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文的上半部分 战场万金油:《光环》UNSC飞行载具综述(上) 中,我们简单回顾了 UNSC 军中的各类战场后勤与支援性质飞行器。在“鸟雀”之外,接下来的内容则会着重于“猛禽”,从技术参数和服役历程的角度整理介绍《光环》世界观下的 UNSC 武装飞行载具。此外,还会一并囊括其他一些较为特殊的 UNSC 飞行器。 在 UNSC 列装的各类专司火力打击纯武装空中载具中,AC-220“秃鹫”空中炮艇(AC-220 Vulture Gunship)是极为典型的一种型号。殖民地大叛乱期间的2498年,“秃鹫”作为镇压叛军分子的中流砥柱被投入使用。然而就连 UNSC 军内都对其颇有微词,因为“秃鹫”的火力实在是过于强大了。使用这种型号进行战斗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违反人道精神的暴行。多数 UNSC 飞行载具与之相较都相形见绌,“秃鹫”庞大的机身需要多台涵道风扇提供升力,而同时也意味着可以容纳更多的武器配备。
两门双联装 GAU-23/AW 无链供弹自动炮(GAU-23/AW/Linkless Feed Autocannon)安装在“秃鹫”机身前部下方,机身背部则固定装配了整整18台“银色”-V型面对空导弹(Argent V Surface-to-Air Missile)发射器以打击空中目标。而发射“铁砧”-IV型空对地导弹(Anvil-IV Air-to-Surface Missiles)的A-74“席尔瓦”垂发装置(A-74 Sylver Vertical Missile Launcher)可选择安装四到八组,提供惊人的对地攻击能力。
两位驾驶员和四名炮手组成了“秃鹫”的乘员搭配,复杂的武器操作训练与型号本身高昂的造价严重限制了更广的泛用性,整个战争期间的大量损失也使“秃鹫”在2545年左右就渐渐退出现役。不过“火灵”号携带的一批依然使用到了2559年,而战后的2557年由于新型替代材料的发现UNSC也在着手进行生产线的恢复。
值得一提的是,“火灵”号在第二次方舟战役期间使用的“秃鹫”被拓展出了发射“凤凰”导弹(Phoenix Missile)的能力,这是一种战术核导弹。由此“秃鹫”的火力显然已经到了凶残的地步。
“秃鹫”即为典型,也算是某种个例。相较之下,AV-14“黄蜂”攻击型垂直起降载具(AV-14 Hornet Attack VTOL)则更为常见,也是使用范围最广的同类型号。“黄蜂”最早开始投入现役也是在人类-星盟战争之前,于著名的投石机行动中大放异彩。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小巧灵活的轻便机身,涡轮风扇驱动注定了“黄蜂”只能是一种大气层内载具,因此被各地驻防的空军广为使用。
AV-14 的标准火力为两门轻量化 GAU-23/AW 无链供弹自动炮和两台各备弹五十发的二级制导发射器系统(Class-2 Guided Munition Launch System),“火灵”号自2531年起使用的改装型则把炮火配置更换为一门更为强大的转管炮。若是仅需反步兵级别的火力,也可以单独安装两挺轻便的转管机枪。
“黄蜂”的单人驾驶舱后部两侧是着陆滑橇,同时用作载人踏板。这一搭乘空间完全暴露,没有任何防护性可言。再加上本身缺乏装甲保护,“黄蜂”除了提供火力支援外多执行的是将小股部队穿插部署在战线中甚至敌后的任务。为了进一步提高灵活性,一些特种作战用的改装直接拆除了制导发射系统以减轻机身全重。战后 AV-14 仍然被保留了相当数量的一批,而许多被用作殖民地巡逻机。
与之相似的是 AV-22“雀鹰”攻击型垂直起降载具(AV-22 Sparrowhawk Attack VTOL),这是一种偏向于反装甲作战的武装飞机,各方面的性能也优于“黄蜂”。AV-22 最早于2531年的丰饶星战场上首次展现了出色的对地攻击能力,尤其是针对性地打击星盟的地面装甲力量。作为另一种常见的空军惯用大气层内载具,涡轮喷气发动机和涵道风扇混合的引擎系统保障了“雀鹰”强劲的动力。这套推进设备由于维护过于复杂反而限制了“雀鹰”的使用,2550年之后,这一型号的现役数量逐渐减少。
两门双联装 GAU-23/AW 无链供弹自动炮依然是 AV-22 的标配,但不同于其他的武装飞行器,“雀鹰”装备的这种火炮通常使用20毫米贫铀弹,能够有效地摧毁星盟地面载具,压制步兵更是不在话下。机首则安装了一门 M6 非线性加农炮(M6 Grindell/Galilean Nonlinear Cannon)即“斯巴达镭射”的航空改进型,用于执行远距离精确打击。机翼下的挂载点提供了额外选装导弹/火箭武器的空间。
高效的火力与惊人的机动性不仅赋予了“雀鹰”对地攻击的能力,在对空战斗中“雀鹰”甚至也可以保证一定的优势。也因为本身优异的战场表现,AV-22 一般会被派遣作为运输护送对象的空中掩护火力以及进行星盟部队重要火力点的专门打击,战场损失率也就非常之高。
AV-14 与 AV-22 之间的过渡型号却显得有些罕见。AV-19“天鹰”战机(AV-19 SkyHawk Strike Fighter)是一种喷气动力的超音速飞行载具,额外的一对涡轮风扇也使其能够进行垂直起降。四门50毫米火炮固定安装在机身下和座舱两侧,机翼下方则可以挂载反坦克作用的“天蝎”导弹(Scorpion missile)。2552年8月,这一神秘的型号被用于测试士官长约翰-117新装备的Mark-V型 MJOLNIR “雷神锤”盔甲,除此以外几乎没有任何战场记录证明“天鹰”参加过实际战斗。
AV-14“黄蜂”的设计思路则一直影响到了战后轻型武装飞行器的发展,直接成果即为AV-49“胡蜂”攻击型垂直起降载具(AV-49 Wasp Attack VTOL)。其于2553年完成试飞与测试正式入役,使用涵道风扇与气冷式聚变动力矢量推进器混合的先进引擎系统,甚至装备了于 UNSC 载具而言极为少见的能量护盾。尽管如此,“胡蜂”仍然贯彻着简单实用的一贯方针,机身设计方面则完全适应了 UNSC 海军后勤作战司令部(The Logistical Operations Command,NAVLOGCOM)标准化扁平型集装箱的尺寸,非常便于星际运输。
武器方面,“胡蜂”的机身前部两侧各安装了一门机炮与一台能适应多种弹药的火箭发射器,ONI使用的特殊型号将其更换为了使用高爆弹种且射速更快的自动炮。由汉尼拔武器系统公司(Hannibal Weapon Systems)进行进一步改装的增强型号则被俗称为“汉尼拔胡蜂”,其装甲和护盾强度都有显著提升,高斯炮塔与实验型离子力场炸弹发射器取代了原有的火力配置。
有趣的是,由于“胡蜂”和为斯巴达四期项目设计的“毒刺”级 MJOLNIR “雷神锤”盔甲(STINGER-class MJOLNIR)同期进行开发,驾驶舱内便安装了与该型盔甲的神经控制界面匹配的两处接口,可以让斯巴达战士驾驶员使用思维来操控“胡蜂”在飞行模式与近地攻击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另外,AV-49 的造价并不十分低廉,因此和依然在使用的 AV-14 形成了高低搭配互补,而没有全部替代此前的型号。
除此之外,这一谱系的系列载具中还诞生了一种略显奇葩的型号,即 AV-30“红隼”轻型突击垂直起降载具(AV-30 Kestrel Light Assault VTOL)。人类-星盟战争结束后,ONI 下属的外星科技逆向工程与原型设计部门(Reverse Engineering and Prototyping - Xenotechnology ,REAP-X)致力于还原星盟使用的浮空载具技术并研发出对应的新型号,在这一研究中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最终以三台原型涵道风扇驱动,设计思路十分类似星盟32型“幽灵”高速突击载具(Type-32 Ghost Rapid Assault Vehicle)的“红隼”诞生了。因此,虽然名为垂直起降飞行器,“红隼”却更像是一种特殊的地面载具。
尽管机身十分小巧,“红隼”的装甲强度依然不容小觑,极强的机动性则使得其能够在有限空间的环境中灵活作战,诸如丛林甚至是大型建筑物的内部。“红隼”的火力也十分惊人,两门 GAU-10/A 重型自动炮(GAU-10/A Heavy Autocannon,HAC)与两台 M302 一级制导发射器系统(M302 Class-1 Guided Missile Launching System ,GMLS)提供了与 AV-14 和 AV-49 齐平的打击能力。2557年7月,“红隼”在03特区战役(Battle of Installation 03)与新凤凰城战役(Battle of New Phoenix)中被投入使用,随后也参加了2558年10月的奥星(Onyx)防御作战。
尽管多数 UNSC 武装飞行器的战场职能都倾向于配合地面部队进行对地火力打击,依然存在有旨在确保制空权的空中优势战机,著名的“长剑”即为这方面的专精型号。GA-TL1“长剑”级截击/突击战斗机(GA-TL1 Longsword-class Interceptor/Strike Fighter)于2517年投入现役,是 UNSC 海军与空军最为常见的重型战机。这一型号存在数量繁多的变种,但一些基本设备都大致相同。两台聚变反应堆为“长剑”提供了相当可观的速度与续航力,而许多专用于太空作战的大气层外改型都安装了跃迁空间航行驱动设备。
一般型号的“长剑”机身长达64米,因此内部空间十分宽裕。尾部的登机口连接着两条走廊,一条通过舷梯通向驾驶舱,另一条两侧则布置了储物柜,连接着辅助工作站与机组人员休息区。“长剑”的标准人员配置为一名飞行员、一名副驾驶、一名领航员和一名系统操作员,拥有搭载AI的能力,并可以进行远程遥控操作。
机身的宽大也意味着“长剑”可以携带更多的火力配备,标准固定武器为一门 M9109 50毫米机械自动炮(M9109 ASW/AC 50mm machine-linked autocannon)和用于进行反舰船打击的110毫米转管炮,同时可以选择安装120毫米腹侧炮。虽然定位为用于进行空战的重型截击机,但大型弹仓使“长剑”可以执行从战术轰炸到近地支援打击的一系列作战任务。通常“长剑”会携带四枚ASGM-10导弹,除此之外弹仓预留了安装36组CBU-R68“海鳝”航空地雷(CBU-R68 Moray space mine)布撒系统的空间,各类大气层内使用的传统炸弹“长剑”也可以进行携带挂载。
“长剑”的可选武备中甚至包括“湿婆”级核导弹(Shiva-class Nuclear Missile)以及“浩劫/哈沃克”战术核武器(HAVOK Tactical Nuclear Weapon),有时候能够搭配远程遥控功能使用,以无人神风特攻机的形式携带核弹攻击敌舰。单从武器搭配与可承担作战任务的多样性而言,几乎没有 UNSC 飞行器能出其右。
至于变种型号,最通常的改装型为C708和C709。其强化了外太空作战的能力,额外加装110毫米转管炮,却同时也增加了一对十分显眼的冷却进气设备。而C712改型常用于短程大气层内/外作战,多携带导弹武器。这些变种型号并非固定生产,而是可以通过模块化组件实现自由搭配改装。但也存在机身缩短到33米的“长剑”级截击机,只被空军用于殖民地本土的大气层内作战。
“长剑”级的战术轰炸能力毕竟属于可选择的拓展功能,B-65“短剑”级亚轨道远程轰炸机(B-65 Shortsword-class Suborbital Long-Range Bomber)却是这类任务的专精选手。“短剑”的唯一职能就是对地面目标实施重有效载荷长途打击,但一般并非从殖民地本土的基地起飞,而是由舰船从行星轨道进行部署,因此是一种海军广泛使用的型号。其机身长度比大气层内版本的“长剑”还略短,为27米,飞翼结构的翼展则为35米。
“短剑”是一种极为传统的飞行载具,驾驶舱后部两侧是巨大的进气口,只有翼尖的辅助推进设备可以提供非常有限的大气层外航行能力,而且无法独立脱离引力进入轨道。组员配置则为经典的正副驾驶员加上一名投弹手/系统操作员。
与“长剑”类似,“短剑”的标准武器是一门固定安装,口径略小一些的 M995 30毫米机械自动炮(M995 ASW/AC 30mm machine-linked autocannon)。马斯特里赫特/雷利军械投放系统(Maastricht/Raleigh Ordnance Delivery-Application System,M/RODAS)是其真正恐怖之所在,使“短剑”可以携带大量的 Mark-208 炸弹(Mark 208 550 lb bomb)进行地毯式轰炸。XGBU-302 实验型制导爆弹(Experimental Guided Bomb Unit, XGUB-32 disruption bomb)提供了更为可观的火力,单发杀伤半径就达到了惊人的3.4公里。除此之外,较为特殊的载弹种类为 GBU-1105 冷冻炸弹(GBU-1105 cryo bomb),其使用的武器化真空能冷冻技术最早由“火灵”号乘员艾伦·安德斯(Ellen Anders)博士和 AI 瑟琳娜进行研究,因此和本文上半部分中介绍过的 ZAV-48“寒鸦”存在一定的源渊。
由于战后 UNSC 海军基本不需要执行轰炸一类的高强度打击任务,“短剑”被转为了预备役或重新移交给空军,作为各个殖民地本土驻防的机种继续使用。“火灵”号在第二次方舟战役期间进行改装的“短剑”则拥有了发射海军舰艇才会装备的M42射手导弹(M42 Archer missile)的能力,不过这一舰对舰导弹此处的用途就变为了对地打击。
UNSC 武装飞行载具中最为先进也最为神秘的机种即为专门用于外太空无重力环境作战的太空战斗机,尽管“长剑”级已经可以兼任这类作战任务,YSS-1000 实验型反舰船空间飞行器(YSS-1000 Prototype Anti-Ship Spaceplane)仍然是当仁不让的空军利刃。这一型号属于高度保密的项目内容,代号“军刀”(Sabre)。
UNSC 空军最早于2547年提出了“军刀计划”,旨在研发高性能的武装空间飞行器以执行行星轨道作战。但由于计划的实际成果即 YSS-1000“军刀”的制造成本过于高昂,且战况的进一步恶化使军方已经无暇顾及这类开销巨大的殖民地防御项目,三个独立的 UNSC 管理部门随之相继否决了“军刀计划”。虽然实际上空军仍然保留了一小部分“军刀”战机及其配套设施,这一型号依然被官方认定为“不存在”。值得一提的是,在2552年5月10日马莫雷星( Mamore )的叛乱中,斯巴达三期战士 SPARTAN-B312,即为著名的“贵族六号”(Noble Six)曾担任过“军刀”的飞行员。
作为一种天基战斗机,“军刀”一般从地面平台垂直发射,使用可抛卸的七级火箭系统推进抵达行星低轨道。其动力系统十分先进,设计适应于轨道作战中的峰值加速度和超高机动性的双重目的。这使得“军刀”甚至能与星盟军中技术更先进的31型“赛拉弗/六翼天使”级外大气层多用途战斗机(Type-31 Seraph-class Exoatmospheric Multi-role Fighter)对抗。
“军刀”安装了两门 M1024 30毫米机械自动炮(M1024 ASW/AC 30mm machine-linked autocannon),机身背部的伸缩式发射舱搭载了极为高效的反载具武器“美杜莎”导弹(ST/Medusa missile),罕见的能量护盾也为其提供了打击能力之外的强大战场生存力。
致远星战役期间,“军刀”于2552年8月14日的“上勾拳行动”(Operation: UPPER CUT)中初次投入对抗星盟的实战任务。“贵族小队”从法卡斯湖(Farkas Lake)畔的“军刀”秘密基地发射升空,SPARTAN-B312 和乔治-052(Jorge-052)负责携带引爆一台跃迁空间驱动装置以击沉致远星轨道上的星盟 CSO 级超级航母“漫漫长夜”号(CSO-class supercarrier Long Night of Solace)。在这一行动中,乔治-052光荣牺牲。
致远星沦陷后,剩余的“军刀”被部署在依然未战沉的那些 UNSC 海军航母上,并交付精英战术中队奥瑟罗斯战斗群(Orthrus Battle Group)继续使用。战后,“军刀”重新部署于太阳系的ONI设施中以执行保卫任务,也有一些其他秘密设施保存了极少数量的现役“军刀”战机。
另一种太空战斗机的使用范围相对更广一些,即为初期型号于2535年就投入现役的 F-41 外太空多用途突击战斗机(F-41 Exoatmospheric Multirole Strike Fighter),通常被称为“阔剑”(Broadsword)。虽然开始生产入役的年代十分早远,这一型号直到战争的最后阶段才被大范围使用。
在2552年10月,“阔剑”的第一种改进型号 F-41D 诞生,这一改型数量极少,已知的实际使用即为部署在蒙克顿级轨道武器平台(Moncton-class orbital weapon platform)上作为轨道防御力量的一部分,著名的“开罗”航站(Cairo Station)就搭载了十架 F-41D。
战后最为普遍的“阔剑”型号于2554年开始量产,F-41E 安装了来自 YSS-1000“军刀”的能量护盾,还配备了先进的传感器和目标指示系统。战时条件下这一系列改装几乎是痴人说梦,而战后的物资宽裕使得 F-41E“阔剑”还强化了其使用的A级钛合金材料,并升级聚变反应堆来为护盾提供更为有效的供电充能。但对动力系统进行的升级改装没有达到预期输出功率,因此安装了护盾的 F-41E 最高速度和峰值加速度略低于早期的型号。另外,不同于“军刀”略显复杂的部署方式,所有的“阔剑”都可以在不使用额外推进设备的情况下独立进入行星轨道。
“阔剑”的标准武器依然以火炮为主,机身下安装了两门 M1075 35毫米机械自动炮(M1075 ASW/AC 35mm machine-linked autocannon)。此外“阔剑”的 M6088 导弹发射系统( M6088 ST/MMP missile delivery system)装载了 AIM-90E 短距格斗导弹(AIM-90E short-range dogfight missile),三个额外的机身挂载点设计用于携带 AAM-50XR 格斗导弹(AAM-50XR dogfight missile)或 AGM-79C 反舰导弹(AGM-79C anti-ship missile)。一枚“浩劫/哈沃克”战术核武器也是“阔剑”可选携带的武器,2557年7月24日,士官长从伊万诺夫研究站(Ivanoff Station)搭乘一架装载了该型核武器的 F-41E 起飞追踪宣教士(The Didact),尝试爆破重组机。
2558年2月,“无尽”号重返安魂星,F-41E 又一次执行了为“鹈鹕”运兵船清理敌机等关键任务,“阔剑”在战后逐渐承担起了作为 UNSC 主力太空战斗机的职能。还有相当数量的“阔剑”实现了军转民的转型,许多私人武装承包商都十分青睐这一型号。
S-14“匕首”太空战斗机(S-14 Baselard Space Striker)就显得十分罕见,这是一种兼容了远程遥控能力的小型战机,机身接近于楔形。其装备两枚 M42 射手导弹和一对长射程的转管炮,已知的实战记录只有于2526年3月26日,在被玻璃化的殖民地伊塔兰星(Etalan)执行了打击星盟残兵的任务。同样稀有的还有S-77“乌鸦”(S-77 Crow)战斗机,最初是由私人航运公司为护航任务而设计的。到2553年,虽然连 UNSC 军方也抛弃了这一略显过时的型号,由于其速度较快和装载大量武器的能力,“乌鸦”依然在海盗群体中广受欢迎。
除此之外 UNSC 海军也装备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实验型号飞行器, OF-92/EVA开放框架舱外活动推进器(Open Frame 92/Extra-Vehicular Activity ),简称框架推进器(Frame Booster)。这一型号由 ONI 主导,联合了海军特种作战部(Naval Special Operation)和松南大学(University of Songnam)进行开发,最早专门为斯巴达二期项目设计,与其同步开发的还有 MJOLNIR“雷神锤”盔甲项目。因此,OF-92/EVA 的控制界面可以直接导入到“雷神锤”盔甲的 HUD 上。
这一型号被专门用于斯巴达战士执行的无重力环境秘密任务,本身没有密封的驾驶舱,因此必须身着盔甲才能操作该飞行器。由于只在太空中使用,其几乎没有考虑任何空气动力学需求,外观也就显得十分怪异。
考虑到渗透任务需要穿透星盟舰船能量护盾,0F-92/EVA 的武器装载强大到了堪比 UNSC 小型舰只的程度。一门 M92 原型高斯炮(M92 Principle Gauss Cannon)贯穿了整个机身,这其实是轻量化的磁力加速炮(MAC)。而机身左右两侧各挂载了6台多重独立目标锁定吊舱(Multiple Independently Targeted Vehicle Pod,MITV),每一个都可以单独发射,并以霰弹的形式释放出足以破坏星盟舰船防护的特殊集束导弹。80毫米转管炮安装在驾驶席两侧提供额外火力,而 M41 防空机炮的变种,发射气动穿甲贫铀弹的 M41 改型轻防空机炮(M41 Extended Light Anti-Aircraft Gun, ELAAGat)位于驾驶席后部,搭乘的第二名斯巴达战士可以进行手动操作。
这一型号记录在案的使用非常稀少,较为知名的即为2544年的“热毯行动”(Operation: WARM BLANKET),一支斯巴达二期战士组成的渗透小队进入星盟舰船并救出被俘的哈尔茜博士。战后的2558年,斯巴达四期战士“威严”火力小组(Fireteam Majestic)与莎拉·帕尔默(Sarah Palmer)指挥官也在打击叛军组织新殖民地同盟(New Colonial Alliance)的奥瑟罗登伏击战(Ambush at Oth Lodon)中使用了五台 OF-92/EVA。
截止于此全部 UNSC 武装飞行载具就介绍完毕了,无人机作为一种特殊的装备种类我会在下文单独整理罗列出来。虽然上镜频率并不高,但这些灵巧的无人鉄翼依然扮演了属于其自身的角色。
F99“鱼鹰”无人战斗航空器(F99 Osprey Unmanned Combat Aerial Vehicle)是相对较为知名的型号,被称作“袋熊”(Wombat)。这是一种隶属于 UNSC 空军的舰载无人机,部署在 UNSC 海军仅有的传统舰只,水面航空母舰上。在2552年10月下旬的蒙巴萨战役中,两三架 F-99 从驻扎在东非海岸线外的航母上起飞,进入市区进行空中侦察。虽然数量较少,“袋熊”依然在战斗中为陆战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信息与支援。
“阿尔戈斯”无人机(ARGUS Drone)投入实战的年代就更早些。其呈盘状,大约只有一米长,装备了“阿尔戈斯”探测系统和“柳叶刀”微型导弹(Lancet Micro-Missile)。它们的功能是探测并在城市环境下进行排除爆炸物的作业。尽管早在2520年代就被广泛使用,但“阿尔戈斯”的潜在危险性依然存在,这一型号曾不止一次错误地在手无寸铁的平民身上识别出了爆炸物。
“灰鲭鲨”级攻击无人机(MAKO-class attack drone)不同于上述型号,是 UNSC 仅有的专职进行火力打击的无人机,能够兼容搭载各种导弹。主要人类叛军组织反抗统一阵线(United Rebel Front)位于殖民地维多利亚星(Victoria)上的军事设施新希望营地(Camp New Hope)曾在大叛乱时期大量装备“灰鲭鲨”级。
QQ-55“蜜蜂”无人机(QQ-55 Honeybee)则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严格来说它并不属于纯粹的军用装备。首先我们要回顾一下历史,在战后的2553年,UNSC 发起了名为“探索前哨”(Outpost Discovery)的科普项目。该倡议催生出一种集成了先进教育工具的移动招聘站,旨在激励和培训下一代 UNSC 人员。探索前哨站遍布地球,在主要的人口中心停留,邀请普通公民回顾人类-战争的历史进程与那些恢弘的英雄史诗,并通过各种先进手段体验成为 UNSC 的一名战士,抵御银河系中仍然存在的威胁。“蜜蜂”无人机就被用来让探索前哨站的平民远程探索环带的壮丽景色。
当然,Outpost Discovery 的确也是343在现实中发起的一项多媒体《光环》体验项目,让爱好者们以多种独特的方式浸入《光环》的宇宙,包括通过博物馆、剧院、VR 等媒介。目前,该项目计划在今年夏季于北美开始设立体验点。
至此这篇分为上下两部分的文章就全部结束了。飞行载具只是 UNSC 庞大武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些散发着机油味儿和硝烟气息的钢铁造物大多都笨重粗粝,却并不妨碍她们伴随着 UNSC 骁勇善战的英雄们谱写出一段又一段或令人荡气回肠或使人为之太息的悲壮史诗。
放眼今日,《光环:无限》的希望已然埋下了种子,预告中呼号为Echo-216的经典造型“鹈鹕”再登场使人唏嘘光阴易逝之余也重新燃起了更多的盼望与期待。未来本身就孕育着无穷的可能性。
某种意义上,这大概也是Deliver Hope吧。
评论区
共 3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