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808B由于使用的普遍性,也衍生出数种变体型号。M808B2防空系统(M808B2 Air Defence System)被称为“太阳魔”(Sun Devil),使用M808B的底盘,以配备两门双联40毫米自动炮的炮塔替换了主炮。尽管被命名为防空载具,在大叛乱期间,“太阳魔”依然被普遍用作反步兵打击载具。而后人类-星盟战争中的实战经验也证明了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高射/平射两用防空系统。
首先就是M145D机动炮兵攻击平台(M145D Mobile Artillery Assault Platform),统称为“犀牛”(Rhino)。“犀牛”在UNSC地面载具中是独一无二的一种,其使用了来自星盟的技术。在丰饶星战役中,ONI秘密收集采购了大量星盟科技产物,希望进行逆向工程。这些努力产生的成果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最大射程100千米的320毫米口径“宙斯”火炮( Zeus 320mm Cannon),能够将等离子体聚焦并形成抛射物定向射出。基于这种武器研发的自行火炮即为“犀牛”。
在2558年9月的卡罗战役(Battle of Carrow)中,人类-精英联合势力苏拉坎志愿民兵团(Surakan Militia Volunteers)大量使用了这一型号以远程压制鬼面兽军阀赫卡柏(Hekabe)手下的部队。而次年“火灵”号在抵达方舟陷入与“放逐者”的冲突后,也通过建造模块生产了相当数量的“棕熊”投入实战。这批“灰熊”中有一小部分安装了实验型号的隐身力场。
另外一种自行火炮则显得有些特殊,SP42 MBT(Special Purpose-42 Main Battle Tank)“眼镜蛇”(Cobra)在划分上属于主战坦克。这种由米斯亚军械公司(Misriah Armory)制造的六轮轮式车辆在崎岖的地形上能够实现极强的机动性。当其进入固定开火模式时,两个后轮将折叠到车体两侧。
HRUNTING/YGGDRASIL(赫仑丁/世界树)马克-1实验型装甲防御系统( HRUNTING/YGGDRASIL Mark I Prototype Armor Defense System)是UNSC在位于殖民地阿尔戈利斯(Algolis)的T12A武器研究设施中开发的原型双足重型外骨骼。这一型号基于早期版本的“雷神锤”动力甲进行设计,然而,尽管其战斗中效率极高,但由于在数量有限的斯巴达二期战士上实践生产并使用过于笨重繁琐,项目很快被抛弃了。与更轻便但复杂的“雷神锤”系统不同,马克-1并不需要神经接口来实现操作。
HRUNTING/YGGDRASIL马克-1[J]实验型装甲防御系统(HRUNTING/YGGDRASIL Mark I [J] Armor Defense System)则是著名的约翰逊中士使用的独一无二变体型号,被戏称为“绿色机器”(Green Machine)。这款外骨骼一般会携带可供部署的自动维修无人机,并相较于基础型号加装了充能更加迅速的能量护盾,只是完全移除了头盔。因为,毕竟能有约翰逊这般英俊潇洒的话,又何必把脸遮起来呢?
而另一种同谱系的动力甲,HRUNTING马克-3型外骨骼(HRUNTING Mark III Exoskeleton)按发展顺序而言反而是马克-4型“雷神锤”动力甲的前置型号。2511年,哈尔茜博士决定放弃马克-3型,因为它们的操作性和功耗,尤其是体积完全无法满足斯巴达二期计划的需求。大部分该型外骨骼的试作产品便被留在了致远星上的钛矿中。
自2558年起,一些现代化改进型“独眼巨人”开始投产。而次年的第二次方舟战役中,“火灵”号不仅重新生产了一批该型号,更多的变体在冲突中诞生,例如AI瑟琳娜进行自定义化的版本,使用非核电磁脉冲弹头作为武器来打击敌方载具,以及摩根·金萨诺中校(Lieutenant Colonel Morgan Kinsano)自行改装的超重甲喷火型“独眼巨人”。此外,诸如镇暴用途的安保型号与单臂装备重狙击枪的精确打击型号也都于2559年后在UNSC军中小批量使用。
战后列装的正统后续型号则为HRUNTING/YGGDRASIL马克-9型装甲防御系统(HRUNTING/YGGDRASIL Mark IX Armor Defense System),被称为“螳螂”(Mantis)。这一型号大约有5.7米高,重量约为5吨。其由一名人员通过神经接口操作,取消了内置外骨骼的设计,更加接近于人工驾驶的机甲,并配备了能量护盾。“螳螂”的最大速度为每小时55.5千米。
标准的“螳螂”右臂装备有20毫米口径的M655反器材机枪(M655 Heavy Machine Gun/Anti-Matériel),左臂则为M5920对地导弹发射器(M5920 Surface-to-Ground Missile Launcher)。和先前的型号一样,马克-9型的众多变体型号在不同作战环境下都发挥了作用。汉尼拔武器系统公司升级的“螳螂”装备了高斯炮与EMP导弹,而“火灵”号也在第二次方舟战役中对新接收的“螳螂”进行了改装。
虽然这是一种战争结束后才普遍使用的型号,但其起源则是在战争末期。2548年至2551年的子午线星战役(Battle of Maridian)中,“螳螂”的原型被部署并展现出强大的反载具打击能力。
HRUNTING/YGGDRASIL马克-2[D]型装甲防御系统(HRUNTING/YGGDRASIL Mark II [D] Armor Defense System)和“螳螂”是近亲,但体积要大得多,高达19.4米,因此也被称为“巨型螳螂”(mega-Mantis)。这一型号完全不存在实战记录,因此可能是马克-9型衍生出的实验型号。
评论区
共 2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