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dHunter》是一部关于犯罪心理学的半传记式美剧,第一季在2017年由Netflix制作发行。第二季则在本月上架。之所以说它是半传记式,原因有二:
其一,这部美剧的剧情改编自美国FBI退役探员约翰·E·道格拉斯(John·E·Douglas)的一本著作《心灵猎人:走进FBI精英连环犯罪小组》(《MindHunter: Inside the FBI's Elite Serial Crime Unit》),此书是道格拉斯基于他在FBI任职期间对于各个知名的连环杀手的访谈和各类刑事案件的侦破来创作的,书中所写到的每一个罪犯和案件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
其二,剧中的主要角色也是基于现实中的人物原型,而整个剧情正是沿着当年FBI 的行为科学部门一步步建立更为现代、科学的犯罪心理理论,完善犯罪心理侧写这一历史脉络展开。
在《MindHunter》第二季上线的这个时机,我想先回过头来,重新梳理一下本剧第一季的故事脉络,顺便结合剧情中的人物讲讲那些曾经发生过的罪恶。
在第一季的一开始,主角霍顿·福特(Holden·Ford)在处理一起人质劫持案件时,尽管按照标准的处理流程对罪犯进行了安抚和沟通,却仍没有避免那个坚信自己能够“隐身”的男人用猎枪爆头自杀的下场。
作为一名FBI学院的谈判技巧讲师,年轻的福特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这些精神异常的罪犯的犯罪动机是什么?
先让我们从这个问题中跳出来,匆匆看一眼剧情开始的年代,1977年。从这个时间点往前推15年,在美国社会发生了众多堪称里程碑的事件:
1963年11月22日,时任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遇刺身亡;
1975年3月30日,长达近20年的越南战争以美国宣告失败而结束;
1970年5月4日,俄亥俄州肯特大学里国民警卫队开枪射杀4名反战抗议学生;
1974年8月8日,水门事件终结了尼克松的正式生涯。
无论是单从独立的事件,还是从宏观角度去审视整个时间线,都能看出美国社会在这段时间内的动荡和不安,而就是在这个不安定的历史时间内,犯罪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过去那些为了一己私利的犯罪动机已经无法解释新型的罪犯,他们的动机看似毫无道理,甚至于没有明显的共性可寻,仅仅是变态或者神经不正常这种解释并不能令人信服,尤其是对于执法部门而言。如果不能了解这些新兴的罪犯因何杀戮,又怎么能将他们绳之以法,甚至于在茫茫人海中找到那些有着类似倾向且还未蜕变为不断杀戮的恶魔。
揣着这样的疑惑,福特探员争取到了进入 FBI 行为科学部门的机会,和另一位探员开始对美国各地的警察进行犯罪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并借此机会探访狱中的那些著名连环杀手,询问他们的动机,分析他们成为犯罪的心理路程和人生轨迹,逐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犯罪心理侧写理论基础。
在剧情上,作为叙事为主体的《MindHunter》没有仅仅把参访罪犯和利用新的理论破案作为主线。在不断深入地与罪犯交流,以及几位主角不断深入挖掘犯罪心理理论时,罪犯的思维模式和言行习惯也在默默地影响着这几位探员。
除了个人生活的逐渐失控之外,最受影响莫过于急于从连环杀手那里汲取新的营养、急于应用新的理论解决案情的霍顿·福特,这个年轻的探员在和本季中最为关键的连环杀手艾德·肯珀的不断交流中,渐渐沉入进这个著名杀手的言语圈套里,逐渐丧失客观性,任由自身的偏执和控制欲不断膨胀,断送了自己的恋情,几乎断送整个行为科学部门。直到在最后再次面对艾德·肯珀时,福特才猛然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才是被眼前这个精明的杀人犯控制的一方。
我并不打算把第一季的剧情剖析的过于细致,对于一部半纪实性的剧集,《MindHunter》在还原当年那些罪犯的行为模式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剧中常驻的罪犯艾德·肯珀一言一行甚至于表情都和现实中的艾德·肯珀极为相似,而剧中整体的冷静严肃风格更是为演员的表演提供了足够充足的舞台。对于一个现实题材的作品,《MindHunter》在叙事上的克制和沉稳,在人物刻画上的细腻和微妙,都值得观众去亲自体验。
而第一季中对于本节开头所提出的那个问题,也仅仅是掀开了一角而已。从第二集开始,在片头插入的那个小片段,正是在向观众逐步展示另一个尚未崭露头角的连环杀手。
那么接下来,我想把篇幅放在这部剧真正的主角身上——那些著名的连环杀手。
首先,在第一集的地方警局里引起争议的曼森是个非常值得一说的人物。他个人的发展历程在现在看来显得匪夷所思,在少年时期频繁进出惩教所的曼森最终在60年代末期借助嬉皮士运动的风潮一举成为了歌手、自创邪教领袖和犯罪头目,教唆教徒犯下9起连续杀人案。
查尔斯·米尔斯·曼森生于1934年11月12日。他的母亲凯瑟琳·马多克斯在16岁时未婚先孕生下了他,而他的生父则没有明确的记载。童年时期的曼森生活波折不断,他的生母在1939年因抢劫被判处五年徒刑,小曼森不得已寄住在舅舅家里,据说期间遭到舅舅的虐待,他的母亲在1942年获得假释回家,却在五年后彻底抛弃了曼森,将他扔给了一所少年学校。在此之后曼森开始他的犯罪生涯,在犯下多起盗窃案后,曼森作为惯犯频繁被捕并送至少年劳教所,又屡次逃脱,最终在1952年被转移至一家联邦教养院接受精神治疗,在此期间曼森似乎蜕变成了一个优良模范,以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增长的教育水平在1954年为自己换取了假释。
在1955年的1月,曼森和一名医院女服务员罗莎莉·珍·威利斯结婚,而在同年的10月,曼森再次因盗窃罪被捕,而这一次,他被判入狱服刑。服刑期间,他的第一任妻子罗莎莉带着他的儿子和另一个男人同居,并在1958年和曼森离婚。从1955年到1966年这11年里,曼森大部分时间是在监狱中度过的,他先后入狱两次,罪名分别是盗窃和伪造支票,如果说这段牢狱生涯对他有什么影响的话,最有可能的就是他似乎想明白了自己想要做什么。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有着“让别人关注自己的强烈欲望。”
1966年,曼森刑满释放,被获准允许前往旧金山,在那里以行乞为生的曼森结识了一位从威斯康星大学毕业的23岁女孩,玛丽·布伦纳。布伦纳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图书管理员,曼森很快搬去与她同居,并在不久之后,开始和18个其他女孩分享布伦纳的房子。
在那场嬉皮士运动“爱之夏”的浪潮的余温中,曼森开始围绕他在狱中学到的科学教哲学思想,逐步吸引一批年轻的追随者团队,这些曼森的信徒形成了曼森家族的雏形,并随着曼森的四处流浪而不断扩张。
在1968年,曼森通过自己家族中的几个女孩结识了海滩男孩乐队成员丹尼斯·威尔森,并且几乎是强行将家族搬进了丹尼斯在洛杉矶的家里。通过丹尼斯,曼森结识了了更多娱乐圈的名流,而他的身份也变成了艺术家、生活设计者和哲学家。1968年8月,丹尼斯的经纪人将曼森和他的家族从丹尼斯的家里轰了出去,曼森于是将整个家族迁到了距离不远的斯班农场,并在那里正式组建了曼森家族,并向家族成员宣告了他所谓的崇高远景。
1969年3月23日,曼森私自闯入Celo大道10050号别墅,并遇到了刚刚搬入这里的莎朗·塔特。
在那个臭名昭著的案件发生之前,有两个事件可以被看作是血案的前奏;在1969年的3月18日,毒贩伯纳德·“洛特萨帕巴”·克劳在自己家中被射杀,在死前,他曾私下被曼森讹诈;1969年7月 25日,鲍比·博索莱伊被刺死在家中,墙上被人用鲍比·博索莱的血写下“政治猪”的字眼和一个代表黑豹帮的标志,这位鲍比·博索莱本事曼森的旧识,被传曾得到一笔2万1千美元的遗产。这两起案件在事后的审讯中被证实是由曼森唆使家族成员所为。
1969年8月8日,怀有8个月身孕的莎朗·塔特在自家举办了一场小型的朋友聚会,到场的有她的朋友,发型师杰伊·塞布林;莎朗丈夫波兰斯基的好友,编剧沃伊切赫·弗里科夫斯基;及其妻子,福尔杰(Folger)咖啡店的女主人阿比盖尔·福尔杰。而曼森在这一天里,指示三名家族成员进入莎朗·塔特的家中,将在场的四人全部乱刀刺死。
杰伊·塞布林被刺同时被勒住脖颈,最终死于窒息;阿比盖尔·福尔杰身中28刀,而她的丈夫沃伊切赫·弗里科夫斯基头部被多次射击,身体被刺51刀;屋子的女主人莎朗·塔特身中16刀,连同腹中胎儿一并因失血过多而死。三名杀手完成刺杀后没有拿走任何东西,只是用莎朗·塔特的血在墙上写下“Pig”,然后扬长而去。
而在同一天,另有四名曼森家族成员在距离莎朗·塔特家几十公里外的里欧·拉比安卡家中将里欧·拉比安卡和他的妻子乱刀捅死,并用死者的血写下“Death To Pigs”。
1969年8月9日,莎朗·塔特谋杀案成了新闻头条。
1969年末,曼森和部分家族成员被捕,在经过漫长的审判和辩护之后,1971年的1月15日,曼森被判以终身监禁,并在2017年11月19日死于狱中。
在《MindHunter》中,霍顿关于曼森的看法有一点值得玩味:“理论上讲,他没有亲手杀死任何人。”
从曼森童年成长的经历,到他与自己直接亲属——母亲的关系,似乎可以看出一些令人不安的端倪。他作为一个在劳教所和监狱中度过了前半生的人,浸泡在狱中的灰色情绪和嬉皮士文化里,蜕变成一个具有异常魅力的邪教首领和杀人犯,这期间究竟是哪一种因素改变了他,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些都不能掩盖,甚至于抵消他的恶行,或许曼森本人没有亲手杀死任何一个遇害者,但他的手上依旧沾满死者的鲜血。
作为《MindHunter》第一季中的关键人物,艾德蒙得·肯珀给我的印象并没有太多的负面感,相反这个胖胖的大个子健谈又友善,也难怪年轻的霍顿探员会迷上他,但是在入狱之前的艾德蒙得·肯珀又是什么样的呢?他的真面目是什么样的?我们不妨来看一看他的人生轨迹。
艾德蒙得·依米尔·肯珀三世出生于1948年12月18日,他是家中的次子,也是唯一的男孩。艾德的父母关系并不好,他的父亲肯珀二世(一个二战老兵,并参与了原子弹实验)形容自己的妻子“比战时的自杀式任务和原子弹测试项目更加难以忍受”,而艾德的母亲则对丈夫的工作有着极大的轻蔑和抱怨。而在这种环境下,艾德度过了他的童年。
艾德出生时就是大块头,在四岁时就已经比同龄的孩子高出一头,而这个大高个的小男孩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显现出一些阴暗的行为,据艾德自己的供述:在10岁时,他活埋了一只宠物猫,并在猫死后将它从土里刨出来,砍下头插在一个杆子上;艾德自己承认对家人就杀死宠物猫的事情撒谎让他感受到了快感。
在他13岁时,他在一次将家里的另一只宠物猫杀死并分尸,只因为他觉得这只猫更亲近他的妹妹。
艾德和他的父亲间的关系十分亲密,但是在1957年他的父母离婚后,艾德被分给了他的母亲,一个神经质且控制欲极强的酒鬼。艾德在他入狱后接受的访谈中多次提及他母亲对他的羞辱和虐待:强迫他睡在被反锁的地下室里,经常嘲讽他硕大的体型,称他是“十足的怪胎”,以担心他成为同性恋而拒绝拥抱艾德,并反复提及不会有任何女人会爱上艾德。
在艾德15岁时,他从母亲家里跑了出来,投奔自己的父亲,却发现父亲已经再婚并有了子嗣,短暂在父亲新家中停留后,艾德被父亲送到了祖父母的家庭农场。艾德自述对于祖父家极度厌恶,并认为自己的祖父母“老朽且令人麻木”。
1964年8月27日,15岁的艾德和自己的祖母发生了争吵,艾德盛怒之下用祖父给自己的猎枪将祖母射杀,尸检结果表明祖母头部中弹一发,背部中弹两发,而她身上另有多处刀伤。当外出采购的祖父回到家时,艾德将他射杀在车道上。杀人后的艾德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于是他给自己的母亲打了电话,母亲在电话中要求他报警,于是艾德向当地警方自首。
在审讯中,艾德将自己的动机叙述为“只是想看看杀死祖母是什么感觉”,而杀死祖父时为了防止其发现妻子死了。当时一位和艾德交谈过得精神病学家后来认为,艾德以这种方式回应了来自他父母的冷漠。由于15岁的艾德所犯下的罪行在法院看来不可理解,于是将他判定为偏执型精神分裂,并将他送到阿塔斯卡德罗州立医院进行精神治疗。
阿塔斯卡德罗州立医院并不认同法院的评判,而是更倾向于将艾德归为“被动攻击型人格特质障碍”,在医院里艾德因表现良好而开始参与医院中的人格测试项目,和多名精神病学科医生合作,借此机会,艾德开始了解这些心理测试能如何让他操纵那些精神病学家,同时他也从对医院里的性犯罪者测试的过程中学到了一些东西,例如在强奸女性后要杀死她以免留下证人。
1969年12月18日,在21岁生日时,艾德正式出院,被强行塞给了已经再婚的母亲。而在1972年11月29日,在艾德的精神科医生的促使下,艾德的少年纪录被永久清除。
回到母亲身边的艾德根据他的假释要求进入了当地的社区大学,并立志于成为一名警察,但是由于他的身型而被拒,此后艾德从事过多份零散工作来为自己攒钱。在此期间,他和母亲的关系严重恶化,在他攒够钱搬去和朋友住之后,他的母亲依旧通过电话对他联系并时常突然到访。碍于经济原因,艾德不得不多次返回母亲那里寻求经济援助。
同一年,艾德开始和一个16岁的高中生交往并订婚,也是在这一年,艾德意识到数量众多的搭车女性是理想的目标,他买来了塑料袋、刀具、毯子和手铐放在自己的车里,开始上路接一些搭顺风车的女孩,并把她们送到目的地。据艾德自己的说法,他总计搭载过150名搭车女孩,直到他开始感受到自己的杀人性冲动,并正式着手筹划实施。
从1972年的5月到1973年的4月的11个月里,艾德先后杀害了5名大学生,1名高中生,他的母亲以及他母亲的朋友。艾德通常会开车搭载那些搭车的女孩,将她们带到偏远地区,然后将她们射杀、刺死、闷死或者勒死,之后将尸体带回家里进行斩首,用她们的断头给自己口交,然后奸尸并最终肢解尸体。
在最终杀死他的母亲和母亲的朋友后,艾德向警方自首。自首的原因,按艾德自己的说法,“最初的目的已经消失了”。1973年的5月7日,艾德蒙德·肯珀以八项一级谋杀罪被起诉,艾德请求被判以死刑,但是由于当时的最高法院取消死刑,检方改为判处艾德蒙德·肯珀终身监禁。时至今日,艾德蒙得·肯珀仍在狱中服刑。
而他的罪行以及犯罪动机,在他入狱后被多个机构采访报道。《MindHunter》中两位探员对于艾德的访谈是是还原了当年的历史,FBI和相关机构从与艾德的交流中获取了众多关于犯罪心理的理论知识,对于后期的犯罪心理侧写体系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MindHunter》第四集中出场的那个年轻罪犯名叫蒙特·里赛尔,他同样是一个性犯罪者,在1976年至1977年之间强奸并杀害了5名女性。
对于蒙特的生平记载并没有太多,在他的童年时光里,他的母亲先后离婚两次,而他的生父在他7岁时离家出走。在13岁时,蒙特第一次犯下强奸罪行,之后又因抢劫罪再次入狱。而真正让他走向连续杀人的出发事件,是他目睹了女友和别的男人交往。1976年8月4日,蒙特将自己的愤怒发泄在一个26岁的妓女身上,用她的胸罩将她勒死。之后在1977年的3月、4月间他又先后杀死了另外4名女性,并最终被捕,被捕时蒙特年仅18岁。
《MindHunter》中对于这个年轻的杀人犯并没有太过描绘,在他的一段独白中,依旧在扣一个几乎横贯整季的母题,家庭对于个人的影响。或许,仅仅是或许,如果蒙特当年和他父亲一起生活,他是否会有另一种人生呢?我们不得而知。
在第7集中探员采访的那名红头发男子是杰罗姆·布鲁多斯,对女性高跟鞋有这特殊癖好的连环杀手。
杰罗姆·亨利·布鲁多斯生于1939年1月31日,是家里的小儿子。他的母亲在怀他时,一心想要一个女孩,所以在杰罗姆出生后对次子依旧是男孩倍感失望,并对这个小儿子经常性的言语贬低和虐待。
在五岁时,杰罗姆开始对女性的高跟鞋产生痴迷,并常常偷取他一年级女教师的鞋子来把玩。在接受了长期的精神治疗后,杰罗姆并没有过多改观,少年时期他开始跟踪当地的年轻女性,将她们击晕后抢走她们的鞋子。
在1961年,杰罗姆娶了一个17岁的姑娘为妻,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并育有两个孩子。他时常要求自己的妻子仅穿着一双高跟鞋在家里做家务,而他则用相机把妻子的活动拍下来。
在1968年到1969年期间,杰罗姆一共杀害了4名女性。他强迫她们穿上各种他收集的女性内衣,将她们捆绑起来然后拍摄了大量照片,并最终将她们勒死后肢解尸体以便掩盖证据。在杀死受害者后,杰罗姆会自己穿上女性裙装和高跟鞋,然后自慰。
被捕后的杰罗姆被判以三项一级谋杀罪,处以终身监禁。在2006年3月28日,杰罗姆因肝癌死于狱中。
在第9集中那个满嘴脏话的瘦高男人是理查德·斯派克,绰号“卫校杀手”。从他的言行就能看出来这个男人对于周遭的态度极为厌恶,且撒谎成性。而他的违法行径更是令人不安。
理查德·本杰明·斯派克生于1941年11月6日,理查德是斯派克大家庭中的第7个孩子。斯派克家的长子23岁时死于交通意外(1952年),而与理查德关系亲密的父亲则在53岁时死于突发心脏病,那年理查德年仅6岁(1947年)。多年后,理查德的母亲改嫁给一个嗜酒且有犯罪记录的保险推销员,他的继父对理查德开始了长期的侮辱和虐待,并导致了理查德在小学九年级是因成绩不良而被迫辍学。
12岁时,理查德开始酗酒,并逐步走上犯罪到了,从一开始的非法侵入他人领地,到伪造支票、抢劫商铺与行人。在此期间,理查德有过一次婚姻,并和妻子育有一子,而他的妻子并不知道丈夫在外的所作所为。当理查德多次被捕入狱后,他的妻子才明白过来丈夫的品性不端,并申请了离婚。气愤的理查德因此将一名陌生男性捅伤,并抢劫了一家杂货铺,为了躲避警方的追击,理查德在妹妹的帮助下逃到了芝加哥。
来到芝加哥的理查德寄住在自己的妹妹家里,并得到了妹夫的帮助在国家海事联盟工作。但是这份工作对于理查德来说并不顺利,且屡屡受挫或是被无意中排挤、戏弄。最终在1966年的7月13日,因为被指派了一项不存在任务,理查德积蓄多时的愤怒促使他开始了一场杀戮。
在当晚11点,理查德闯入了芝加哥当地一所护校学生公寓,用一把小刀接连杀死了八个住在那里的卫校女学生,另有一个女学生侥幸躲过了这场屠杀。犯下命案后的理查德在逃亡中决定在藏身的旅馆里自杀,而旅馆工作人员及时发现了他并将他送到医院抢救,在医院里,主治医生认出了理查德,并通知警察将他抓捕。
理查德先是被判处死刑,后又因司法问题改判为1200年的监禁,在1991年的12月5日,理查德在狱中死于突发心脏病,据称他在狱中受到过侮辱和侵犯。
《MindHunter》作为一个叙事性作品,本身在剧情推进和人物表现上显得非常客观和冷静。在片头中展示的录音设备调整流程中不断闪过的犯罪现场剪影,似乎在暗示着剧情所展现的故事背后,有着更多阴暗、令人难以接受的事情。这部剧本身所讲述的是犯罪心理发展史上的一个片段,其中的人物,无论是探员学者,还是那些连环杀手,都是推动这一学科进步的一小股力量。
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这可以是一个哲学问题,也可以是一场社会实验。当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和时间匆忙地擦肩而过时,或许应该停下来,审视周围的世界,甚至审视自身。
纯洁的雪花从天堂飘落,而我们不能责备它被泥土污染。
可是在《圣经·新约·罗马书 3:10》中同样写道:
世上没有正义之人,一个也没有。
现代犯罪心理学已经有完备的理论体系,认为个人的童年经历对其人格发展和后天行为有着重要影响,那我们是否应该以此为契机,重新审视我们熟悉的教条和准则,以及我们的处事方式。毕竟,我们与恶之间的距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遥远。
由于第二季我尚未开始看,关于《Mind Hunter》的下一篇,我依旧想重点介绍一下没有讲到的连环杀手,比如BTK和山姆之子。如果第二季的剧情和人物足够出彩,也会留一些篇幅写写两季间的人物变化和剧情走向。
评论区
共 37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