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啊!生命啊!爱情啊!我所渴求的一切呀!我望向她早已经远去的倩影,呼唤着她已经所被人忘却的名字。请你听一听我的内心吧!它在啜泣、在诉求、在嚎叫,但它却健康无比,试图征服目极的一切,可它依旧深情注视你的一颦一笑。因为它很明白,时光与社会能带走所有一切,却终究不敌你驻步的莞尔一笑。在那一刻,你背负了起我所有的痛苦与诉求,用温暖抚平了我那菱角分明的疲惫。
今天,独自一人去电影院看了许久未曾想起的《千与千寻》。或许是工作日的原因,人数不是很多,8个人左右,心中思忖着这是一个天赐的休闲而安静的机会。未曾想过《千与千寻》这部电影的魔力如此之大,让我一个大男人在观影中几次湿润了眼眶,实在美好,实在美妙,令人折服。这种由个人诱发出来审美体验,究竟能够说明,是否能准确无误的美感传达给你们,文字语言终归会唤起我们的理论性思维,我的文笔有限,落在在纸上终究有所折扣(下面解读也多少有点像看图做题之感,具体观影体验还是需要大家去观看)。但现在我心中包含着深情与期许,分享与感激的心情始终按捺不住。即是溢美之词装满了这杯拙劣的酒杯,但请你也不要过于嫌弃,因为这些满溢出来都是对于生命赞美的葡萄酒,即使入口苦涩但我相信它同时也是甘甜无比。
宫崎骏老爷子的作品很难理解吗?很可惜,我并不能代表所有人进行不负责任的发言,但老爷子的作品里,有着名为“生命”的命题,意图用“纯粹”的人来赞美与激发对生、对生活的无限希望与动力,而《千与千寻》尤其的纯粹。我个人比较喜好叫法是自然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意图从来不是针砭时弊为主要的抽线符号,而是一种深沉而纯真的方式呼唤着人最为自然的状态,祈祷着一种和谐、至美、朴素、非理性的感性生活。《千与千寻》无疑是对当下社会病态社会开出的一种精神药片,强力打着我的心头之上,让我对生命的质感感到如痴如醉般的慰藉。
当然,去看电影的时候,我并非带着这么沉重的任务去观赏的,况且总是带着批判的眼去看电影,未免也太过功利与无趣了,也着实累人。如果还没有看过这部作品的同学,还得跟随着影片步骤代入其中,把原始感觉与情绪完整体验一番,而非始终用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对于我来说,我也是在观影途中被带进去,并深深吸引住。《千与千寻》无疑一件艺术品,对其的解构也各有所云,许多人能在其中吸取到力量或感受到活与美的动力,但都感到不明所以。我们能从虚像和幻象中找寻故事人物的弧光以及表现手法的精致,但最深入人心,最让人感动永远是抽象的生命,能被感动永远是生命,能诱发出感到也是生命,不是知识,不是宗教,不是伦理道德,更不是劝诫与警戒。生命它是一种对人自然本性本真的无限追求,爱、自由、信仰、美,能够温暖生命意志一切精神、物质。
当然一切都是纸上的空话,只言片语难以扑捉这种浮光掠影的感动,希望下文能给同学们一个新的《千与千寻》的观赏角度。
先把最为核心的观点先摆出来吧,人有两种属性自然属性(后称为自然性)与社会属性(同理社会性),而《千与千寻》赞美前者,也非贬低后者。
首先还是得赞美一下久石让大师的音乐,《那个夏天》前半段具有无比的感染力,清扬,淡雅,又有点忧伤不舍的渲染之下,马上能让人代入那个夏天之中。
影片的一开头,千寻拿着理砂送的饯别的花,因为不适应新环境而郁郁寡欢的样子。而千寻的父母确实兴致盎然的欣赏乡下的环境,看似对大自然有着一种田园似的向往。自然性的父母与社会性的千寻,这看似是处于对立的状态,但在下个镜头中,这种奇妙的关系就被打破了。千寻手中花预示着童真的自然性,但它快枯萎的时候,在千寻向母亲求助,母亲的回答在我看来是充满意味的。一是,千寻才是真正有自然性,懂生命的人,而母亲不在乎以及偷换概念的功利思想,本质还是一个充满社会性的人。二是,宫崎骏有意借母亲之口述出,我们的自然性的死亡是社会性的我们握得太紧,才会凋零。
在千寻进入幻境之后,火车的文明象征自不在言。出了站口之后,千寻感慨大自然能淹没文明象征的房子,产生敬畏。而父亲则是认为是社会文明的胜利,是90年代的主题公园。那么这两种人格,或者说千寻的属于纯粹的自然属性的人,而父母在社会属性引导之下自然性的人,就十分明显了。
到了镇子之后,各种文明的建筑在父母的贪欲与不节制的社会性之下显得丝毫没有吸引力,在于自然性的神领域,是收到惩罚的。而纯真的千寻走会街上,左边是纵深而连绵的文明建筑,右边是透视向上的神龛。而千寻被神龛所吸引。再一次证明人的自然属性有一种天然归一的魔力,是纯真,是美好,是属于大自然的。还是点明一下,这里不是宣传神明至上的理论,而是把神明当作人类作为自然属性对生活与环境一种至善至美的精神需求的表现,也即是神明是人类对“生”的美好愿望化身,而文明与高度社会伦理话是人类对“生得好”的一种宣扬与压榨人类本性的桎梏。这里与文字里颂扬神明,是指回归自然和谐美好的状态,是对人本真需求的一种返璞归真。在我眼中的自然艺术家一直在模仿是神话里面一直呼吁的事情--在痛与悲之中活下去。在现代理性构建的科技、政治、经济种种冰冷的社会大厦面前,自然性的神话已经失去它能生长的土壤,理性的文明已经无法孕育出新的神话来净化、震撼我们。我们则需要“新神话”形式---相比在残酷的自然中培养自然性,它以一种由自性产生的新敌人社会性对抗中,蕴育出温和、纯真的品质出现在我们眼前--童话。我们当今缺少就是对生命热诚渴望的自然性的回归,而宫崎老爷子无疑是现代的荷马,用动画这一种新形式,注入自古以来的琼浆玉露,混合着纯真质朴,爱的深邃,思想的敏锐与狡黠,呼唤着新阿基琉斯的降临。
孩子的自然性远远没有社会性重,在他们眼中看到东西大部分是纯真的,快乐是什么?高兴又何物?或许他们也不知道,他们与生俱来的自然性,使得他们能在最朴素,单纯的状态下,完成自己对生命至善至美的感悟与冒险。世间的物本无太多变化,变化最大永远是人的社会与彼此利害算计。艺术家则喜欢抓住自然性里面永恒的东西,来实现精神与审美的平和的统一。而在《千与千寻》中千寻就是其自然性的代表,纯真的勇敢、自足、向上的生命活力(我所向往的品质啊)。
影片中的幻境,也就是神与怪的国度,会如此的市侩化,如此社会化呢?这不是与上文中神是人类自然性的一个表现的理念冲突嘛?或许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在自然性逐渐消失的今天,鬼神互相保暖的集体生活才能忘却自然性丧失的剧痛或者依靠社会性来维系自然性。又或者,是最直接对“消失的十年”一种艺术嘲讽与反思。在影片中,出现那些淡淡的影子之类的生物,或许它们代表就是各文明的鬼神。但剩余的自然性被剥夺殆尽了,那么也就是登上那辆火车,彻底消失。或许我们也可以猜测,那辆火车已经没回程的票(原话是最近都只去不回),就是代表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绝对理性、绝对社会化的状态。
而造成这一切的凶手就是人类本身,所以鬼神对人类是具有敌意,人类的臭味就是鬼神的恨意的体现。这种怀揣恨意的举动在电影中表现不是很明显,但回想猪圈里面的猪都是人变的话,那还是有点后怕的。
片中另一个极端社会性的汤婆婆,也是在这种洪流之中失去本性。或许我们可以猜想(无根据,只是开个脑洞),汤婆婆开澡坊一开始就是用来联络怪神之间羁绊,通过这种方式来对抗人类的不断的社会进程,钱婆婆走的是另一条归隐山林,寻求自然自怡的道路。而最后汤婆婆在物质诱惑下,偏离原来轨道,成为完全对金钱、权力马首是瞻的社会属性呢?当然影片中没有根据的事情,还是少叙为妙。汤婆婆这个人物,看似十分疼爱汤宝宝,本质上不是溺爱,是一种趋于对自己社会性趋势的自然性的忍让。名义上是怕宝宝被外面病毒所侵害,但作为巫女的汤婆婆难道会不知道外面是多么亮丽多姿,生机勃勃的嘛?她只是想囚禁,想束缚住汤宝宝,一方面可以为自己敛财让出不少时间,二来是自然性母亲的失职了。之后一个白龙的一个反问,彻底撕碎了汤婆婆的爱财如命的社会性人格面具。
影片中也有不少有意思的点,比如名字。名字可以代表一个自然人,也可以社会人。但日常用得比较多的还是自然属性比较多,或者是两者都寓意。打个比如,小明和我打照面,小明主指的是存在自然界中唯一的小明,而非偏指社会上某种地位上唯一的小明。汤婆婆取走了千寻的名字,就是取走千寻的自然性,赋予小千这个充满社会气息的名字。目的很明确,想要千寻想其他员工一样为了自己的社会性基地,像个社畜一样的劳作。而千寻在白龙的帮助下,没有忘记自己的自然性,做出许多社会性主导人都不敢做的事,毅然决然违背汤婆婆的意志,遵循了内心的选择。另一个主角白龙忘记自我,亦然寻找自我即是寻找自然性的我,而影片中关键就是找回名字。而这个名字丢失的诱因就是人类破坏了白龙原本的神居--琥珀川,失去自然作为凭依的白龙,就如无根之水,映射不出任何东西。
让白龙回想自己名字,正是源于千寻体内的“爱”的力量,或许有点俗套,听起来也让人起鸡皮疙瘩。非理性的爱,或许看上去有点疯狂,有点蠢,甚至有点不可理喻,但请你不要对爱有疑惑,它是一种纯粹的东西--是生命的毒药。一旦放弃服用它,生命随即黯然失色,无所适从。它更像一个要糖的小菇凉,一次次的拒绝,只会一步步令她感到疏远。尼采曾说过“只有自然才能获得和享受真正的满足于拯救,非自然和虚假的感觉则不能,一旦他能够认识自我,那么,非自然则渴望通过爱而改变“
千寻的爱是纯粹,没有迟疑,没有犹豫的,对于父母更是如此,不离不弃。爱是自然人应该有,也必须要有的品质与需求,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自然属性。千寻能遇到这么多的好人,不是因为主角光环缘故,正是因为她身上就有这么一种如金子般的自然性---爱人,真诚,勇敢,每一样都是我们孜孜不倦追求的宝藏。而小孩子就是这种绝佳的载体,天啊!世人爱死小孩了!
具有种极强吸附力的品质之下的千寻,就连观赏的我们,也能将自身的自然性的力量给激发出来,这也是我被《千与千寻》感染并感动到的地方。影片中的一改往日冷漠的白龙、没了起床气的锅炉爷爷、刁钻社会气又是温柔的小玲,甚至是最后的油坊里员工都为千寻喝彩打劲无一被千寻所感染。其中最为画龙点睛的一个角色就是无面男,无面无属性,无形又无声,譬喻着在“迷茫”之人。许多人都能在这个角色找到自己的影子,正是因为它是一个中立得真实可怕的状态。原因是人的社会性与自然性并非泾渭分明,势不两立,一定程度上社会属性也是包含自然属性。实际上也确实如此,人总是在“想得到”与“本需要”,“理想”与“生命质感”两者欲望阀值踌躇不定,模糊不清。象征纯社会性的黄金时代日本的油坊自然是不允许这种少了社会性“失败者”进入,幸运的是,他遇见了千寻,被她的自然性吸引。是爱情吗?是单相思吗?我不以为然。无面男是想成为千寻,正如我们想成为千寻一样,想得到热诚而真挚的生命感,想在虚无中抓握生命权力。在无面男吞噬许多“社会性”的人格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宫崎骏老爷子眼中的腐败社会现象,贪婪、丑陋、笨拙、臃肿、且有着极强吸引力。即使如此他始终追寻千寻,追随自然,追随生命,这是宫崎骏老爷子一种值得学习的人生态度。最后无面男遇到钱婆婆,悟到自然本性,也随即放手了。
影片中,宫崎骏老爷子也并非一味贬低社会性,还是保留着一贯温情的。比如说在幻境中要吃里面东西才能不消失,也是意味着纯粹的自然性与社会性是不能独立存在的。而小玲的理性就是离开油坊,需找新生活,寓意着每个人都有自然性的希望。回到片名中,《千与千寻的神隐》是否也有一语双关的寓意呢,希望人的社会属性能够神隐,也象征人的自然属性已经神隐。
那试问一下,我们就一定回到那个茹毛饮血的时代,才能体会到这种美妙的感觉嘛?我想这个答案,我也是无能力给出,也无法给出,需要每个人按照自己生命旅程去发问,去思考,去感受。就如千寻一样,背负自然性的使命,义无反顾在漫长的隧道与复杂的社会里面进行一次也仅有一次人生旅程,无法回头。人生来就是为自己,路途中油坊也数不胜数,诱惑随即占据心灵。它拉锯着我们感知与欲望,形成一个蚕食一切的黑洞,使得我们以为能在其中得到一砖一瓦,未曾料生命未曾停下脚步,留下永远只有自己,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看似发达的社会充斥着太多华而不实的东西,我们试图了解它们,触摸它们,进而渴求它们,但我们可曾想过了解自己,茫茫人世里自己才是能相伴一生的艺术。即使写下这句话的我,也不能保证我能真正悟到“了解自我”真正力量,更别说了解自我,爱上自我。最后,我们是否勇敢的放下手机,放下网络,放下成见,放下呲牙舞爪的主义,放下荣誉,放下种种社会给予我们人生的诅咒。在人生为数不多的时间里,做一次任性而自私的人,去心里旅行一下,随便叩问一下那个名为自然、生命的小女孩。
评论区
共 2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