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第一季的惊艳与第二季稍显重复的形式和剧情,相信很多朋友在这个夏天打开《怪奇物语》第三季时,都会对剧集抱有一丝疑虑与好奇:当怀旧、致敬、拆解、拼贴已成为一种不再新鲜的定式(特别是在近两年影视作品过度消耗80年代怀旧风后),创作者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让观众保持热情?
看完第三季,我觉得达菲兄弟很厉害的一点是,他们通过创造真正让观众在意的人物,达到让我们在全新的故事和语境下,重新回味那个年代“纯粹感”的乐趣。
也正是为了一遍一遍体验这种“纯粹感”,每年看完《怪奇物语》必须经历的“后遗症”之一,便是把以下电影中的桥段拿出来反复观看。单车、寻宝、打怪、拯救朋友,在告别中体验复杂的成长之味,这些80年代奇幻、成长电影的招牌场景不仅是《怪奇物语》的组成部分,更是一个天真浪漫的年代中最有力的文化见证。
私心说,整部剧集最喜欢的段落就是第一季开头五分钟了,当男孩们在地下室里兴奋地玩着D&D,却被母亲勒令结束游戏,配乐渐渐响起,几个好朋友骑上单车准备各自回家,在路上说了些闷骚话,然后就要一起经历一个奇幻的秋天了。
第二季开头遵循了相同的结构,孩子们通过无线电相约去玩儿《龙穴历险记》,迈克砸了姐姐的钱罐,在后者的追赶中挎上单车就冲往游戏厅。配乐用的还是《Kids》。
这样的结构在第三季稍稍起了一些变化,迈克见完小11后独自骑车赶往购物中心,与小伙伴们一起看《活死人之日》。
几乎在任何儿童向的奇幻电影中,你都能找到类似的、孩子们兴冲冲地骑着单车一起奔向目的地的场景,比如《怪奇物语》剧情模板之一:《七宝奇谋》(The Goonies, 1985)中男孩们寻找宝藏的段落:
我个人更喜欢《奇异小子》(Gummo, 1997)中的这段,虽然不是奇幻向作品,但哈莫尼·科林真是把无聊麻木、以作恶为乐的小镇男孩拍得迷离又切入肌理:
如果可以把单车偷换成“摩托车”,请允许我展示这段来自《捉鬼小精灵》(The Lost Boys, 1987)的影史最酷飙车段落!
《怪奇物语》中还有两处著名的“单车场景”,一处发生在小11被基地人员追赶,使用超能力保护同伴的时刻:
这段戏自然来自于《E.T.外星人》中著名的“飞天场景”,护送E.T.回家的孩子们逃离警员的追逐,在E.T.的帮助下一飞冲天。小时候观看这幕戏时有一种惊异的感动,现在重新观看,却多了一份“有伟大的人能拍出这样具有表现力的东西”的感动。
还有一处单车场景,发生在迈克一行人给11化了妆戴了假发、带她游览小镇和学校的段落。配上11坐在后座环顾四周时的惊奇眼神,配乐用的灵动而温柔:
为了应景,选取来自《冲线》(American Flyers, 1985)的公路骑车场景:
《怪奇物语》第二季结束于霍金斯中学的“冬日舞会”,这几乎是80年代成长电影的必备场景,结局必然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然后用一吻甜死观众:
附加场景是Nerd在暗处默默流泪,但最终会有好心人邀其共舞一曲顺便羡煞他人:
《红粉佳人》(Pretty in Pink, 1986)就完全符合了这样的范式:少女最终得到了心爱之人的定情一吻,而一直默默帮助她的“书呆”也得到了舞会上其他姑娘的垂青:
在这样的结局发生前,有时也会有一些更好玩儿的桥段,比如让少女望着远处与别人共舞的“王子”,让靠墙而站的书呆拿望远镜望着远处的少女(来自《十六根蜡烛》,约翰·休斯的电影应该在达菲兄弟的“片库”中占有很多位置):
《怪胎与书呆》第一集结尾,大概是鄙人最爱的一段舞会场景了。联想起Robin所说的那句“我们这些loser假装超脱了一切,实际想要的,仍然是被接受、受欢迎而已”,觉得放在这里也很合适:
必须承认,《怪奇物语》第三季采用了一种相对令人意外的方式结尾——按照此前宣传期间的种种暗示,还以为打完怪牵个手看个烟花就完事儿了,结果是经历了很多离别,很多拥抱和很多眼泪。一种仿佛夏天就要结束、小演员们在片场挥别的感觉油然而生,也没忍住,偷偷抹了把眼泪。
回看80年代电影的过程中,我发现这种融合了不舍、释然以及种种成长之味的告别场景,其实并不多见(80年代teen movie崇尚大团圆,除了《伴我同行》我基本想不出什么悠扬的结尾)——但这样的结局在当代成长电影中却有很多优秀的例子。那么索性突破文前所列“年代”限制,把这些近年来最爱的电影一次说个够!
最意犹未尽的例子必然来自《壁花少年》,当查理不得不与即将上大学的朋友们告别,独自一人承受乏味孤独的高中时光,电影本应在这种伤感中结束。有意思的是,镜头一闪,导演却让两个朋友在假期回到小镇,告诉查理未来还有无数有趣的事等着他。几人踏上皮卡再次去隧道兜风的时刻,你还能找到比《Hero》更适合的歌吗?
有一些人,一到十七岁就忘记了十六岁的感觉。我知道有一天,所有这些都会成为往事,我们的容颜会定格在老照片里,我们也会为人父母,但是现在,这些瞬间还未过去。它们正在发生,就在当下……我在这里,我看见了。此刻我感受到永恒与无限。
《伯德小姐》的结尾同样采用了第一人称口述的方式。逃离了曾经鄙夷过的家乡、摆脱了父母亲人的束缚,宿醉过后的鸟小姐却在陌生的街头给母亲留言,终于承认母亲给自己取了个好名字。所谓成长,就是找到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并与过去那个拧巴的自己达成和解。电影始于母女的一次车内争吵,也终于这样的一场车内的时光交错的“重叠”:
类似的场景也发生在《鱼缸》——我真是爱死了这部电影。搞完了母亲的情人,差点弄死对方的孩子,看清了“舞者招聘”的真相,米娅仿佛在一夜之间长大了,从一个本能的想要扰乱秩序的少女、变成了一个懂得承受生命之重的成年人。这样的成长必须借由一场“离开”去创造一个新的开始。米娅走的时候,母亲仍然漫不经心地骂了句“滚吧”,但却接受了女儿的音乐品味,听着她的CD在客厅里慢慢跳舞;妹妹则在说出了那句不客气的告别语后紧紧抱住米娅,显露出这家人温柔的本性。最好的告别和开始也不过如此了吧...
这么看来,《幽灵世界》的结尾真的有些过于痛苦了...
最后,虽然《佛罗里达乐园》不是成长电影,但在2017年冬季的晚上和朋友在租住的小屋里一起看这部片时,两个人都为最后那句台词哭得泣不成声。
你已经记不清多少年没对人说过这句话了,但你记得他们第一次和你说话的时候,第一次和你分享零食与杂志的时候,或者因为迷茫而对这个世界大加咒骂,因为忙碌而匆忙告别的时候。那些日子如同人生初始般铭记于心。
评论区
共 3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