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拼音输入法一统天下的今天,“五笔字型输入法”(简称“五笔”)已经少有人提及,甚至年轻的朋友已经完全不知道有这样一种拼音以外的汉字输入选择。
然而时间回溯到几十年前,在八九十年代,五笔甚至是接触电脑的必备技能。它诞生于我国计算机行业刚刚兴起之时,改变了汉字电脑输入的历史,又没落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成为在逐渐消失的、承载着汉字构型美学的时代印痕。
五笔字型输入法由王永民教授于1983年发明,因发明人姓王,也称“王码五笔”[1]。80年代初,计算机普及教育开始在我国开展,但如何将方块字录入的计算机中成了难题,这使得“汉语拉丁化”、“汉字拼音化”的谬论再次从故纸堆中抬头,大有颠覆传统汉字的意思。而这时,五笔输入法的诞生解决了这一难题,使得汉字能以与拉丁字母相当的速度在计算机上被传达。
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是拼音文字的助产士。
——据说这句话来自《语文现代化》从刊1980年第一期第71页,作者暂不能考据来源真实性。
与此同时,中国正面临着汉字能否输入计算机、适应信息时代的重大问题。......成千上万的汉字能否进入计算机,就成为中国文化面临的一个最关键、最核心的技术难题。正因为如此,1983年王永民先生发明五笔字型输入法以后,有人评价为“其意义不亚于活字印刷术”。当时在河南省科委组织的成果鉴定会上,《英华大字典》主编郑易里先生看了现场演示后,激动地说:“从今天开始,汉字输入不能与西文相比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个发明的巨大意义,一时还难以估计”。[2]
在五笔输入法的逻辑中,汉字可被拆解为若干个“字根”,这些字根被按照笔划映射在划分为“横、竖、撇、点(捺)、折”五个笔划区的键盘上(如下图)。汉字的输入即是将单个的字拆解再用键盘上对应的字根组合的过程,例如:机 = 木 + 几,木在“S”,几在“M”,输入“机”时要键入的即是“SM”(这例子我真不是故意的......)。在此基础上,五笔又对使用频次较高的部分汉字人为规定了“一级简码”,使用单键+空格的组合即可快速输入常用字。
虽然现在看来,计算机的冲击未必真的会使方块汉字被遗弃,但五笔输入法毫无疑问是一项重大发明。
从思路上来说,五笔采用的是完全原创逻辑(即字根拆分)来完成汉字与键盘的对应,具有很强的新颖性;从技术上看,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开发出一种输入速度与西文相当、时至今日仍属最高效的输入法,需要发明人具有超前的意识和不凡的才能;从实用意义来讲,五笔输入法在发明过程中经过了大量的键位压缩,已经完全适配于标准26键键盘,直接填补通用硬件上汉字输入法的空白。
由于其高效、实用性强,五笔字型成了当时的“标配中文输入法”,要想学习、使用电脑,五笔是绕不过的一课,后来一段时间国内的硬件厂家甚至在键盘的键帽上印出五笔字根。相应地,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国外率先开发出了高效汉字输入法,我国计算机领域发展恐怕将会受制于人了。正是因为这个划时代的发明,王永民先生在去年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大会上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3]。
下面,我将通过讲述我自己学习和使用五笔的经历,来展现90年代末至今五笔输入法的传播、应用等方面的情况;由于地域、时间的不同,我的经历并不具有代表性,因此只能说展现一个侧面了。
我上小学时(1996年上一年级——暴露了年龄),学校开设电脑课,每周一次,每学期教授不同的专题。一年级时学习“DOS操作系统”,二年级学了“LOGO语言”和“CCED中文编辑器”,三年级就到了“五笔字型输入法”。
当时只知道练习五笔的软件叫“WT”,直到近年才在网络上得知它的全名(下图)。一段死去活来的学习经历就此开始:老师给我们发了一张键盘形状的硬纸版(即“标准五笔键盘指法练习卡”,淘宝上都很难找到图片了!),上面印着字根和歌诀——先背歌诀,再上机练打字,从键名汉字,到一级简码,再到二级简码。
在多数家庭还没有家用电脑的1999年,我只能靠每周一课时的计算机课进行练习。经过一个学期,我练到二级简码每分钟45字——绝对不算快,二级简码也仅仅覆盖了600多个汉字的输入,我还远未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但五笔输入法的种子就这样种在了我的脑子里。随后,我又在“小霸王”学习机上找到了宝:小霸王“打字练习”就是一款五笔练习软件。在我哥的指导下,我终于利用“小霸王”补上了学校没有教的“全码”“末笔占位”等,掌握了全部五笔输入逻辑。
2000年前后,“智能ABC”输入法做为微软 Windows 操作系统的自带中文输入法横空出世。这时人们远没有认识到它的“智能”,多数用户都拿它当普通的拼音输入法使用。2006年,家里有了第一台家用电脑,当时在Windows XP操作系统上,我也随大流用着“智能ABC”——因为小学时对五笔的掌握本来就不熟练,加上长时间不用,很多细节都忘了!
智能ABC做为半个拼音输入法,短板很明显:重码多,为了选择一个字常常需要翻上好几页或者强行组个词再删掉不要的字,它去除重码的方式是按笔划区分,只是大多数用户不知道而已。在我的记忆中,就是这个不怎么好用的拼音输入法,取代了五笔在我“手中”的地位,为以后各式各样的智能拼音输入法抢夺到了第一块阵地。
直到2014年,从事药物学行业的我遇到了一个问题:复杂的医学、化学术语常常不知道怎么念,用拼音输入很不方便;即使会读,这些字也非常生僻,在输入法中排在后面,要翻很多页才能找到。思来想去,我决定把即将湮灭在记忆中的五笔技能捡回来,真正地使用五笔进行输入,而不是像以前停留在练习的层面。可能是当年的基础起了作用,只用了一周的时间,我就完全熟悉了五笔,即便个别笔划多的汉字还反应几秒,我使用五笔打字速度已经与拼音接近。感受到五笔的方便之处后,我干脆连手机输入法也换成了五笔。我写下这些文字,使用的就是五笔。
五笔输入法的现状如何呢?显然,使用人群已经相当小了;据观察,我是我的个人社交圈子里唯一一个五笔使用者。“谁还在用五笔呢?”这样的疑问常常出现在网络上。甚至五笔已经在有些网络社区里背负了“老年人输入法”、“银行输入法”、“程序员输入法”等刻板印象。我和身边的年轻人或同龄人提起五笔时,他们大多会说,“太难学了”、“没听说过”、“拼音这么方便谁还用五笔”。
重码少,相应地,输入准确率高;
生僻字和专业用字一步直达,不需要查读音或翻页;
日常交流常用字由一级、二级简码覆盖,一键、二键输入效率高。
但是,能从以上优点中获益的,只有熟练掌握了五笔的用户,而学习、掌握的过程,正是五笔最大、最致命的缺点:难学、难精——所以我决不推荐在2019年从零开始学习五笔。在各种形式输入法(智能拼音、手机九宫格键盘、笔划输入、手写输入、语音输入等等)方法学习成本几乎为零的当代,五笔的门槛显得奇高无比,直接导致了五笔的地位在21世纪10年代急转直下。与各种拼音输入法相比,五笔在普及程度、使用广度上已然相形见绌,成为了少数用户的个人习惯及特定职业的专用输入法。
发明团队也尝试了对五笔进行改进,相继出版了《98版五笔》、《数字王码》、《2018大一统软件》等迭代版本。《数字王码》兼容了九宫格输入,“大一统”系列则支持拼音五笔混输。但这些改进都没能让五笔再次走进大众视野。
如我在文章开头所说,五笔在信息时代继承着汉字构型的美感,它将汉字字型的规律与输入软件的严密逻辑结合,构成了一张精妙的汉字网络图,让我们在输入时按图索骥。在“捡回”五笔技能时,我惊叹于它能用如此精简的方式表示如此庞大数量的汉字,同时保持着对新生词语的兼容性,而每当想到这种严丝合缝的设计竟然来自36年前,就更觉五笔和它的发明者令人叹服。
五笔今天的无人问津,并不是由于败给竞品,也不是败给时代,它只是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功成身退而已。做为一名惯用五笔的用户,眼看着它在消逝,我感到惋惜,却不觉遗憾:五笔会被永远记录在中国计算机发展的历史上,在我们的时代过去后,五笔会带着它独有的美,仿佛来自中国信息时代萌芽时期的古物——一幅水墨、一件青花一般,静静地等待下一个欣赏者。
评论区
共 117 条评论热门最新