚顺老家休了一个假。
索性状态恢复的差不多了,休息期间在家里居然翻到了老哥的旧杂志,看见大软上刊登WinXP刚推出时的测试报告,不由得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了。就像是前一秒刚装完机感叹科技进步的太快了,“这玩意我能用一辈子!”,下一秒回头望去家中堆满了各色主机,唯有电脑上落了一层厚厚的灰……
评论区
共 8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